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我国图书馆学研究进展*

2017-04-12 07:56李易宁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图书馆学图书馆服务

李易宁

(北京语言大学图书馆,北京 100083)

学术论坛

2016年我国图书馆学研究进展*

李易宁

(北京语言大学图书馆,北京 100083)

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图书馆标准规范与政策、信息资源建设、用户服务、图书馆管理、新技术应用和阅读问题七个方面,对2016年我国图书馆学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图书馆学 学术进展 研究综述

1 引言

2016年是我国“十三五”规划开局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我国的图书馆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依据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论文(统计时间为2017年8月12日),对“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学科进行分类检索,获知2016年,该领域共发表论文19604篇。其中,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论文有1019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论文有408篇。

从责任者分布来看,发文量在10篇以上的有如下几人,其中最多的为邱均平与柯平,均为18篇;其次,赵蓉英发文17篇,李纲发文15篇,黄如花、王曰芬、明均仁发文14篇,肖希明发文13篇,郑建明、李秀霞发文12篇,何雪琴、邓福泉、鄂丽君发文11篇。

从研究主题来看,在基础理论的研究方面,对图书馆空间与功能的重构,图书馆的未来发展,以及图书馆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问题的关注较多。在图书馆的政策规范方面,对图书馆在新的政策环境中的调整与新的发展思路予以聚焦,包括精准扶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图书馆在“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战略等研究主题。在信息资源建设方面,应对于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数字资源的建设与数字资源与纸质资源的关系问题成为研究热点,此外,“人”所承载的资源也成为资源建设方面的重点问题,“智库”成为图书馆学研究的新热点。在用户服务方面,“互联网”与“大数据”依然是研究的热点问题,互联网的发展、数字化环境使读者产生了新的需求,并对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模式形成倒逼之势,图书馆服务的调整势在必行。另外,在图书馆的管理方面,对图书馆绩效的探讨以及应对图书馆业务转型的管理手段的变革成为关注的重点。在新技术的应用方面,微信公众号的运用,数字人文的发展,以及大数据、云计算在图书馆领域的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视觉搜索等问题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阅读推广方面,2016年的研究中,对高校群体阅读行为的研究无疑成为热点。

本研究主要针对如上七个方面的问题,对2016年我国图书馆学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

在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方面,对图书馆的社会功能、未来发展的探究、对图书馆空间功能的探讨与挖掘成为2016年理论研究的主旋律。2015年,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1]这一政策为图书馆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促成了图书馆发展新时代的到来。

2.1 理论问题探寻

2016年的研究中,对图书馆“空间”问题的关注尤为显著。互联网时代,信息载体的聚变与人们的阅读习惯的改变,一方面驱动了图书馆发展的魄力,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图书馆发展的重重困局。2015年底,吴建中在中国图书馆年会闭幕式上做了《从未来看现在——图书馆发展的下一个十年》的主题发言,这篇发言稿见刊于2016年1月。吴建中认为,从过去看未来往往会使我们难以摆脱传统的包袱和经验的束缚,而通过运用反推法,从未来看现在,则可以探讨为实现未来目标从现在起应采取哪些步骤、运用哪些方法。他将10年后的图书馆归纳为3个中心,即知识中心、学习中心和交流中心,并且提出,图书馆不只是一栋建筑、一个机构,而是作为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助推器[2]。

打破图书馆建筑的约束成为构筑图书馆空间的新动向。从发文量来看,通过CNKI统计,2016年发表的论文中,以“图书馆空间”为主题的文章共计811篇,是2000年以来发文量最高的一年。在实证研究方面,隆茜针对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图书馆的实例,运用文献调研法和消费者剩余法对该图书馆的经济价值进行了评估[3]。杨雄标的研究以深圳图书馆为例,总结了该馆进行空间再造与服务拓展的经验[4]。在介凤和别立谦的研究中,引入了国外的经验,分别对北美地区大学与日本大学的空间重构问题进行了研究。介凤对北美地区的10所大学图书馆构建的数字学术中心进行了比较研究,总结了数字学术中心这一服务创新模式,以及在这一中心的建设过程中配合进行的空间再造的经验,认为这是大学图书馆未来所能提供的最开放、最有创造力和最具创新精神的服务功能[5]。别立谦和力凯以东京大学、东京工业大学与九州大学图书馆空间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文献研究,提出日本大学图书馆空间变革趋势体现为:建筑理念完美融入图书馆的功能主旨、空间设计面向未来具有前瞻性、空间功能力求多元化具有延展性、空间设施服务已成为读者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较多采用密集书库增强图书馆的藏书功能5个方面[6]。可以说,对国外经验的借鉴、对国内图书馆经验的总结构成了关于图书馆空间的实证研究的主要部分。

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空间”理论的探寻,一方面以体现了图书馆界对图书馆空间的深度理解与认识,另一方面也体现出“空间”本身的丰富内涵与概念的张力。对“空间”概念的精确把握,有助于对图书馆服务的延展。周久凤提出,“场馆”到“空间”的更迭,虚实结合,图书馆空间的范围被无限放大,服务功能不断延伸,同时指出空间研究的发展中逐渐融入了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因素[7]。可以说,对图书馆认识从“场所”到“空间”的跨越,是图书馆应对互联网时代生存压力的变局思维的体现。

此外,熊静分析了中国图书馆学的历史分期问题,分析和比较了十余种分期方式,将中国的图书馆学分为古代、近代、当代与现代4个阶段[8]。

2.2 研究方法创新

在关于研究方法的研究中,柯平对已有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分析,时间跨度以上世纪80年代为起点,对研究图书馆学研究方法的著作和期刊论文进行统计和概括,运用词频统计和内容分析的方法,总结出图书馆学研究方法类文献的规律。并提出,实验法的关键是多维度对比分析,应区分案例研究法与案例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的不同,调查访谈法的重点在于数据的真实性,并提出理论研究中的历史研究方法、话语分析是对情境的关注,以及文本分析的重要性。柯平在文中还提出,未来图书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体现在研究对象与工具的多样性、学科环境的交叉与实践环境的多元发展三个方面。[9]

图书馆学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在其研究中,实证研究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杨迪的硕士论文《新世纪我国图书馆学实证研究方法应用现状及改进思路》中,对我国图书馆领域实证研究方法的使用情况与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进的意见。在其研究中提到,目前实证研究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如下5个方面,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1) 实证研究的研究成果数量太少;

(2) 实证研究方法的使用过于单一;

(3) 实证研究方法最初的数据获取太困难;

(4) 缺乏系统训练;

(5) 实证研究方法没有得到合理的规范化。[10]

在针对国外的研究方法方面,周文博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芝加哥大学图书馆学研究生院的刊物《图书馆杂志》( Library quarterly )创刊至今所载研究性论文使用的研究方法进行归类、统计和分析,梳理和总结现代图书馆学研究方法的演变历程和发展特征,提出现代图书馆学研究方法的演变过程实则是对实证方法的扬弃过程,而当前图书馆学研究呈现出研究方法多元化的特点的结论[11]。

此外,对于传统方法的承袭与对新方法的引入,也体现在2016年的研究中。郑宇提出将民族地方志的研究方法引入图书馆学领域的主张。民族志研究方法的英文是 Ethnography,可将其直译为人种志等,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结合则是民族志研究方法的显著特点之一,而这一特点正是现阶段我国图书馆、档案馆在服务对象的调查中所需要的[12]。

2.3 发展脉络梳理

在2016年中,我国的图书馆学研究一方面需要考虑自身应对新的挑战的发展需要,另一方面也需要把握国家发展的大局与新的机遇。吴建中提出的“第三代图书馆”,这一概念的提出源于“上海图书馆东馆”筹建调研。第三代图书馆有如下5个基本特征 :

(1) 注重人的需求;

(2) 注重可接近性;

(3) 注重开放性;

(4) 注重生态环境,并将生态技术有机地融合进各种服务功能之中;

(5) 注重资源融合:一方面要激活原来意义上的文献资源,另一方面要开发新的资源,并将各种资源有机融合。[13]

在实现图书馆发展任务的同时,顺应“十三五”时期的发展需要,进行图书馆发展的总体设计,是未来五年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内容。对此,柯平概述了国外图书馆战略规划的经验,在分析我国图书馆规划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战略选择的重要性,认为“十三五”规划应推陈出新,改变以往的发展规划模式,改为战略规划模式,并善于采用科学的工具与方法[14]。

丰国政提出,依据“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着重进行图书馆“十三五”规划的顶层设计,有助于图书馆更好地把握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改革趋向,并确保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他提出,顶层设计的涵义是:自上而下统筹谋划和逐层设计,主导设计的是各管理机构、行业组织或各单位的高层;注重系统思维、整体观念和全面设计;强调执行力和可操作性。图书馆规划的顶层设计内涵包括3个方面:规划编制方案的顶层设计、规划内容的顶层设计、规划实施路径的顶层设计。[15]

针对各图书馆提出的“十三五”规划,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周德明提出,编制五年发展规划的方法是多样化的,但其基本思路多半是一研判未来趋势,提出发展愿景,厘定自身任务,履行社会职责,并提出“十三五”规划重未来而非当下,重战略而非战术,重思想而非事务[16]。依据新的发展需求和任务,王东波提出,“十三五”期间,图书馆的发展趋势为:托管服务、大融合、国际化和高附加值服务等,指出了图书馆的主要转型方向:“互联网 + ”图书馆、智慧图书馆和移动APP服务[17]。

2.4 图书馆学史研究

在图书馆学史的研究方面,对关键人物的关注与对美日等国的图书馆学史的研究持续进行。在关于人物的研究方面,王波撰文为《李燕亭图书馆学著译整理与研究》写序[18],周余姣对我国留美取得博士学位最早的人之一的吴光清的生平与成就的研究[19],以及郑永田关于查尔斯·克特的图书馆事业的研究[20],张新杰的关于梁思庄的图书馆精神的研究[21]等。

在图书馆史与图书馆事业史方面,范凡利用庆应大学的图书馆史文献对日本图书馆史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和梳理,总结出日本图书馆史研究的特点[22]。关于图书馆技术史的研究也有所成就,陈定权的研究中界定了“图书馆技术史”的研究框架[23],莫少强针对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自动化建设历史,对1980年以后我国图书馆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几个关键阶段的历史进行了研究[24]。无独有偶,在2016年的研究中,立足于现代的学史研究还见诸于陈颖波的《国内图书馆现代发展史述略》,该文探讨了近60多年来我国图书馆的发展历程,总结失败教训与经验,提供未来的发展借鉴[25]。此外,马凌云的博士论文以《中世纪伊斯兰图书馆研究》为题,全面探讨了中世纪伊斯兰图书馆的发展历程,并专门研究了一些著名图书馆的具体情况[26]。

3 图书馆标准规范、政策

2016年作为“十三五”开局之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图书馆行业制定规范与标准的主要依据。《公共图书馆法(征求意见稿)》在2015年底出台,在2016年成为行业争相热议的话题。地方性图书馆条例与公共文化服务制度的发展与《公共图书馆法》相呼应,促进了我国法律与制度的日渐完善,民众的权利得到更好的保障。此外,元数据规范的研究与公共图书馆第6次评估的进行,有助于图书馆行业的成熟与规范。

3.1 图书馆政策分析

随着“十三五”大局的开启,我国的社会发展与图书馆行业的发展都进入了新的阶段。对图书馆行业而言,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深入理解社会发展的现状与首要任务,顺应时代的变局,承前启后,适时调整发展方向、对事业进行新的部署。

陈传夫在《中国图书馆学报》发文,探讨以2016年为起点,未来5年间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问题,认为2016—2020年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面临着独特的机遇、风险与挑战,“转型发展”是这一时期全球图书馆事业的主要特征,并提出中国图书馆应当主动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式,科学确定发展方向,融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流,纳入国家重大规划视野。文章分析了未来5年图书馆的常态化趋势,提出图书馆事业常态化转型发展的概念。[27]

3.2 《公共图书馆法》

2015年12月9日,《公共图书馆法(征求意见稿)》由国务院法制办正式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2016年,关于《公共图书馆法(征求意见稿)》的研究与讨论成为热点。2016年1月5日,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图书馆发展研究室、北京大学国家现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文化部公共文化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馆法律与知识产权研究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公共图书馆法(征求意见稿)》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会议肯定了征求意见稿的整体思路,并针对立法目的、公共图书馆的界定、公共图书馆的职能等问题提出了修改建议[28]。李国新指出了关于《公共图书馆法(征求意见稿)》的10项亮点与特点,并提出了7项修改意见。他认为,征求意见稿中缺少体现现代图书馆服务理念和国家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根本责任的表达,也没有明确规定公共图书馆的职责,对公共图书馆与博物馆之间的共性与差异的理解不足,对图书馆的应有之条件与概念的拓展、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基本性、原则规定与业务规范的边界需要探讨与斟酌[29]。

在图书馆领域之外,法律界的研究者也对该征求意见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吕润生认为应该在第二条明确该法是否包括国家图书馆,将第二十九条关于提供参考咨询服务的规定改为“根据条件免费提供不同层次的参考咨询服务”,在法律责任一章应增加一条明确规定读者违反本法相关规定的法律责任等,从法律角度提出修改意见[30]。

除如上的全面性修改意见之外,一些研究中还针对该法的一些具体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刘澍认为,读者与公共图书馆之间的法律关系属于行政合同法律关系,从而建议《公共图书馆法(征求意见稿)》应当着重提高读者图书馆权利的保障力度,并建立权利救济机制[31]。谢光旗则专门探讨了数字时代公共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制度问题,认为《公共图书馆法》宜具体规定公共图书馆保存、信息网络传输、馆际互借、破解技术保护措施、排除限制性合同及责任豁免规则[32]。郝勇则根据征求意见稿,研究了该法对民间图书馆的影响,认为《公共图书馆法(修订意见稿)》将符合特定条件的民间图书馆纳入到公共图书馆法的调整范围,将使公益性民间图书馆获取公共资源的合法性得以确立,并将引导民间图书馆朝着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但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民间图书馆的活力[33]。庞小菊则专门研究了出版物送存制度的立法问题[34]。此类研究成果很多,限于篇幅仅罗列几例予以说明。

3.3 地方性图书馆条例研究

2016年,在地方性图书馆条例的研究方面,主要是对《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的研究。陈丽纳对我国12部地方性图书馆立法中关于建筑面积、文献信息资源的基本藏量和年新增藏量、人员配备等量化规定进行比较分析,并以《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中量化指标的制定为例为地方性图书馆立法制定量化指标提供策略建议[35]。程焕文则对该条例进行了全面的评价,认为《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优于现有的6部地方性图书馆法规,与《公共图书馆法》相比,也具有一定的先进性[36]。

3.4 元数据的应用与规范

在元数据的规范与使用方面,在2016年的研究中,呈现出延伸向多领域的发展趋势。在赵蓉英的研究中,以Data.gov.uk为研究对象,对网站信息进行调查,以英国政府数据开放共享的元数据标准为参照,从政府数据开放网站的角度出发,归纳总结元数据标准,以期为制定我国政府开放数据的元数据标准提供有益的参考[37]。于梦月则根据W3C的正式推荐标准DCAT和美国纽约州的元数据方案,在调查和分析我国地方政府开放数据元数据的基础上,设计出基于DCAT的描述数据集和数据资源的核心元数据方案[38]。此外,关于元数据在不同领域的数据和信息管理方面的使用的研究,在2016年还有很多成果出现。

在规范的发展方面,刘健华针对元数据保存的问题,综合分析了长期保存领域核心理论标准、重要会议和重要项目的研究进展,总结归纳了保存元数据在权利元数据、重要属性元数据、特殊类型数字资源及学科化特色的保存元数据、保存元数据的语义化、起源元数据等方面的重要发展趋势[39]。彭佳通过统计的方法,提炼出高频的元素,并梳理特色资源元数据所表达的各种实体关系,从而构建出基于元数据的本体[40]。赵华等研究了元数据的认知价值,通过眼动仪观察,在分析被试判断科学数据的思考过程的基础上,评价了元数据在被试判断科学数据相关性时所发挥的作用[41]。

3.5 公共文化服务制度

2016年,在我国图书馆领域,“公共文化服务”依然是一大研究热点。从研究成果来看,研究主题涉及制度体系与政策研究、应用理论研究、行业及地区的实证研究等多个方面。

在制度与政策的研究方面,李国新在其论文中强调了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和自觉意识,而政府责任的根本体现在于加强公共文化立法、提高公共文化建设的法制化水平方面,认为应该将公共文化服务的政府主导和社会化发展结合起来[42]。吉林大学的王华在其硕士论文中提出,依据公共文化服务作为公共产品的公益性,并且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水平与公民文化权利的保障水平对国家文化治理的效果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从公共文化服务的价值维度考虑,政府应发挥引导的作用[43]。赵春美的研究中借鉴美、英、日三国的经验,提出完善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模式,提出并分析了适合我国的“一臂之距”下“政府主导+社会多方参与”的供给模式[44]。冯佳的研究中,依据《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征求意见稿)》,提出前者作为国家层面体现政府责任的公共文化服务“底线标准”,将公共图书馆相关指标纳入其中,而公共图书馆应顺势而为,通过标准化建设助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早日实现[45]。

此外,苗美娟与刘兹恒对2010年至2015年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研究进行了综述,总结了成果与不足,为进一步研究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46]。

3.6 图书馆评估标准

在2016年发表的关于图书馆评估的研究中,柯平署名的系列研究成果极具代表性。在该系列研究中,首先针对第五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标准指标体系的框架的不足,提出应以不同级别公共图书馆的功能定位为指导思想和依据的建议[47]。并依据第二、三、四、五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的关键指标进行分析,以第六次公共图书馆试评估工作的相关数据为依据,将“功能”作为原则,将关键指标分为保障条件、业务建设、服务效能等方面[48]。除了对“功能”的关注之外,柯平还提出借鉴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的相关理论,构建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绩效评估理论模型[49]。在其研究中,总结了全国公共图书馆第六次评估的意义和特点,认为这次评估适应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现实需求,并开启了崭新的公共图书馆评估模式,第六次评估的最大特点是具备科学性与创新性,并将科学与创新贯穿于公共图书馆评估工作的全过程[50]。柯平认为,全国公共图书馆第六次评估弥补了前5次评估的诸多不足,创新构建了过程与结果并重、注重政府保障职能、“服务效能—业务建设—保障条件”三位一体的评估指标体系[51]。

4 信息资源建设

随着数字资源与数字技术的发展,海量出版物与图书馆有限的经费与馆藏空间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对图书馆而言,如何利用有限的空间,为读者提供尽可能丰富的信息资源与空间资源,成为图书馆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开展服务的首要问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数字载体的信息资源逐渐被人们所接纳,社会成员的阅读习惯也在普遍发生着变化,但纸质载体与数字载体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中的并存也成为共识。因此,图书馆仍然需要将纸质资源作为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需要处理好纸质资源与数字资源之间的关系、读者个性化需求与海量信息之间的关系。

与此同时,随着数字人文的实践与研究的发展,图书馆在数字资源建设中受制于数据库供应商的被动局面正在逐渐发生改变。一方面,通过自建数据库,图书馆逐渐建立起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特色数字化馆藏资源;另一方面,图书馆通过有效的评价和筛选机制,对数字资源进行科学的评估,重新审视低使用率和低质数字资源,有利于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良性发展。

4.1 纸质资源与数字资源的协同发展

宋旅黄的论文中研究了湖北三新书业的B2B馆配云平台的案例,认为这种“互联网+”背景下的中文纸质图书采购模式与传统的图书采购模式相比独具优势[52]。此外,为了提高纸质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将读者需求与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工作密切结合起来,并与新兴的社交软件相融合,使PDA采购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周群的论文中介绍了将PDA采访嵌入图书馆微信服务平台,构建图书馆PDA微信采访平台的创新方式[53]。胡振宁认为电子书灵活的特点更适合以PDA的方式进行采购,他在文章中介绍了国外图书馆联盟PDA的发展和研究情况,比较电子书PDA四种模式,并建议国内的图书馆联盟尝试借鉴国外的经验,构建我国图书馆联盟的PDA采购模式[54]。

在采购方式不断发展的同时,随着电子书业态的更迭,电子书与纸质书之间呈现出同步、共生的协同发展方式。顾洁指出,传统的馆配电子书平台难以提供与纸质书同步的电子书,认为在馆配电子书产业链条上的馆、社、商三方角色的需要进行调整,而促进纸质与电子资源加速融合是新的发展趋势[55]。傅文奇对学术电子书出版商与高校图书馆作为调查对象,通过网络调查了解了电子书市场与馆藏的现状,认为应该调整馆藏政策,适时加大电子书馆藏比重;建立采购联盟,按需选择采购策略;加强与出版商合作,提高服务质量;积极开展用户培训,加强电子书的阅读推广活动[56]。

4.2 自建数字资源的发展

图书馆在数字资源的建设方面,图书馆曾经长期依赖于通过采购的方式组建数字资源,定期向数据库供应商缴纳使用费,因而长期处于被动地位。图书馆行业近年来日益感受到这种做法的局限,并尝试通过自建数字资源的方式改善这种被动的局面。正是在这一发展的潮流中,机构知识库的构建与数字人文的发展应运而生。

在机构知识库的建设方面,从CNKI可查的发文量来看,自2014年至2016年,发文均保持在200篇以上。在2016年的研究成果中,有关于实践与研究的总结,对机构知识库的构建与数据管理模式的探讨,以及利用机构知识库进行图书馆服务的研究等方面的文章出现。刘红玉调研了我国39所“985工程”院校机构知识库实际建设状况,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针对性的改善建议[57]。在钟源的论文中,利用SATI、CITESPACE和EXCEL等软件对2004-2013年SSCI来源期刊刊载的274篇文献从论文发表时间、主要刊发期刊、论文作者分布、论文作者所在机构分布等方面进行文献计量分析,提出国外机构知识库研究主要集中在机构知识库作用与功能拓展、软件平台、内容存储以及进一步建设、机构知识库评价以及机构知识库的个案分析和有关项目等方面,并总结了相关经验[58]。陈慧香的论文中对内外机构知识库联盟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比较,从联盟模式、平台构建、服务功能、数据管理、数据关联等方面提出机构知识库联盟发展的策略[59]。在机构知识库的构建方面,畅佩的论文尝试从资源内容控制、资源质量控制和资源规范控制这三个维度构建机构知识库三级内容质量控制保障体系,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为中心的学术推荐体制、机构知识库开放同行评审系统以及数字资源元数据质量控制的三级内容质量控制体系[60]。周宇针对我国高校机构知识库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面向关联数据的机构知识库构建方法,该方法支持机构知识的资源整合、语义检索、知识推理和关联数据发布,有助于高校机构知识库的开放互联与知识集成、知识检索的实现[61]。曹树金的论文聚焦于机构知识库资源的可聚合性,在调查OpenDOAR中图书情报领域开放存取资源的分布情况,相关政策以及数据开放方式的基础上,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于中文资源可聚合数量较为缺乏、版权许可存在障碍等方面[62]。在机构知识库的构建研究的基础上,关于机构知识库的使用的研究也成为关注点。陈美华提出,虽然高校机构知识库近年来发展顺利,但由于定位、服务的不足,大部分高校机构知识库仅满足了“存储知识”的作用,因此借鉴国外先进的建设经验,提出了从组织、管理、服务等方面完善面向教研服务的高校机构知识库建设的战略机制[63]。盈江燕提出基于机构知识库的学科服务模式,针对机构知识库的内容特征与学科服务的关联关系,初步探讨了基于机构知识库的自助、辅助、互助、互动等学科服务模式[64]。朱育晓在学科服务模式和机构知识库建设问题的框架下探讨了图书馆员的角色与任务,对机构知识库建设馆员的角色、职责及技能需求进行了分析[65]。

在数字人文的研究与实践的进展方面,利用CNKI文献库,以主题字段检索“数字人文”,可知2016年发文量在234篇,是该数据库收录的文献中发文量最高的一年。2016年5月,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哈佛大学“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项目和北京大学“数字人文建设与发展研究课题组”共同举办的首届北京大学“数字人文论坛”,对数字人文的概念、内容与实践进行了梳理,并对数字技术与历史学、语言文学、艺术学等人文学科融合的相关问题进行了集中探讨[66]。在研究方面,柯平以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集为来源,运用文献计量方法,结合可视化分析工具,对数字人文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和内容挖掘,对数字人文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领域进行了分析[67]。在2016年的研究成果中,对数字人文的研究趋于细致化,探寻数字人文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的研究得到了较多的关注。欧阳剑的研究中探讨了利用数字人文研究的跨学科的方法对估计进行开发与应用的新模式,该模式采用大数据研究理念对古籍进行整理、标注、自动分词处理,以词频分析统计为研究核心,采用分析与挖掘方法,并采用大数据实时分析技术,创建了一个以语言学、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等人文学科研究为主的古籍实时统计分析平台[68]。在数字人文的使用方面,汪东升的文章以“服务”为导向,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将数字人文融入原有的服务中的新的服务发展方式[69]。

4.3 数字资源评价实践与研究

随着数字资源在图书馆馆藏资源中占比的增长,以及读者对数字资源的关注度的增加,对图书馆而言,如何有效评价数字资源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而,数字资源评价问题也成为2016年的行业热点问题。

在这些研究成果中,贺梅萍提出了利用指标权重赋值的方法对图书馆的数字资源进行评价的方法[70],蒲筱哥提出了基于组合赋权模型的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法[71],陆兴华则提出利用网络访问数据进行数字资源利用率统计的方法[72]。此外,对于图书馆自建数据库的使用情况,李晓明在论文中探讨了多层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方法和建立程序,并通过对国家图书馆自建数字资源进行评价的实践检验,完善了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73]。

5 用户服务

在“互联网+”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的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都迫切需要顺应时代的变局,调整业务的发展方向。对图书馆领域而言,“互联网+”的渗透是全方位的,而在服务方面的体现非常多样化。可以说,互联网技术为图书馆服务提供了全新的实现方式,也为图书馆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技术的日新月异,为观念的实现提供了强大了后援力。

5.1 互联网时代图书馆服务的延伸

从发文量来看,2016年的关于互联网时代图书馆服务的研究成果丰硕,涉及对图书馆服务的整体探讨、针对不同类型的图书馆的服务的研究,以及专项服务的新发展等方面。

在整体的研究中,赖毅认为,多元化成为图书馆服务变革的方向,在互联网时代,应该开拓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服务,实现图书馆服务的普惠[74]。杨三方认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带来了思维的变革,从而深入探讨了“互联网+图书馆”的内涵与特征,以此作为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基础[75]。李嘉兴等人运用网络调查法、文献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对国内和国外的有关公共图书馆在互联网环境下进行服务模式创新的研究进行对比,分析异同与不足,寻求新的启示[76]。贾西兰等在文章中分析图书馆服务平台在互联网时代作为软件基础设施对图书馆发展的支撑作用,并讨论了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建设理念、途径、需注意的问题等[77]。

在关于互联网时代图书馆服务的研究中,一些研究关注于某一侧面,如黄浩波针对广西地区高校图书馆利用互联网开展学科服务的情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调研,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78]。黄传慧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为目的,在论文中提出了构建“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情景化用户偏好信息服务模式[79]。李杨认为“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新形态与新业态,会对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并在“互联网+”的概念与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互联网+”与学科服务的内在联系,从服务理念与技术革新两方面指出了“互联网+”对于推动学科服务发展的积极意义[80]。赵一洁针对图书馆用户信息需求特点提出了微服务策略,包括丰富图书馆微资源、建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图书馆微服务系统、主动提供个性化微服务、组建微服务团队和建立微咨询团体等,希望通过新的服务模式来满足读者的多元化信息需求[81]。

在服务的多元化、个性化、情境化的大趋势之下,有的研究中还提出了内容服务的必要性,认为随着技术的革新,图书馆在提供服务的同时,应考虑到提供服务的基础,不应该囿于购买资源使用权限以提供资源整合平台的传统做法。如熊太纯的论文中提到,在图书馆的互动服务中,不同互动方式的信息内容影响着读者参与度和互动服务效果,而“互联网+”给图书馆的互动服务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并提出图书馆进行互动服务信息内容建设的具体对策[82]。郑红京则明确指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知识的产生与传播被互联网部分或全部替代,同时高等教育领域人才培养模式发生转变,这些变化对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和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因此需要强调“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并认为网络开放课程(MOOCs)催生大学图书馆服务的新常态[83]。

5.2 图书馆空间服务的开拓

关于图书馆空间的研究成果,在上文中曾经有所涉及,在针对图书馆服务的空间研究中,将图书馆空间作为开拓服务领域,或者将图书馆空间视为提供服务的新方式。在这方面的研究中,首先需要关注的问题就是对图书馆服务转型的探讨。张亚雄认为,围绕纸质资源开展服务时代已经终结,用户现在需要图书馆提供的是一种多元化的服务,在图书馆,不仅可以获得信息,还需要使用图书馆的阅读环境、研讨空间、休闲空间,高校图书馆也应该做出与之相应的改变[84]。孙东琴提出,信息技术发展、高等教育环境变化及服务理念变革是高校图书馆空间转型的大背景,并在论文中介绍了国外一些大学图书馆的空间设计及服务实践的经验[85]。史艳芬借鉴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以“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的理念而打造的社区图书馆全新服务模式,介绍了同济大学德文图书馆空间建设的理念与服务模式[86]。郭沫含等人的研究中,提出图书馆实体空间设计应侧重于功能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实体布局应考虑影响用户馆内阅读行为的因素,在空间延伸服务中应融入社交服务[87]。

在探讨转型问题的基础上,对于转型的结果研究在近年来一直是行业热点。在对图书馆空间应有之形态的探索中,关于“创客空间”的研究一直吸引着国内同行业者注意,在2016年的研究成果中,对高校图书馆的空间与服务转型的关注尤为明显。王方的论文中阐述了众创空间的概念与特点,并提出高校图书馆基于众创空间服务的融合创新发展策略[88]。陈振标针对当前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侧重空间设施轻信息服务的问题,提出与创客匹配的信息服务模式,力求完善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信息服务体系,增强高校图书馆的竞争力[89]。孙鹏则以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提出依托“互联网+”技术,建立包括学术中心、文化中心和知识中心的全面创新空间服务模式[90]。

5.3 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

在2016年有关信息素质教育的研究成果中,吴建华及其学生的关于信息素质教育游戏的研究成果独树一帜。吴建华等的期刊论文中,介绍了运用学习迁移理论研究开发信息素质教育游戏,从而促进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迁移的信息素质教育方法。在其研究中提出,采用在游戏中反复演练的策略,有助于学生识别知识的特征,成功地实现向应用情境的近迁移,和一定程度的远迁移,并产生良好的游戏体验和游戏学习效果[91]。在吴建华的硕士研究生陈雅楠的学位论文中,围绕“信息素质教育游戏网站”的设计与实践,介绍了开发小游戏《外公的地窖》,玩家在完成一系列寻找令牌的游戏任务过程中,熟悉不同数据库的导航系统,并对用户数据进行收集与分析,将教育性和游戏性相融合,探讨了如何在用户体验理论的基础上建设一个可以快乐学习的信息素质教育游戏网站的问题[92]。在张斯婷的硕士论文中,分析了建构主义理论、沉浸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的概念及其与游戏空间的关系,结合“游戏空间”的概念探讨教育游戏问题。在此基础之上,对信息素质教育的特点、信息素质教育内容进行分析,从而对信息素质教育游戏的设计问题进行了探讨[93]。

此外,在信息素质教育的研究中,运用新技术和嵌入学科教育的研究都吸引了一种学者的关注。在田林芹的研究中,介绍了微信的特点及其在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方面的意义及具体措施[94]。陈晨在对外语类院校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开展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的途径在于基于技术的开拓,包括图书馆Web2.0与共建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等方式[95]。此外,阳国华等人的研究中,对国外教师与图书馆员合作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总结了教师与图书馆员合作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要点[96]。李伟针对目前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提出大数据环境下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主要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三个方面发生了转变,并提出了在教学团队、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三个主要方面进行优化的具体措施[97]。

6 图书馆管理

在2016年的研究成果中,涉及图书馆的管理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关于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业务管理问题,以及自助服务设备的引入所涉及的图书馆管理问题方面。其中,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关注点主要集中于互联网时代图书馆业务的变革所引发的对人员的需求与管理评价方面的问题上,图书馆自助服务的管理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证方面。

6.1 人力资源管理

有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新问题、新现象的解决方面。应对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图书馆的业务与服务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因此产生新的人员培养、设岗与评价等方面的问题。在2016年的研究成果中,这一方面的研究尤为集中。赵延昇与裴微微分别针对北京大学图书馆进行了实证研究,前者以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的发展现状为例,对学科馆员的基本素质、培养和功能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嵌入式学科服务所需要的人才的培养体系的建立等问题提出了政策性的建议[98]。后者亦以北京大学图书馆为例,探讨了泛在信息环境下我国大学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和发展思路[99]。还有王玲玲针对南京地区部分高校引入Web2.0情况的问卷调查,其调查结果显示,Web2.0交流平台是基于组织文化的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方式[100]。

在关于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理论的研究中,孙子清等对高校图书馆员的岗位胜任力进行了研究,认为岗位胜任力是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并依据胜任力理论和Kano模型,借助文献分析法从知识、能力、意识3个维度构建高校图书馆员胜任力体系[101]。

6.2 业务管理

在图书馆的各项服务顺应时代的潮流不断发展和演进的趋势中,图书馆针对各项业务工作的管理方法也需要适时调整、不断发展变化。郝朝军等对一百多年来我国图书馆事业宏观业务管理组织机构的演变历程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其中的得失与利弊[102]。徐英杰的学位论文中探究了澳大利亚不同类型图书馆的管理机制,研究认为良好的图书馆管理其意义在于,可以优化资源利用,并实现图书及其他资源使用的规范化和系统化,推动各图书馆间信息资源共享与图书信息的同步更新[103]。何志俊将物联网和RFID技术引入图书馆的业务管理之中,探讨了智慧图书馆的业务管理决策模式等问题[104]。

6.3 图书馆自助服务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自助服务日渐被行业所接受,通过CNKI的检索,2016年有关图书馆自助服务的研究成果有119篇,是目前该领域研究成果最多的一年。

在实证研究方面,图书馆服务在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都进行了很多实践。徐志在文章中重点介绍了湖南地区的自助图书馆建设情况,并就自助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105]。邢卓媛与李靖等人的研究都以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为例。前者探讨了自助服务的整体设计框架[106],后者主要研究了自助文印服务模式的用户行为与服务现状[107]。在公共图书馆的自主服务方面也有很多研究成果出现,如李凯对北京市朝阳区自助图书馆的建设与服务情况,以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的研究等[108]。

在服务模式的创新方面,严贝妮等的文章中介绍了国外的迷你图书馆的服务模式,认为这种服务方式适应于互联网时代的O2O模式,其“送书上门”“团购式”服务成为图书馆创新服务的新亮点,也可以弥补自助服务的不足之处[109]。施航海等人的研究提出以离馆服务作为自助服务功能的拓展和延伸,提供满足现实需求的一站式服务系统的方案[110]。

在服务评价方面,王文在论文中提出了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改善和发展图书馆自助服务的6点建议[111],张希设计出适合评价自助图书馆服务的LibQUAL+改进模型,并以北京市的自助图书馆用户为调查对象进行了实地调研[112]。

7 新技术应用

2016年,在图书馆行业的实践与研究中,一些新的技术手段被应用于图书馆之中,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微信的使用。通过微信可以搭建新的信息交互与服务平台,图书馆可以提供全新的服务模式。此外,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于移动图书馆的普及与发展,也为图书馆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技术支持。

7.1 微信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

微信作为一种社交软件,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在2016年的研究成果中,出现了很多关于图书馆利用微信提供新的服务与业务尝试的实证研究成果。

在高校图书馆方面,明均仁对湖北省123所高校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号进行了调查,并从名称规范与运营机制、宣传力度、个性化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意见[113]。刘雯对中国30所“985”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及山西省5所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进行了网络调研与对比分析,并依据“985”高校图书馆的经验,从平台建设、平台管理、平台宣传三个方面为陕西省高校图书馆的微信平台的发展提出了建议[114]。此外,还有李仕棋对安徽省5所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实证研究,文章通过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指标体系进行了用户满意度调查[115]。王茜楠分析了安徽省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模式等信息,并提出了不足与修改建议[116]。李晓蔚对四川大学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号进行了研究,重点分析了微信公众号独特的用户关系特征和行为特征,并用方差分析方法分析高校图书馆微信图文消息的传播效果[117]。除具有针对性的案例研究之外,蒋银等专门针对39所“985工程”高校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号运营基本情况进行了调研,其结果指出,“985工程”高校图书馆普遍重视微信公众号的建设,其中部分公众号中具有阅览室座位查询与预约、在线阅读、个人图书馆等功能[118]。曾润喜等对全国406个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进行调查,提出开通比存在层级差异性、微信公众号运营缺乏重视、服务内容较为单一、互动交流机制不健全是当前高校建设图书馆微信公众号面临的普遍问题[119]。除调研之外,郭顺利等在论文中研究了微信公众号的传播效率的评价问题,该项研究运用扎根理论、信息传播等相关理论,采用质性访谈方法,结合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特点,从微信平台自身特征、用户、服务方式及内容、传播效果4个维度,选取17项指标构建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传播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建立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传播影响力的评价公式[120]。

在公共图书馆方面,张丹丹研究了国内公共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现状,为提高国内公共图书馆微服务提供一些建设意见[121]。蔡丽萍等专门对一定时期内的省级公共图书馆微信平台的开通及信息推送情况进行分析研究,重点探讨了改进微信阅读推广成效的方案[122]。郭春侠等调查了国内31家省级公共图书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展服务的现状,认为公共图书馆应该全面开通、认证微信平台,对平台定期维护,充分发挥平台功能,加大对微信平台的宣传推广[123]。

为促进微信平台的良性发展,一些研究专注于评价体系的研究,希望通过定量的方法对微信平台的现状进行评定,并及时发现问题,着力改进。王潇怡参照国内外学术界在顾客满意度领域研究中的理论基础和评价方法,设计出高校图书馆微信用户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现有微信服务的具体项目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124]。吴若溪从信息生态链理论入手,研究图书馆微信平台信息生态链组成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微信平台信息生态链的形成机理,从而从主体角度、客体角度、环境角度三个方面提出了优化策略[125]。

7.2 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在游戏产业中的应用较多,在图书馆行业中也引发了一些关注与思考,主要体现在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延伸方面。

王文韬等的研究中介绍了虚拟现实技术,并结合图书馆资源建设和服务业务的具体情况,分析了未来虚拟现实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前景和方向,认为在构建虚拟现实图书馆,立体展示馆藏资源;建设新型数据库资源,发展虚拟教学;发展智慧图书馆,优化信息与用户服务等方面都有引入该技术的可行性[126]。翟威撰文专门研究了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问题,并采用调查法、案例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虚拟现实技术支持下的数字图书馆技术进行了分析[127]。任东升介绍了3D虚拟现实技术的相关概念及其在公共图书馆的应用,进而探讨创建3D虚拟少儿图书馆的现实意义[128]。胡志翔在其学位论文中从新媒体艺术的角度分析了新媒体艺术在对于图书馆视觉设计中的价值及其必要性,提出将其运用于高校图书馆的视觉设计中,为今后将新媒体艺术与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提供理论及技术的参考[129]。

7.3 移动图书馆

互联网时代,“移动”与“互联”是时代的主题,对图书馆而言,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其具备时代特征的移动图书馆,从而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约束,提供泛在化、全方位的服务,成为图书馆行业热议的话题。

在实证研究方面,成果大多集中在高校图书馆的移动图书馆研究方面。韩玉巧等针对京津冀地区141所高校图书馆中具有代表性的28所进行调查和分析,并针对三个地区图书馆的移动服务异同提出发展建议,认为建立移动图书馆联盟合作、增加移动检索资源、提高个性化功能体验、兼顾粘性信息需求、加大移动服务宣传推广将有助于三地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的协同发展[130]。明均仁对北京91所高校图书馆移动APP的建设情况、开发模式、栏目设置、系统兼容性与稳定性等方面进行系统调查与问题分析,并提出了修改办法[131]。李新星等针对湖北省高校图书馆的APP进行调查,探讨其主要面临的问题,认为提高服务个性化与针对性、拓展系统兼容性和稳定性、加大宣传力度将有助于该地区移动图书馆的发展[132]。杨抒超对广东高校图书馆移动APP服务用户的问卷调查,分析了用户的需求,从技术投入、个性化定制、界面设计和宣传发展与资金保障4个方面提出了建议[133]。何相梓以哈尔滨理工大学移动图书馆服务终端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目前大学移动图书馆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分析了用户的信息需求,提出了移动图书馆服务终端设计的改进方案[134]。

为促进移动图书馆的发展,需要探寻其深层次的理论问题,不论是基础理论还是应用理论。在2016年的科研成果中,一些研究关注了移动图书馆现象背后的驱动力,即用户的作用。吴丹等的研究探索用户通过不同设备使用图书馆OPAC系统的行为差异,认为移动图书馆与非移动图书馆检索点存在差异,移动图书馆可以通过舍弃低概率的检索点、简化界面内容;通过设置网页标签的形式,方便用户转移检索点;通过减少组配的检索点数量,并突出检索点和检索框来提高组配检索的比例等方式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135]。金小璞等通过用户体验测评量表设计出基于用户体验的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影响因素初始集合,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提取主要影响因素为:移动图书馆界面设计、移动图书馆信息内容以及移动图书馆系统功能[136]。邵帅从校园图书馆管理实际需求出发,设计出基于Android平台的移动图书馆功能模块,包括数据库模块与Android平台客户端,使移动图书馆与WEB的图书馆系统互补,为师生提供高效便捷的图书服务[137]。

8 阅读问题

对阅读问题的探析近年来一直是图书馆行业的关注热点,在2016年的研究成果中,除了对大学生阅读问题与公共图书馆在阅读推广事业中的作用的探讨之外,对于阅读推广理论的探究以及互联网时代的数字阅读问题的关注也非常醒目。

8.1 大学生阅读问题

在有关大学生阅读问题的研究中,很多成果关注于大学图书馆进行阅读推广的实证问题,着重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求解决之道。

李雪峰对华东师范大学学生的阅读行为和阅读习惯进行了问卷调查,目的在于了解影响大学生阅读行为的因素,探求大学生对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的需求,将调查结果用于指定阅读推广的服务对策[138]。李晓宁以22家山西高校图书馆的年度阅读推广总结为依据,从中发现问题,探讨大学生阅读推广服务的长效机制[139]。郭文玲也采取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大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动机、阅读行为、阅读需求、阅读能力、阅读评价、阅读建议进行调查,其结论说明,大学生阅读存在5个方面的问题,即无深度、无习惯、无计划、无内容、无方法[140]。周国正等同样采取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某医科大学在校学生在阅读目的、阅读内容、阅读方式及阅读层次等问题进行调查,认为应该注重大学生阅读需求、根据学生阅读倾向调整馆藏、加强图书馆导读服务[141]。黄燕的调查专门针对“零借阅”的大学生,目的在于发现其“零借阅”现象出现的原因,探讨针对这一类学生进行阅读推广的有效方法[142]。

除实证研究之外,一些研究成果关注了大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并结合信息载体的变化,探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阅读推广工作的要点。于慧对大学生的微阅读现象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以此为依据探讨了高校图书馆提供服务的对策[143]。邱相彬等探讨了“浅阅读”现象对青少年的阅读习惯的影响,并依据这一研究结果探讨引导和改善大学生的网络阅读行为的办法[144]。欧继花等对湖南省8所高校的913个样本进行了数字阅读行为的调查,结论显示,大学生数字阅读的供需鸿沟基于数字出版企业和高校图书馆两个主体,从而提出了改善的策略[145]。

8.2 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推广

与高校图书馆相比,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推广需要适应民众的阅读需求,跟进国家的公共文化政策。

在实证研究方面,李雪梅对安徽省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进行调研,提出越来越多的国民依赖于网络阅读和手机阅读,他们阅读的内容也是多往娱乐化方向发展,因此由我国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已经势在必行[146]。侯国柱对吉林省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工作进行了研究,从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出发,研究利用公共图书馆资源推动全民阅读工作的具体办法[147]。

此外,在工作方法的创新方面,有的研究探索了新的途径和办法,有的研究借鉴了国内外同行的经验。孙丽媛调查了省一级的公共图书馆网站的阅读推广服务,分析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设书目推荐平台,规范书目推荐服务;建立阅读交流平台,开展阅读交流服务;构建集成化阅读平台,开展数字阅读服务几项具体的建议[148]。周恩妮在论文中介绍了美国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指导服务(Readers’advisory Service),并总结了推动美国公共图书馆阅读指导服务发展的因素包括:行业协会的支持、图书馆角色的重新定位、参考资源的涌现以及专业馆员对服务的推动几个方面[149]。谭红霞关注到亲子阅读活动对扩大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的作用,对海峡两岸公共图书馆的亲子阅读活动进行比较,认为我国大陆地区公共图书馆在创新与发展亲子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台湾地区公共图书馆的经验[150]。同时,王英华的研究中也提到了对6周岁以下幼儿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的必要性和具体方法等内容[151]。此外,罗玲提出,在全媒体时代,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会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进而提出了构建全新的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主体关系、优化阅读推广的个性化体验、建立基于全媒体的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运营体系三大策略[152]。

8.3 阅读推广的理论探讨

关于阅读推广的理论问题的研究成果在2016年独创历史新高,2016年10月27日,中国图书馆年会第14分会场—“阅读推广的理论引领与服务创新”在安徽铜陵举行[153],此次研讨对阅读推广的理论问题的研究起到了推动的作用。范并思撰文指出,目前阅读推广的理论研究涉及多个方面,有从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角度研究阅读推广的选题,也有属于经典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范式的研究选题,也有将阅读推广当成图书馆服务的选题,还有阅读推广管理带来的理论问题。他认为,阅读推广这种新的活动化的服务需要新的管理思想,以往图书馆学中缺少对于活动化服务的管理理论,可以研究的选题很多[154]。此外,在王丹与范并思联合署名的文章中指出,阅读推广的基础理论研究十分薄弱,基本概念尚未统一,文章根据现有的概念,将其基础理论汇总为4个大类、8个流派,即使命类(使命说)、实践类(活动说、工作说、服务说、实践说)、休闲类(休闲说)和学科类(“阅读学”说、“传播学”说)[155]。这无疑促进了对阅读推广的理论问题的探讨。

8.4 互联网时代的阅读问题

在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对阅读问题的研究也需要回归这一基本的时代环境。2016年,关于互联网时代的阅读问题的研究成果与历年相比,数量上有所突破。

针对数字阅读的基本问题,以及图书馆在互联网时代的应对策略等问题,一些研究成果探讨了基本的认识与应对策略。叶文伟对“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数字阅读的现状进行了研究,认为应加强移动图书馆的建设[156]。陈明选取了商界领域的书旗小说、咪咕阅读、掌阅、京东阅读、多看阅读和图书馆领域的超星移动图书馆等移动阅读客户端作为移动阅读服务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后者虽然内容资源服务能力较强,但客户端基础阅读功能、分享能力和自宣传能力尚存在很多不足[157]。姜进认为,分析图书馆在“互联网+”新环境下的崭新面孔,利用最新的技术升级目前的阅读推广模式是图书馆应对新环境、新发展的重点问题[158]。曹畋指出“互联网+”时代公共图书馆开展跨界融合的必要性,研究了公共图书馆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阅读推广跨界融合服务发展范式[159]。许可馨在分析社会化阅读的概念与类别的基础上,以移动互联网新媒体为背景,提出社会化阅读的特点在于作为智能化数据阅读平台,采用个性化阅读内容推荐机制,并创造出社会化共享式阅读关系,并指出,目前社会化阅读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版权问题与轻量化阅读方式与深度内容之间的平衡问题[160]。

此外,对用户的关注尤为显著。方磊研究移动互联网用户的行为特征,将实时推荐和个性化推荐为主要系统架构优化目标,并设计了具备实时性、个性化、全流程服务等特点的全新智能推荐体系[161]。石志广以移动阅读为切入点,研究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特征的精确识别与监测,并开发出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分析系统[162]。阚德涛等分析了互联网思维对阅读推广工作的启示,提出了阅读推广的发展思路: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注重新媒体平台的建设与阅读推广效果的提高[163]。

9 结语

2016年我国图书馆行业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各领域均有所建树的同时,对社会发展的跟进显得尤为突出。一方面体现在公共图书馆法的立法进程上,一些相关的研究紧随立法进程应运而生;另一方面体现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载体急剧更迭,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阅读习惯也发生了改变,因而图书馆的各项业务也需要因此进行调整,涉及馆藏建设、空间重构、读者服务,以及技术革新等多个方面。一些研究上处于起步阶段,诸如阅读推广理论的研究,目前虽然引起行业的关注,但并未出现阶段性的成果。期待在新的一年,可以见证图书馆学的研究取得新的进展。

〔1〕 解读:李克强政府报告中的“互联网+”是什么[N/OL].[2017-9-4].中国经济网,[2015-4-1].http://www.ce.cn/cysc/ztpd/2015zt/9gz/bd/201504/01/t20150401_4997927.shtml

〔2〕 吴建中.从未来看现在——图书馆发展的下一个十年[J].图书馆建设,2016(1):4-9

〔3〕 隆茜,郑伟.高校图书馆空间经济价值评估研究——以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图书馆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6,60(5):65-69

〔4〕 杨雄标.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实践与思考——以深圳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杂志,2016,35(6):49-52

〔5〕 介凤,盛兴军.数字学术中心:图书馆服务转型与空间变革——以北美地区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6,60(13):64-70

〔6〕 别立谦,力恺.从战略规划及其实施看日本大学图书馆空间变革趋势[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6(10):37-41

〔7〕 周久凤.图书馆空间的多维表征及再造策略[J].图书馆,2016(6):75-79

〔8〕 熊静.论中国图书馆学的历史分期[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6(1):18-22

〔9〕 柯平,苏福.我国图书馆学研究方法分析[J].图书馆,2016(5):1-4+9

〔10〕 杨迪.新世纪我国图书馆学实证研究方法应用现状及改进思路[D].黑龙江大学,2016

〔11〕 周文博.现代图书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和特征分析——基于Library quarterly的内容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6,60(10):5-10+32

〔12〕 郑宇.民族志研究方法在图书馆与档案馆用户服务中的应用[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6(9):17-19

〔13〕 吴建中.走向第三代图书馆[J].图书馆杂志,2016,35(6):4-9

〔14〕 柯平.从发展规划到战略规划——图书馆“十三五”规划的战略性[J].晋图学刊,2016(1):1-8

〔15〕 丰国政.我国图书馆“十三五”规划的顶层设计[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6(8):11-15

〔16〕 周德明.图书馆“十三五”规划之我见[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6,25(1):9-10

〔17〕 王东波.“十三五”:图书馆的发展趋势与战略转型[J].情报杂志,2016,35(10):76-80+159

〔18〕 王波.李燕亭:不该被遗忘的图书馆学家——《李燕亭图书馆学著译整理与研究》序[J].图书馆论坛,2016,36(12):92-98

〔19〕 周余姣.图书馆界的林语堂:吴光清[J].图书馆论坛,2016,36(12):81-91

〔20〕 郑永田.美国图书馆事业先驱查尔斯·克特的历史贡献[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6,34(2):122-127

〔21〕 张新杰,江娜.梁思庄——图书馆精神的践行者[J].山西科技,2016,31(5):99-101

〔22〕 范凡.日本图书馆史研究概观[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6,42(1):41-51

〔23〕 陈定权.图书馆技术史(1954-)研究:缺失、框架与价值[J].图书馆论坛,2016,36(5):2-8

〔24〕 莫少强.我国图书馆技术史上的先行者和探索者——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自动化建设回眸(1980-2012)[J].图书馆论坛,2016,36(8):25-36

〔25〕 陈颖波.国内图书馆现代发展史述略[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36(7):47-51

〔26〕 马凌云.中世纪伊斯兰图书馆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

〔27〕 陈传夫,冯昌扬,陈一.面向全面小康的图书馆常态化转型发展模式探索[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6,42(1):4-20

〔28〕 《公共图书馆法(征求意见稿)》研讨会综述[J].图书馆建设,2016(2):37+39

〔29〕 李国新.关于《公共图书馆法(征求意见稿)》修改完善的思考[J].图书馆建设,2016(1):16-18

〔30〕 吕润生.《公共图书馆法(征求意见稿)》的几点建议[J].图书馆建设,2016(2):38-39

〔31〕 刘澍.公共图书馆与读者法律关系新论——兼论《公共图书馆法(征求意见稿)》的修改[J].图书馆论坛,2016,36(4):44-49+27

〔32〕 谢光旗.数字时代公共图书馆合理使用制度——《公共图书馆法(征求意见稿)》的完善[J].图书馆,2016(9):7-11

〔33〕 郝勇.《公共图书馆法》对民间图书馆的影响——基于《公共图书馆法(修订意见稿)》[J].图书情报导刊,2016,1(12):44-47

〔34〕 庞小菊.《公共图书馆法》出版物送存制度的立法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6(10):17-21

〔35〕 陈丽纳.我国地方性图书馆立法中的量化规定[J].图书馆论坛,2016,36(8):91-97

〔36〕 程焕文.全面评价《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J].图书馆建设,2016(1):19-20

〔37〕 赵蓉英,梁志森,段培培.英国政府数据开放共享的元数据标准——对Data.gov.uk的调研与启示[J].图书情报工作,2016,60(19):31-39

〔38〕 于梦月,翟军,林岩.我国地方政府开放数据的核心元数据研究[J].情报杂志,2016,35(12):98-104

〔39〕 刘建华,张智雄.保存元数据的发展趋势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6,35(6):10-16

〔40〕 彭佳,郑巧英,张晗,刘宁静,张洁.基于元数据本体的特色资源深度聚合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6,35(11):82-89

〔41〕 赵华,周国民,王健,王剑,吴定峰.科学数据元数据认知价值评价研究[J].情报科学,2016,34(7):81-85

〔42〕 李国新.强化公共文化服务政府责任的思考[J].图书馆杂志,2016,35(4):4-8

〔43〕 王华.公共文化服务中政府价值引导问题探析[D].吉林大学,2016

〔44〕 赵春美.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6

〔45〕 冯佳.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中的公共图书馆[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6,42(3):91-102

〔46〕 苗美娟,刘兹恒.近五年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综述[J].图书馆论坛,2016,36(2):35-42

〔47〕 柯平,苏福.基于功能定位的公共图书馆评估[J].图书馆,2016(8):1-4

〔48〕 苏福,柯平.公共图书馆评估的关键指标探讨——以省级公共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建设,2016(12):15-20

〔49〕 柯平,宫平.公共图书馆服务绩效评估模型探索[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6,25(6):3-8

〔50〕 柯平,宫平.全国公共图书馆第六次评估的意义和特点[J].图书馆建设,2016(12):4-7+14

〔51〕 邹金汇,柯平.公共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创新探讨[J].图书馆建设,2016(12):8-14

〔52〕 宋旅黄,赵冉.“互联网+”背景下中文纸质图书采购模式的变革——以三新书业为例[J].图书情报知识,2016(2):54-59

〔53〕 周群.图书馆PDA微信采访平台构建[J].图书馆论坛,2016,36(1):100-104+114

〔54〕 胡振宁.图书馆联盟电子书PDA模式及关键问题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6,42(4):75-87

〔55〕 顾洁.新常态下馆配中文电子书发展思考[J].新世纪图书馆,2016(1):32-35

〔56〕 傅文奇,严玲艳.学术电子书出版商对高校图书馆的影响及策略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6,60(19):77-85

〔57〕 刘红玉,罗南,何冰.国内高校机构知识库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6(7):51-55

〔58〕 钟源.2004-2013年国外机构知识库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情报科学,2016,34(6):71-76

〔59〕 陈慧香,邵波,张译文.国内外机构知识库联盟的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6(16):11-16

〔60〕 畅佩.高校机构知识库内容质量控制研究[D].西华大学,2016

〔61〕 周宇,欧石燕.面向关联数据的高校机构知识库构建方法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6,60(1):105-113

〔62〕 曹树金,古婷骅,马翠嫦.图情领域机构知识库可聚合性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16(6):95-106

〔63〕 陈美华.我国高校机构知识库服务策略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6

〔64〕 盈江燕.基于机构知识库的学科服务模式研究[D].江苏大学,2016

〔65〕 朱育晓.机构知识库建设馆员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6(1):28-30+49

〔66〕 朱本军,聂华.跨界与融合:全球视野下的数字人文——首届北京大学“数字人文论坛”会议综述[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6,34(5):16-21

〔67〕 柯平,宫平.数字人文研究演化路径与热点领域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6,42(6):13-30

〔68〕 欧阳剑.面向数字人文研究的大规模古籍文本可视化分析与挖掘[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6,42(2):66-80

〔69〕 汪东升,王瑛帆.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策略研究[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6(5):67-70+84

〔70〕 贺梅萍.图书馆数字资源评价指标权重赋值方法概述[J].现代情报,2016,36(10):68-73

〔71〕 蒲筱哥,牟红.基于组合赋权模型的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实证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6,39(9):96-101

〔72〕 陆兴华.基于网络访问数据的数字资源统计方法探析[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4):56-61

〔73〕 李晓明,史郡.图书馆自建数字资源评价方法探索与实证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6(4):37-42

〔74〕 赖毅.“互联网+”驱动下的图书馆多元化服务[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6(10):23-27

〔75〕 杨三方.“互联网+”下图书馆服务变革与创新探讨[J].晋图学刊,2016(1):28-31

〔76〕 李嘉兴,王晰巍,张长亮,相甍甍.“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创新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6(18):59-63

〔77〕 贾西兰,李书宁,吴英梅.“互联网+图书馆”思维下的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J].图书与情报,2016(1):44-48

〔78〕 黄浩波.互联网+环境下广西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6

〔79〕 黄传慧.互联网+图书馆情景化用户偏好的信息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馆,2016(4):78-81+84

〔80〕 李杨,韩洁茹.“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策略研究[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6,40(2):10-13

〔81〕 赵一洁,李英,马艺峰,王金.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微服务研究[J].现代情报,2016,36(5):133-137

〔82〕 熊太纯,陈飞,屈波,黄秋琴.“互联网+”时代图书馆互动服务信息内容建设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6(13):52-55+41

〔83〕 郑红京.互联网+MOOCs+服务=高校图书馆创新驱动发展策略[J].图书馆,2016(6):65-68+74

〔84〕 张亚雄.高校图书馆空间服务及功能构建[D].河北大学,2016

〔85〕 孙东琴.高校图书馆空间服务发展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16(2):34-37

〔86〕 史艳芬.图书馆第三空间建设及创新服务实践研究[J].图书馆,2016(6):80-82

〔87〕 郭沫含,马卓.图书馆空间设计、布局及服务延伸思考[J].河北科技图苑,2016,29(5):53-56

〔88〕 王方.众创空间与高校图书馆服务的融合创新发展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6(4):96-99

〔89〕 陈振标.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信息服务模式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2016,60(23):82-86

〔90〕 孙鹏.基于互联网+的图书馆创新服务空间规划与建设[J].图书馆学刊,2016,38(10):38-41

〔91〕 吴建华,班丽娜,李雪.信息素质教育游戏中的学习迁移初探[J].图书情报知识,2016(6):88-94

〔92〕 陈雅楠.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信息素质教育游戏网站的设计与实现[D].华中师范大学,2016

〔93〕 张斯婷.信息素质教育游戏“游戏空间”分析与设计[D].华中师范大学,2016

〔94〕 田林芹.微信在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中的应用[J].兰台世界,2016(10):89-90

〔95〕 陈晨.Web2.0环境下外语院校在线信息素质合作教育模式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6,38(3):63-65

〔96〕 阳国华,李琛.国外高校图书馆与教师合作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启示[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6,36(5):59-62

〔97〕 李伟.大数据环境下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业务流程优化[J].情报资料工作,2016(3):100-106

〔98〕 赵延昇,徐境.人力资源管理视角下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专业化发展——以北京大学图书馆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6,34(3):96-100

〔99〕 裴微微,吕淑贤,萧群.泛在信息环境下我国大学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对策研究——以北京大学图书馆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6,34(6):28-34

〔100〕 王玲玲.Web2.0环境下基于组织文化的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调查分析——以南京高校为例[J].图书情报导刊,2016,1(4):1-3

〔101〕 孙子清,黄丽霞.基于Kano理论的高校图书馆员胜任力体系构建——以哈尔滨地区高校图书馆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6,60(2):47-52+148

〔102〕 郝朝军,石婷.我国图书馆事业宏观业务管理组织机构的演变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6(24):15-28+38

〔103〕 徐英杰.澳大利亚图书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6

〔104〕 何志俊.基于物联网RFID技术的智慧图书馆研究[J].图书情报导刊,2016,1(6):33-35

〔105〕 徐志.泛在学习环境下的自助图书馆服务[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6(4):77-80

〔106〕 邢卓媛,孙翌,曲建峰.多终端环境下图书馆实体场馆自助服务的设计与实践——以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6(4):45-51

〔107〕 李靖,施晓华,白永革,杜煜,汤萌,易庆.图书馆自助文印服务的数据分析与优化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为例[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6,34(2):45-49

〔108〕 李凯.自助图书馆:打通阅读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实践——北京市朝阳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建设[J].图书馆建设,2016(2):19-22

〔109〕 严贝妮,姜洁.当自助图书馆遇到迷你图书馆——从两大微型图书馆的发展再谈图书馆服务[J].图书馆建设,2016(2):27-32

〔110〕 施航海,苏文辉.图书馆一站式自助离馆服务系统构建——以厦门理工学院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6(16):65-69

〔111〕 王文.基于用户体验的图书馆自助服务研究[J].图书馆研究,2016,46(2):87-90

〔112〕 张希.自助图书馆服务用户满意度调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6

〔113〕 明均仁,张玄玄,陈雪.湖北省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6(2):18-25+7

〔114〕 刘雯.山西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6

〔115〕 李仕棋.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评价研究[D].安徽大学,2016

〔116〕 王茜楠.安徽地区高校图书馆微信应用研究[D].安徽大学,2016

〔117〕 李晓蔚.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传播效果实证研究——以四川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论坛,2016,36(11):84-91

〔118〕 蒋银,顾建新.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运营情况及其启示[J].图书馆学研究,2016(20):11-21

〔119〕 曾润喜,杨喜喜.移动互联情境知识传播平台管理效果研究——基于全国406个大学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的调查[J].图书馆,2016(7):79-84+105

〔120〕 郭顺利,张向先,李中梅.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传播影响力评价体系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6,60(4):29-36+43

〔121〕 张丹丹.公共图书馆微信服务研究[D].湘潭大学,2016

〔122〕 蔡丽萍,孔德超.基于WCI的省级公共图书馆微信阅读推广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6(10):90-95

〔123〕 郭春侠,李诗琪.国内省级公共图书馆微信平台服务探析[J].现代情报,2016,36(4):128-133

〔124〕 王潇怡.高校图书馆微信服务满意度的模糊评价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6

〔125〕 吴若溪.图书馆微信平台信息生态链形成机理与优化策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6

〔126〕 王文韬,谢阳群,李力.虚拟现实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前景分析[J].图书馆,2016(5):10-14+20

〔127〕 翟威.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图书馆的应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6,28(8):69-72

〔128〕 任东升.3D虚拟少儿图书馆创建与服务构想[J].图书馆学研究,2016(6):94-97+57

〔129〕 胡志翔.新媒体艺术在高校图书馆中的运用研究[D].南昌大学,2016

〔130〕 韩玉巧,王代礼,杨芹.京津冀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现状与发展策略[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6,25(1):52-58

〔131〕 明均仁,乐晨晓,谢守美.面向北京高校图书馆的移动APP现状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6(10):33-39

〔132〕 李新星,许倩,张筱倩,明均仁.面向湖北省35所本科高校图书馆的移动APP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6(9):18-23

〔133〕 杨抒超.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移动APP服务研究——以广东本科高校为例[J].图书馆学刊,2016,38(3):59-62

〔134〕 何相梓.大学移动图书馆服务终端的用户体验设计研究与应用[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6

〔135〕 吴丹,毕仁敏.移动图书馆与非移动图书馆用户检索点比较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6,60(18):21-26

〔136〕 金小璞,毕新.基于用户体验的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6,39(6):99-103

〔137〕 邵帅.基于安卓平台的校园移动图书馆图书借阅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工业大学,2016

〔138〕 李雪锋,谢艳芳.数字时代的大学生阅读推广对策研究——以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6,36(1):79-81

〔139〕 李晓宁.陕西高校图书馆大学生阅读推广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6,36(1):29-31

〔140〕 郭文玲.基于阅读心理的大学生阅读调查与图书馆阅读推广策略[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6,36(2):7-13

〔141〕 周国正,张学敏.大学生阅读倾向对高校图书馆利用的影响[J].情报探索,2016(8):84-86

〔142〕 黄燕.关爱零借阅大学生 点亮阅读之光——高校大学生图书馆零借阅现象调查与阅读推广对策[J].图书馆界,2016(5):52-55+60

〔143〕 于慧.大学生微阅读现状与高校图书馆生态服务协同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6,38(5):60-63

〔144〕 邱相彬,沈书生,徐晓拉.移动网络环境下“浅阅读”对“深阅读”的影响分析——基于对浙江六所高校大学生的实证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6(1):71-75

〔145〕 欧继花,罗紫初,李科生.大学生数字阅读供需鸿沟探析——基于数字阅读的实证调查[J].图书馆学研究,2016(4):94-101

〔146〕 李雪梅.安徽省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调研报告[D].安徽大学,2016

〔147〕 侯国柱,宋艳.公共图书馆传统文化阅读推广研究——以吉林省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为案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6(9):86-89

〔148〕 孙丽媛.基于网站的省级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调查研究[J].图书馆研究,2016,46(1):55-60

〔149〕 周恩妮,赵俊玲.美国公共图书馆阅读指导服务发展历史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6,35(12):105-111

〔150〕 谭红霞.海峡两岸公共图书馆亲子阅读比较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6(12):84-90

〔151〕 王英华.幼儿书目推荐——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新策略[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6(8):114-116

〔152〕 罗玲.全媒体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推广研究[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6(5):83-86

〔153〕 周媛.2016年中国图书馆年会第14分会场会议综述——阅读推广的理论引领与服务创新[J].贵图学苑,2016(4):66-67

〔154〕 范并思.阅读推广:理论如此年轻[J].公共图书馆,2016(2):2〔155〕 王丹,范并思.图书馆阅读推广基础理论流派及其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6,34(4):23-29

〔156〕 叶文伟.“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图书馆数字阅读服务策略探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6(8):101-104

〔157〕 陈明.“互联网+”背景下商界与图书馆界移动阅读服务能力对比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6(10):122-128

〔158〕 姜进.“互联网+”时代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跨界融合服务发展范式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6,38(12):85-87

〔159〕 曹畋.试论“互联网+”下的智能阅读推广[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6(8):94-96

〔160〕 许可馨.移动互联网新媒体特征下的社会化阅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6

〔161〕 方磊.基于移动互联网阅读平台的智能推荐体系应用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6

〔162〕 石志广.移动互联网阅读业务用户行为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重庆邮电大学,2016

〔163〕 阚德涛,钱军.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图书馆阅读推广思路探讨[J].现代情报,2016,36(12):78-80+94

ResearchProgressofLibraryStudyin2016

LiYining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library science in 2016 from seven aspects: basic theory of library science, library standards and policies, information resources construction, user services, library management, new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nd reading problems.

Library science; Academic progress; Literature review

*本成果受北京语言大学校级科研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名称“‘互联网+’时代以知识服务为核心的图书馆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7YJ100004。

G250.1

A

李易宁(1982-),女,北京人,博士,就职于北京语言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采编部主任,研究方向以图书馆学理论和日本图书馆史为主,发文10余篇,参编教材1部,主编论文集1部。

猜你喜欢
图书馆学图书馆服务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图书馆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去图书馆
寂寞与喧嚣:当代图书馆学研究现状剖析
中国图书馆学之当下:反思与瞻望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3年年会暨第31次科学讨论会在贵港举行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2年年会暨第30次科学讨论会在南宁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