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环境与地方省属高校硕士生学术能力提升:作用、限度与进路

2017-04-13 11:08刘子平吴伟伟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硕士生学术研究研究生

刘子平,吴伟伟

(聊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聊城 252059)

学术环境与地方省属高校硕士生学术能力提升:作用、限度与进路

刘子平,吴伟伟

(聊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聊城 252059)

研究生学术环境主要是指以研究生为主体,以研究生学术活动为出发点,对研究生及其学术活动产生影响的多因素的总和。良好的学术环境有利于硕士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科学道德素养的养成、学术发现与提出问题能力的形成、学术调研与文献收集整理能力的提升、实现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与创新。学术环境是一把双刃剑,恶劣的学术环境则对硕士学术能力的提升产生反向制约,不利于其学术能力的发展。更新研究生教育与管理理念,树立学术环境优化观;加强投入与优化资源管理,改善研究生学术研究硬件环境;重视学术规范教育,构建科学化的研究生学术机制是地方省属高校硕士生学术能力提升的基本路径。

地方省属高校;硕士生;学术环境;学术能力;提升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是知识经济的人力资源依托。可以说,未来国际社会的竞争就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教育。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省属高校承担了基础性、主体性的任务。然而,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一些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加之研究生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研究生的学术环境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导致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出现很多欠缺与不足,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出现了下滑的趋向。因此,地方省属高校如何优化硕士生的学术环境,从主客观两个层面提供硕士生学术能力提升的保障机制,进而提高硕士生培养质量成为地方省属高校硕士生培养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现实问题。

一、学术环境的逻辑内涵

培养学生具有能够独立从事本学科创造性科学研究的实际工作能力是当前我国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取向。研究生教育,特别是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我国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途径。如何实现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呢?当然,需要发挥多重教育力量的合力来实现。但是不可否认,良好的学术环境是创新人才成长的沃土,研究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优良的学术环境来保障。没有一个优良、和谐的学术环境是很难培养出优秀合格的创新型人才的。就如农民种庄稼,土壤肥沃与否会直接关系到庄稼的丰收与否。要营造优良和谐的学术环境,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学术环境的科学涵义。

学术活动总是与一定的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学术活动的开展与进行总是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需要科学界定学术环境的内涵就需要我们对学术与环境的概念有一个清晰的界定与把握。

那么究竟什么是学术呢?学术是个内涵丰富、词义广泛的词汇。学术这个词在我国是个传统词汇,很早就已出现。早在《礼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古之学术道者,将以得身也,是故圣人务焉。”这是我国最早把“学”与“术”这两个字连在一起组成一个词。后来,晚清民国时期的梁启超先生在其《学与术》一文中对“学”与“术”作了明确的界定与解释。他说:“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者也,术也者,取所发明之真理而致诸用者也。”[1]此外,严复在翻译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严复翻译为《原富》)所写的按语中也阐述了“学”与“术”,他认为,“盖学与术异,学者考自然之理,立必然之例。术者据已知之理,求可成之功。学主知,术主行。”[2]前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认为,“学,即学问;术,即技术。”[3]无论是《礼记》中对学术的解读还是梁启超、严复和蔡元培先生对学术的解读,都体现了学术应是理论知识与应用知识的统一体,这两种形态合一的知识不是一般性知识,是高深知识。学术一词最能体现大学高深知识的内在逻辑。可以说,我们今天所讨论的“学术”一词的内在涵义其实是高深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知识的统一体。

根据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学术是一个现实的结果,是以实现高深知识作为其现实目标的。其实,从另一个方面也表明了学术也是一个现实的过程,是学者通过一定的方法、途径来探究高深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学者不断发现、创新的过程。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学术是结果与过程的统一。学术研究就是以探究未知世界,实现高深知识为目标并不断创新高深知识的过程。创新是学术与学术研究的生命力,也是学术研究的真正意义所在。

那么什么是环境呢?环境一词本是一个地理学或生物学概念。在地理学上,“环境”一词被用来指围绕在人类周围的自然现象的总和。在生物学上,“环境”一词被用来指一切有机体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外部条件的总和。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变化,“环境”的概念或内涵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不同的学者对“环境”概念也作出了不同的界定。尽管角度不同,但对环境的核心要素认识是一致的:首先,环境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其次,环境是与主体相关的外部因素的总和;最后,环境是发展变化的。

通过前面对“学术”与“环境”概念与内涵的分析与探究,我们发现学术与环境都有各自丰富的内涵。因而,学术环境也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结合本文的研究对象与内容,这里我们所要讲的学术环境主要是指研究生学术环境。那么什么是研究生学术环境呢?笔者认为研究生学术环境主要是指以研究生为主体,以研究生学术活动为出发点,对研究生及其学术活动产生影响的多因素的总和。系统论告诉我们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并具有某些特定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研究生学术环境就是一个逻辑系统,由对研究生学术研究活动产生多重影响的若干因素构成。在这些若干因素中,有显性的,有隐性的。有内部的,有外部的。有物质的,有文化的。归结起来主要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学术硬件环境。它主要包括学术交流环境、图书资料文献环境、实验或社会调研环境等;二是学术软件环境。它主要包括学术精神环境、学术自由环境、学术评价环境等。

二、学术环境对硕士生学术能力提升的正向促进

“学术”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这种活动有着明确的指向与目标——探索真理。同时,“学术”也是探索真理实践活动的成果载体。“学术能力”就是从事这种探索真理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素质与能力。硕士生的学术能力具体表现为学术精神能力与学术物质能力。学术精神能力主要包括学术创新能力、学术道德能力等。学术物质能力主要包括“问题的发现与提出能力、文献收集与整理能力、概念的生成与厘定能力、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4]等。

良好的学术环境对硕士生的学术能力提升有着正向的促进作用。良好的学术环境不仅有利于硕士生学术精神能力的形成与提升,也有利于硕士生学术物质能力的形成与提升。良好学术环境的形成与发展对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升我国高等院校,特别是地方省属高校的硕士生培养质量有着理论与现实的双重意义。

1.良好学术环境有利于硕士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大学是民族灵魂的反映”。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大学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需要良好的学术环境。良好的学术环境是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硕士生培养中的核心内容,也是衡量硕士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硕士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开拓新领域的意识与能力。二是应用新材料的意识与能力。三是辩证新观点的意识与能力。良好的学术环境与学术研究氛围是促进硕士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形成的助推剂,在硕士生学术能力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良好的学术环境与学术氛围究竟是什么样子呢?笔者认为应该是学术自由、宽容、民主、平等。因为只有有了学术自由,才能保证研究生出现更多的学术创新。只有有了学术宽容与民主才能够实现不同观点的和谐发展。另外,学术研究是一个自由探索的过程,在探索真知的过程中应当是人人平等的。“在学术研究中应当鼓励自由、自主探索,允许犯错误。”[5]当然,良好学术环境的营造,要严格限制在学术研究的范围内,不能以学术研究为名,做违法乱纪之事。学术自由只能是保护学术研究,而不允许违法乱纪。

2.良好学术环境有利于硕士生科学道德素养的养成

科学研究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助推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需要科学研究,可以说,人类社会的每个进步与发展都与科学研究的进步与发展紧密相连。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与实践再次证明了科学研究对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与内在价值。科学研究是需要甘于奉献、甘于寂寞的人从事的事业。在科学研究的发展历史上凡是取得重大成绩者无不是坚守科学阵地,唯真求实,锐意进取,德才兼备的志士。对于刚刚跨入科学研究门槛的硕士生们来说,坚守科学阵地,端正学术行为,坚持科学规范,推动科学创新是十分有必要的。

良好的学术环境对于培养硕士生的科学道德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自由、民主、开放的学术环境有利于硕士研究生规避外来环境的物质诱惑,培养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精神。宽容、协作、包容的学术环境有利于硕士研究生培养遵循道德伦理,端正学术行为、建立科学规范的道德素养。求真、进取、献身的学术环境有利于硕士研究生培养坚守科学阵地、德才共发展的学术素养。总而言之,良好学术环境有利于硕士生科学道德素养的养成。

3.良好学术环境有利于硕士生学术发现与提出问题能力的形成与提升

发现新问题是学术研究的前提与基础。学术研究必须提出新问题,否则便称不上真正的学术研究。在当下的学术研究中重复性选题可谓是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学术研究的推进与发展。因此对于硕士生来说,“学术能力首要的方面就是要有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6]进行任何一项学术研究,没有问题意识,将很难进行下去。

形成学术发现与提出新问题的能力,对于刚刚步入学术殿堂的硕士生来说至关重要,它关系到硕士生未来学术研究的成功与否。良好的学术环境对于培养硕士生的学术发现与提出新问题的能力具有积极、良性的作用。良好的学术环境可以给硕士生以宽松、自由、民主、宽容、开放的学术氛围,有利于硕士生的学术成长,减少外来物质与名利诱惑对硕士生的负面影响。硕士生只有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用心思考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面临的紧迫难题,其学术研究才具有社会价值,其学术成果才真正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4.良好学术环境有利于硕士生学术调研与文献收集整理能力的提升

任何问题的解决或创新理论、观点的提出都需要缜密的论证,不是毫无根据,横空出世的。这就需要科学研究者紧紧围绕着“问题”进行广泛的调研。可以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学者必备的基本素质。文献在学术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文献是进行学术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说,占有文献资源的多寡决定着学术研究的质量高低。有足够、丰富的文献资料作为支撑与参考,我们进行学术研究可以进行得更为顺利,研究深度更加厚重。否则,我们的学术研究将做很多无用功,甚至无法进行下去。正如著名学者牛顿所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才能看得更远。”

如何实现对文献的占有与把握呢?我们需要做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文献的收集。文献的收集是进行学术研究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工作。“任何创新性成果的产生都需要阅读大量相关文献,掌握最新研究动向,在总结前人经验成果的基础上探索而成。”[7]马克思说:“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8]文献的收集是有方法、有技巧的。否则很难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找到自己需要的文献;二是文献的整理。文献的分类与整理是学术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们收集到的文献种类繁多,有基础性的,有理论性的,有前沿性的,有实践性的。如何有效的把这些文献进行分类整理是一项繁重而又关键的工作。学术研究者如果不具备这项能力很可能无法把握已占有的文献资料,更谈不上的学术研究的开展与创新。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学术调研与文献收集整理能力是硕士生在进行学术研究中必须具备的素质与能力。培养硕士生学术调研和文献收集整理的能力,硕士生才能用新材料或新方法研究问题,实现研究的新突破。良好的学术氛围对培养硕士生的学术调研与文献收集整理能力非常重要。学术调研与文献收集整理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市场化、功利化的社会氛围与学术氛围是不利于硕士生这种能力的培养。只有在自由、民主、开放、宽容的学术氛围中,才能给硕士生创造一个良好、宽松的氛围,实现硕士生学术调研与文献收集整理能力的形成与提升。

5.良好学术环境有利于硕士生实现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与创新

研究方法是学术研究的工具,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学术研究十分重要。“研究方法的合理性往往会影响甚至决定着研究结果的可靠程度。”[9]学术研究,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对刚刚步入学术殿堂的硕士研究生来说,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是其进行学术研究的基本前提,也是其必备的基本学术素质,没有科学的研究方法作为工具,学术研究创新也无从谈起。

学术研究需要发展与创新,同样学术研究方法也需要发展与创新。宽松、自由、开放的学术环境有利于硕士生实现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与创新。目前,我国学术研究方法创新和重大创新不多,这与我国当下失衡的学术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受当下学术环境的影响,硕士生培养中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不足,加之功利化学术氛围影响,导致硕士生无法更好地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更谈不上学术研究方法的创新,学术能力增长停滞不前。“河里的鱼死一二条,可能是鱼本身的问题,但如果大多数鱼都死了,则可能是水的问题。”[10]良好的学术环境对硕士生实现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与创新起着十分重要和关键的作用。

三、学术环境对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提升的反向制约

学术环境是一把双刃剑。良好的学术环境有利于硕士生学术精神能力的形成与提升,也有利于硕士生学术物质能力的形成与提升,有利于高校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然而,不尽人意,甚至恶劣的学术环境则对硕士生学术能力的提升产生反向的制约,不利于地方省属高校硕士生科研硬件条件的改善与提高,不利于其学术能力的提升。

1.高等院所与学科的“重点化”评价,导致地方院校研究生科研硬件环境差异较大,不利于其学术能力的提升

地方省属高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研究生培养上也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在产出与投入上却存在比例不协调的问题。地方省属高校与全国重点院校相比无论是师资队伍建设还是国家投入上都无法与之比拟。这与我国推行的高等院校的“重点化”评价有着直接的关系。当下我国高校中存在的“211工程”、“985工程”高校便是典型的表现。211工程、985工程的实施对当时我国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其作为短时期的举措可以,但不能作为长远之计,更不能以此作为衡量高校强弱的标准。这种政府垄断式的培养方式人为地把高校划分为三六九等,进入重点建设的高校,不仅可以得到国家的雄厚资金支持,还可以得到国家的政策性支持。使这些学校在重点学科评选、重点项目评选占尽先机,而且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向这些重点院校流动,使得地方省属高校的发展空间被限制甚至被挤压。

国家推进的重点学科评选,对推动我国的优势学科发展,使其向世界一流学科冲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地方省属高校由于其在资金投入,优秀师资引入等方面与全国重点院校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使得其无论在人才培养还是学科建设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学科的“重点化”评估使得全国重点学科大部分集中在全国重点院校,地方省属高校较少。[11]这种情况的存在又进一步恶化了地方高等院校的生存环境,使得地方院校在科研资金的争取上处于不利地位。

优秀科研成果的取得与科研工作者坚持不懈的研究分不开的,也与高等院所提供的良好科研条件密不可分,特别是对于刚刚步入科研殿堂的硕士生来说更为重要。因为他们自身的经济条件决定了他们自己不可能为自己提供良好的科研硬件条件,因此,学校的提供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地方省属高校因为资金等方面的限制,使得科研条件,特别是科研硬件条件的配备不足,更新换代较慢,使得硕士生无法进行相关的学术研究或实验,学术能力得不到锻炼与提升,创新性思维与能力更是无从谈起,这非常不利于优秀研究性人才的培养。

2.学术软环境异化阻滞了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的提升

学术软环境对地方省属高校硕士生学术能力的提升起着保障、规范和导向的作用。硕士生学术软环境是学术环境的一个子系统,它主要包括科学学术精神环境、学术自由环境、学术评价环境等。随着1999年我国高校的扩招,我国的高校发展步入了市场化阶段,商业化在不断侵蚀着高等学校的校园,学术研究也有功利化的趋向。在这种背景下,使得学术软环境日益异化,出现了一系列学术负面问题,这些都对地方省属高校的硕士生培养,特别是学术能力培养产生了致命影响,不利于硕士生学术能力的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学术规范意识教育滞后导致硕士生“学术违章”频发。目前,我国教育体系,无论是基础教育、中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从没有开设学术诚信与学术规范的相关课程,甚至在研究生教育阶段也缺乏基本的学术诚信、学术规范教育与训练,导致硕士生分不清楚什么是抄袭,什么是正常引用,搞不清楚如何进行注释。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得硕士生“学术违章”频发,非常不利于硕士生学术能力的提升。

二是学术环境市场化导致硕士生学术追寻利益化,阻滞了其学术能力提升。当前,高校的学术环境遭到市场化入侵,在扭曲的市场化学术环境与学术氛围导向下,硕士生也出现了学术追寻市场化、利益化趋向,导致硕士生本该拥有的“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丧失,出现了为实现自身利益的快速化而对功名利禄的无限追求,使得他们往往贪求学术成果的“大而快”、“短平快”,为此,他们往往采用文章低水平复制,甚至是过度引用、抄袭的方式来实现多出成果的目的。可以说,学术环境市场化侵入已经严重阻滞了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的提升。

三是科学化学术评价机制缺失导致硕士生学术能力养成不足。目前我国缺乏科学的学术评价机制,在学术评价中往往存在以数量为本,以权威期刊为本的扭曲现象,这就导致学术研究评价出现了“数字崇拜”、“权威崇拜”等不良现象。[12]另外,在科研成果的学术质量评定上往往以硕士生所发表成果的期刊或出版社的级别来简单认定,不看其科研成果本身的质量和水平。这导致在学术评价中往往更多的看重研究者和研究者所在的学术机构的知名度,减弱了学术评价的公正性和公平性,甚至出现关系操作和暗箱操作等学术失范问题的出现。不科学、不健全学术评价机制的存在不仅浪费宝贵的国家科研资源,还贻害学术环境,影响学术人才的培养。正是由于缺少科学化的学术评价机制,导致硕士生在学术研究中往往注重数量,迷信权威期刊,为实现利益快速化,而放松对科学研究的道德敬畏,对学术成果粗制滥造,以好充次。这也导致硕士生本应正常进行的学术基本训练,学术基本能力培养放置一边,学术能力培养欠缺,学术能力养成不足。

四是学术监督松散化不利于硕士生学术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学术监督的存在与良性发展是保证学术研究正常、健康运行的基础,它的完善与发展有利于减少学术越轨行为的发生,推动学术创新。学术监督机制松散、不完善就会导致学术越轨的风险较小。在风险——受益的总体衡量下,使得“学术越轨成为一个低投入、低风险、高收益的活动”[13]。当前,我国的学术监督机制呈现出专业化不强,机制松散化等特征。这也深刻揭示了我国学术监督机制的不健全、不完善。现实中正是由于学术监督的松散化,缺少科学规范的学术监督机制,使得学术风气遭到破坏,学术环境遭到恶化。硕士生在这种氛围与环境中进行相关的学术研究活动,也会受到这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硕士生为了个人不法利益进行学术投机。这就使得硕士生把本来应用来进行相关基础研究、训练基础学术能力与素质的时间与精力拿来进行学术投机,错失了进行学术能力训练的大好时机,导致自身学术能力得不到训练与提升,为日后的学术研究窘境埋下了祸根。

四、优化地方省属高校硕士生学术环境的逻辑进路

硕士生的学术水平与学术能力直接影响到硕士生的培养质量。如何在硕士生培养中让其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增长知识,而且还能让其参与学术研究,掌握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能够把握学术研究动态,紧跟学术前沿方向这是当前我国硕士生培养最为重要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一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呢?笔者认为研究生学术环境的优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路径。

1.更新研究生教育与管理理念,树立硕士生学术环境优化观

良好的学术环境是提升硕士生培养质量,提高硕士生学术能力的重要保障。地方省属高校在硕士生培养中必须要为硕士生提供有利于他们成长发展的优质学术环境。优化硕士生学术环境要求研究生教育者与管理者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更新研究生教育与管理理念,改变过去那种落后的、不适合研究生培养的教育与管理理念,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与管理观。研究生教育者与管理者不能仅仅停留在过去的那种“上好课、不出事”的教育与管理观念。研究生教育者既要教书也要育人,研究生管理者不能仅仅停留在管理层面,也要提升到服务层面,进而树立推动研究生学术环境优化的观念,提升研究生的学术能力。

为什么要更新教育与管理理念呢?古人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学是一个文化的大染缸。在这个大染缸里,硕士生就相当于原材料,学术环境就相当于大染缸的环境,而教育与管理理念则相当于原材料的控制措施。一个好的学术环境就相当于条件适宜的外在环境。学术环境的好坏对于硕士生学术能力的提高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而教育与管理理念的正确与否,先进与否则直接决定了学术环境的好坏。当前,无论研究生教育者还是管理者对于硕士生学术环境的建设力度重视不够,从观念层面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意义,在实践层面没有具体措施来加以建设。因此,更新研究生教育与管理理念是优化研究生学术环境的基石。

2.加强投入与优化资源管理,改善研究生学术研究硬件环境

学术研究的硬件环境是硕士生学术环境建设的基础。它主要包括图书资料、实验室建设、研究场所、网络信息建设等等。在硕士生学术环境建设与优化中,硬件建设虽不是最核心,最根本的,不是学术研究的决定性因素,但硬件建设也是硕士生进行学术研究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这个道理。没有相关的研究设施与配套条件,任何学术研究都是无法开展、无法进行下去的。从硬件环境上看,图书文献资料是否完备以及它的更新程度,实验室建设的先进程度及配套资金是否充足,必要的网络信息建设是否完备等等,这些必备的硬件条件都直接影响到硕士生学术研究的顺利开展。

优化硕士生的学术硬件环境,应着重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加大硕士生经费的投入,改善硕士生研究的硬件环境;二是要优化资源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现有资源的效用最大化,满足硕士生研究生对基本学术硬件环境的要求。

3.重视学术规范教育,构建科学化的研究生学术机制

学术研究既需要良好的物质硬件环境,也需要相应的学术软件环境。学术机制是学术软件环境的重要表现,是硕士生进行正常学术研究,进行学术创新的前提与基础。科学化的学术机制对硕士生的学术研究起着规范、引导、发展、保障的作用。因此,科学化的硕士生学术机制构建过程中必须立足于硕士生的自身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硕士生学术机制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才能调动硕士生的学术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使其全身心投入到学术研究中去。科学化的硕士生学术机制为硕士生的学术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外在环境,能够促进硕士生的学术能力生成与发展。

重视学术规范教育,构建科学化的硕士生学术机制主要从四个方面来着手:一是重视学术规范教育,构建良好的学术道德,让硕士生把学术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素质与信念,从而实现学术规范遵守的主动化、自觉化;二是科学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创造良好的学术交流环境。学术交流可以为硕士生创造一个接触外界先进研究理念,互通有无的良好氛围,也可以为硕士生搭建一个良性竞争、互相激励的平台,进而为硕士生学术能力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三是强化政策环境,建立科学化的学术评价机制。充分发挥科学化学术评价机制对于硕士生的学术行为的正向导向作用,推动其学术能力提升;四是建立全时段、全方位、专业化的学术监督机制。良好的学术环境需要有全时段、全方位、专业化的学术监督机制来保证。因为只有通过这种全时段、全方位、专业化的学术监督机制才能强化学术监督,增加学术越轨的成本与风险,进而对学术越轨行为形成强有力的震慑力和威慑力。

[1]梁启超.饮冰室合集·饮冰室文集(第三册第二十五卷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9:12.

[2][英]亚当·斯密,严复译.原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384.

[3]薛天祥、尹丽.高深专门知识的教与学活动——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J].上海高教研究,1997,(03):14.

[4][6]肖川.人文-社会学术研究中的感悟、思辨与实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32.

[5]傅诚德.良好的学术氛围是创新思维的助推剂[J].石油科技论坛,2012,(04):42.

[7]樊端成.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环境困扰与导师应对[J].黑龙江高等教育,2011,(05):83.

[8]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3.

[9]李艺.研究与研究方法[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04):43.

[10]叶继元.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创新刍议[J].学术界,2009,(02):70.

[11]阎光才.学术环境的整体优化与高水平大学的发展方略[J].探索与争鸣,2005,(01):48.

[12][13]司林波.高校青年教师学术越轨行为分析[J]高等教育管理,2013,(06):71-72,72.

Academic Environment and the Promotion of the Academic Ability of Postgraduates in Local Provinci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Effect,Limitation and Approach

LIU Ziping,WU Weiwei
(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Liaocheng University,Liaocheng Shandong 252059)

The academic environment of postgraduates mainly refers to the sum of the factors of graduate 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 and the postgraduate academic activities as the starting point,and the influence of graduate students and their academic activities.Good academic environment is conducive to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 of postgraduates,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moral qualities,the formation of academic discoveries and problem-solving abilities,the promotion of academic research and literature collection and finishing,and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s.The academic environment is a double-edged sword,and the harsh academic environment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ability of postgraduates.To improve th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concept,to establish the academic environment to optimize the concept;to strengthen investment and optimize the management of resources to improve the academic environment of graduate students research;emphasis on academic norms of education,to build a scientific graduate student academic mechanism are the local provincial university master's academic ability to enhance basic path.

Local provinci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Postgraduates;Academic Environment;Academic Ability;promotion

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27(2017)-05-0164-07

刘子平(1979-),男,聊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山东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研究、执政党建设基本问题与当代中国政治。

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一般项目 “地方省属高校文科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及保障体系构建”(SDYY16103)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崔月华

猜你喜欢
硕士生学术研究研究生
我国2021年在学研究生规模达333万人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赵燕磊
社会资本视角下女硕士生就业状况研究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军事科学院招收1995年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