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娟娟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双导向”管理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以“纺织车间生产管理”课程为例
张娟娟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设计良好的教学活动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文章主要阐述了在教学活动设计中,将现代企业的管理方法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有机融合,构建“结果”和“过程”管理“双导向”教学模式。新型教学模式使教学活动更好地满足了课程和高职学生特点的要求,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同时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与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融合,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现代管理的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现代企业管理的职业方法。
教学质量;教学模式;结果管理;过程管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指出应“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和基本组织形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而教学方法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水平,影响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主要研究讨论将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与方法——“结果管理”和“过程管理”与“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相融合,并将之运用到《纺织车间生产管理》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构建“结果管理”和“过程管理”的“双导向”教学模式,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 “结果管理”的概念
1.结果。是指在一定阶段,事物发展所达到的最后状态。
2.结果管理。结果是必须要达到的管理目标,目标是个人、部门或整个组织所期望的成果,结果管理也称为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1954年在其著作《管理实践》中最先提出的,德鲁克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1]。
3.结果管理的特点。目标管理的指导思想是以Y理论为基础的,即认为在目标明确的条件下,人们能够对自己负责。但制度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研究揭示,人大多存在机会主义行为,那么纯粹的结果导向管理就存在很大问题,因为在我们的管理体系中,难免存在难以监控的地方,这容易造成机会主义泛滥,为结果而结果[2]。
(二)“过程管理”的概念
1.过程。是指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阶段。在质量管理学中“过程”定义为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组操作,过程还应该是增值的,也就是说输出应大于输入活动。
2.过程管理。过程管理是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强调的管理方法,是指使用一组实践方法、技术和工具来策划、控制和改进过程的效果、效率和适应性,包括过程的策划、实施、监测(检查)和改进(处置)四个部分,即PDCA循环四个阶段。
3.过程管理的特点。质量的产生、形成和实现,都是通过过程链来完成的,因此,过程的质量,最终决定了产品的质量,要控制质量,就一定要控制过程。戴明认为PDCA循环是科学的工作程序,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各方面、各个循环的工作。整个组织是一个大的循环,每个部门内部又有各自小的循环系统,形成大环套小环,环环相扣的循环系统,每循环一次,质量便提高一步,不断循环则质量不断提高。
(三)过程管理和结果管理的关系
结果管理是利用结果去衡量过程的作用,进而决定过程控制是否有效。如果仅以结果为唯一的考核对象,是不全面的,甚至会造成诸多片面性,隐藏不少矛盾和问题。结果好的,过程不一定是好的,一部分人可能是“临时抱佛脚”来的,也有一部分人可能为了自己的利益“铤而走险”。
过程管理是一种过程中的控制,是动态的管理,能及时发现、纠正偏差,应用合理的过程管理可产生持续发展。如果过分偏重过程管理而没有目标,再完美的过程也是徒劳的[3]。
因此,不能撇开过程强调目标,或强调过程而忽略目标。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将两者有机结合,既注重过程管理,也不放弃结果管理,将过程管理融入结果管理,从而使过程管理更有生命力[2]。
(四)过程管理和结果管理与教学质量的关系
衡量教学质量不仅要看课程的终结性评价——分数,还应包括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4]。借鉴和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将课程的教学目标视为结果,师生完成教学任务时的输入和输出视为过程,教师和学生根据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对过程进行管理,使教学过程沿着PDCA循环往复不断优化,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在上述过程中塑造及养成,使顾客(学生、家长、社会、学校)持续受益和满意。
(一)高职学生特点
课题前期对《纺织车间生产管理》课程的教学情况进行了调研,对本专业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了深入的了解。大部分学生对于理论性较强、内容枯燥的知识的学习效率低下,间接造成了部分学生的厌学情绪;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不会记课堂笔记或没有记课堂笔记的习惯;学习上独立性、自主性、探究性较差。
(二)课程特点
“纺织车间生产管理”课程是我校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它是提高本专业学生综合职业技能、保证本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一门重要课程。课程内容是根据现代纺织企业车间生产管理的具体内容展开的,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纺织企业车间生产管理的基本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具有车间生产管理的思维模式,使学生具备初步的管理知识与技能,为今后从事顶岗实习及企业车间生产一线的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对于缺乏纺织生产实际经验的高职学生来说,本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操作均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到特定的教学内容,更必须考虑到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探索性。
(三)教学模式的选择
绝大多数教学设计模式来源于两大范式,一是客观主义,二是建构主义[5]。
顾客期望学生通过学校教育能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客观主义的教学设计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社会的发展又要求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这些的职业能力。良好的教学设计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把客观主义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融合起来,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得到有机统一[6]。
“对分课堂”[7]是复旦大学教授张学新于2014年提出的一种新型课堂教学方法,它是将客观主义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包含了教师讲授、学生课外内化吸收和课堂讨论交流三个环节。“对分”的含义是将课堂时间大约分为两半,前一半的时间用于学生分组讨论和交流汇报的互动学习, 后一半的时间用于教师讲授新的知识内容。教师讲授环节以教师为主导,采用客观主义的教学方法,主要讲授本次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自主学习难以理解的一些知识,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的主体框架。学生课外内化吸收这个环节要求教师通过合理的课外作业布置,帮助学生消化吸收教师课堂讲授的知识,作业强调的是学生个体的独立完成。课堂讨论交流的内容是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所思所想以及疑问,讨论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是对小组交流结果的汇报,强调的是全班同学成果的分享与疑难的共析。后两个环节采用了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的自主学习,生生、师生互动的交流学习。“对分课堂”这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强调先教后学,使学生通过听课、自学、作业、讨论交流等方式提升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参与度,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以及良好学习方法的养成。
采用“过程”还是“结果”进行管理,其教学方式的构建应区别对待。下面以课程中的“项目5车间安全管理中的任务2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为例,进行“过程管理”和“结果管理”的应用实践举例。
(一)“过程管理”在“对分课堂”中的应用
“过程管理”采用PDCA循环方法。“对分课堂”中的课堂讲授和课堂分组讨论与交流汇报这两个环节,应以教师的过程管理为主导;学生课堂听课和课外作业的完成过程应以学生个体的过程管理为主导。
1.教师教的过程中“过程管理”的应用。
(1) P(策划)——制定本次教学任务的教学目标和设计本次课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的设计主要有课堂讲授、课后作业和课堂讨论。
制定本次教学任务的教学目标。根据课程计划确定本次课的教学目标:一能识别机械设备造成人身伤害的原因;二能总结避免机械设备造成人身伤害的对策;三能评价机器设备是否安全。
课堂讲授的设计。讲授总时间约一节课(两节课中的第二节课);根据上述教学目标确定本次课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以纺织工艺流程中典型设备可能造成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及预防方法展开——帮助学生构建车间机械设备安全管理教学内容的主体框架;然后分析学生对纺织机械设备和车间生产特点的了解情况;最后设计本次课的课堂活动过程如下:首先抛出案例(违反设备操作规程造成的恶性事故),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紧接着向学生提出问题(造成此次事故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预防此类事故的再次发生?);然后采用简单对分课堂(让学生与周围的同学讨论一分钟,一分钟抽查提问2~3个同学)讨论本案例(由于学生相关知识的有限,各种观点都有,对问题的回答不可能全面和准确,由此学生期望获得符合要求的答案);教师接着开始讲授[8]。
课后作业的设计。课后作业一要保证引导学生理解本堂课的基本内容,以起到复习和应用的作用;二要帮助学生完成本次课的知识建构(如完成对开讲时抛出的案例的分析);三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如可以让自主选择工艺流程中的1~2道工序的设备进行分析),并给于不同的附加分。
课堂讨论交流的设计。课堂讨论交流约一节课时间(下一次课的第一节课中进行),就上一堂课布置的作业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汇报。教师在课前第一天收齐作业(可以是电子稿、也可以是手写稿拍照上传);通过软件对交作业的学生随机分组,每组3~4人,并确定组长;上课前将分组情况公布,学生按组序就坐,没交作业的学生坐最后不参与讨论;上课开始先进行分组讨论,讨论各自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所获、疑问;接着抽查3~4组同学在全班交流汇报小组讨论的情况;汇报完后还有问题没有解决的学生可以提问,先有学生回答,不合适处再有教师解答;最后教师针对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梳理和总结,学生完成上一堂课教学目标的全部知识建构。
(2)D(执行)——即严格执行所设计的教学活动过程。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注意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课堂讨论交流环节教师既要把控时间进度,更要注意观察各小组的讨论情况,给以困难小组适当帮助,同时对于交流汇报的情况和一些特殊问题加以记录,以在下一次课中加以注意和改善。
(3) C(检查)——检查(P)策划的执行情况。讲授的检查可以通过录像、录音、师生座谈、课堂提问等形式进行;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的检查可以通过课堂分组讨论中观察学生的表现、小组的抽查汇报、书面作业的批改等方面进行,课外作业要求各自独立完成,如有文字内容完全一样的作业,则作业的当次成绩为0分,以鼓励学生自主性学习。
(4)A(总结)——对检查(C)的结果加以处理。对检查中好的方面加以总结巩固,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加以应用;需要改善的部分通过原因分析,寻找改进措施,在下一堂课中加以调整改进。
2.学生学的过程中 “过程管理”的应用。
学生通过全面质量管理过程方法的学习,将其应用在自己的学习中,对课程学习过程进行管理。
(1)P(计划)——学习方法的策划。这一环节主要是根据课程教学活动安排以及学生自身以往的知识建构,确定应如何听课(如何记笔记、如何少开小差等)、如何完成课后作业;并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可以是自己的学习心得、疑问)。
(2)D(执行)——严格执行学习计划。上课要注意听讲和思考,并做好必要的记录,课后要及时找老师或同学释疑;要求独立完成的课后作业必须独立完成,学会查找资料和独立思考;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记录疑难问题,带到小组交流讨论中,看看同学是如何思考和解答的,听取不同意见,学会反思自身;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小组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通过交流汇报环节向教师提问,并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和教师的释疑与总结,做好记录。
(3)C(检查)——检查学习计划的执行情况。通过与小组同学的讨论交流、听取其他同学课堂上的回报、向老师的提问释疑以及老师的知识梳理和总结等来检查自己学习计划的执行完成情况。
(4)A(总结)——通过总结,对自己认为好的方面加以巩固,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加以应用;需要改善的部分通过原因分析,寻找改进措施,在下一堂课的学习中加以调整改进。
通过不断的PDCA循环使每个小的教学活动都能够不断改善,那么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项目、每一个教学周期的教学活动就能实现优化,课程教学质量就会不断得到提高,从而使教学双方获益。
(二)“结果管理”在“对分课堂”中的应用
“对分课堂”中学生课外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教学活动的一段进度结束后与教学计划的比较以“结果管理”为主导。
1.教师根据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通过对学生提交的书面作业的检查、小组讨论交流的情况、抽查学习汇报的情况、与学生个别交流获得)以及一次教学活动的结果,及时了解学生完成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适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2.学生个体根据教师对其作业的评价、与小组同学的讨论交流以及听取其他同学课堂上的回报等对自己的学业及时作出评价,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适时调整学习方法,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3.师生在教学活动的一段进度结束后,各自将实现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计划进行比较,对出现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加以改进。
“结果管理”和“过程管理”都是现代企业的管理方法,将师生完成教学任务时的输入和输出视为过程,通过设计并实施满足要求的教学活动使输入达到增值,这种增值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方法,还学会了正确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并且锻炼了自身的个性能力,培养了沟通交流能力,最终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是复杂而具体的,是不断变化的;企业生产的是产品,是相对固定的,是有严格标准的,因而我们在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加以考虑。
[1]黄燕.高校班级目标管理新模式实践与思考[J].技术监督教育学刊,2008;(1).
[2]宿旭,吴清亮,刘安.避经营风险于规范,融结果管理于过程[J]. 河北企业,2008;(1).
[3]李保增.过程管理与管理过程[J].魅力中国,2010;(4).
[4]道客巴巴在线文件分享平台.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教学质量校本管理[EB/OL].
[5]张光兵.教学设计范式重构:客观主义与建构主义的融合[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2).
[6]刘志华,张军征.解析客观主义与建构主义在教学设计中的结合[EB/OL].中国教育技术网,2007-12-17.
[7]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
[8]张娟娟.高职学生学习情况调研及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J].纺织服装教育,2016;(12).
G712
:A
10.3969/j.issn.1673-0968.2017.03.022
张娟娟(1962-),女,江苏启东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