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春奎
(丽水学院,浙江 丽水323000)
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渊源与特征探微
郑春奎
(丽水学院,浙江 丽水323000)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源于其救国思想,其民族主义思想由最初的“驱除鞑虏”,再到逐步融入民族平等、国家统一观念,指引着当时中国的革命与发展,展现出了文化多元性、时代性与民族性特征。其精神概念与实质对当代社会仍有着重要的启示。
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源起;特征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民族主义思想最初由梁启超所倡导,但被孙中山首次完整明确地提出,并作为革命旗帜而不断演化,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内容,对中国近现代社会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孙中山所倡导的民族主义思想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也是近现代文化史中具备代表意义的思想价值观念。深入探析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渊源与特征,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民族主义危机不断加深,近代中国掀起了推翻清朝腐朽统治、解决政治与民族危机的思潮。孙中山早期的民族主义思想则受到了此种思潮的浸染。1894年,他在美国首次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政治口号,并于1904年开始使用“民族”一词,在1905年提出了“民族主义”思想。反对外族压制,追求民族平等是其民族主义思想的内在根源。他曾说“清虏以愚弄汉人为治世第一要义,吸汉人之膏血,锢汉人之手足。”[1]可见对清政府统治的深恶痛疾。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源于其救国思想,在 《国民党一大宣言》中指出:“我们鉴于古今民族生存的道理,要救中国,想中国民族永远存在,必要提倡民族主义……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义,结合四万万人成一个坚固的民族,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忧。”[2]针对民族主义,孙中山的初期观念为:“民族主义,是从与生俱来的‘种性’出发,要求民族的独立,其外在表现就是本民族掌握政权。”[3]随着三民主义理念核心的不断进步,民族主义的内核也在不断丰富与完善。
19世纪末,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民族危机加重,各类救国主张均以失败告终。随着清政府日渐没落,中国饱受西方列强欺压,清政府持续推行黑暗的压迫政策,实行封建统治,使得国内民不聊生,矛盾日趋激烈。当时孙中山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思想具体针对清政府。虽然他曾说道:“民族主义,并非是遇着不同的人,便要排斥他,更不是要灭尽满洲民族……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4]但也不难看出,其初期的民族主义体现出了一定的狭隘性。究其本质,孙中山的民族思想追根溯源,起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华夷思想观念,其核心为以大汉族为最高权力,这种融合大汉族主义的民族主义思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在主张推翻清政府腐败统治,实现民族平等的理念上,孙中山又进一步提出了“五族一家”的思想,在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就职演说中提到:“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1919年,在学习吸收当时西方民族国家先进思想之后,他又接着提出了中华民族融合的理念:“夫汉族光复,满清倾覆,不过只达到民族主义之一消极目的而已,从此当努力猛进,以达民族主义之积极目的也。积极目的为何?即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治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5]其民族主义思想又进一步由五族的共和平等向中华民族的繁荣而转变。
基于政治革命来看,孙中山对满清政府统治深恶痛绝,而从民族主义思想来看,他所提出的“五族一家”又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中华民族血缘淡化以及种族包容的传统。因此,他明确了民族主义价值观,推行多民族的平等与融合。之所以将政治革命和民族革命一概而论,其主要目的在于宣扬当时新的民族革命观念,将民族平等直接视为政治革命的一大目标,把共和革命视作民族革命的手法,促进民族与国家的发展,而非不同民族之间的互相残害。可以看出,孙中山的革命排满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体现了孙中山对民族平等的不懈追求。
辛亥革命之后,“中华民国”建立,革命派逐步掌握了实权,国家民族政权的变化使孙中山开始深入探究民族一体与国家统一的问题,由民族革命直接发展为“中华民国”的成立。因此,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进一步融入了民族平等、国家统一等内容,“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重点说明“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6]这也直接体现出了民族主义思想的逐步成熟。1924年在《国民党一大宣言》中表明:“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7]渴求中华民族统一的国族主义体现得淋漓尽致。孙中山没有利用政权来宣扬国族主义,而是利用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内在追本溯源,致力于恢复中国民族地位,恢复民族精神,主张集权型政府的建立。
孙中山长期流亡美国、英国、日本等地,他对欧美与日本等国家发展都颇有研究。他提出,国际间的经济来往与开放主义的施行是中国快速发展的重要内容。“以中国之地位,中国之富源,处今日之时会,倘吾国人民能举国一致,欢迎外资,欢迎外才,以发展我生产之事业,则十年之内吾实业之发达必能并驾欧美矣”。[8]同时他也呼吁世界各国以开放主义为基础,实现互帮互助,共荣发展,“此种国际协助,可使人类博爱之情益加巩固,而国际同盟亦得借以巩固其基础”,并由此步入“世界大同”的光明之路。孙中山的经历也使其民族主义思想展现出鲜明的文化多元性特征。基于文化角度观察,孙中山可谓既是民族主义者也是国际主义者,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互惠,使孙中山逐渐改变了旧思想中世界即中国的传统意识,构建起了更具世界性的观念。孙中山虽然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深深的依恋,但扬弃了旧时人们的陈旧腐朽思想;他尽管崇拜日本与西方的发展,但反对日本对华、对韩侵略,也反对全盘的“世界主义”。究其本源,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源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交融,
社会存在直接决定社会意识,不同时代存在着不同的矛盾。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也充分表现出了时代性特征。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面临内忧外患,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凸显了民族独立的鲜明主题;辛亥革命之后,帝国主义侵略气焰日益嚣张,维护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也成为了“中华民国”所肩负的重担。在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中,我们可感受到,无论是其“驱除鞑虏”,“五族一家”,或是国家统一,都是围绕着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与发展而提出,并以中国民族自由独立于世界,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为目标。他的建立民族国家的主题与旋律适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为了实现民族复兴,孙中山就任民国临时大总统后,“1912年2月,孙中山就派专人赴陕西祭祀黄帝,在其撰写的祭文中,高度评价了黄帝创制指南车、平定蚩尤的功绩”,[9](p189)意识到黄帝在凝聚民族向心力、实现民族复兴中的作用。民国之后,部分无政府主义者逐渐开始鼓吹发展“世界主义”,认为无政府主义乃世界主义,乃世界人民共图之事业。”[10]自此开始宣扬世界主义,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针对此问题,孙中山先生在1921曾表示:“有谓欧洲各国今日已盛倡世界主义,而排斥国家主义,若我犹说民族主义,岂不逆世界潮流而自示固闭?不知世界主义,我中国实不适用。因中国积弱,主权丧失已久,宜先求富强,使世界各国皆不敢轻视中国,贱待汉族,方配提倡此主义。”[11]他直接表达出了自身的观点,认为当前世界主义观念并不符合中国,并提出中国当前只可继续发展民族主义。只有经过民族主义,才能够进一步促成世界主义。1924年在三民主义演讲的民族主义第三讲中指出:“我常听见许多新青年说,国民党的三民主义不合现在世界的新潮流,现在世界上最新最好的主义是世界主义。究竟世界主义是好是不好呢?如果这个主义是好的,为什么中国一经亡国,民族主义就要消灭呢?……如果民族主义不能存在,到了世界主义发达之后,我们就不能生存,就要被人淘汰。”[12]如今“世界主义”仍然处于理想阶段,国际行为的主体仍为民族国家,这也足以看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与民族性思想的前瞻性。
总结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渊源与发展路径,不难发现,他的思想基于中华民族传统的固有家族主义出发,至宗族主义再到国族主义。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演变以及对“世界主义”的认知在全球化的今天仍然有着非常大的启示作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美国总统威尔逊与苏联领导人列宁提出了“民族自决的概念”,提倡殖民地被压迫民族拥有自决权利。这一思想对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他认为:“欧战之后,民主制自决之义,日愈昌明,吾人当仍本此精神,内以促全国民族之进化,外以谋世界民族之平等”,并在《国民政府建国大纲》中提到:“对于国内之弱小民族,政府当扶植之,使之能自决自治。”[13]虽然此理念在后续不断被苏联、日本等企图分裂中华民族的国家所利用,企图以此为依据瓜分中国疆土,但整体来看,其并非孙中山承认民族的自由分立权力,也并未影响其民族平等与团结的内核。并且,此思想作为民族自治政策的萌芽,对后来新中国解决少数民族问题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新中国的发展需要民族的团结与统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继承、丰富、发展孙中山先生民族主义思想,“中华民族”逐步升华成为所有中国人的共识。毛泽东所提倡的“政治平等”与孙中山的“五族一家”可谓异曲同工,早在1935年,时任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主席的毛泽东提出:“一切民族都是平等的”、“凡在内蒙古区域内的汉、回、藏、满等民族,应根据民族平等原则,发展民主主义。”[14]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也明确提出“完全同意”孙中山的民族政策,并在国内民族问题的解决上充分吸收与借鉴了民族主义思想因素,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孙中山民族主义夙愿。虽然毛泽东的民族平等思想源于马克思主义,孙中山的民族共和则源于西方国家平等思想,但两者基于民族平等共和的理念与目标并无二致。在新中国领导人眼中,每个民族都有自身长处,民族更不应有高低贵贱之分,因而在政治上,中国共产党充分吸收与发扬了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以及“民族自决自治”理念,坚持民族自治,使各民族拥有充分自主的自治权,处于平等的地位。坚持民族区域自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民族自治,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政治民族以及文化传承等权利得到了进一步保障,从根本上促进了我国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关系,并揭开了各民族团结与发展的新篇章。
民族主义有广泛的知识内容与情感,其在现代民族国家中有着强大的感召力,比任何政治理论体系都更具影响度。孙中山与民族发展共进退,不断赋予民族主义思想新内涵与外延,指引中国革命与发展,对后世同样也有着深刻影响。全球化趋势下,民族认同问题愈发受到人们重视。在此背景之下,探寻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思索其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也是一个极有意义的命题。如今“民族主义”的字眼虽难觅其踪迹,但其与“爱国主义”有着重要关联。从本源上看,爱国主义可以说是当代中华民族的民族主义思想体现。中国虽然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但正如李桂民《黄帝史实与崇拜》一书所云“民族融合早已经使不同民族难分彼此,而且不同民族对于政治、文化的强烈归属感是历史上自然形成的”。[15]如今,虽然少数民族自治区经济发展快,但民族分裂分子与恐怖势力等不断危害民族团结,对社会安全与国家统一造成不良影响。新形势下,要深入构建和谐社会,全力维护各民族和谐发展,仍然需要从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中进一步汲取营养内涵。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认为,中国应是国内民族共融,与国外民族平等的民主国家,“如果把民生主义和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同时解决,用一个一劳永逸的方法,一定给可以把现在的中国变成庄严灿烂的中华民国。”[16]这也是孙中山未尽的夙愿。如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有必要深刻认识并发扬其民族主义思想,将其伟大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
综上所述,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有着鲜明的时代性与民族性特征,其民族主义思想在当时起到了引领革命与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鲜明的符号。尽管因历史条件限制,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在今天看来存在一些矛盾与缺点,但其促进了近现代社会主义的传播,吹响了共产革命的号角,其精神概念与实质对促进中华民族的发展毋庸置疑,其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仍然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
[1]孙中山全集(第五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195.
[2]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597.
[3]陈旭麓,赫盛潮主编.孙中山集外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123.
[4]孙中山全集(第七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36.
[5]孙中山全集(第九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238.
[6]孙中山全集(第一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245-246.
[7]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287-288.
[8]孙中山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2:438.
[9]李桂民.黄帝史实与崇拜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189.
[10]葛懋春.无政府主义思想资料选(下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541.
[11]孙中山全集(第五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558.
[12]孙中山全集:卷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25.
[13]孙中山全集(第六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248.
[14]毛泽东选集(合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29.
[15]李桂民.黄帝史实与崇拜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224.
[16]孙中山选集(第一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255.
Sun Yat-sen’s Nationalism Iideological Origins and Features
ZHENG Chunkui
(Lishui University,Lishui Zhejiang 323000)
Sun Yat-sen’s nationalism derived from his thought of saving country,and generally transformed from“drive out the Manchus”to national equality and national unity.It guided the Chinese r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at that time,showing cultural diversity,temporal spirit,and nationality characteristics.Its spirit and essence of the concept is still of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contemporary society.
Sun Yat-sen;nationalism;origins;features
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27(2017)-05-0081-04
郑春奎(1963-),男,浙江缙云人,丽水学院民族学院教授,院长,研究方向: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
编辑:崔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