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农村生态道德建设
——以大理海东地区为例

2017-04-13 10:12马燕敏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洱海道德教育文明

马燕敏

(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大理671000)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农村生态道德建设
——以大理海东地区为例

马燕敏

(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大理671000)

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是一场污染治理与旅游发展的博弈,也是当前生态文明视域下中国农村发展困局的缩影。农村生态道德教育滞后是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的重要因素,必须深化认识、积极探索农村生态道德教育的有效路径,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生态道德教育;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生态道德建设是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诉求,是中华优秀生态文明的传承,也是当前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对农村生态道德教育的研究,有利于更彻底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奠定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

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新型的道德教育活动,通过生态道德理念的教育,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纠正人类的错误行为,以培养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对自然的道德感和责任感。

一、促进农村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农村生态道德教育,有利于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广大农村地区生态失衡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在经济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各种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大量自然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如盲目滥垦滥伐、农村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不合理灌溉、超载放牧引发植被多样性遭到破坏;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垃圾掩埋、焚烧导致的土壤及地下水源污染;发展乡镇企业及旅游开发带来的农村环境污染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地区不仅仅是农民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也是粮食生产主要基地,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推进紧密联系在一起。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通过大力加强农村生态道德建设,推进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提升农民生态意识,以确保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得以顺利进行。

(二)加强农村生态道德教育,有利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重要条件。当前农村生态环境恶化既有法律法规不完善、管理体制疏漏、制度不健全等原因,但从根本上看,农村生态危机的本质是价值理念的问题。农民由于缺乏生态伦理观念和生态危机意识,在农村发展过程中,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只顾眼前利益“急功近利、竭泽而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现象非常突出。

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不仅需要物质、科技、法律的手段,更需要农民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的转变,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并从道德伦理层面入手,从思想上寻找破坏生态环境的根源。因此,在积极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要大力弘扬生态文明,对农民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引导其生态伦理观念的树立,学会自觉尊重和善待自然、保护自然,纠正错误的行为,倡导新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引导广大农村地区走上生产不断发展、生活逐渐富裕、生态越来越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重建人类与生态环境关系的新秩序。通过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增强农村的吸引力,为农村赢得新的发展空间创造更好的条件。

(三)加强农村生态道德教育,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态道德素质

农民是农村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及技术能力水平直接决定了农村建设的成败。在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农民是生态伦理建设的主体力量,也是对生态环境构成威胁的主体之一,农民的生态伦理意识水平和生态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和影响广大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培养具有优良生态道德意识、生态道德品质、生态道德行为的新型农民,为推进农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当前农村生态道德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社会对农村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直面临的困境之一就是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较大,城乡生态道德建设亦如此。城市生态道德建设起步早,社会重视程度高,发展相对完善;农村起步晚,重视程度低,情况复杂多变,生态道德建设推进缓慢。

在我国现有的生态道德教育体系中,教育对象主要局限于在校的大中小学生及一些城镇居民,农民并没有被纳入生态道德教育的对象范围。农村生态道德教育既缺乏政府足够的重视,也缺少贴近“三农”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生态道德建设的舆论氛围淡薄,农民的生态伦理意识十分淡漠。即使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在农民教育中进行了一些生态伦理方面的教育,大都停留在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上,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形式主义和利益化趋势明显,在一些农村地区,以政府为主导的生态道德建设活动,多以领导讲话、派发传单等方式进行,收效甚微。我国农村的生态道德建设总体上仍处于较低水平。

(二)教育者对农村生态道德教育的特殊性认识不足

农村生态道德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一个分支,其教育对象是农民,具有特殊性。农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思想观念相对陈旧,生活条件比较艰苦,这些因素都制约着农村生态道德教育的展开及实效性的获得。当前农村生态道德教育比较滞后,表现为教育内容片面,远离农村实际,对生态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传授较多,生态道德意识教育和行为培养方面比较欠缺;教育方法简单,大多采用理论灌输,容易假大空,泛泛其谈,农民对其容易失去兴趣;不了解基本的生态道德理论,更谈不上生态道德意识的形成;缺乏专业人员引导,通过拉横幅、贴标语或派发传单等僵硬措施,无法达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只有正确把握农村生态道德教育的特殊性,才能结合农村和农民的实际特点加以实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选择贴近实际需要的教育内容,以增强农村生态道德教育的针对性,从而真正达到提高农民生态道德意识的目的。

(三)农民自身公共意识缺乏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共领域已经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之而来的社会公共性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如公共道德问题、社会公平正义、环境污染问题等。我国国民的公民意识、公德意识和公益意识的水准还停留在比较低的层次上,社会成员公共意识严重缺失,成为当前提升国民素质的一大阻碍。农村发展水平较城市落后,农民整体文化水平较低,公共意识缺乏的状况更为突出,无论是公共参与意识,还是社会公德意识都比较淡薄。当自己的利益与公共生态利益发生冲突时,往往会做出有利于自己利益的选择而忽视公共生态,甚至不惜侵害公共生态利益。

同时,在现代的农村生活中,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差序格局”仍旧不同程度的存在。“差序格局”指的是“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农民在“差序格局”的影响下,更关心和自己关系紧密的事情,在人际关系方面,更看重对方和自己的亲疏程度,以感情因素代替理性判断;在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上,以人为中心的观念根深蒂固,人的利益高于物的利益,经济利益高于公共生态利益。农民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直接影响到农村生态道德教育的顺利开展。

三、破解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困局——对农村生态道德教育实现路径的思考

(一)大理海东地区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突出矛盾

大理海东片区位于大理市东部,片区包括上官镇、双廊镇、挖色镇、海东镇及凤仪镇的一部分,湖岸线长达70多公里,地形多为山地。

近年来,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大理海东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大量高级酒店和房地产项目临洱海周边而建,海东片区沿海村庄大量建起新楼房,环洱海沿途遍布客栈与饭庄,游客络绎不绝,旅游产业呈现“井喷式”发展。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给海东地区带来富裕和繁荣的同时,大量人流的涌入也对环境承载能力提出了严峻考验,海东地区环境保护面临巨大压力。一方面是环洱海沿线餐饮、企业、客栈排放的生产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洱海,而洱海周边村落村内截污管网和污水处理等环保设施严重滞后,使排污压力剧增;另一方面,游客数量的逐年增长所带来的垃圾清运压力增大。政府统一进行垃圾清运处理能力有限,大量垃圾就地焚烧、掩埋,或长期堆积在角落,也有部分游客直接将废弃物丢入洱海,影响洱海水质,形成白色污染。

(二)农村生态道德教育的实现路径

大理海东地区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是一场污染治理与旅游发展的博弈,也是当前生态文明视域下中国农村发展困局的一个缩影。面对旅游开发与洱海保护的矛盾,除去政府制定相关公共环境政策加以引导、切实推进有力措施之外,还需进一步加大公民参与洱海区域保护的力度,形成“洱海保护,人人有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舆论氛围。通过农村生态道德教育的开展,提高洱海周边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形成自愿、自觉参与洱海区域保护的意识。根据当前我国农村生态道德教育面临的普遍困境,结合大理州保护洱海的相关经验,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1、农村生态道德教育要以“贴近三农,服务三农”为原则,具有明确的教育目标

农村生态道德教育的对象是农民,因此要以“贴近三农,服务三农”为基本原则,要符合当前农村生态事实及农村发展实际。在教育方法和路径的选择上,一方面要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农民的文化背景和理解能力,提高方法和路径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农村生态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契合国家生态文明的实现,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农村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路径等要围绕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建构。在教育内容上要努力拓展,除去环境基础知识,生态伦理道德知识之外,应着重加强对农民的生态道德价值观教育、农村可持续发展理念教育,农民责任意识教育,生产和消费观念的引导等。重视农村生态伦理文化的构建,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农民加以启迪与约束,用符合生态道德的规范促成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生产方式的变革,使人逐渐走向生态文明。

2、以农村经济发展为依托,培养农民的生态道德意识

中国社会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村面貌日新月异,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升,但和城市差距仍然比较大。物质决定意识,“仓廪实而知礼节”,在农村进行生态道德教育,仅仅依靠理论的灌输、意识的引导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生态道德教育和增加农民收入有效结合,推进生态建设的同时能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才能有效地激发农民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并能自觉宣传和运用生态知识和生态道德知识,使农民在摆脱贫困并逐步走向富裕生活的同时接受教育。

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结合我州实际,充分利用我州拥有生态农业和生物资源开发经验和基础的优势,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如继续推广花卉种植、园林绿化、无公害蔬菜种植等绿色产业;加大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使农业生产不断科学化、合理化;继续推广低碳节能技术,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沼气等资源,探索农村低碳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在促进农业生态化的过程中,实现农业增收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的同时,促进农村生态旅游健康发展,以合理的生态旅游开发促进洱海流域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明确政府职责,充分发挥村委会作用,为农村生态道德教育提供组织保障和经费支持

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中必须承担起重任。我国农村生态道德教育起步晚、水平低、社会对农民生态道德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参差不齐,政府在促进农民进行生态伦理教育方面责无旁贷。

就我州实际情况而言,政府要继续重视洱海流域农村的宣传教育,按照“政府引导、上下联动、部门包村、全民参与”的工作要求,加大保护洱海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增强洱海环境保护意识。根据需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促进农民生态道德教育的法规和政策,加大农村生态道德教育的经费投入。同时,充分发挥村委会的作用,利用广播、图书、村头板报、村民大会、粘贴标语、散发传单或宣传画等一切途径大力宣传教育,帮助农民建立起对生态道德的感性认识。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加强农村基层干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及国家生态文明相关理论、政策的学习,树立起新型的自然观和发展观,自觉承担起保护自然生态平衡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教育农村基层干部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政绩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利益关系;培养农村基层干部成为农村生态道德教育的宣传者、倡导者和践行者,为广大群众做好表率作用。

4、建立健全农村培训机构,提高农民参与生态建设的技能水平

农村生态道德教育对于培养农民的生态意识和道德意识是不可缺少的。农村生态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既是一种继续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因此,要建立健全农村培训机构,充分保证农民生态道德教育的师资、场所、设备、政策、资金等方面的配套,按照贴近农民、农村、农业实际的基本原则,有针对性对农民开展生态道德教育工作。

对农民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形式应该灵活多样,针对农村基层干部、党员,可以通过专题培训,集中面授的方式进行生态知识和生态伦理知识的正面灌输;针对普通群众,可以在扫盲培训或农业技术培训过程中,进行相应的生态道德教育,在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水平的同时,生态道德意识也有所提升。农民的文化水平总体较低,所以面向农民的生态道德教育要注重实际与实效,讲解尽量深入浅出,生动形象;教学内容尽量贴近农民的生产、生活实际。如大理市妇联以基层“妇女之家”为阵地,在沿湖各乡镇建立了妇女“环保学校”,通过开展群众积极参与的才艺比赛、知识问答、手工展示、植树、捡拾白色垃圾、“家风家训”征集、“绿色家庭”创建、洱海保护宣传培训等活动,引导广大妇女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环保的生活习惯,共同保护洱海,同时影响和带动家庭成员主动参与到洱海保护治理各项工作中。由于避开了农忙时节、选取身边事例、语言通俗易懂,这类洱海保护宣传培训活动受到了妇女群众的欢迎。

农村生态道德教育还应和村民的日常生产生活紧密结合。农民大部分时间忙于农活,他们没有太多闲暇时间去听一些生涩难懂的讲座和培训,结合这一具体情况,把生态道德教育寓于日常生活之中。把新农村建设规划与改变农民生存环境结合起来,有效地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的状况;如大理市启动洱海流域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示范工程,开展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活动,全面动员干部群众积极参与“三清洁”环境卫生整治,使一批环境卫生突出问题得到整治,田园远离“白色污染”,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体系形成,城乡垃圾清运率稳步提高。

5、农村生态道德建设中,合理吸收白族居民传统生态观

农村生态道德建设的目的,就是帮助农民建立起正确的生态观,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对自然的道德感和责任感。我国古代有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资源,其基本特征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洱海流域的白族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民族生态伦理思想,是白族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白族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内容丰富,如对水、龙、雨等的自然原始崇拜,除去迷信色彩外,其所传达的是善待自热、热爱自然的思想;各种传承至今与洱海相关的节日,如“耍海会”、赛龙舟等,蕴涵着丰富的崇水观念,是洱海周边白族人民传统生态观的生动体现;洱海周边的白族居民在长期的渔猎、农耕以及各种手工艺劳动实践中,形成了白族传统的劳动职业道德和风俗习惯,如在洱海捕鱼有相对固定的地点,通过修建大量水利碑,对农田用水做出规定;大理地区留存至今的一千余通古代碑刻,其中有一部分是关于环境保护的,其中涉及保护水源、保护山林、保护田园及公山的规定,反映了古代白族先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白族传统生态伦理思想,是白族先民在农业文明条件下民族生存实践的经验总结,体现了白族先民的生态智慧及尊重保护环境的朴素生态思想,其中所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伦理思想原则,对于农村生态伦理理论建构及生态道德建设的实践,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全民参与洱海保护的今天,将纯朴的白族生态观引入洱海生态保护建设体系,通过合理吸收和借鉴,促进当前农民生态意识的进一步提升。

[1]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1985.

[2]雷毅.生态伦理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洪玉梅.农村生态环境视域下生态道德教育的实现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8).

[4]刘智元,蒋菠.农民生态伦理教育的障碍与应对措施[J].中国农业教育.2013(4).

[5]宋维霜,林美卿.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农民生态道德教育[J].延边党校学报.2016(1).

[6]郭少华.新型城镇化视域下农民生态道德素质提升问题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4).

[7]陈明富.“美丽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的美丽愿景[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8]牛坤.洱海周边白族居民的传统生态观及其现代价值[J].大理学院学报.2015(9).

[9]孙菁亚,张锡禄.从大理古代碑刻看白族传统的环境保护意识[J].云南环境科学.2005(24(S).

[10]海玮.云南大理:开展“三清洁”活动让人居环境更美好[J].城乡建设.2015(7).

[11]李锦芳,赵璐.大理市依托“环保学校”让保护洱海理念深植妇女心中[N].大理日报 2016.2.1(1).

[12]董全亮,崔慧广,汪燕.洱海保护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

[13][EB/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118/09/1993072_260858086.shtml.

[14][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e2def60102e6ur.html.

编辑:崔月华

Rural Ecological Ethics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In Dali,Haidong Prefecture as an Example

MA Yanmin
(Marx Institute of Dali University,Dali Yunnan 671000)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tradiction,is a pollution control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of the game,but also the curren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under the vision of China's rural development dilemma.The lag of rural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hat causes rura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cological imbalance.It is necessary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and actively explore the effective path of rural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and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913

A

2095-7327(2017)-09-0100-05

马燕敏(1980-),女,云南大理人,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大理州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6-2017年度社科研究课题(大社发〔2016〕8号)。

猜你喜欢
洱海道德教育文明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请文明演绎
洱海月下
漫说文明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洱海,好美
洱海太湖石
对不文明说“不”
爱上洱海,只需要这十个瞬间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