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大林
(内蒙古师范大学 田家炳教育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20世纪90年代,随着E-Learning(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兴起,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混合式学习应运而生。2004年,何克抗教授最早向国内引介了混合式学习(Blending Learning)的概念,他认为:“所谓Blending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1]黎加厚教授将Blending Learning译为“融合性学习”,即“教师通过借助教学媒体、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之间的优化组合及合理运用,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2]李克东教授认为:“混合学习可以看作面对面的课堂学习(Face-to-Face)和在线学习(Online Learning),或(E-Learning)两种方式的有机整合。”[3]
国内很多学者都是在混合式学习概念的基础上来界定混合式教学的,认为混合式教学就是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的混合,重点强调在线教学及其网络资源的利用与开发。这种界定方式从教育信息技术学科的角度阐释混合学习概念,带有明显的单一学科特点。我们认为,混合式教学更适合以多学科视角进行解读,应以教育信息技术为基础,兼顾整个教育学科的特点,而不是简单地将几种教学方式混合。也就是说,混合式教学应该联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多方面融合各种教学技术和策略,积极发挥多种组织形式和资源的联动效应。混合式教学中的“混合”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深层次的交融,要通过相互间的交流互动,优化组合,实现1+1大于2的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混合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整合多种优势,取长补短,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提质增效的模式。
在此基础上,教育硕士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就是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为基础,通过面授教学与在线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案例教学与行动探究教学、个性化教学与协作教学相混合,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和调动研究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模式。从我们的教学实践来看,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直接体验学习收获,大大促进了知识体系的建构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学目标是教育硕士混合式教学模式的预期结果,也是衡量混合式教学模式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发挥着引导、指向和评价的功能。以往教育硕士的教学目标体系比较单一,一般仅从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进行界定。在目标实施的过程中,也往往更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它更加注重教育硕士研究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调教学内容在教育硕士研究生自身知识、情感和能力等方面的生成。因此教育硕士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应该从认知、情感和能力三个维度来构建,实现认知、情感和能力的统一。
第一,在认知上要引导研究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掌握教育理论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梳理自身的知识结构,并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构建富有个性化的教育理论知识,从而为教育理论知识在教育实践场域的应用打好坚实的基础。第二,在情感上要促进研究生对教师职业的深入认识和理解,培塑良好的师德师风,同时使教育硕士研究生对所构建的个性化教育知识理论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为教育理论知识在教育实践场域的运用提供精神支持。第三,在能力上要帮助研究生将教育理论知识应用到教育实践场域中并取得积极的教育成果,在此基础上不断总结升华,进而逐步构建完备的个性化教育理论知识体系,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认知、情感和能力目标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认知目标是基础,情感目标是动力,能力目标是指归,三者相得益彰,共同作用在教育硕士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中。
教育硕士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应遵循发展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和创新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主要指的是要通过实施混合式教学同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育硕士研究生的个性化发展。一方面,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专业性和实践性较强,要求授课教师同时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素养和丰富的一线实践经验,对授课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通过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促进授课教师认真备课和组织教学,有利于授课教师的专业成长。另一方面,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最终目标是促进教育硕士研究生的个性化成长。在理论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的共同作用下,教育硕士研究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会得到提升,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会逐渐形成对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独特认识和理解,进而促进其个性化的成长。
开放性原则主要指的是要通过教育硕士混合式教学实现教和学两个方面的开放。在教的方面强调要积极吸纳一切有利于教学效果提升的方式方法、技术媒体、资源环境等因素,将这些因素的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实现相融共生。在学的方面强调教育硕士研究生学习不拘泥于某一种学习方式和方法,要利用多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学习效果的达成而努力。
创新性原则主要指的是要通过教育硕士混合式教学在实践中促进创新,在创新中推动发展。教育硕士混合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比较新的教学模式,发展的历程还比较短,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要不断改革,才能不断完善教育硕士混合式教学模式。
教育硕士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是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做好八种教学方法的相互混合,充分发挥每种教学的优势,取长补短、相互协作,才能真正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
面授教学是传统教学的主要方式。其主要优势在于人与人的互动直接充分,不仅能够相互交流经验,建构知识,还能够增加彼此之间的情感。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实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理想;对于教师来说,则可以及时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了解他们的思维过程,开展因材施教。其不足之处主要是教学内容不够丰富,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完全调动,被动学习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材施教不能够全面实现。相对于传统的面授教学而言,在线教学是目前新兴的教学形式之一,是以网络为介质,将所有教学行为数字化、网络化、即时化的教学方式。在线教学不受时空的限制,任何时间和地点都可以进行,同时还可以最大化地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这种模式下,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选择教学内容,增加了学习的自主性和趣味性。
目前,传统的面授教学仍然是教育硕士授课的主要形式,在面授的过程中,授课教师要积极了解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实际需求,认真组织教学内容,采取适合的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知识交流和情感交流,引发学生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思考,尽量把面授教学的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由于面授教学时间有限,很多教学内容不能深入地展开,因此还要积极开展在线教学。可以通过一定的网络教学平台,将教育硕士的每门课程按照章节或主题分割成不同的单元,再将每一个单元通过慕课、微课、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案例等多种教学资源展现出来。研究生们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过程中还可以在线与教师和其他同学交流心得体会。通过两种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面授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教学资源不丰富等问题可以在在线教学中得到补救;在线教学中存在的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少、学习的随机性和不系统性等缺点可以在面授教学中得到补救。二者相互取长补短,大大优化了教育硕士的教学模式。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属于研究生层次的教育,通过理论教学促进学术实践是应有之义。但目前来看,教育硕士理论教学和学术实践还存在重介绍、轻解读、不系统的缺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育硕士理论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突出理论的系统性。教师要精讲理论,在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通过系统的知识传授,使教育硕士研究生对教育理论有深入地认识和理解,这是教育硕士研究生进行理论创新的基础。二是要强化理论教学的学术性。学生的独到见解是难能可贵的,教师在讲授教育理论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导教育硕士研究生提出不同的观点,鼓励学术创新,这是教育硕士研究生开展教育实践研究的根本。三是训练教育硕士研究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发教育硕士研究生对教育理论和现实教育问题进行反思,藉此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并进一部把这种能力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专业学位,教育硕士教学突出的特征就是实践性。实践教学是教育硕士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提高教育硕士研究生整体能力的重要途径。但考察当前教育硕士的培养过程,虽然实践教学是必设环节,但实际操作过程往往不尽如人意。多数在实践基地开展的活动仅仅是听课而已,实践教学没有发挥出真正的效果。因此,我们主张在教育硕士教学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以下环节:一是要做到实践形式多样化,通过教育见习、教育实习、顶岗实习、模拟教学、课例分析、教育调查、课堂观摩等多种形式展开;二是要将实践内容紧贴教育理论,以理论为基础开展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重新认识和思考理论,实现进一步的升华;三是严格对实践教学进行考评,实践教学不能走过场,要看实践的结果是否真正提升了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水平。
理论教学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基础,实践教学是检验理论教学的主要途径。通过理论建构和实践应用,教育硕士研究生就能够把教育理论和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主要目标是培养中小学应用型高级人才,应用性是其又一特色,主要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自如地运用教育理论,解决实践中的各种问题。案例教学与行动探究教学的结合恰好契合了这一要求。所谓案例教学,“简单地说就是运用案例进行教学的方法。案例通常是一个实际教育教学情境的描述,它包含着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并蕴含着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案例讲述的是一个故事或事例,从开始到结束有完整的情节,有时间、地点和特定教育背景,包含着一些戏剧性冲突,体现着教育工作的复杂性。”[4]4案例教学需要案例教材作为支撑,案例教材的组织基本上都是以学科的问题和冲突为中心构建的。针对案例,教师可以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小组讨论、专家解读、个人解决等方式来破解案例中呈现出来的问题,使教育理论在实际的案例中得到有效地应用。案例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为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相互通融搭建了桥梁。学生们可以积极地参与其中,以身临其境的感受思考问题,重构知识,锻炼思维,提出对策,形成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
当然,案例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案例都是教育情境中的一个个具体教育事件,彼此之间缺少联系,不是教育硕士研究生日常教育生活的全面写照。虽然案例是真实的,但对学生而言却是虚拟的,已经远离了真实的教育生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们往往会过于依赖理论,赋予案例一些概括化程度过高、但实际并不可行的对策。针对案例教学的这些缺点,可以积极开展行动探究教学进行弥补。行动探究教学是指教师以某一教育问题为中心,组织学生以实际行动进行积极探究,促进他们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锻炼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行动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创设情境,引发思考;其次要通过讨论,形成问题;再次要组织学生深入探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最后要还原情景,检查假设的有效性。行动探究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学生的亲身参与。学生们可以在实际的行动中锻炼教育思维和创新品质,有利于提高研究能力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由于是亲身参与,有利于学生在教育理论整合自身经验,得出比较可行的解决措施。行动探究教学的缺点是耗时比较长,学生在行动探究的过程中有时会对教育问题作出概括度比较低的解释,研究起来较为泛泛。同时,研究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也有可能有所欠缺,说服力和可复制性不强。从这一点上来讲,案例教学和行动探究教学相结合,可以各自发挥优势,相互弥补,有利于提高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教育研究能力。
个性化教学“是教师基于对自身、教材及学生特点的理解,将自己的教学思想、技巧融入教学过程,通过对既定教学内容的重组和建构,以教师个性化的教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学的教学。”[5]个性化教学是教师在多年的教学积累上逐渐形成的一种固定的教学方式,是教学思想和教学实践不断融合的结果。个性化教学有别于其他教学,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的特点,集中展现了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魅力。在教育硕士教学过程中,确实已有部分教师开展了一定的个性化教学,但整体而言,教师的个性化教学的色彩还不够浓厚,教学内容的个性化处理还有待加强,教学方式和手段的特色也并不明显。鉴于此,教育硕士教学还要进一步加强个性化教学的力度,鼓励授课教师积极地进行教学反思,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炼,形成自己独特的、成体系的教学思想,并将教学思想巧妙地融入到教学中,逐渐提炼自己的教学风格。
个性化教学的优势是教师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研究生的实际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和提高教学效果,不足之处是教师的教学风格不一定适合每一位教育硕士研究生。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教师的教学,教育硕士教学还可以采取协作的方式展开。所谓协作教学主要指的是“两位或两位以上的教育人员,组成教学小组,共同负责一个学生团体,在一个或几个学科的全部或部分,共同合作计划、教学、评估学生或评价教学。”[6]45目前,教育硕士的师资队伍主要由高校教师构成,教育理论修养比较深厚,但对中小学的教育教学不太熟悉。因此,在教育硕士师资队伍方面要积极吸纳熟悉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专家,组建教育硕士授课团队。团队成员集体备课,集体研讨,通过协作创新,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协作教学最大的优势是教学的多样性,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教学风格,教育硕士研究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进行选择性的学习,这也有利于其个性发展。协作教学的不足之处是教师团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有时会不通畅,相互之间的协作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个性化教学和协作教学相混合,既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还可以相互协作,共同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满足教育硕士研究生不同的学习需要。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是衡量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的直接依据。教育硕士混合式教学模式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多种教学的相互作用,重视教师的教学创造性和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涉及不同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我们认为,为了全面掌握教育硕士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效果,需要从授课教师、学生、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四个方面进行全方位评价。
首先,授课教师是教育硕士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主要设计者和实施者,也是教学评价的重要对象。对授课教师的评价主要从师德师风、业务能力、教学绩效三个方面进行。在师德师风方面:主要评价授课教师的道德修养、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情况,对于违反师德师风的教师要采取一票否决。在业务能力方面:一要评价授课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尤其是研究生教育教学的理论和混合式教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二要评价授课教师的教学能力,重点关注混合式教学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三是要评价授课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重点关注是否能对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反思并不断改进教学实践;四是要评价授课教师的研究能力,重点关注是否能够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和实践进行创新。在教学绩效方面:主要评价授课教师能够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保证自己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其次,学生是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对象,学生成绩是混合式教学模式效果的最终体现。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变得多样,过程变得复杂。鉴于此,要把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同时考查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果。过程性评价要贯穿于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的各个环节,不仅要时时考察研究生对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考评学生的出勤率、线上线下课堂参与度、有价值见解的提出等课堂表现,以及体现在论文、案例分析报告、行动探究方案等方面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总结性评价是对课程学习最终成果的评价,主要针对研究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养成进行全方位的考评。只有两种评价方式有效结合,才能充分实现评价的全面性。
再次,教育硕士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的如何,关键是看教学过程是否高效。对教学过程的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评价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方案,重点考评方案的针对性、可行性和创新性。针对性指方案是否适合了研究生的实际,能否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可行性指的是方案是否具有操作性,不仅教师能够熟练使用,研究生也能够积极参与;创新性指的是方案是否有新的突破,是否改进了以往方案的缺点。二是评价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方案的实施,这需要对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进行细致地观察,可以通过调查问卷、个别访谈等形式积极收集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进行认真的分析,将合理化的建议应用到教学过程中来,不断完善教学设计方案。
最后,还要过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了解教育硕士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否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这项评价的主要内容是教育硕士研究生在认知、情感、技能等方面发生的积极变化,重点考评教育硕士研究生解决教育问题的实践能力是否得到了有效提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评价研究生在认知上是否熟练掌握了教学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具有个性化的教育理论知识体系;二是评价研究生是否对个性化教育理论知识形成积极的情感;三是评价研究生能否将教育理论知识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并取得积极的教育成果。在评价过程中应该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可以采取同行评价、专家评价和学生自评等多种形式结合进行,做到评价的公正和客观。
教育硕士混合式教学模式是针对当前教育硕士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其主旨是全面调动教育硕士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调教育硕士研究生的亲身参与和教育理论知识的运用,从而提高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在教育硕士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建构教育硕士混合式教学模式,将面授教学与在线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案例教学与行动探究教学、个性化教学与协作教学有效地混合起来,相互取长补短,并以此为突破口来解决教育硕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不仅有利于教育硕士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 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3).
[2]黎加厚.关于“blended learning”的定义和翻译[EB/OL].http://zsslxq.blogbus.com/logs/44353375.html,2009-08-16.
[3]李克东.混合式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7).
[4]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李伟.个性化教学的教师之维与建构[J].教育研究,2003,(5).
[6]郑博真.协同教学、基本概念、实物和研究[M].高雄: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