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悦,王丽丽,王雅欣
(滁州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无手机课堂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应用研究
——以滁州学院为例
朱春悦,王丽丽,王雅欣
(滁州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随着智能手机和网络的发展与普及,大多数人都患有“手机依赖症”。这种社会现象也已波及到大学课堂,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如何解决大学生沉迷手机问题,成为高校教师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以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滁州学院为例,剖析“无手机课堂”开展的效果,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以期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大学生;无手机课堂;滁州学院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手机对个人的影响与日俱增,大学生群体也是名副其实的手机控。针对这一现状,本研究对滁州学院大一新生展开了有关课堂使用手机情况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调查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8份,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应试高考制度使学生养成了被动的集中学习习惯。进入大学后,宽松的生活和自由的学分制学习,使得他们拥有较多的时间可自由支配[1]。在大学课堂,没有教师的严格要求,学生对待学习大多成松懈状态。他们用手机打发上课时间,习惯成自然,便麻木地对手机产生依赖感,下意识地边听课边浏览网络信息。在周围同学的带动下,在一种心安理得的从众心理控制下,大学生“低头现象”在课堂中屡见不鲜。
图1 滁州学院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调查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也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以提高教学效果。包罗万象的网络资源,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习效率。与此同时,网上信息庞杂,对于那些自律性差的学生而言,往往将时间花费在漫无目的网页浏览上。这样就导致丰富的网络资源未能得到很好的利用。
在大学课堂中,翻看手机开始是以学习为目的,用于上网查阅资料。但受周边不良环境的影响,随即学生们便开始不自觉地转移到手机娱乐,刷朋友圈或者微博,浏览八卦信息。在一种从众心理的带动下,其他同学也开始翻阅手机,成为“低头族”,这不仅影响教师上课的积极性,也使得课堂氛围变得沉闷。
高校中的某些教师缺乏责任心,采取“填鸭式”的授课方式。不仅讲课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甚至照本宣科。这无疑影响了学生的听课效果,让其产生厌学情绪,导致“低头族”越来越多。由于某些教师授课缺乏创新性、前瞻性,讲课内容陈旧,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挫。大学生除了机械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外,更多的时间是与手机打交道。长此以往,手机就成了他们群体社交的好工具,逐渐成为名副其实的“手机控”。
高校课堂教学环境较为宽松。对于大学生课堂玩手机,教师们早已司空见惯。任课教师看到学生玩手机,一般并不会采取强制举措。部分学生因缺乏外在约束力,便在课堂肆无忌惮的浏览手机网页。与此同时,高校教师又不同于高中教师要对学生有很高关注度,他们很少利用自己额外的时间为学生提供帮助,而对低头族学生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无疑助长了他们玩手机的胆量,最后发展为一种肆无忌惮、心安理得的行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设施在不断完善。如今,绝大多数高校的校园网络已经全面铺开,我校校内网也实现了教学楼、食堂、宿舍、操场的全覆盖。这不仅方便了教师的教学、科研,也能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使用网络学习资源。凡事各有利弊,部分学生就利用快捷的网络浏览网页、看视频、打游戏,上课的“低头族”们更是利用唾手可得的无线网随心所欲地玩手机。这就让本应方便科研的校内网成为网上冲浪的助手。
课堂是教师组织教学、集中传授知识的阵地,课堂秩序好坏直接影响教师授课的投入程度与情绪[2]。教师根据教学大纲与自身的学术专长组织课堂讨论,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如果教师对学生倾注爱心,鼓励他们积极地进行自我思考,无疑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大的激励效果。如果学生低头玩手机,对教师的授课内容没有做出积极的回馈,那么教师的教学情绪势必受到影响,教师的思路受到干扰,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差,学生自然也无法接收高质量的知识。
学生在课堂中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手机冲浪,一定会错失清晰的学习思路,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大学考试如果仅靠考前突击,临时抱佛脚,为了应付考试而复习,那么学习的效果当然不会理想,教育的目的也不可能达到。即使学生不挂科,但他们也丧失了第一时间系统学习专业知识的机会,无疑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与此同时,手机内容庞杂,信息量大,它能使学习资料唾手可得,但快捷的答案也让学生求知欲下降,错失独立思考的机会。长此以往,势必会造成学生的思维能力差、惰性变强。
从生理上讲,长期盯着手机屏幕容易导致眼睛疲劳,视力下降;频繁而长时间地使用手机,还会使记忆力丧失、睡眠紊乱、心理烦躁、头痛等[3]。从心理上讲,学生长久与手机为伴,潜移默化中会对手机产生依赖性,一旦离开手机,就会感到内心空虚,变得敏感、脆弱,缺乏安全感。手机信息庞杂,学生如果缺乏理性的判断力,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学生的成长,甚至有滑向犯罪边缘的危险。
人际交往需要用时间来维系,付出情感与精力。如今许多学生把时间都放在网上冲浪,远离社交人群。在手机中找到自己的“小天地”,封闭自我,在虚拟的世界中乔装自己,表现自我。而这种“自我表演”行为恰恰反衬出大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冷漠、逃避,甚至是不自信。长此以往,人际交往能力一定会受到限制,进而慢慢与社会脱节,在走向社会时四处碰壁。
大学生群体是国家人才的重要储备力量。如果他们在受高等教育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自律习惯,走向社会也难有大的发展潜力。平心而论,学生群体深知课堂玩手机的危害,但由于缺乏外在约束力,加之自律性差,致使他们一步步患上“手机依赖症”。这时,在他们管不住自己的时候,可通过一些外部的制度和措施约束来避免可能发生的不规范行为。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帮助学生摆脱手机,远离手机,回归课堂,改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率,是高校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滁州学院食品学院无手机课堂首先在公共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试行,开展对象为大一学生。大学公共课尤其是思政课普遍出勤率低,教学效果较差,应用型高校的理工科学生对意识形态类课程教育并不感兴趣。针对这一现状,无手机课堂首先以思政课为实践课程。考虑到大一新生刚步入大学校园,大学生活还处于过渡时期,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仍保持高中的学习习惯。因此,大一新生较于高年级的学生,对自己的约束能力更强,更容易养成优秀的学习习惯、在班级群体中塑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滁州学院食品学院以中国近现代纲要课程为例积极开展此项教学实践,更能体现应用型高校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所做的努力。具体实践方法为:每次上课前学生将自己的手机放入相应的手机袋,手机袋按照班级学号排列数字,然后对号入座。这样一来,教师查看手机即可得知学生出勤情况。这既减少了点名时间,增加教学时间,又可以防止学生课堂做低头族。两节课程结束,班委将手机上交情况记录在班级日志而后交由任课教师签字。而作为教学效果的反馈,任课教师每周需要向学院提交一份教学实践评分手册,以便动态分析实际教学效果。实行“无手机课堂”可以说是减轻高校大学生普遍低头的、改善教学效果的有益尝试。
食品学院开展此项教学实践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大学生群体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自律精神,改善高校课堂气氛。该活动具有一定的意义,可效果却差强人意。实施前期学生们尚肯配合,久而久之,学生们便动起了歪脑筋,他们要么上交手机模具,要么带两部手机,一部上交,另一部用于在课堂使用。更夸张的是,有些学生以完成网络作业为借口拒绝上交手机,而班委也未将这一情况记录在班级日志,使得学生逐渐肆无忌惮起来。因此,学生们在课堂上目光涣散、精神不振,下课后蜂拥而至去拿手机的现象非常普遍。这并没有从根源上解除学生上课做低头族的难题,也为“无手机课堂”的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提高自身科研能力,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高校教师所具备的知识广度与深度是教学能力的前提基础,该群体自身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科研能力,掌握最前沿的学术动态,同时学习最新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丰富课堂内容,为学生树立榜样,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此外,教师自身应具备良好的课堂管理能力,恰如其分的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将学生吸引在课堂环境中,教师还应提高个人魅力,在课堂上严慈并济[4]。品行端正、博学多才、关爱学生、灵活又幽默的教师通常很受欢迎,这也应当成为高校教师追求的目标。而相信学生的潜能、对学生倾注感情的教师同样能够给学生带来莫大的激励效果。
2.改革纲要课程的考试内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期末采用三位一体计分法,即平时成绩、网络成绩与实践教学成绩相加综合评定。其中网络成绩比重较大,这种计分方式使得学生只求将网络考核做好,并不在意平时成绩与实践教学,因此课堂气氛较为沉闷。纲要课教学应提高平时成绩与实践教学的权重,将学生真正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采用情感式、商讨式的教学方法,增加课堂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良性的师生关系有助于促使学生自觉放下手机,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3.网络资源与传统教材的完美结合
高速发展的数字信息时代,使得学习资料唾手可得。网络也已经成为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重要途径。任课教师应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学会用手机查阅相关资料,获取前沿学科动态,从而将教材上的基础知识与最前沿的学科发展动态有机结合,鼓励、指导学生查阅网络文献,及时更新并完善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4加强与学生沟通交流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应深入了解并与之融洽相处,建立互信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带来和谐的课堂氛围。此外,教师应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意见,以此来剖析当前教学模式的存在问题,以便让学生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根据学生反馈信息进行及时调整,从而让“无手机课堂”成为行之有效的方案。
1.正确认识手机,切勿成为“拜物教”一员
首先,大学生应理性的使用手机。手机作为现代必备通讯媒介,应将其定位于方便个人生活,而非将手机这一物品奴役人,让个体堕落为拜物教者。大学生应合理使用手机,切勿过度沉迷于手机带来的虚拟世界。此外,大学生应该具备最基本的社会交往能力,学会与社会不同群体交流,而不是低头沉迷虚拟的网络,失去在社会立足是最基本的技能。
2.正确认识自我,加强自律性
无论是学校政策的引导,还是教师课堂的约束,这仅仅是实现减少上课“低头族”的外因作用。要想真正实现“无手机课堂”,还主要靠学生自身的自律性。对于学生自己,应明确人生目标,进行自我认知和自我规划。提高个人危机意识,加强自律性与社会责任意识。只有产生在这个无处不在的竞争社会环境中的紧迫感,才能减少靠浏览手机来打发光阴的举动。
3.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手机控”已经成为信息网络新时代社会的通病,大学生群体也未能幸免。在这样的背景下,实现无手机课堂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转移注意力,抵制不良的网络诱惑,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学生可以不断的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养成热爱阅读的生活习惯,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健康的户外活动,让压力和不良情绪通过丰富健康的课余生活得到释放。
学校方面可以开展“无手机课堂”的讲座,对学生进行政策性与观念性的引导,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课堂玩手机的危害性。开展以班级形式的宣讲,引导学生应该正确对待手机,以实际案例强调沉迷于手机的危害性。健全学校的管理制度,完善教学、考试制度。例如,给予课堂表现突出的学生奖励,激励学生课堂认真听讲,由被动变成主动,还一个积极活跃的课堂。
“无手机课堂”的实现需要大学生自身、教师以及高校诸多方共同努力。高校教师应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把自己练就成学生的学术、人格双料榜样,将学生主动地吸引到课堂中来。而学校也应加强自身的软实力建设,营造浓郁的学术、科研、文化氛围,让学生对学校产生深情的归属感。当然,最为重要的实现条件仍旧在学生自身,如果他们能够加强自律性、加强社会责任意识,提高自身修养,相信放下手机、走出网络、走向课堂与现实一定能成为大学生的新追求。
[1]蔡学珍.手机对大学生课堂学习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0):71-72.
[2]施光荣.大学生手机依赖对课堂教学的负面影响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0):83-84.
[3]周素勤.手机上网成瘾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建议[J].教育与职业,2013(2):58.
[4]方草.从“手机依赖症”到推进无手机课堂的研究——以湖北经济学院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0):194-195.
编辑:崔月华
Research on the Phoneless Class in Application-type Regular University——An Illustrative Analysis of theChuzhou University
ZHU Chunyue,WANG Lili,WANG Yaxin
(Chuzhou University,Chuzhou Anhui 239000)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opularity of the smart phone and Internet,most people are suffering from ‘mobile phone addiction’.This phenomenon hasendangered the university classroom,which seriously affected the teaching effect.Therefore,solve the problem of college students who indulge in mobile phones has already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focus for college teachers.In order toprovide reference forthe application-type regular University,it will analysis the effect of‘phoneless class’inChuzhou University,then solveits problem.
Undergraduate;Phoneless class;ChuzhouUniversity
G64
A
2095-7327(2017)-09-0180-04
朱春悦(1983-),女,河北唐山人,滁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思政教学。
安徽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编号:SK2015B02);滁州学院教学研究一般项目(编号:2015jyy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