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都市圈农业旅游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2017-09-22 00:56董元亮潘琤琤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都市南京旅游

董元亮,潘琤琤,倪 云,张 磊

(滁州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安徽 滁州239000)

南京都市圈农业旅游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董元亮,潘琤琤,倪 云,张 磊

(滁州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安徽 滁州239000)

农业旅游是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梳理南京都市圈农业旅游发展现状,总结了圈域农业旅游发展的有利条件,针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农业旅游发展不均衡、联动性不强,项目主题不突出、雷同较多,基础设施简陋以及缺乏现代服务意识等诸多问题,提出了“多规合一”的合理规划、整合农业旅游资源、健全区域政策体系、扩大旅游宣传内容与形式等一系列解决措施,以实现南京都市圈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南京都市圈;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

随着各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旅游成为人们逃离城市,到郊外农村寻找新的旅游空间,实现回归大自然、放松身心的一种旅游选择[1]。农业旅游最早起源于欧美发达国家或地区,是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两者相互融合,相得益彰,现已成为新世纪世界生态旅游发展的新趋势[2],同时也是我国建设农业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3]。

南京都市圈横跨苏皖两省,便捷的交通体系、多样的城市类型、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是圈域农业旅游发展的沃土,使得农业旅游成为南京都市圈最具活力的旅游形态之一,为圈域旅游发展和农业良性循环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性保障。

一、南京都市圈农业旅游发展概况

南京都市圈是我国长三角地区三大都市圈之一,以南京为中心,包括镇江、扬州、淮安、马鞍山、滁州、芜湖、宣城七市,总面积约6.3万平方公里,现已成为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地区。近年来,圈域农业旅游发展较为迅速,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着大量游客前去休闲度假。截至2016年底,全国3星级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创建企业 (园区)64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县10个、示范点13个;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30个;中国最美休闲乡村10个、全国十佳休闲农庄5个(图1)。

图1 南京都市圈农业旅游分布图Figure 1 Distribution map of agricultural tourism in Nanjing MetropolianAa

二、南京都市圈农业旅游发展现状

(一)有利条件

1.优越的地理区位

南京都市圈地域覆盖安徽省东、南部以及江苏省西部,东接苏锡常地区、上海市,西靠合肥市及中原经济区,北临陇海铁路大动脉与山东省,南边向皖南山区纵深。地处长江流域中下游,是东部长三角城市群和中部皖江城市带的接合部,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总体上“连南接北、承东启西、沿江通海”。其中古都南京是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又与华东黄山、杭州、上海三大热门旅游地相邻,受其旅游辐射的影响,有利于吸引人流,发展农业旅游。

2.便捷的交通条件

南京都市圈位于国家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地区,已形成公路、铁路、水运、航空、轨道五种运输方式齐全的综合运输网,内外联系紧密,通达西方。航运方面,以黄金水道——长江、京杭大运河为水运动脉,建设有南京港、镇江港、扬州港、马鞍山港和滁州港等港口;航空方面,目前圈内拥有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常州奔牛国际机场、扬州泰州国际机场3座民用机场,航班次数多,特别是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与国内外重要城市之间都有航班;铁路方面,京沪铁路、京沪高铁、沪汉蓉高铁等铁路动脉穿境而过;高速公路方面,以南京为中心形成“两环两横十四射”16条高速路网,四通八达,不仅与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淮安、扬州、镇江共同形成“一小时都市圈”,也使得南京到达杭州、上海、合肥等重要城市的时间均在2.5小时左右;轨道交通方面,禄口新城至高淳,铜井至马鞍山,桥林至和县,林场至滁州,龙潭至仪征,汤山至句容6条轨道交通线正在积极筹建中,未来都市圈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轨道交通全覆盖,形成公交化的轨道交通体系,人流往来不息。

南京都市圈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综合交通网,不仅使都市圈成为圈内城市、乃至周边超大和大城市居民周末旅游的首选地,甚至能够吸引更远的一些城市居民前来都市圈休闲度假。

3.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条件

南京都市圈地跨北纬 29°57′~ 34°06′、东经117°10′~119°58′之间,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向温带季风气候过渡的区域,全年雨量充足,光照适中。圈域地形地貌丰富,其中淮安横跨黄淮平原地区与江淮平原地区,宣城、芜湖、马鞍山、南京和镇江属于长江以南的丘陵地区,滁州、扬州隶属长江下游平原区及江淮丘陵地区,整体上自北向南逐渐由平原地区向丘陵地区过渡。圈域自南向北地跨钱塘江、长江、淮河三大流域,水资源较丰富,水网发达,拥有洪泽湖、高邮湖、女山湖、固城湖等重要湖泊,以及淮河干流水系和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京杭大运河。历史上,这里位于吴楚文化的交汇地带,是南北文化的交融区域,同时也是近代文明兴起之地,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源远流长的金陵文化、吴楚文化、淮扬文化以及徽文化,人文荟萃、文化昌盛。

4.良好的政策环境

2014南京都市圈农业专业委员会发布了 《南京都市圈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4-2020)》,规划强调:“通过优化现代农业发展布局,提高农业基础设施与装备水平,强化政策科技人才支撑,实现南京都市圈现代农业一体化跨越式发展,建设服务于长三角的、一流的、现代化的都市型农业。”[4]这是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各市在实施过程中,有利于促进圈域农业旅游的发展。另外,2016年6月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5],该《规划》囊括南京都市圈7市区。在长三角城市群要建设面向全球、辐射亚太、引领全国的世界级城市群的过程中,也为南京都市圈农业旅游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不竭的动力。

(二)存在的问题

1.农业旅游发展不均衡,联动性不强。

南京都市圈自开展农业旅游以来,发展态势良好,速度较快。但农业旅游总体上北少南多,西少东多,呈现出南北、东西发展不均衡的局面,同时地区经济间的不均衡,也导致各市的农业旅游质量也不尽相同,江苏地区明显好于安徽地区。各市交通网络虽不断得到发展与优化,地区联系紧密,但农业旅游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较多的旅游点各自为政,资源互补性和联动性不强,不能发挥农业旅游的整体效益。

2.农业旅游项目雷同较多,主题不突出。

南京都市圈虽有众多的农业旅游资源,但目前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发主要以田园观光、“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垂钓、果蔬采摘、野味品尝等为主,项目缺乏对市场调研与游客需求分析,项目定位不清,使得地区之间的项目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贴近农家生活特色的不多,品牌意识薄弱,游客早已对这些司空见惯项目失去了兴趣,难以满足游客对农业旅游参与体验方面的深度需求 (如都市田园租赁、民俗文化展示与表演、农耕文化科普教育等)以及对不同项目层次(如大众化的、中等的、高端的项目)需求。项目主题营造方面,圈内南京浦口雨发生态园、六合大泉村,镇江句容岩藤农场、扬州市蒋王都市农业观光园,滁州南谯滁菊花景观,芜湖南陵县丫山花海观光园,宣城绩溪劳模徽菜文化园、宁国市千秋畲族村等主题较明确外,其余农业旅游点主题吸引物不突出,主题支撑性不强,甚至部分地区盲目效仿,缺乏合理的规划与引导,未能与地缘环境融合在一起,难以激发游客的好奇心,吸引不了游客,更留不住游客。

3.基础服务设施简陋

农业旅游一般都是建立在乡村或离中心城区较远的地方,基础设施很难与城市相比。(1)项目开发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规划设计指导,基础设施建设、景观环境美化显得盲目而粗放,导致景区道路建设粗劣,环卫、水电、环保、休憩、医疗等设施建设不到位,游玩系统组织不合理,园区景观趋于城市化、低俗化;(2)市政道路建设,缺乏宏观路网规划和建设,景区往往出现停车位不足、公交不通达、路窄、会车困难等问题,不能与日益增长的自驾游、自助游的市场需求相匹配。因此,大多景区只能满足必要的吃喝玩乐,不能满足游客方便便捷、赏心悦目、保障安全的需求,长期以往景区便失去了游客资源,最终在市场竞争中退出。

4.缺乏现代服务业管理意识

农业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个领域,现代服务业管理意识显得非常重要,然圈域大部分农业旅游现代服务管理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没有健全的旅游策划、宣传手段、营销力度不够,使得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没有沟通的桥梁,农业旅游发生相对被动;(2)从业人员未得到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往往是一种自发行为,法律意识淡薄、专业知识不足、服务意识不强,游主摩擦时有发生,使得游客满意度逐渐下降,给农业旅游的发展带来障碍;(3)未能引起高新技术人才的关注与参与,农业旅游的策划、规划设计、投资建设、运营与管理都与现代服务业相距甚大,影响着农业旅游的健康发展。因此,南京都市圈农业旅游的整体现代服务业水平较低,适应于时代发展全方位的旅游服务管理体系尚未形成。

三、南京都市圈可持续农业旅游发展对策

(一)合理规划、资源整合

南京都市圈圈域各城市发展各异,政策不尽相同,对发展农业旅游产生不平衡的矛盾。需要高屋建瓴地谋划圈域农业旅游发展规划,统筹发展、协调发展、创新发展圈域农业旅游,加强资源整合,实现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一是摸清各省市旅游资源现状与特色,地区发展水平,各市规划、农业、旅游、环保、建设、工商、交通、发改委等部门需加强合作,聘请专家制定南京都市圈农业旅游 “多规合一”[6]的发展规划,确定近、中、远三期发展目标,优化空间格局、完善交通系统、确定融资模式、制定专项规划、实施细则和开发新旅游项目等,奠定农业旅游规范化、多样化、特色化以及生态化的发展道路基础。

二是在统一规划基础上,整合区域资源优势,制定特色旅游路线(图2)。(1)江北旅游路线:南京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江苏禾木农博园→扬州润德菲尔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扬州蒋王都市农业观光园有限公司→扬州市高邮市经济开发区东湖村→扬州市宝应县柳堡镇团庄村→淮安市洪泽县龙禹生态旅游度假村→淮安市盱眙县明祖陵镇明祖陵村→来安县景华农业生态旅游度假村有限公司→浦口区雨发生态园;(2)江南旅游路线:南京市江宁区江宁街道黄龙岘村→南京傅家边现代农业园→高淳区古柏镇武家嘴农业科技园→安徽郎溪县十字铺生态特色农业观光园→广德县天堂山度假山庄→安徽省夏霖乡村生态旅游有限公司→绩溪县仁里村→桃花潭畔创意农业园→安徽大浦乡村世界→马鞍山市当涂县大青山李白文化旅游区万山村→马鞍山市花山区濮塘村;(3)南京近郊旅游路线:江苏永鸿巴布洛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来安县威光绿园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滁州市全椒县石沛镇黄栗树村→安徽林海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马鞍山市当涂县大青山李白文化旅游区詹村→南京市高淳区桠溪镇大山村→南京人间仙境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江苏岩藤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仪征江扬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图2 南京都市圈农业旅游路线推荐图Figure 2 Recommended map of agricultural tourism routes in Nanjing Metropolitan Area

(二)政府引导、健全政策

农业旅游作为新兴的旅游类型,已在南京都市圈内开花结果,各省市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以促进发展农业旅游,但整体上地区间差异较大、支持力度不够、政策细节不够。因此,为保证农业旅游良性循环发展,各省市政府需引导制定完善的政策体系。

1.投资、奖励扶持政策。政府通过设置专项资金、引入“PPP融资”、放宽贷款等形式,制定详细政策,对农业旅游进行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特色农业旅游企业的奖励扶持建设。一方面可以改变落后、粗放的基础设施局面,改善了农业旅游的市政、景观设施,为农业旅游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另一方面可以使得特色农业旅游企业做成品牌企业,形成联动效应,从而激活其他企业的积极性,逐渐成长为品牌企业。

2.市场管理政策。针对农业旅游出现的经营质量问题,政府需制定一系列市场管理政策,明确标准化建设方案,建立服务质量标准、环境食品卫生、安全生产等规章制度和社会质量监督保证机制,加强引导,切实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保护游客合法权益,保证农业旅游市场规范发展。

3.人才培训、引进政策。当前的发展环境下,农业旅游经营者普遍存在学历低、企业管理经验缺乏、旅游知识匮乏、服务意识不强等特点,因此,各市局相关部门,需要合理制定人才培训、引进政策。为经营者提供现代旅游管理、安全生产、地域文化、环保等方面技能培训,提高经营者自身经营管理能力。通过人才的引进或柔性引进,为企业带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壮大经营队伍,使得企业向现代化的管理企业迈进。

(三)扩大农业旅游宣传内容与形式

无论是旅游地点还是旅游产品,都需要依靠宣传推介提高其影响力。[7]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农业旅游的宣传不能拘泥于常规的宣传手册、高速路口(或城市)广告投放、图册以及媒体广告等,而是要有所创新,与互联网相结合,拓宽宣传路径。

1.采用“互联网+”的思维进行农业旅游的营销,建立适用于游客和经营者“移动旅游APP”,将南京都市圈旅游资源整合在一起,设置景点介绍、旅游兴趣、路线推荐、服务咨询、网上预订以及广告推送等功能。利用当下移动终端的普及优势,让人们快速方便地了解圈域旅游概况,重点是将城市景区旅游与农业旅游、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旅游整合在一起,利用城市旅游优势带动农业旅游,利用发达地区旅游优势带动非发达地区旅游;利用APP设置最短、最长、红色、生态、人文、美食等旅游兴趣路线,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APP推出使得游客和经营者建立了联系,经营者可以根据游客的反馈,调整、优化经营项目和方式,从而实现农业旅游发展的良性循环。

2.采用“请进来、走出去”跨界合作模式,将农业旅游点与电影、电视节目、展览、会议等跨界内容相结合,以免费(或适度租金)提供场地、邀请等形式进行跨界合作宣传,实现互利共赢,从而提高农业旅游的国内外知名度。

四、结语

农业旅游是人们“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一种旅游形式,是人们缓解压力的生活港湾,越来越受到游客们的青睐。南京都市圈丰富的自然、人文以及社会条件,为农业旅游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应在政府的引导下,科学合理规划、整合资源优势,完善投资扶持、市场监督政策体系,提升服务水平,拓宽景点宣传方式,才能形成南京都市圈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旅游生态系统。

[1]张瑜,杨晓霞.国外农业旅游研究综述[J].人文地理,2011,(5):16-23.

[2]郭一新.休闲农业旅游开发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18(2):64-65.

[3]李涛,陶卓民,刘锐,何海真,吴娇,程姗姗,王泽云.江苏省农业旅游发展演化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5,08:1391-1402.

[4]南京市农业委员会综合处.南京都市圈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4-2020).[EB/OL].[2015-04-29].http://www.nanjing.gov.cn/xxgk/bm/nw/201504/t20150429_3288615.html.

[5]中国新闻网.官方:2030年长三角全面建成全球一流世界级城市群.[EB/OL].[2016-06-03].http://www.chinanews.com/cj/2016/06-03/7893123.shtml.

[6]黄勇,周世锋,王琳,罗成书,倪毅.“多规合一”的基本理念与技术方法探索[J].规划师,2016,03:82-88.

[7]张利华.对镇江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0,13:6987-6989.

编辑:崔月华

The Study of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Tourism in Nanjing Metropolitan Area

DONG Yuanliang,PAN Chengcheng,NI Yun,ZHANG Lei
(College of biology and Food Engineering Chuzhou University,Chuzhou Anhui 239000)

Agricultural tourism is the combin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tourism,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and improv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rural areas.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tourism in Nanjing Metropolitan Area,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tourism in the area as well a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such as uneven development,weak coordination,less prominent and great duplicate of project theme,poor infrastructure and lack of modern service consciousness.And the agri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that need to be integrated.And then,it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countermeasures to realize the go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tourism in Nanjing metropolitan area,such as pointing out the reasonable integration of multi-plans,improving regional policy system and expanding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tourism publicity and so on.

Nanjing Metropolitan Area;Agricultural tourism;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316.3

A

2095-7327(2017)-09-0025-05

董元亮(1988-),男,安徽池州人,滁州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理论。张磊(1983-),男,安徽凤阳人,滁州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环境生态学,本文通讯作者。

安徽省公益性技术应用研究联动计划项目(1704f0804053);滁州学院规划项目(2014GH46;2015GH03;2015GH05)。

猜你喜欢
都市南京旅游
“南京不会忘记”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穿越水上都市
南京·九间堂
威尼斯:水上都市
旅游
都市通勤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
南京、南京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