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栋
(江苏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不断扩大与深入,外向型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对于拉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我国对外开放已呈现出多元化、全方位新格局,急需通晓相关国家语言文化的高素质人才。一方面,对外合作的深入需要一定数量的外语专业人才从事与之相关的口笔翻译、合作协议起草、文化交流传播、区域国别研究等工作;另一方面,对外交流范围扩大意味着我国与更多国家开展交往,相应也需要不同语种的外语专业人才为之服务。高等教育作为培养国家所需高层次人才的重要载体,理应结合社会发展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计划,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就高校外语类专业教育而言,全面深入对外开放为之提供了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
自上世纪末大学扩招以来,我国高校外语专业教育规模经历了跨越式发展,这在各学历层次教育规模上均有所体现。据统计,我国已有超过一半的高职院校开设外语专业,培养的学生就业方向集中在经贸、旅游、基础教育等领域。截止到2015年底,我国已有1000余所本科院校开设外语专业,其中开设英语专业的学校就有994所,开设商务英语专业的有298所,这两个专业在校生人数分别高达57万人和8万余人。[1]此外,近年来我国设有外语专业硕士点的高校数量也有所增加,目前已达226所,其中英语硕士点144所,日语硕士点84所,其它语种硕士点数量则较少;专业学位方面,我国目前已有210所高校开展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教育,旨在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翻译人才。总体而言,目前我国外语专业高等学历教育规模庞大,但数量并不等于质量,也并不一定和需求成正比。本科外语专业特别是英语专业已成为高校最难就业的专业之一,近年来已数次被亮“红牌”;英语专业硕士生就业也遭遇低谷,其培养过程也广泛受到社会质疑。然而,我国非通用语种人才和高端英语人才却呈稀缺状态,如英语专业博士培养规模较小,可以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才数量有限,而其它语种专业博士则更为稀缺。可见,我国高校外语专业教育在供需上存在结构性矛盾,这在宏观的语种设置、人才培养层次、区域分布和微观的课程教学模式上均有所体现。从语种设置上看,我国高校外语类开设最多的专业是英语,其次是日语、韩语、俄语等,但近年来这些语种毕业生却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在非通用语种专业人才方面,如上文所述,目前我国培养规模较小,甚至还有部分语种尚未开展正规学历教育。随着我国对外交往范围的扩大,对小语种人才的需求正在不断增长,这势必成为我国高校外语专业教育的调整方向之一。
从人才培养层次来看,尽管我国高校外语特别是英语专业教育规模庞大,但高学历外语专业教育资源却十分有限。目前我国设有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高校或科研机构仅38所,且每年招生规模较小,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语言学、文学、翻译等方面,从事和所学语言相关的区域国别研究方向的博士生较少。[2]在硕士及以下层次,外语专业学生尽管培养规模大,但缺乏如同声传译、商贸谈判专家、国际组织工作人员等高层次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从区域分布看,我国各地高校均开设英语、日语专业,但在某些小语种特别是跨境语言专业开设上则呈现出区域差别。我国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有开设相邻国家语言专业的传统,这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跨境交流的需求,但在培养规模、模式以及课程设置上仍存在缺陷。从微观的课程与教学层面看,目前高校外语专业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外语专业学生一般强调语言技能的训练,但对目的语国家文化、国情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则不够深入。近年来,为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很多学校提出了外语+专业的培养模式。然而,有学者近来提出外语复合型人才语言技能薄弱,而专业知识也涉及不深,在毕业后所从事的相关工作中存在“两不靠”的尴尬现象。此外,各校在外语专业课程设置上也存在趋同现象。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高校外语教育在专业语种设置、层次及区域分布以及课程教学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未充分考虑外语人才培养的供需关系。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中的一些思路和原理可以为调整高校外语教育提供启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由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1月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指出我国当前的经济改革要在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其核心内涵是在分析市场需求的基础之上优化供给,注重以中长期的高质量供给统领经济发展的全局。对于供给质量不高的产品,则要加以淘汰;对于产能过剩的产业则要进行有效化解。通过供给侧改革改善经济结构,达到供需有效平衡,最终促进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成为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内经济改革的总体思路,对于教育改革与发展也有参考意义。教育作为高端服务产业,同样存在供需错位的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同时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模。据此,有学者提出改革投入结构,多办优质民办高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改革专业结构,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等措施。[3]人民满意的教育不应只停留于“大众化”,还应提供优质的精英教育,这不仅是广大学生的诉求,也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我国高校外语专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自高校扩招以来,我们一直在需求侧进行改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通过人财物等外部条件投入,扩大外语专业特别是英语专业的招生规模;(2)通过政策支持,升格外语专业办学层次,高职院校努力升格为本科院校,而本科院校则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一哄而上申办硕士、博士点,努力做到大而全;(3)纷纷开办所谓的“热门专业方向”,如商务英语、旅游英语、英语教育等,造成了这些专业方向学生供大于求,就业艰难的困境;(4)忽视外语专业课程与教学模式的改革,致使人才培养模式陈旧,学生毕业后未能全面掌握所学专业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思辨能力缺乏,无法胜任相应的对口工作。[4]上述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没有能够从供给和需求平衡的角度进行高校外语专业教育改革,因而造成了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的矛盾。客观地说,需求侧改革在一段时期内对于推动高等外语教育快速发展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国非外语专业大学生外语特别是英语水平的提高,以及外语专业学生培养规模的扩大,改革重点应该从需求侧转变到供给侧上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高校外语专业教育的工作重点,各地区、各学校和各语种专业及学科方向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综上,高校外语人才培养规模的扩大一度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各高校却忽略了需求侧的多元变化,因而也就造成了上文中笔者提到的种种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与时俱进地开展需求分析,并根据需求变化调整供给从而达到两者的有效平衡。这一调整不仅要体现在数量上,更应该体现在质量上。唯有从供给一侧设计改革思路,方能为高校外语专业教育当前和今后的良性发展奠定基础。
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外语专业教育存在的具体问题,结合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必须制定具体的改革措施。根据现状,可以从调整语种设置、规划培养层次、优化区域分布、改革课程教学模式等方面开展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供求平衡改革。当然,在调整的过程中也需要考虑到长远和短期供需的平衡,既要调整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数量,更要强调其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类别,同时还要结合社会发展的变化和国家战略的发展加以综合考虑。
深入分析当前高校外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不难发现,尽管英语、日语等语种学生就业存在危机,但一些非通用语专业毕业生却十分抢手。从供给改革的理论来看,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供给不能适应需求的变化。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我国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已从通用的某几种语言转变为各种语言都需要的状况。据报道,我国目前的外语人才主要为英语,占67%,其余11%为日语,9%为韩语,这三种语言已占全部外语人才的近90%,而其余语种人才则数目稀缺。在国家推行“一带一路”战略以及主导“亚投行”运营的背景之下,我国急需通晓沿线国家语言的外语人才,而这正是我国高校外语专业教育缺失之处。据统计,我国尚有9个“一带一路”建交国官方语言无高校开设本科专业,而2010到2013年间我国高校希腊语、希伯来语、乌尔都语、孟加拉语、尼泊尔语、普什图语、僧伽罗语和菲律宾语8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招生规模均不足50人。[5]此外,从长远需求来看,作为一个渐具影响力的大国,我国应该战略储备一定数量的非通用语种人才。
因此,我国高校应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上述现状对其外语专业语种设置进行结构性调整。尽管目前英语专业似有泛滥之势,但作为世界范围内使用最普遍的语种,我们切忌盲目“去产能”而不分情况地削减英语专业开设数量或招生规模。同样,对于增设小语种专业也不可一哄而上,而是要结合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的短期及长远需求综合考虑,毕竟小语种人才社会需求量较小,部分语种使用人口不足千万,过度培养势必造成供需失衡的问题。因此,高校增设小语种专业一定要考虑到自身的师资、经费等条件,切忌只顾需求,不顾实力申报相关专业,总之,需求决定供给,各相关高校在调整外语专业语种设置过程中一定要开展需求分析,但同时也要结合各校、各地区具体情况综合考虑。
供给侧改革的理念不仅体现在“去产能”上,还应表现在优化产品质量上。我国经济结构中存在大量的低水平重复生产,因此造成产品过剩滞销的现象。事实上,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任何时候都是受市场欢迎的。[6]就高校外语专业教育而言,部分语种毕业生就业难并非完全由于培养规模过大所致,其另一重要原因在于学生应用能力差、适应力弱,不符合用人单位的工作要求。供给侧改革要求我们注重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科学规划培养层次,瞄准市场需求,努力造就一批分层次、应用力强的外语人才。
目前我国各层次高校均培养外语专业人才,但其培养目标应有明确的区分定位,不可趋同。高职院校外语专业应重视学生运用外语从事相关工作如外事导游、外贸函电读写的实际技能,其本质是应用型人才;本科层次外语专业应加强对学生所学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培养其文化素养和思辨能力,为其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或求学深造奠定基础;外语专业研究生培养则应强化学生的研究能力,增强学生的跨学科意识,努力开设相关语言国家国情的研究方向,为与相关国家开展深层次交流合作提供高层次人才支持。事实上,外语专业每一培养层次人才需求的数量不尽相同,具体情况必须通过细致的实地调查才能搞清楚。对较低学历的单一型外语人才的需求已不再迫切,而对复合型和高学历研究型外语人才的需求却与日俱增。既精通语言、又对对象国家有一定研究,同时具备国际经贸、法律、金融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这种国际性外语人才是现在最缺乏的。此外,具有博士学位的外语人才也是当前急需的,很多高校在引进博士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时都将外语专业列为紧缺专业。基于这些需求,相关高校应适时调整外语专业各学历层次的培养规模和内容,从供给侧按质按量地输送有效服务于社会发展的外语人才。
我国幅员辽阔,与多个周边国家接壤,且有30多个少数民族与境外同民族毗邻而居,部分民族和周边国家人民语言相通、文化相近,其语言文化优势可以为对外交流提供支持。随着我国与周边国家交流合作的日益深入,对相关国家语言人才的需求也在增长。边疆民族地区在培养周边国家语言人才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和优良的传统,这些地缘优势和传统应该得以继续发挥。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云南、广西高校开设东盟国家语言,新疆高校开设中亚国家语言,吉林、辽宁高校普遍开设韩语、日语,以及黑龙江、内蒙古高校开设俄语、蒙古语的格局。然而,在周边语种人才培养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从供需角度看,当前边疆民族地区对于高端三语(汉语、周边国语言、英语)人才的需求有所增长,但这样的人才却很稀缺。此外,由于周边国家语言都是非通用语,相关语种人才使用范围小、就业面窄,因此一定要控制好培养规模。开设周边国语言专业的中长期规划必须要建立在多方面综合论证基础上,教育部门要做好顶层设计和配套政策。一方面,要继续发挥区域优势,在边疆地区开展周边国语言教育;另一方面则要对接市场需求,改革培养模式,依托本地高校培养跨境交流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和高层次研究人才。
教育改革的最终落脚点在于课程与教学,上述所提到的诸多改革建议主要是围绕平衡供需、提高供给质量、完善供需结构而开展的,但其关键仍在于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针对当前社会对各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的要求,相关高校要调整课程设置。[7]就外语专业具体而言就是要定位各学历层次学生的培养目标,再根据这些目标设置相应的课程。如高职外语专业应增加实践类课程,注重学生的外语语言应用能力,可以与相关就业单位提前开展合作,进行“订单式”培养并开设相应的课程;本科外语专业应在夯实学生语言技能的基础之上增加思辨性课程,同时开设目的语国家历史、文化、国情和其它人文社科类课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对于商务英语等复合型专业则应平衡好基础性课程和方向性课程的比重,并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外语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则应遵循“宽专业基础+精研究方向”的原则,即让学生在掌握所学语种整体宽泛知识如语言技能基础之上对某一个领域的特定研究方向有深入学习。为此,在课程设置上应以研究型课程为主,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针对不同的课程应采取不同的教学与考评方式。就外语专业而言,按照不同的研究方向开设比较细化的专业性课程,同时要特别注重该学科领域研究方法类课程的开设。
尽管我国高校外语教育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目前其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问题已日益凸显。从供需关系看,需求决定供给的数量、质量和特征,但需求是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随着我国外语教育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已从重数量转变到重质量上来,对外语人才的能力要求也从掌握语言技能转变为具备综合素质,对掌握不同语种和处于不同层次外语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多元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尽管是针对经济领域的改革思路,但其所包含的供需平衡、去产能、补短板的理念对于高校外语专业教育改革亦有启示。针对目前外语人才供需失衡的问题,相关部门必须关注需求侧变化,反思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并采取相应对策。具体而言就是要结合各地区和高校特色调整外语教育规划,着力从专业结构、学科定位、学生培养质量上增强竞争力;同时还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加强与行业和企事业单位的沟通,并通过改革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优化外语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总之,基于供给侧改革的高校外语专业教育应该以调整供需平衡为核心,同时考虑到社会短期和长期需求的平衡,并处理好外语人才培养中的若干关系,努力将外语专业自身发展和国家发展结合起来,为我国全新的对外开放格局发挥高等外语教育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戴曼纯.我国外语人才需求抽样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6,(4).
[2]王文斌,徐浩.2014中国外语教育年度报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3]姜朝晖.以供给侧改革引领高等教育发展[J].重庆高教研究,2016,(1).
[4]程晓堂.也谈高校外语专业何去何从的问题[J].山东外语教学,2013,(4).
[5]秦夕雅.“一带一路”小语种人才结构性短缺,高校培养急需顶层设计[N].第一财经日报,2016-07-08.
[6]李玉华.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J].高教探索,2016,(5).
[7]张有声.从供给侧改革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思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