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文献学研究进展

2017-04-12 07:56王余光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目录学文献学古籍

王余光 陈 晨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北京 100871)

学术论坛

2016年文献学研究进展

王余光 陈 晨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北京 100871)

本文以2016年国内公开发表的文献学期刊论文和出版的文献学著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梳理、总结本年度文献学在文献学理论研究、文献学专题研究、专科文献学研究、文献学分支研究、文献学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研究者了解2016年度文献学研究情况提供参考。

文献学 研究进展 研究综述

从2016年国内公开发表的文献学论文来看,热点集中在文献学理论研究、文献学专题研究、专科文献学研究、文献学分支研究和文献学家研究等几个方面。文献学理论研究方面,学者们对文献学发展演进历史的总结、文献学学科体系建设以及文献学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了探讨。文献学专题和专科文献学研究依旧是本年度文献学研究的热点。文献学专题研究方面,古籍整理保护与数字化、出土文献、藏书文化等受到关注;专科文献学研究则更加丰富,历史文献学、中医文献学、少数民族文献和地方文献研究依旧是研究重点,同时也对文学文献学、红学文献学、艺术文献学等表现出更高的关注度。文献学分支研究方面以目录学的研究成果最为突出,版本学、辑佚学、校勘学也被广泛地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在文献学家的研究上,除了对传统文献学家生平成就的论述外,也关注其他领域大家的文献学思想或某一方面的文献学成就。2016年度出版的文献学著作主要涉及文献学理论、专科文献学和文献学专题研究等方面。

1 文献学理论研究

文献学理论是文献学学科的基础,关于文献学理论的研究向来是学者们积极探索的重点,2016年度文献学领域涉及文献学理论研究的著作与论文,内容主要集中在对文献学基础理论的阐述、对文献学学科体系建设的认识、对文献学发展演进的阶段性总结以及对文献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思考。

1.1 文献学基础理论

根据著名的古典文献学专家王欣夫先生1957-1960年间在复旦大学中文系讲授文献学时的讲稿整理而成的《文献学讲义》,最初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86年出版,在本年度进行再版重印并收入《复旦百年经典文库》。该书对目录、版本、校雠三方面的源流演变以及各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和重要著作,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作了较为全面的叙述,并详细解读了许多重要的经典书目。

由陈锐、陈界、夏旭等教授主编的《新编文献学》(第二版)由军事医学出版社出版,本书在1999年第一版的基础上,根据文献学发展的现实需要和读者需求,将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对原有内容结构进行了较大的调整与改变,分为文献基本知识与理论、组织与管理、文献开发利用与服务三篇,介绍了文献产生发展、文献学学科、文献采集著录、文献检索、文献标准化等内容,涵盖了文献学的各个方面,比较系统完善地梳理了文献学的理论体系,可以作为高校图书情报专业的教材和图书情报工作者的参考书。

1.2 文献学学科体系建设

学者们就文献学学科体系历史演变以及现实环境下的体系构建进行了探讨。李明杰、许小燕[1]将近代以来中国文献学的演变进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比较分析了这三个阶段文献学学科体系的基本特点和存在不足,指出当下文献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应明确研究对象和核心研究内容,改变原有简单地将文献学划分为传统与现代两部分的观念,建立内外有别的学科体系,防止学科的泛化,并以此为基础尝试构建了以文献学研究对象和核心研究内容为基础的全新的文献学学科体系。

张静梅、王琪、李燕[2]等人就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学的学科建设展开了讨论,认为其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进行构建。宏观上要对学科建设定位、目标、学科方向以及发展规划有明确的认识;中观上对组织机构、学科队伍、学科基地、科研工作和学科制度进行建设;微观上则要成立学科建设领导小组,选拔学科带头人,组织构建学术研究团队,完善学科建设制度及学科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等方面的内容。

1.3 文献学发展

梁美宏[3]运用信息熵方法对国家社科基金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历年课题指南主题进行定量处理,从时间和主题两方面进行分析表明,我国社科基金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课题指南熵值整体呈上升趋势,指南对学科发展有积极导向作用,但在整体及某些具体主题的把握上仍有待进一步加强。杨新明、王喜明[4]和郭哲敏[5]也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我国“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领域的青年学者研究能力、社科基金资助项目进行研究,对认识我国文献学发展现状具有参考价值。

王记录[6]认为中国传统文献学内涵丰富,它的发展和特点同中国社会的变革、文化和学术思潮的衍化紧密相连,要想准确认识中国传统文献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必须摆脱就文献学谈文献学的研究范式,将其置于社会变迁和学术衍化的整体框架中进行考察,并对先秦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以及近代的文献学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王余光和赵晓[7]从文献学理论研究、专科文献学研究、文献学家、文献学专题研究、文献学相关学科等方面对2015年我国文献学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

1.4 文献学与其他相关学科

经过多年的完善发展,文献学不仅自成体系,而且与越来越多的学科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夏中义、周兴华[8]在关于百年学案研究方法论的对话中对“文献—发生学”进行阐述,提倡在文献层面发现各种学术“症候”,再沉潜到价值层面去探寻其赖以发生的心理根源,将文献学与发生学有机结合起来。胡玥[9]对文献学研究的复兴问题展开了探讨,对其与图书馆学发展的关联进行了分析,并对文献学研究的复兴对图书馆学发展的意义展开了讨论。王丽[10]认为文献学是国学的基础,是一切从事国学研究者必备的基本常识,各种私家目录、善本对国学研究提供史料,与此同时国学基础对文献整理工作具有积极意义,文献学和国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 文献学专题

2.1 古籍整理与数字化

2016年3月22日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评审会在京举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吴尚之在会上表示,“十三五”期间,总局和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将始终坚持把多出精品力作作为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着力推动学术研究和普及推广,抓好基础性出版项目、出土文献、散失海外古籍、社会档案和古籍数字化等五大重点工作[11]。

我国自2007年实施了“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以来,近10年的时间取得了丰硕成果,建立起古籍保护工作机制,第五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899 部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14家在本年度公布[12]。2016年9月28日,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举办了“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和“中华古籍资源库”发布座谈会。这两个数据库是我国古籍整理与数字化工作的重要成果,截至该会议,国家图书馆已在网上免费对外发布首批一万余部古籍善本,服务大众阅览和学术研究[13]。

时永乐所著的《古籍整理教程》对古籍整理的相关概念和流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全书七章分为三部分:古籍整理的概念与内涵,古籍整理的主要程序以及古籍整理的辅助工作。包含了古书的基本体例、版本的选择、古籍的校勘、注译、辨伪与辑佚等内容,对于古籍整理与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教学参考价值。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王同策所著的《同策丛稿——古籍和古籍整理》,是作者在1956-2014年近60年间公开发表在数十家报刊杂志上有关古籍和古籍整理文字的结集。作者从事文史研究和古籍整理工作多年,本书分为研究·赏析、整理·考辨、实践·应用三部分,涉及古籍整理的众多方面,内容坚实深刻且通俗亲切,具有很高的阅读学习价值。

论文方面,学者们的研究热点集中于对古籍整理、古籍保护与利用、古籍保护人才培养和古籍数字化的思考上。范高强[14]认为古籍整理类图书具有专业性强、学术含量高、文化价值大等特点,要求古籍编辑有足够扎实的文字功底、文献知识、古文阅读能力等。黄成[15]阐述了新时期古籍队伍的重要性与专业人才的标准,概述了现阶段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情况,并对古籍队伍培养工作展开了设想与期望。吕茹悦[16]、刘宝华[17]论述了图书馆古籍整理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建设,以期构建更加结构合理、技术精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古籍数字化方面,赵长波[18]认为古籍数字化是古籍再生性保护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古籍数字化的具体操作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包括古籍数字化的硬件设备、古籍数字化人员不足以及古籍数字化扫描软件缺陷等,并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张文亮[19 ][20]、薄丽辉[19]、尚奋宇[20]等人对我国古籍数字化工程相关标准现状进行了调研,发现现行标准存在制定不规范、体系不系统、内容不全面、原则不明确等问题,提出适应我国古籍数字化建设的标准体系框架,为我国古籍数字化标准的建设提出优化策略。

对古籍整理与数字化的经验总结与个案分析一直是研究的重点,但学者们也更加关注相关理论知识的探讨。殷学国、蒋述卓[21]认为古籍文献整理与学术研究之间,既有着顺承的历时关系,又存在着蕴含与呈现的结构关系,现代意义上的古籍整理着眼于其学术价值的焕发。周会会[22]阐述了在互联网时代下,古籍保护与利用工作存在缺乏主动创新意识、古籍破损情况严重、修复人员短缺等方面的问题,应该运用互联网思维与技术,促进古籍的保护与利用。

古籍整理与数字化向来是文献学专题研究的重点问题,除了关注上述内容,具体到省级与地方古籍文献整理保护与数字化开发、高校图书馆古籍管理、古籍数字化出版、古籍数据库与信息系统建设、古籍数字化技术研究、专科古籍文献例如少数民族古籍和中医古籍整理、经典古籍的数字化整理实践等方面都成为本年度研究的关注点。

2.2 出土文献

李学勤主编的《出土文献:第九辑》一书共收录论文29篇,主要包括甲骨、金文、战国简与战国文字、秦汉简及学术回忆五部分的内容,其中既有对具体出土材料如对清华简(陆)较为集中的讨论,也有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的对读,反映了我国出土文献研究的进展。刘光胜所著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整理研究》从文本校释、真伪考辨、成书问题、史实考证及易理研究五个方面对清华简进行综合性的研究,清华简是由境外抢救入藏清华大学的珍贵战国竹书,对其的研究整理受到国内外学界的高度关注。商略、孙勤忠所著的《有虞故物:会稽虞氏汉唐出土文献汇释》收集了三国吴至南朝的四十种虞氏砖甓,六种唐代余姚籍虞氏宗人墓志,以这些出土文献,结合传世史料,对人物生平、职官迁转等方面进行了考释,展现不同历史时期余姚虞氏家族的面貌,是对出土文献具体深入的研究实践。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朱瑶所著的《敦煌汉文文献题记整理与研究》一书,本书对题记的结构类型、内容特点及形制特征进行分析,并将题记按所依附文献分为佛教文献、道教及三夷教文献、四部文献三类进行研究,探讨敦煌民间各种宗教信仰的发展和融合,以及敦煌官私学校教育的发展状况。由王使臻、王使璋、王惠月著的《敦煌所出唐宋书牍整理与研究》一书则尽可能地收集、分类敦煌所出唐宋书牍文献,对其源流、发展演变过程进行研究,并整理提供了一个分体、分类的敦煌书牍文献辑录本。这些著作从不同角度对敦煌文献进行研究,充分挖掘其内容价值与学术价值,对敦煌学、文献学领域的研究意义重大。

2.3 藏书文化

中国古代的藏书行为离不开丰富多样的文献,因而对藏书文化的研究也是本领域的一个热点,本年度对藏书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藏书活动与藏书思想以及藏书家方面。

藏书活动与藏书思想方面,柴美丽所著的《中国古代藏书事业》一书以各个朝代的更替为脉络,来梳理中国古代的藏书事业,分别介绍官府藏书、私家藏书、寺观藏书、书院藏书四个组成部分,反映我国古代藏书事业的规模、发展及独一无二的特点。莫伯骥、曾贻芬所著的《五十万卷楼藏书目录初编》著录宋元明清古籍九百余种,每书均撰写提要,述版本之异同、校雠之优劣、著作之旨趣、内容之得失,并详细介绍著者、刊者、跋者、藏者等,是了解莫氏藏书内容的重要文献。

论文方面,荣方超[23]概述了中国古代私家藏书采访理论,是历代藏书家图书采访经验的系统总结,经由多位藏书家的努力和长期发展,成为中国现代文献采访理论的历史来源之一。郑玉娟[24]探讨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家藏书风尚,指出其对这一时期学术文化的繁荣发展和文化典籍的保存传播等都做出了重要贡献。黄镇伟[25]阐述了乾嘉时期苏州藏书活动的万千气象,为读者展现以藏书为媒介、以学术为纽带、书肆林立、藏书家遍布的苏州。苏冰[26]分析了两宋繁荣的私人藏书行为及其原因,两宋私人藏书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李光生[27]介绍了宋代书院的藏书来源与特点,认为其对促进地方文化发展、培养人才等方面贡献良多。葛立辉[28]则从官府聚书、书院藏书、私人藏书、藏经目录四个方面对元代藏书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藏书家方面,王国强[29]讨论了南北藏书家交流的历史、参与交流的藏书家身份和交流的方式,揭示南北藏书家的交流在促进南北之间的文献传播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历史作用。王桂平[30]简述苏州藏书家藏书风气之兴盛和刻书盛况,以家族的传习、师生的传承、朋友的熏染、姻娅之影响为代表,论述藏书风气对刻书的影响和刻书贡献。2016年度受到关注的藏书家主要有:罗振玉、钱谦益、陈乐素、章太炎、鲁迅、吴宗慈、李慈铭、刘承干、吴庠、张之铭、徐时栋、钱泰吉、徐坊、何玮、黄裳、骆鸿凯、凌惕安、孙从添、鲍廷博、元好问、陶湘、陈起、李开先等。对藏书家的研究多为其生平与藏书、藏书活动、藏书思想等的研究。

3 专科文献学

3.1 历史文献学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所著的《历史文献学》一书的编写以介绍文献生产、流通、收藏、整理的全过程为基本思路,上编概述了文献与文献学、文献的生产、流通、收藏与整理等部分,下编对专题文献进行讲解,可以帮助读者比较系统地了解历史文献学学科的基本内容。《宋代历史文献研究》是汪圣铎先生研究成果《宋史研究丛书》的第四辑,从四个方面对宋代历史文献作了研究:对古人著作和诗文进行了探究和解读,对宋代若干文体进行了探究,对古籍整理成果的相关说明和补正,以及对作者熟识的经济史等文献的专门性研究。这是历史文献学的具体应用,同时也是了解宋代历史文献的重要参考书。

论文方面,唐黎明、高明[31]运用历史文献学相关理论对郑樵之“校雠学”进行了分析,可知郑樵所谓的“校雠学”就是现代学科体系中的历史文献学,从而对历史文献学的构建起源进行了探讨。吴琼、魏国彬[32]从历史文献学的视角解读重大历史事件,将其文献形态划分为本源事件、衍生事件和文本事件,认可了重大历史事件的文献能产性。庄丽丽[33]采取实证的练习方式,通过对文本的校阅抄读,培养学生对文本的亲近程度,实现了《中国历史文献学》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改革。

3.2 中医文献学

201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严季澜的《中医文献学》,该书介绍了中医文献的命名、体式、载体、目录、版本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传授中医文献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按朝代介绍历代中医文献,并介绍近年来运用于中医文献研究中新的研究方法和最新成果。张丽所著的《中药文献学》对我国的主要古代本草文献,国内近、现代中药文献及国外药学文献的主要内容和查阅方法进行介绍,集合国内众多中医院校多名专家教授团体编写,对中医临床及科研学生具有较为深远的临床指导意义。

论文方面,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中医文献学的具体实践、中医文献古籍的专书研究以及中医文献学者的研究成果上。苏宗耀[34]整理了古今文献中关于飞经走气针灸手法的资料,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可参考的思路和依据。韩丽[35]通过对颤证古代文献的整理、研究,探讨中医古代文献中关于颤证的证候要素、病位及应证组合规律。朱鹏举、傅海燕、赵明山[36]和刘婧瑶[37]分别对《医粹精言》和《黄帝虾蟆经》中医文献进行文献学考察。杨向真、刘佳玉、万芳[38]介绍了现代中医文献学科的奠基人马继兴教授在其长期的中医古籍文献整理研究过程中总结出的独特治学方法。吴承玉、吴承艳[39]将中医文献学家吴考槃对《伤寒论》的研究述要进行综合介绍,展现了其在中医文献研究上的重要成果。

3.3 地方文献

2016年9月5日,第六届中国地方志学术年会暨“一带一路”与地方志创新学术研讨会在甘肃省兰州市召开。来自全国地方志工作机构、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11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研讨围绕“一带一路”视野下的方志编纂、方志文化与社会变迁、地方志工作模式创新研究等论题展开[40]。

著作方面,诸葛计所著的《中国方志两千年通鉴》为中国地方志两千年编年体通志,按司马光《资治通鉴》的体式撰写而成,以尽可能多的翔实资料加以印证和探索中国地方志的发展规律,对地方志之渊源、萌生、形成、流变暨发展过程作一通史式之勾勒,兼顾学术性与适用性。赵心愚所著的《清代西藏方志研究》是一部系统研究清代西藏方志的著作,考证、分析研究了清代西藏方志的诸多方面。

论文方面,在关注地方文献修纂的同时,学者们对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和数字化建设的研究也更加重视。黄晓斌、王尧[41]介绍了地方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发展背景,论述了地方文献对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作用,图书馆应充分利用丰富的地方文献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强对其开发利用。蔡哲[42]阐述了少数民族地方文献数字化重点与建设方向,对其数字化建设提出一些建议。郭勤华[43]有选择地对宁夏地方志作些述论,旨在传承地域优秀传统文化,为繁荣宁夏经济社会文化提供多元借鉴与参照。江山[44]阐述了近代图书馆学家陈训慈对地方文献事业的贡献。屈宁、徐成[45]分析了阮元的方志学思想,认为其既有鲜明的个人学术风格,又有突出的时代特点,既集传统方志学思想之大成,又启近代方志学之滥觞。

3.4 少数民族文献学

才让所著的《菩提遗珠——敦煌藏文佛教文献的整理与解读》一书对于海内外所见藏文文献中佛教文献的部分择要进行分类整理和汉译、释文,并对相关的藏文、藏传佛教、藏族历史和人物等领域的内容进行深度解读。书稿各章以流通广泛的典型佛教文献为研究对象,对于文献进行录文翻译,并对文献的内容、性质、版本比较、译者、流通情况以及其反映的历史、宗教信仰、社会生活等内容加以分析。

论文方面,学者们关注用文献学方法研究少数民族文献。于宏[46]认为,当代藏族文学研究存在着文献标注错误、以偏概全、研究失衡等缺憾。还克加[47]、南拉才让[48]、张云[49]分别从文献学角度对少数民族文献的版本特点、主要内容、资料来源、史料价值等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梳理和探讨,对于理解少数民族文献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对少数民族古籍尤其是彝文、藏文、蒙古文古籍的研究成果比较突出,结合古籍整理与数字化问题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宝音[50]、吉差小明[51]、张盈盈[52]等都对少数民族古籍整理问题进行相关研究。

3.5 红学文献学

红学是专门研究《红楼梦》的学问,于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厚的文献,红楼文献学的建设也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本年度关于红学文献的研究较之过去得到了更多关注。2016年4月15日至17日,由河南教育学院学报编辑部主办、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编辑部协办的“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红楼梦》文献学研究高端论坛”举行,30余位红学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会议围绕《红楼梦》文献研究的历史反思、《红楼梦》文献研究与红学学科建设、《红楼梦》版本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研讨[53]。高淮生[54]对此次会议成果进行了综述,对认识和总结当前红学文献学的发展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杜志军、张云[55]对红学文献学学科进行了一个较为全面的阐述,将红学文献学的基本框架分为红学文献的生成与传播、红学文献的类型研究、红学文献的鉴定与整理、红学文献的编纂与检索四大板块,认为在学科方法方面,除了传统的目录、版本、校勘、辨伪、辑佚等,还应特别关注文史哲等人文社会科学的成熟方法及数字化技术、网络化技术等现代新兴学科的方法。张庆善、乔福锦、苗怀明[56]等人回顾与反思了《红楼梦》文献学研究的历程,对《红楼梦》文献学研究的范围、对象、原则、标准、方法进行了充分讨论,强调要建构红学文献学体系和重建红学学科,这些研究论述将为红学文献学的研究开辟新的格局。

3.6 其他

文学文献学方面,2016年4月9日至10日,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长沙理工大学召开,来自日本埼玉大学、韩国东亚大学以及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和相关科研院所、学术期刊的专家共60余人参会,共同探讨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的理论与实践这一重要学术命题,分享了各自领域的研究成果[57]。刘福春[58]提出寻求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学科独立学术价值的观点,文献工作应该有自己要达到的高度和深度。高田[59]分析了江南文学世家锡山秦氏的文学文献学贡献,阐述了文学与文献之间密切的联系。

音乐文献学方面,陈静怡[60]从文献学角度探讨中国音乐史的发展,认为音乐文献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它分别与音乐学和文献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宋昱欣[61]通过对音乐文献学进行介绍,认为音乐文献学作为一门工具性的学科来说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未来的发展应强调和重视基础史料的建设。卢斌玉[62]介绍了王小盾的 《中国音乐文献学初阶》一书,称其为一部应用性极强的音乐文献学著作。

其他专科文献学方面,2016年12月19日首届“考古文献学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共有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等单位的 30 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提出建立“考古文献学”学科,并围绕考古文献学的概念、定义、范畴和研究的内容与体系等议题展开了讨论[63]。由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编写的《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第十辑》,收录了中外学者有关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的研究论文、书评等共17篇,有助于整理我国古代法律文献,加强境内外学者法律古籍方面的学术交流。吴淑玲所著的《史记文献学简纲》依照已有文献学研究内容,规范了“史记文献学”的学科范畴,并在此范畴下概述了史记文献学的学科内容。姜东昭、张剑清、姜春雷[64]以宗炳《画山水序》研究作为中国书画文献学的三级文献专题研究。

4 文献学分支

4.1 目录学

目录学是文献学学科体系中发展最为完备的一个分支。2016年发表的相关论著,主题集中在目录学理论、目录学发展史、目录学应用、目录学家与著作、《四库全书总目》相关研究等方面。

目录学理论方面,闫玲玲[65]从提升编辑个人修养、满足编辑工作需要、满足出版工作需要、促进出版社经济发展、促进社会文化进步、促进个人成才六个方面浅析目录学在编辑出版中的主要功能及作用。王锰[66]从目录学理论的基础概念、历史分期、理论基础、目录学与时代发展的关系等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和讨论,以窥探目录学进一步发展的门径。陈海珠、包平、胡唐明[67]在对近现代有关古典目录学研究相关著述深入研读的基础上,对中国古典目录学的衍生、发展及其在漫长历史中缓慢演进所取得的成就从历史角度进行了初步研究。顾烨青[68]则通过周余姣著《郑樵与章学诚的校雠学研究》一书呼吁当代图书馆学界不应忽视对中国古代目录学的研究,要充分挖掘古代图书馆学思想中的精华与现实意义。

目录学发展史方面,秦倩[69]对目录学的起源进行了概括,并对古代目录学分期论述,有助于了解我国目录学史发展历程。白金[70]、陈晓华[71]具体讨论了北宋时期和清代目录学发展特征与成就。刘潇[72]梳理了历代正史目录体例发展变化的脉络,其在目录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范凡[73]通过系统梳理20世纪前期日本书志学著述,阐述了20世纪前期目录学在日本的研究与发展。丁宇、陈耀盛[74]则根据互联网时代数字化发展的需要,指出新时期的目录学必将沿袭文献信息整理的优秀传统,同时突破传统束缚,探讨了多元多层次数据目录学内容。

在应用目录学进行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正史艺文/经籍志以及个别目录书目上。唐荣[75]对近十年《隋书·经籍志》的研究进行总结,认为《隋书·经籍志》的研究只有融入思想文化研究中,才能摆脱单纯的文献学研究模式,进而获得更大的发展。邱进友[76]介绍了由山东大学儒学研究院王承略教授、刘心明教授主编的《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一书目,该书作为我国古代史志目录集成之作,堪称近代书目之首。孙月霞[77]分析了我国现存最早的私人藏书目录《郡斋读书志》经部类目的设置,其创新与改进之处对后世目录学影响深远。

目录学家与著作方面,本年度受到关注的目录学家包括:刘向、高似孙、朱彝尊、黄虞稷、章学诚、汪子昌、徐树兰、袁昶、姚振宗、叶德辉、孙殿起、钱亚新等,论者主要从思想和成就两方面进行介绍,并论述其目录学思想来源、特点及影响。目录学著作方面主要有一些古籍目录,例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甘肃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藏珍贵古籍图录》《中国民族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等,中华书局出版了《五十万卷楼藏书目录初编》《宋本思溪藏总目》,为相关领域研究者提供重要的工具性参考。

除了上述内容,本年度目录学领域围绕《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的研究也成为学界焦点,涌现了许多研究成果。程惠新、陈东辉[78]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2000—2014年间大陆、台湾地区、香港、澳门以及日本、韩国发表的关于《四库全书总目》的论著,进行较为全面而系统的统计与分析。李坚怀[79][80][81]对《总目》进行了勘误和校正,不断完善已有内容。毛晔翎[82]、李勇政[83]、王培军[84]、杨木锐[85]等人分别从具体类目角度对《总目》进行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代表了《总目》研究的最新进展,对更好地使用理解《总目》具有重要作用。

4.2 版本学与校勘学

版本学方面,张泽贤著的《民国版本收藏断想及其他》是一本民国版本收藏与研究的书画类收藏书籍,作者在民国版本与研究著述方面足有成绩,此书对研究民国版本具有参考价值。李致忠[86]以宋刻颜体《法华经》考证为例对版本鉴定问题进行阐述,并就版本学人才培养与经验总结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余泱川、王玄览、于挽平[87]探究了丘濬《群书钞方》的成书及版本,简析了该书的文献学研究价值。此外,任明华[88]考证了《艳异编》的不同版本,杜鹃[89]分析了《咽喉论》的版本及学术成就,王肃[90]考证了版本目录学重要著作《郘亭知见传本书目》,对比了不同版本的内容并作出了相应修改和调整,赵嘉[91]对古籍版本图录进行研究,等等。

校勘学方面,陈垣著的《校勘学释例》分条陈列旧刻至误的类例,总结概括了校勘学中一些带有普遍性的现象与校勘方法,是校勘学上一部带有总结性的重要著作。屠青[92]选取《新校订六家注文选》为例分析了它在校勘方面的成就,对校勘工作具有很多值得学习之处。范崇高[93]对《法苑珠林校注》提出校勘意见,更好地展现文献原意。秦丽纱[94]介绍了古籍整理典范之作《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的校勘特色,并对部分校注内容进行考订,为本书再版做出贡献。

对版本与校勘的研究常常同时出现,熊加全[95]通过考证校补《尔雅》两处脱文,进一步佐证版本校勘在文献学教学中有重要作用。刘锋[96]对元明时期《文选》的版本与校勘进行考究,分析了不同版本和校勘方式的特色。陈秀婷[97]对被誉为“清代校勘第一人”的顾广圻先生的版本校勘方法作了初略的研究,对文献校勘工作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4.3 注释、辑佚与辨伪

注释、辑佚与辨伪作为整理文献的方法,是传统文献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成果以实践应用为主。魏启峰[98]对毛亨、郑玄、朱熹这三位杰出的《诗经》学者的注解作了一番全面的探讨,分别得出其独特与不足之处,内容详实细致,具有参考价值。徐涛[99]选取了《红楼梦》中十二例诗词曲赋作为注释拾遗,以期对原有内容进行更为详尽的补充、修订。

陈开林[100][101][102][103]对《全元文》进行了集中的辑佚研究,辑补数篇,以期补《全元文》之阙。罗昌繁[104]辑录《全宋文》未收宋人碑志五十七篇,可补当时士人仕履与交游,亦对宋代社会史研究有裨益。徐正英、王书才[105]在辑录整理三国文实践过程中对一些共性问题所作的学理思考,认为应重视对三国文范畴和时限的界定,重视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等。

史丽君[106]从辨伪学角度分析了传统目录学巅峰之作《四库全书总目》的辨伪学成就,认为其蕴含了丰富的辨伪成果和思想为后人的辨伪实践和学术史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苗润博[107]考证了《中华再造善本》所收杭世骏《金史补阙》一部抄本,得出其实为一本伪书。沈治钧[108]则指出天津王超藏《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是一部典型的伪书赝籍,批判了王藏本假冒伪劣现象。

在研究实践应用的同时,也有学者对理论建设予以探究。黄卓越[109]深入探讨中国早期注释学的起源与形态,为这一始终含糊不清的问题提供了一更为清晰的解释。丁俊苗[110][111][112]探讨了典籍注释的性质,认为典籍注释虽形式上依附于文本,但却更是一种特殊的传播方式和著述方式;同时他还对文献典籍注释的原则、思想、功能和价值方面进行分析。金宏宇[113]论述了中国现代文学辑佚的学术规范与价值判断,以期有益于现代文学辑佚学的建构。

5 文献学家

2016年学者们所关注的文献学家主要有:刘向、刘歆、欧阳修、魏徵、郑樵、尤袤、朱熹、王阳明、章学诚、俞正燮、罗振常、赵祖铭、廖平、胡应麟、张舜徽、刘文典、陈垣、高似孙、李古寅、叶启勋。本年度对文献学家的研究文章数量较往年有所减少,但除了对知名传统文献学家生平及著述的研究外,也对更多其他领域大家的文献学思想或某一方面的文献学成就有更多关注,例如吴荣政[114]对唐朝一代名相魏徵文献编纂成就的论述,邓凯[115]对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王阳明古文献学思想的考察,这些内容对丰富学科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1〕 李明杰,许小燕.中国文献学学科体系的历史演变与现实重建[J].图书情报知识,2016(2):30-38

〔2〕 张静梅,王琪,李燕,等.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学学科建设理论体系构建研究[J].保山学院学报,2016,35(3):54-59

〔3〕 梁美宏.基于信息熵的国家社科基金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领域课题指南主题演化分析[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16,48(2):72-80

〔4〕 杨新明,王喜明.我国“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领域青年学者研究能力分析——以2013~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主持人为例[J].图书馆学刊,2016(12):125-129

〔5〕 郭哲敏.2015年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获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的统计与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6(2):55-62

〔6〕 王记录.政治变迁、学术衍化与中国传统文献学的演进之路[J].殷都学刊,2016,37(1):55-63

〔7〕 王余光,赵晓.2015年我国文献学研究进展[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6(4):1-5

〔8〕 夏中义,周兴华.“文献—发生学”源流回眸——关于百年学案研究方法论的对话[J].学习与探索,2016(1):121-126

〔9〕 胡玥.试论文献学研究的复兴及其对图书馆学发展的意义[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3):133-134

〔10〕 王丽.国学与古典文献学关系刍议[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8):148-149

〔11〕 “十三五”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确立五大重点[N].光明日报,2016-03-24(009)

〔12〕 第五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公布[N].中国文化报,2016-05-25(001)

〔13〕 “中华古籍资源库”发布[N].中国文化报,2016-09-29(001)

〔14〕 范高强.论古籍编辑应具备的文化素养[J].出版科学,2016,24(4):43-45

〔15〕 黄成.新时期我国古籍保护队伍建设[J].兰台世界,2016(16):55-57

〔16〕 吕茹悦.刍议图书馆古籍人才队伍建设[J].甘肃科技纵横,2016,45(11):9-11

〔17〕 刘宝华.图书馆古籍整理人员培养[J].赤子,2016(16):173

〔18〕 赵长波.浅谈古籍数字化操作中的问题及对策[J].图书馆学刊,2016(8):56-58

〔19〕 张文亮,薄丽辉.我国古籍数字化标准体系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16(2):38-42

〔20〕 张文亮,尚奋宇.我国古籍数字化标准体系现状调查及优化策略[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5,24(6):83-89

〔21〕 殷学国,蒋述卓.古籍整理与现代学术演进关系分析[J].学术研究,2016(9):161-167

〔22〕 周会会.“互联网+”时代古籍保护与利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6(18):141-142

〔23〕 荣方超.中国古代私家藏书采访理论概略[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6(1):27-30

〔24〕 郑玉娟.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家藏书风尚及其文化贡献[J].新世纪图书馆,2016(1):83-86

〔25〕 黄镇伟.乾嘉时期苏州藏书活动的万千气象[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6(3):116-120

〔26〕 苏冰.两宋时期私人藏书及对后世的影响分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36(6):210-211

〔27〕 李光生.宋代书院藏书论略[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36(3):21-24

〔28〕 葛立辉.浅谈元代藏书的特点[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6,36(1):136-138

〔29〕 王国强.中国古代南北藏书家的交流及其历史作用[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6(10):87-92

〔30〕 王桂平.论明代苏州府藏书家藏书与刻书之特点[J].图书馆杂志,2016,35(11):104-108

〔31〕 唐黎明,高明.论历史文献学理论体系的构建起源——重新解读郑樵之“校雠学”[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6,1(11):84-89

〔32〕 吴琼,魏国彬.历史文献学视野下的重大历史事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3):89-93

〔33〕 庄丽丽.解读文本 培养能力——浅议《中国历史文献学》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改革[J].知识文库,2016(2):151-152

〔34〕 苏宗耀.古今文献有关飞经走气的探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6

〔35〕 韩丽.基于古代文献对颤证证候要素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6

〔36〕 朱鹏举,傅海燕,赵明山.《医粹精言》文献学初考[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2):160-162

〔37〕 刘婧瑶.《黄帝虾蟆经》的文献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6

〔38〕 杨向真,刘佳玉,万芳.马继兴中医文献学治学方法举隅[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8):1019-1021

〔39〕 吴承玉,吴承艳.中医文献学家吴考槃对《伤寒论》的研究述要[J].江苏中医药,2016,48(12):1-3

〔40〕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EB/OL].[2016-09-09].http://www.gxgg.gov.cn/news/2016-09/121655.htm

〔41〕 黄晓斌,王尧.地方文献与地方特色新型智库建设[J].图书情报知识,2016(1):35-41

〔42〕 蔡哲.我国民族地区地方文献数字化保护与建设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6(11):91-94

〔43〕 郭勤华.旧方志的地域文化价值——《宁夏旧方志集成》35卷影印本评介[J].西夏研究,2016(2):122-128

〔44〕 江山.近代图书馆学家陈训慈对地方文献事业的贡献[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6(4):70-72

〔45〕 屈宁,徐成.传统集成与近代滥觞:阮元方志学思想析论[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81-88

〔46〕 于宏.文献学视域中的当代藏族文学研究[J].西藏研究,2016(4):94-99

〔47〕 还克加.文献学视野下的藏族史籍《青史》研究[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6,24(3):8-12

〔48〕 南拉才让.从文献学的角度考释不同版本的声明学论著《八转声颂》[J].西藏研究,2016(2):57-62

〔49〕 张云.藏文史书《汉藏史集》的文献学特点及其史学价值[J].青海社会科学,2016(1):32-40

〔50〕 宝音.蒙古文古籍整理与研究综述[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5):1-6

〔51〕 吉差小明.彝文典籍整理研究范畴与策略[J].民族艺林,2016(3):65-70

〔52〕 张盈盈.彝文古籍整理现状及问题分析[J].兰台世界,2016(1):27-29

〔53〕 佚名.河南教育学院学报编辑部举办“历史回顾与末来展望——《红楼梦》文献学研究高端论坛”[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2

〔54〕 高淮生.“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红楼梦》文献学研究高端论坛”学术综述[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5(3):3-11

〔55〕 杜志军,张云.红学文献学论纲[J].中国文学研究,2016(3):34-38

〔56〕 张庆善,乔福锦,苗怀明,等.《红楼梦》文献学研究笔谈[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5):89-96

〔57〕 人民网[EB/OL].[2016-04-11].http://hn.people.com.cn/n2/2016/0411/c356888-28122577.html

〔58〕 刘福春.寻求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学科的独立学术价值[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6):71-73

〔59〕 高田.锡山秦氏的文学文献学[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6,34(1):127-128

〔60〕 陈静怡.在文献学的基础上讨论中国音乐史的发展历程和展望[J].北方音乐,2016(4):1-1

〔61〕 宋昱欣.音乐文献学与其他科目的关系[J].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2016(7):129-129

〔62〕 卢斌玉.传道津梁治学金针——读王小盾的《中国音乐文献学初阶》[J].人民音乐,2016(6)

〔63〕 佚名.首届“考古文献学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6(1):83

〔64〕 姜东昭,张剑清,姜春雷.宗炳《画山水序》研究比较——《中国书画文献学》课题三级文献专题研究[J].艺术百家,2016(3):228-230

〔65〕 闫玲玲.浅论目录学在编辑出版中的主要功能及作用[J].新闻研究导刊,2016(4):247

〔66〕 王锰.数字时代目录学理论研究相关问题探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6,1(1):21-24

〔67〕 陈海珠,包平,胡唐明.中国古典目录学流变与特点刍议[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6(7):45-50

〔68〕 顾烨青.当代图书馆学界不应忽视对中国古代目录学的研究——读周余姣著《郑樵与章学诚的校雠学研究》有感[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5):38-41

〔69〕 秦倩.中国目录学发展史[C]//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2016

〔70〕 白金.继承与开拓——论北宋目录学的学术思想特征[J].图书馆,2016,259(4):101-108

〔71〕 陈晓华.试论清代目录学的几个特征[J].中国典籍与文化,2016(1):30-37

〔72〕 刘潇.历代正史目录体例沿革简论[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9(1):15-18

〔73〕 范凡.从目录学到书志学——20世纪前期目录学在日本的研究与发展[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6,42(6):117-129

〔74〕 丁宇,陈耀盛.基于致用之学与学术史的多元多层次数据目录学研究[J].情报探索,2016(10):46-48

〔75〕 唐荣.近十年《隋书·经籍志》研究综述[J].名作欣赏,2016(30):30-32

〔76〕 邱进友.我国古代史志目录集成之作——初见《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6,1(1):73-75

〔77〕 孙月霞.《郡斋读书志》经部类目的设置[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7(9):177-178

〔78〕 程惠新,陈东辉.2000-2014年《四库全书总目》研究综述[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6(3):67-70

〔79〕 李坚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勘误八则[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38(3):64-68

〔80〕 李坚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勘误十三则[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6,18(2):69-73

〔81〕 李坚怀.《四库全书总目》校正十五则[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1):53-57

〔82〕 毛晔翎.《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农家类书目谈略[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6,37(5):70-74

〔83〕 李勇政.《四库全书总目》云贵文献著录研究[D].兰州大学,2016

〔84〕 王培军.《四库全书总目》集部条辨[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8(3):72-79

〔85〕 杨木锐,谢敬,王鹏.《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医家类》辨析三则[J].图书馆界,2016(4):55-57

〔86〕 李致忠.古书版本鉴定——以宋刻颜体《法华经》考证为例[J].图书情报论坛,2016(2):1-8

〔87〕 余泱川,王玄览,于挽平.丘濬《群书钞方》成书及版本初探[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6,40(3):53-56

〔88〕 任明华.略论《艳异编》的版本[J].明清小说研究,2016(1):164-174

〔89〕 杜鹃.《咽喉论》版本及学术成就[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2):117-118

〔90〕 王肃.《郘亭知见传本书目》稿本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6

〔91〕 赵嘉.古籍版本图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

〔92〕 屠青.《新校订六家注文选》的校勘学成就[J].殷都学刊,2016,37(3):74-76

〔93〕 范崇高.《法苑珠林校注》校勘补遗[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版,2016,29(5):1-5

〔94〕 秦丽纱.典范与校勘——再读《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1):21-27

〔95〕 熊加全.《尔雅》讹脱补正举隅——兼谈版本校勘在文献学教学中的应用[J].保定学院学报,2016,29(2):90-94

〔96〕 刘锋.元明时期《文选》的版刻与校勘[J].许昌学院学报,2016(6):83-87

〔97〕 陈秀婷.顾广圻版本校勘方法之管窥[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6(3):270-270

〔98〕 魏启峰.毛亨郑玄朱熹《诗经》注释研究[D].西北大学,2016

〔99〕 徐涛.《红楼梦》诗词曲赋注释拾遗[J].红楼梦学刊,2016(6):150-159

〔100〕 陈开林.《全元文》补遗十篇[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3):31-35

〔101〕 陈开林.《全元文》失收郑东佚文二十篇辑补[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29(2):78-85

〔102〕 陈开林.《全元文》漏收卢熊佚文十八篇辑补[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6,31(7):29-36

〔103〕 陈开林.《全元文》佚文辑补十六篇[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29(6):86-91

〔104〕 罗昌繁.新见宋人碑志辑考汇评——《全宋文》补目五十七篇[J].文献,2016(1):139-150

〔105〕 徐正英,王书才.三国文辑录整理的文献问题及学理思考[J].文献,2016(2):19-30

〔106〕 史丽君.论《四库全书总目》的辨伪学成就[J].图书馆建设,2016(6):95-99

〔107〕 苗润博.《中华再造善本》所收杭世骏《金史补阙》辨伪[J].史学史研究,2016(2):124-126

〔108〕 沈治钧.天津王超藏《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抄本辨伪[J].曹雪芹研究,2016(2):149-166

〔109〕 黄卓越.早期注释学的体式、源起与相关论争[J].中国文化研究,2016(3):68-80

〔110〕 丁俊苗.试论典籍注释的性质[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6(6):78-81

〔111〕 丁俊苗.论文学典籍的注释原则与注释思想[J].安康学院学报,2016,28(5):21-27

〔112〕 丁俊苗.论文学典籍注释的功能与价值[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31(15):66-70

〔113〕 金宏宇.中国现代文学辑佚的学术规范与价值判断[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55(3):88-98

〔114〕 吴荣政.魏徵与文书档案图书事业之缘及其文献编撰成就[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4(2):65-67

〔115〕 邓凯.王阳明古文献学思想发微[J].中国文化研究,2016(4):85-91

AdvancesofPhilologyStudyinChinain2016

WangYuguangChenChen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papers and monographs of philology published in 2016, and analyzed the annual advances in philology study from the following five aspects: philology theory, special topics, specialized subject philology, the related subjects of philology and philologists, 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researchers to understand philology research in 2016.

Philology; Academic progress; Review

G256

A

王余光,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晨,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2016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目录学文献学古籍
呼唤21世纪的新目录学——柯平教授访谈录
东方朔散文赋《答客难》的文献学解读
西方目录学课程实践及其对中国目录学教育启示∗
——以谭瑟勒的《目录学概论》课程为例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我是古籍修复师
“夏译汉籍”的文献学价值
《伤科汇纂》文献学研究
《荀子》文献学研究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