吴敏莉
(莆田市第六中学,福建 莆田 351111)
以教材论说文为典范 培育写作逻辑思维
——例说《六国论》层次布局的启发
吴敏莉
(莆田市第六中学,福建 莆田 351111)
《六国论》是一篇在行文结构方面带有范式性的议论文佳作,教师以《六国论》为例文,引导学生探求该文章的立论、层次布局、论证推进和总结全文的方法,并将此方法付诸于议论文写作实践中,进而提升学生议论文写作逻辑思维方面的素养。
语文教材;层次布局;逻辑思维;逻辑推理
写作是借助文字进行思维的活动。议论文有别于其他文体,它以议论为主要表现方式,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手段来分析事物,发表议论,表明作者见解和主张。那么,如何对逻辑学的具体内容进行筛选、整合,让其更好地为议论文写作服务?如何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易于接受?笔者认为以教材中典范的论说文为依托来培养学生的作文逻辑思维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下面具体以《六国论》的教学为例来谈谈。
从第一段的开篇立意中学习如何抓住核心概念进行肯定判断,从而明确立论,展开推理。“人们的思维过程是一个运用概念以形成判断,并运用判断进行推理的过程”[1],因而开篇进行准确地判断立论是成文的基础。
首先,从句式上看,《六国论》一开篇运用“非……弊在……”的明确表判断的陈述句式进行清晰的肯定判断,态度鲜明,表意准确。其次,从论点的阐发上看,对手意识强。作者没有直接提出“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而是通过否定对手关于“兵不利,战不善”的观点,进而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面,辨析事物,阐发论点学会关照矛盾对立的双方,是学生必备的逻辑思维素养之一。最后,从结构上看,文章围绕中心论点的核心概念“赂”的对立双方即“赂者”和“不赂者”来分别阐释,运用“总—分—总”的结构,得出“弊在赂秦”的结论。
文章第一段“以论点和分论点为逻辑起点,寻找论述的辐射方向”[2],布局严密合理。
从二、三两段严密的层次结构中学习论证过程如何做到条理清晰,层层推进。议论文理想范式之一,要求“论证结构完整有序,在统一的中心论点的贯穿之下段与段之间,层与层之间环环相扣,思路明晰,逻辑推理缜密”。[2]
从选材上看,作者做了逻辑推理前的准备工作,对六国进行了比较分类,把六国分为“赂”和“不赂”两类。在推理的构建阶段,苏洵以这两大集团为对象,以并列和递进方式构成推理过程。
第二段运用正反举例对比来分三层推进论证分论点一“赂者丧”。首先摆事实,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得出“赂”失去的土地更多;接着仍运用了对比论证从态度上分析因为子孙不甚爱惜,土地一失再失;最后运用比喻论证和引用论证,从引用古话上比喻分析,以地事秦,就是自取灭亡。
第三段运用正反假设对比,推进论证分论点二“不赂者丧”。通过举例“齐依附秦、燕刺秦王、赵失良将”有力的论证了中心,归根结底“弊在赂秦”。接着运用反面假设来推进论证,假设六国全部反向而行之的话,历史也许要重写了。
综上分析,二三段虽然语言简练,但是说理透彻,这主要归功于丰富的论证方法,多维的论证角度,严密的论证结构。学生如若能运用于议论文写作中,对提升写作逻辑思维素养不无裨益。
从四五段严丝合缝的结尾中学习如何解决问题收束全文。第四段作者开段承接上文又是一个假设,作者假设了三个护国之策“重用谋臣、礼贤下士、六国联合”,由此推理得出结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总结历史教训不单单是就事论事,而是要运用类比推理以事实为基础引申开来得出一个普遍的道理和意义。因而这里的“为国者”就有双重含义了,不仅指诸侯六国,而且剑指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联系背景,北宋当时也被西夏、契丹“积威所劫”,每年要向他们缴纳大量的银、绢、茶。第四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巧妙过渡,使行文连贯流畅”[3],承上“借古”启下“讽今”,指出北宋统治者不可重蹈六国破亡的覆辙。文章篇末点明题旨,借古讽今,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同时深化论点,与开篇首尾呼应。
可见,一个完美的结尾能够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奇效,有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严谨性。
《六国论》用一“赂”字把全文紧紧关联在一起,“赂”是六国的有机关联点,针对“兵不利,战不善”来批驳对象感强,课文符合2017年高考全国卷I的作文要求。笔者希望学生把本课学习的内容活学活用,通过有效的写作实践,来加深对层次布局的理解,同时提高议论文写作的逻辑素养。
笔者布置写作训练,要求学生用《六国论》所学的有关层次布局的逻辑知识,来写写今年的高考全国卷I作文,通过写作实践检验课文的教学效果。以下是一篇学生习作:
锦绣中华,邀你来赏
亲爱的来华留学生:
你们好!
……我带你们来一起领略中华的锦绣华章。(立论)
中华美食,魅力无穷(分论点一)。中国地大物博,各地的美食也是层出不穷,例如西安的肉夹馍,武汉的热干面,……(例证)。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妙:“民以食为天。”(引证)……。
中华美食足以令外国友人垂涎三尺了,而中国的锦绣山川想必更能让你们大饱眼福(过渡)。……。
……,中国人对龙的遐想从万里长城处可窥一斑(分论点二)。……。
常言道:“世间唯美食与美景不可辜负。”但尝过了中华美食,游过万里长城,莫要忘了来赏一赏中国的“美人”。(过渡)
……,在舞坛上叱咤风云的广场舞大妈们可谓是中国美人界的一朵奇葩(分论点三)。……
中华美食,魅力无穷;中华美景,流连忘返;中华美人,过目不忘。(总结全文)
锦绣中华,邀你来赏!(首尾呼应)祝:
身体健康,学习有成!
学生:某某
2017年6月
文章通过书信体的方式,明确了对象。“中华锦绣”是一个明确判断,因为“中华锦绣”所以邀你来赏。全文抓住核心概念“锦绣”即“美”分为美食、美景、美人三层来展开,三者的有机联系点“美”呈现了小作者所认识的中国。全文运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推进文章,布局合理。同时,作者灵活使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式,且过渡自然,从美食过渡到美景时使用“想必更能……”来推进文章,接着使用“……莫要忘了赏美人”来引出下文,层层推进。结尾总结全文,因为“美食魅力无穷;美景流连忘返;美人过目不忘”,所以锦绣中华,值得你赏。全文概念准确,判断恰当,布局合理,层递流畅,首尾呼应,逻辑严密,尽得《六国论》学习之精华。当然,限于小作者的认知水平,论证过程的思想性还不够深刻。
事实证明,以典范的论说文教材为依托来培养学生作文逻辑思维素养,是一条可行之路,值得尝试。不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选择典范的论说文,深挖掘透彻讲,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逻辑美,写作训练时强调运用课本所学逻辑知识来构建文章。如果能够坚持在论说类课文的教学中渗透逻辑知识,对增强学生的逻辑意识提高逻辑思维素养是大有裨益的。
[1]彭漪涟,余式厚.写给中学生的逻辑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
[2]杨志云.议论文写作的养与练[M].福州:海峡书局,2016:5,10.
[3]李识宇.高考议论文逻辑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2017(4):74.
福建教育学院2015年基础教育研究课题一般项目“高中语文议论文写作中的逻辑思维及其教学研究”(JYYB-2015090,福建教育学院资助)。
(责任编辑:刘火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