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喜明
(1河北建筑工程学院信息管理系,河北张家口 075000;2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图书馆,河北张家口 075000)
学术与传承
百年来我国图书馆馆长任职资格的探讨与实践
王喜明1,2
(1河北建筑工程学院信息管理系,河北张家口 075000;2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图书馆,河北张家口 075000)
图书馆馆长是图书馆事业的核心要素,关于其任职资格的探讨与实践伴随着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始终。20世纪初至今,图书馆学者们就这一问题不断进行探究,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中也不同程度地进行了要求或规定。民国时期,学界和官方已经对图书馆馆长应该具备图书馆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达成了共识。近年来我国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图书馆馆长的图书馆学专业素养和任职形式等方面。
图书馆馆长 任职资格 理论探讨 政策法规
图书馆馆长是图书馆工作乃至图书馆事业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图书馆馆长”,是图书馆业界和学术界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曾有研究者称,“图书馆谁来当馆长的发问从20世纪80年代一直持续到90年代”[1]。事实上,我国关于图书馆馆长任职资格的问题,从未远离过研究者的视线。如果从1917年朱元善明确提出这一问题算起,至今恰满百年。百年间相关理论探讨及实践活动曲折起伏,到现在仍时有研究成果见刊。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进行简单梳理,以期从历史的角度来观察我国图书馆事业一角之发展演变。
自清末至民国时期,图书馆的行政管理一直隶属于教育部门。1904年1月,清政府颁行了《奏定学堂章程》,其中对于大、中、小学堂图书馆的行政、职员等提出比较具体的规定,如《大学堂章程》中规定:“图书馆经营官,以各分科大学中正教员或副教员兼任,掌大学堂附属图书馆事务,秉承于总监督。”[2]这很可能是我国图书馆馆长任职条件中的最早官方规定。
清政府和北洋政府教育部曾分别于1910年和1915年颁布过《京师图书馆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以及《图书馆规程》和《通俗图书馆规程》等法规,但均只规定了图书馆负责人(监督、提调,馆长)的设置及任命,并未对其人的任职资格进行规定或要求。
不过,学术界对此问题的关注却走在了前列。被称为“中国图书馆学术书籍之滥觞”[3]的国学大师王国维的译著《世界图书馆小史》(1909年5月至1910年9月在《学部官报》上连载),已经涉及到图书馆馆长的资格问题:“大图书馆之馆长必须受高等教育而又知爱护书籍者,又目录学及图书馆之管理法均不可不知也。至语言、文学及目录学之大概,虽小图书馆长亦不可无此知识。”[4]
1917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朱元善编纂的《图书馆管理法》,这是我国第一部图书馆管理学著作。在“图书馆之创立”一节中,明确提出了图书馆馆长(主任)的任职资格,“第一有高等之普通教育者;第二有图书上之知识者;第三通晓图书馆之执务法者;第四略明教育者;第五富于常识,有执行事务之手腕者。五者具备,斯可谓之适任。”[5]这些条件,具体而全面,在今天看来,要求仍然不低。
此后,随着我国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诸多专家学者都在其论著中提到了图书馆馆长的任职资格问题,比如顾实的《图书馆指南》,杨昭悊的《图书馆学》,洪有丰的《图书馆组织与管理》,杜定友的《图书馆学概论》,沈学植的《图书馆学ABC》,金敏甫的《中国现代圕概况》等,都主要强调了图书馆馆长要兼具专门知识和工作经验。可以说,包括被当今研究者称为具有“先进的图书馆馆长观”[6]的著名图书馆学家李小缘在内,整体上看都没有超出朱元善论述的范围。显著不同的是,由于20世纪20年代以来,图书馆学专名得以确立,对于专业知识方面的要求大多都加上了“图书馆学”这个前提。
1927年,由蔡元培主政的国民政府大学院公布了新的《图书馆条例》,该条例首次在国家法规层面明确了图书馆馆长的资格:“图书馆得设馆长一人馆员若干人。馆长应具左列资格之一:(一)国内外图书馆专科毕业者;(二)在图书馆服务三年以上而有成绩者;(三)对于图书馆事务有相当之学识及经验者。”[7]由于蔡元培极为重视图书馆事业,把办好图书馆作为整个教育事业的一部分,因此我们确信该《条例》的出台与蔡本人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图书馆学家金敏甫对该《条例》非常关注,在其《中国现代圕概况》一书中把《条例》全文作为附录,并特别指出:“其于馆长资格有所规定,则为颇有价值者”。[8]
1930年,国民政府教育部核准并公布了《图书馆规程》,其中关于馆长资格条款,完全沿用了1927年的《图书馆条例》。直到1939年,《修正图书馆规程》公布,才对旧的条款进行了修订,其主要变化是对省市立图书馆馆长和县市立图书馆馆长的资格进行了区分,其中“省市立图书馆馆长,须品格健全,才学优良,且具有左列资格之一者:(一)图书馆专科学校或图书馆专修科毕业,曾任图书馆职务一年以上,著有成绩者;(二)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或教育科系毕业,曾任图书馆职务二年以上,著有成绩者;(三)大学或其他专科学校毕业,曾受图书馆专业训练,并曾任图书馆职务三年以上,著有成绩者;(四)在学术上确有特殊贡献,并对于图书馆学素有研究者。”对于县市立馆长基本要求与省市立馆长相同,只是取消了前三项中对于工作经验年限方面的要求,第四项也降低为“在学术上确有贡献”。[9]国民政府还曾发布过一些与图书馆事业建设有关的法规,除了1947年再次修订的《图书馆规程》与1939年版《规程》相同外,再没有对于馆长任职资格方面的具体规定。
民国时期,我国现代图书馆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也拥有一系列国家法规的支持。在馆长任职资格方面,相关法规已经基本做到了明确具体,虽然还有一些非“强制性”的、活动空间比较大的条款,但整体上已经比较科学、成熟,与图书馆学界的认识和要求非常接近,仅从学术层面上看,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在这一历史时期,图书馆学专家和专门人才的总量对于当时图书馆事业发展需要而言存在巨大的差距,要求所有图书馆聘任馆长都能严格遵照相关法规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但部分层次较高,条件较好的图书馆,已经注意选聘熟悉图书馆工作,或接受过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专家学者担任馆长。比如,梁启超、蔡元培曾分别被聘为国立京师图书馆、北平图书馆馆长;袁同礼曾先后受聘国立广东大学、北京大学图书馆、北平图书馆馆长;1933年,蒋复璁受命筹备中央图书馆,并于1940年出任馆长;1943年,刘国均出任国立西北图书馆筹委会主任;杜定友、洪有丰等曾留学海外的图书馆学专家都曾担任过大学或公共图书馆馆长职务。据1930年统计,武昌文华图专毕业生中,33人在国内图书馆任职,其中29人任馆长,如曾任厦门大学图书馆馆长的裘开明,南开大学图书馆主任的王文山等,这说明图书馆学专业人士在业内还是非常受重视的。[10]
民国时期,全国图书馆事业都由教育部负责管理,新中国成立后,图书馆事业呈“条块分割”的特点,公共图书馆工作由文化部领导,学校图书馆工作由教育部(委)领导。从1949年到1979年,新中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既经历过“第二次高潮”(1955-1965,该时期相关研究基本没有超越1923-1937年的研究水平,因此又被称为恢复期或重建期),也经历过长期停滞(1966-1979)[11]。在这一时期,笔者目前还没有看到有研究者旗帜鲜明地就图书馆馆长的任职资格提出新的意见和看法,甚至可以说较民国时期已有所退步。而在政府法规方面,民国期间确立的以图书馆学专业教育背景和图书馆工作经验两项主要考察标准也并没有得到继承和采纳。
在1981年国务院发布《图书、档案、资料专业干部业务职称暂行规定》之前,我国仅有两份关于图书馆整体工作的国家层面的文件,分别是文化部1955年7月发布的《关于加强与改进公共图书馆工作的指示》和1956年12月高等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图书馆试行条例(草案)》。后者原文暂未寻得,前者也并未明确要求图书馆馆长的任职资格,仅提出“在配备公共图书馆干部时,保证有一定数量的具有相当思想文化水平的骨干”,并提出要注意提高干部的政治思想水平并加强业务学习。[12]
在高校图书馆方面,或可从20世纪80年代初研究者的论述中窥见一斑:“从我国情况看,无论是‘文革’前还是现阶段,我国对于高校图书馆馆长人选的条件,没有什么明确的限制。一般地说,学校对图书馆馆长人选的条件,只注重于他本人的学问,看其是不是获有教授或副教授的高级职称,而不注重他是不是具备或掌握图书馆专业知识和管理方面的才能。”[13]从官方角度看,这一时期内馆长任职资格似乎并不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
1978年以后,我国图书馆事业,特别是图书馆学教育事业再次进入一个快速恢复和发展时期,理论研究也活跃起来,馆长任职资格的探讨,又得到了研究者们的重视。这一时期,一些重要的图书馆学著作中都明确提出了“馆长的条件”问题,如北大、武大图书馆学系合编的《图书馆学基础》(1981),倪波、荀昌荣主编的《理论图书馆学教程》(1981),桑健编著的《图书馆学概论》(1985),于鸣镝著《图书馆管理学纲要》(1986)等。在这些著述中,对于“馆长的条件”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思想政治要求,如热爱党,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等;②有事业心和责任心;③具备一定的学术文化水平;④有组织管理能力;⑤能密切联系群众。
可能由于当时我国接受过图书馆学教育的专门人才数量还比较少,所以专业教育背景并没有列入馆长任职资格条件之中,甚至民国时期常见的图书馆学专门知识等表述也并未出现,对于图书馆业务方面的要求多为“内行或专家”。或是基于同样的原因,1981年,徐文绪等人在其《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建议草案)》中只提到“馆长由地方政府任命热心图书馆事业的知名人士担任”,[14]而桑健在其《中华人民共和国图书馆法(建议草案)》(1985)中写到“地、市级(包括该级)以上单位的图书馆馆长,必须是有相应学术地位并热爱图书馆事业的各级学者或知名人士充任”,[15]比之前者,仅多强调了学术地位一项。这种“务实”的表述在政府和各级主管部门出台的相关法规中也得到了直接的体现。
教育部于1981年颁布了《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条例》,1987年又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并于2002年、2015年两次修订,但这一系列规定中对馆长任职资格都没有做过多要求,也没有涉及图书馆学专业教育背景或专业知识的内容,较为笼统。如2015年新修订的《规程》中只说:“图书馆馆长应设置为专业技术岗位,原则上应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担任。”[16]专业技术岗位是针对行政岗位而言的,但是否要求为图书系列专业技术岗位则没做规定。有意思的是,在《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国家教委,1991)和《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修订)》(教育部,2003)两份文件中,分别明确要求“图书馆(室)负责人应熟悉图书馆专业知识”[17]和“图书馆负责人要具有图书馆专业知识”[18]。出现这一差别的原因,可能与高校图书馆馆长往往由非本专业教授担任的现实情况有关。
文化部于1982年出台了《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其中规定“省馆设馆长一人,设副馆长二至三人。正、副馆长应由认真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热爱图书馆事业、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干部担任。主管业务的馆长(或副馆长),应逐步做到由具备副研究馆员以上业务技术职称的专业干部担任。”[19]可以说,其中对于图书馆馆长专业性的要求是建国以来相关法规文件中最为明确的一次。然而,到了2015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征求意见稿)》里,又变成了“公共图书馆馆长应当具备较高的文化知识、专业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与技能”[20]这样的笼统的表达。
相对而言,某些地方性法规对于馆长任职资格的规定比较具体,如《深圳经济特区公共图书馆条例(试行)》规定:“公共图书馆馆长应具备下列资格:(一)市、区公共图书馆馆长应具备研究馆员、副研究馆员职称,或具有五年以上的图书馆工作经验的相关专业副高级或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二)其他公共图书馆馆长应具备馆员或馆员以上职称,或具有五年以上的图书馆工作经验的相关专业中级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21]虽然没有要求图书馆学专业教育背景,但对于专业技术职务和工作经验都有了明确的要求,可以说是在现有政策环境中实现了很大突破。《条例》出台次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毕业,曾长期供职于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吴晞出任深圳图书馆馆长,其在任的14年间,深圳图书馆从一个新兴城市的小馆发展为国内顶尖,并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图书馆之城”的龙头馆,这也成为该《条例》相关规定科学性的强有力证明。
总体上看,新中国成立后,在官方层面并没有出台类似民国时期那样的,对专业背景和工作经历进行了明确要求的法规文件,图书馆学界对馆长任职资格问题的探讨也并未在这两方面进行过多探讨。但是,从实践角度看,还是有许多图书馆专家和专门人才得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比如广州解放后,广东省立图书馆改名广东人民图书馆,杜定友继续担任馆长多年;洪有丰在1949年之后先后担任过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文华图专的毕业生汪长炳、李芳馥建国后分任过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馆长,等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图书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模和培养方式不断扩大和丰富,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学专门人才走上了各类图书馆的领导岗位,比如现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朱强,武汉大学图书馆馆长王新才,中山大学图书馆馆长程焕文等,皆是其中之佼佼者。在这一潮流推动下,图书馆馆长专业化的呼声也逐渐高涨起来,相关理论研究工作也逐步展开。
“选什么人当馆长,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对馆长应当具备的条件,大家在探讨之中”,[22]这句话基本上反映了我国到目前为止关于图书馆馆长任职资格问题仍处于众说纷纭阶段的现实情况。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领域,一是关于高校图书馆馆长任职资格研究,如王芬、朱建亮《大学图书馆馆长任职资格研究》[23]等,还有一些有关高校图书馆馆长的调查研究涉及到这一问题;二是关于图书馆馆长职业化、职业资格、制度化等方面的研究,如蒋弘《我国图书馆馆长的职业资格认证问题》[24]等;三是比较研究,主要通过与美国、日本、我国台湾地区关于馆长任职资格条件的对比来为我国相关研究和制度设计提供参考,如刘弦《中美高校图书馆馆长任职情况比较研究》[25]等。
图书馆馆长的任职资格,并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涉及到一系列相关问题,主要包括馆长定位、任职形式、专业素养、综合素质等,下面做简要梳理。
关于馆长定位。民国时期,我国现代图书馆事业由起步到逐渐发展,馆长的重要作用,或称关键作用,得到了研究者普遍的认可。如顾实早在1918年就指出“若于创立(图书馆)之初,一切委诸无经验者之手,则经营管理之方法,一经遗误,其不利益,不经济,有永不可恢复者在”[26];戴志骞说“图书馆创办之初,能得优美之领袖,则其进步速而费不糜,公众且获其利焉”[27];杨昭悊说“馆长是全馆的首领,总览全馆事务……馆长责任重大,资格极严,在创办图书馆的时候更其紧要”[28];李小缘则称“图书馆最重要之要素,非建筑,非书籍,乃委员会与馆长耳”[29]。馆长作为图书馆事务的主要管理者角色,在一些重要规章制度中也有体现,如1929年教育部核准的《国立北平图书馆组织大纲》中规定“国立北平图书馆,设馆长一人,副馆长一人,总理馆务”[30],1939年教育部《修正图书馆规程》中规定“图书馆设馆长一人,综理馆务。”[31]新中国建立后,关于馆长的定位有过一些认识上的变化。“(五十年代)曾提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实行领导、专家、群众三结合民主管理和业务与行政相统一为基础内容的全面管理思想”[32]可以说是行政、业务区分,弱化馆长职权的做法。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图书馆开展了馆长负责制的试点。1987年,中宣部、文化部、国家教委、中科院《关于改进和加强图书馆工作的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图书馆实行馆长负责制。至今,馆长负责制已经成为我国图书馆的通行规则。
关于馆长的任职形式。民国时期公立图书馆馆长都是由上级主管部门聘任。新中国建立后也基本上是由上级主管部门任命,在高校中则是由校长任命。近年来我国也出现了一些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馆长的案例。关于馆长的任职,涉及到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专兼职的问题。显而易见,对兼职馆长,甚至是挂名馆长的要求,与专职馆长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民国时期,馆长的专兼职问题似乎并不在理论界的探讨范围。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一问题才逐渐成为我国图书馆学界一个热点话题,并经常伴随着对美国和日本两国不同模式的比较研究。1985年,桑健就曾特别强调“各级图书馆都不应有挂名馆长”[33]。相比公共图书馆而言,高校图书馆兼职问题更加突出,早在1986年,就有研究者明确批评了高校图书馆兼职馆长的弊端,其文中引用了著名图书馆专家汉夫列斯,在莱比锡国际图联大会上,对日本大学图书馆由教授兼任的制度的批评——“大学图书馆馆长必须要派专职的、经验丰富的图书馆员担任,不能像日本那样由教授担任”——来作为理论支持[34],这也成为后来研究者经常引用的案例。曾有研究者分析过教授兼任馆长的利弊,结论是弊大于利[35]。2006年,一位“上级领导只经过三天的简短考察”就把他从院系调任图书馆的高校图书馆馆长,发文描述了其初到图书馆时产生的“角色冲突”[36],事实上这也代表了很大一批高校图书馆的实际情况。有资料显示:2014年我国高校图书馆“专职馆长占到91.5%,有74.8%的馆长的学科背景为非图书馆学专业”[37],综合这两项数据,结合对我国高校实际情况的了解,我们可以推测这里所说的“专职馆长”是指行政职务只有馆长一项,但其中可能有很大一部分馆长承担了其他领域的教学研究工作,虽专职而非专任。
关于馆长的图书馆专业素养。1919年,李大钊在北京高师演讲中提出,希望该校“添设图书馆专科或简易的传习所,使管理图书的都有图书馆教育的知识。”[38]拉开了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大幕。次年,北京高师暑期图书馆学讲习会开讲,同年文华大学图书科创办,我国终于能够自己培养图书馆专门人才了。整体上看,民国时期理论界对于馆长应该具有良好的图书馆学专业知识,最好是接受过专业教育,并具备一定的图书馆工作经验是具有广泛认同的,并且当时由教育部主导的一些规章制度中也接受了这一思想,并做出了具体的规定。这一认识在我国台湾地区也得到了一定延续。1979年12月由台湾图书馆学会讨论制订了《大学及独立学院图书馆标准(草案)》对馆长(主任)的资格做出以下规定:“图书馆馆长应具备下列资格之一:(一)教授或副教授并具有图书馆学研究所硕士以上学位者;(二)教授或副教授具有图书馆实际工作经验二年以上者。图书馆主任(图书馆规模较小者设主任,不设馆长)应具有下列资格之一:(一)具有图书馆学硕士学位并有二年以上之图书馆工作经验者;(二)讲师以上对图书馆学素有研究并有著作,具有二年以上图书馆行政经验者;(三)大学或独立学院图书馆学系毕业并有七年以上图书馆工作经验者。”[39]但经考察台湾后来正式颁布的有关法规,对馆长任职资格的规定也呈笼统化趋势。新中国建立以后,虽然在国家层面上,图书馆馆长任职资格条件中并没有关于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经历或实际图书馆工作经验等方面的规定,但这一直是图书馆界高度认可并追求的方向,特别是21世纪以来,“图书馆馆长应由本学科的专家来担任”的呼声几乎出现在所有相关研究论述之中。当然,也有研究者在对比过中美两国的图书馆馆长选聘制度和图书馆学教育制度之后,冷静地指出“我们要求图书馆馆长掌握相应的图书馆学知识,但不应过分限定馆长的专业背景和行业背景,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40]
关于馆长的综合素质。专业素养只是合格图书馆馆长的一项必备条件,除此之外,还需要具备其他方面的素质,如思想政治素质、品德素质、职业精神、能力素质、体能素质等等,这些相对于学历、职称、实际工作经验等“硬指标”来说,可以视为“软实力”,有关论述很多,本文仅介绍三点不常被人提及之处。第一,我国第一批图书馆学者就清楚地认识到单纯爱读书,贪慕图书馆学习环境并不符合做图书馆工作者的要求,比如刘国钧就曾说“单是爱读书,爱研究的人们,未必是图书馆的好馆员,有些人以爱读书而取用馆员或以图书馆能读书而愿在图书馆服务,这都是错误。”[41]第二,民国时期,图书馆的教育功能是得到官方和学界共同认可的,当时很多图书馆学者都把教育学知识作为图书馆馆长的必备知识,朱元善的五项馆长任职资格条件中之第四项就是“略明教育”,而杜定友则称馆长“最好是师范毕业生,而曾选读图书管理学课程”。[42]第三,馆长需保持对图书馆学知识和业务的研究兴趣。1926年,洪有丰就曾说,馆长“每月或每周对馆员为图书馆学术之讲演或讨论问题,以引起其兴味”[43];杜定友也说馆长“应有点学者态度,每日至少有一定时间,研究学问”[44];面对改革开放以来内行馆长的缺乏,不少研究者都指出馆长应“刻苦钻研业务,使自己成为内行或专家”[45]。
中山大学图书馆馆长程焕文曾在博文中提到,一些美国大学图书馆馆长向他质疑我国图书馆馆长的专业素养:“在美国做个专业馆员都必须图书馆学硕士毕业,更不用说馆长了,为什么中国有那么多的馆长没有受过图书馆学专业教育?这样的图书馆事业还有希望吗?”由此他提出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命题“是人就能当馆长,馆长不是人当的”[46]我国著名图书馆学家李小缘也曾说过:“人选重要,故馆长之资格不得不先加以研究。”[47]馆长的任职资格,是图书馆学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历百年而弥新,至今众说纷纭。而综观百年来的各种论述、法规,我国图书馆界关于馆长任职资格,公认的最为核心之诉求,简言之或可称为专业和专任,而专心,则应该是其灵魂。
〔1〕 柯平.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图书馆馆长[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1(1):6-11
〔2〕〔10〕 谢灼华.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305,412
〔3〕〔11〕 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图书馆学学科史[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115,174
〔4〕 王国维.世界图书馆小史[M]//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19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387
〔5〕 朱元善.图书馆管理法[M].商务印书馆,1917//陈源蒸等主编.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文库(第1卷).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11
〔6〕 蒋永福.图书馆学基础简明教程[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39
〔7〕〔9〕〔30〕〔31〕 简耀东.中日韩三国图书馆法规选编[C].台北:文华图书馆管理资讯股份有限公司,1994:263,282,271,282
〔8〕 金敏甫.中国现代圕概况[M].广州图书馆协会,1929//陈源蒸等主编.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文库(第9卷).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80
〔12〕〔17〕〔19〕 国家图书馆研究院.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政策文件选编(1949—2012)[C].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9,133,91
〔13〕〔34〕 都峰.高校图书馆馆长应由图书馆学专家担任[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86(2)21-23
〔14〕 徐文绪,乔瑞泉,张德芳.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建议草案)[J].四川图书馆学报,1981(4):2-4
〔15〕〔33〕 桑健.图书馆学概论[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陈源蒸等主编.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文库(第41卷).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401,367
〔16〕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5-12-31).[2017-3-30].http://www.moe.edu.cn/srcsite/A08/moe_736/s3886/201601/t20160120_228487.html
〔18〕 教育部.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修订)[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3-25).[2017-3-30].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35/201006/xxgk_88596.html
〔20〕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征求意见稿)[EB/OL].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2015-12-9).[2017-3-30].http://www.chinalaw.gov.cn/article/cazjgg/201512/20151200479628.shtml
〔21〕 深圳市人大常委会.深圳经济特区公共图书馆条例(试行)[EB/OL].百度百科,(1997-7-15).[2017-3-30].http://baike.baidu.com/item/%E6%B7%B1%E5%9C%B3%E7%BB%8F%E6%B5%8E%E7%89%B9%E5%8C%BA%E5%85%AC%E5%85%B1%E5%9B%BE%E4%B9%A6%E9%A6%86%E6%9D%A1%E4%BE%8B%EF%BC%88%E8%AF%95%E8%A1%8C%EF%BC%89?sefr=cr
〔22〕 谭祥金.图书馆管理综论[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陈源蒸等主编.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文库(第87卷).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121
〔23〕〔35〕 王芬,朱建亮.大学图书馆馆长任职资格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6):29-32
〔24〕〔40〕 蒋弘.我国图书馆馆长的职业资格认证问题[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7(3):29-34
〔25〕 刘弦.中美高校图书馆馆长任职情况比较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6(Z1):210-214
〔26〕 顾实.图书馆指南[M].医学书局,1918//陈源蒸等主编.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文库(第2卷).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11
〔27〕 戴志骞.图书馆学术讲稿[M].教育丛刊,1922年第6期//陈源蒸等主编.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文库(第3卷).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2
〔28〕 杨昭悊.图书馆学[M].商务印书馆,1923//陈源蒸等主编.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文库(第4卷).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101-103
〔29〕 李小缘.图书馆学[M].第四中山大学讲义,1927//陈源蒸等主编.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文库(第6卷).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63
〔32〕 杜克.当代中国的图书馆事业[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陈源蒸等主编.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文库(第83卷).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593
〔36〕 张践明.从“角色冲突”到“角色融合”[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4):105-107
〔37〕 王波,吴汉华,姚晓霞,等.2014年高校图书馆发展概况[EB/OL].[2017-07-28].百度文库,https://wenku.baidu.com/view/515297de5acfa1c7aa00ccbb.html
〔38〕 中国图书馆学会.百年文萃:空谷余音[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5:23
〔39〕 单行.高校图书馆管理[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4:101
〔41〕 刘国钧.图书馆学要旨[M].中华书局,1949//陈源蒸等主编.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文库(第14卷).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79
〔42〕 杜定友.新中华图书管理学[M].新国民图书社,1932//陈源蒸等主编.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文库(第11卷).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86
〔43〕 洪有丰.图书馆组织与管理[M].商务印书馆,1926//陈源蒸等主编.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文库(第5卷).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59
〔44〕 杜定友.图书馆学概论[M].商务印书馆,1935//陈源蒸等主编.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文库(第7卷).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25
〔45〕 吴慰慈,韶巍.图书馆学概论[M].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11//陈源蒸等主编.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文库(第7卷).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177
〔46〕 程焕文.是人就能当馆长,馆长不是人当的[EB/OL].[2017-03-29].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7e1 e690100cq24.html
〔47〕 李小缘.图书馆职员[C]//马先阵,倪波.李小缘纪念文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156
DiscussionandPracticeoftheQualificationsforChineseLibraryDirectorsinRecentHundredYears
WangXiming
Library director is the core factor of library enterprise. The discussion and practice of the qualifications for library directors accompani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ibrarianship.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wentieth Century, the library scholars had taken continual research on this issue, and director’s requirements were stipulated in the country’s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in varying degrees.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an China, the academic circle and officials had reached a consensus that library directors needed to possess library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work experience. In recent years, the research of library director’s qualifications focuses on library director’s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library science and service form.
Library director; Qualification; Theoretical discussion; Policy and regulation
G259.29
A
王喜明(1984-),男,硕士,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文化,阅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