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敏
传统的词语教学中,教师或重知识灌输轻学生语言感受,学生获得毫无情感和灵魂的文字符号;或重思想教育轻语言训练,谈感受、谈体会、谈情感,忽视了词语的品析。教师要发挥汉字形象性的优势,引领学生触摸、点染、开掘、提升,让语言文字成为富有表现力的鲜活元素。立体式教学,让学生以感官品味词语,有内容的理解、情境的再现,思维的激活、想象的丰盈、情感的体验,从而能增强学习兴趣,培养综合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词语的学习依赖于语境,没有语境,就难以体现词语之美。教师要激活已有的经验,激活认知结构,让学生产生学习期待,去推寻词语的意思。如苏教版教材《快乐的节日》一课教学中,教者并不直接告诉学生“祖国”一词的词义,而是指导学生结合文本去感悟、理解,有学生说出祖国就是一个国家,立刻有学生反驳:“不对,英国、美国也是一个国家,不能说是我们的祖国!”这位学生立即补充道:“我们自己的国家。”“对,祖国是我们祖先开辟的生存之地。”教者激活学生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将词语的理解与情感的教育融为一体,加深学生的理解、体会。
词语的理解要避免远离文本,要上下勾连,借助上下文的语境领悟词句,促进语言的吸纳、领悟、内化。如在《第一朵杏花》教学中,读到竺爷爷“郑重地记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从字面上,“郑重”是“严肃认真”的意思,但结合上下文不难看出竺爷爷对科学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态度。
在比较中感知差异,在辨析中深化理解。学生只有通过比较,才会反复揣摩、不断推敲,才能用的精彩,用的传神。比较的方式众多,有词义的比较、有属性的比较、搭配的比较、功能的比较等等。如在《草原》一文学习中,教者让学生将“美丽”“壮丽”与“奇丽”一词作比较,体现其“奇特之美”,有明朗的天空、清新的空气,柔美的小丘、辽阔的平地……草原景象迷人、生机勃勃,令人心旷神怡,别说是感情丰富的人,连骏马和大牛都“静立不动”。学生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感受到作者初见草原时满心的喜悦。
想象能丰富学生的阅读视野,准确地传达文本的情感,这样才能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形成独特的感悟。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凭借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以及自身的阅读体验,对文本进行加工、充实、延伸,再造新的形象。如在学习《燕子》一文时,教者让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想想它描绘了春天里的哪些事物?并圈出描写的词语,学生圈出“微风吹拂”“黄绿眉眼”等词,教者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对这些词的理解,有学生想象出柳枝儿在微风中飘动的情景,有学生想象出刚刚睡醒了的柔柳,舒展开眉眼……教者适时引导:“这与我们学过的哪首古诗意境相似?”学生回味起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并从中读出了词语内涵,读出了个人感悟。学生读的也不只是一两个词,而是一幅美丽的画卷。
教者还要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发散思维,由此及彼地想象,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在学习《二泉映月》一课时,教者让学生通过查字典了解“饱经风霜”的意思,回忆生活中看到“饱经风霜”的脸。学生有的说脸上布满皱纹的,有的说眼眶深陷的,还有嘴唇干裂,脸色腊黄、头发干枯的……教者让学生由词语展开联想,理解师傅的生活状况。
学生学习语言不可一蹴而就,要将语言材料逐步贮存起来,加大积累,在实践中内化,在运用中活化,才能实现词语的巧妙运用。如教者引导学生分别用两个字、三个字、四个字形容“说”,学生顿时打开话匣子,在彼此交流中加大积累,体会“说”的方式多样。
总之,语文阅读不是无数词语的简单串联,而是由词语引发的情感体验、整体感悟,教师站在生本的视角,开展立体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在感悟、比较、想象、运用中获得方法,培育兴趣,形成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