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迭代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2017-04-11 21:15刘亚平彭嘉骐
山东纺织经济 2017年3期
关键词:活态工匠精神工匠

刘亚平,彭嘉骐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 湖南长沙 410004)

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迭代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刘亚平,彭嘉骐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 湖南长沙 410004)

在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前提下,以实践理论和迭代理论为指导,构建了一种较以往更为完善、普遍适用的迭代式教学模式,从技能素质、道德素质以及人文素质三个方面加强高职学生技能与道德的培养。其中最核心的是“活态模式”,即,培养学生动态、连续、敏感度高、随时关注用户心理变化的活态思维,引导学生从“生产好的产品”向“提供好的产品和服务”转变。

高职教育;工匠精神;迭代式教学模式;活态

一、背景意义

官方统计数据表明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已占高等教育55%以上的比例,高等职业教育的问题已成为研究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问题。“工匠精神”的提出,正是对高等职业教育中技艺和精神培育的重视。“工匠精神” 中的“工匠”强调的是掌握专业方面的技能、技艺和技术,而“精神”强调的是专注、忠诚及精益求精的职业追求。[1]马克思认为“人是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从哲学的实践性与思辨性的角度来看,“工匠精神”本质上指“专业精神、职业态度和人文素质”。[2]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应该担负起“工匠精神”培育的时代使命,构建支撑“工匠精神”的教学模式。

二、核心概念界定

迭代是数值分析中通过一个初始估计出发寻找一系列近似值来解决问题的过程,实现这一过程的方法叫迭代法。与之相对应的是直接法,即一次性快速解决问题。一般情况直接法总是优先考虑,但是遇到复杂问题不能直接解决时候,可以通过迭代法寻找近似值。

迭代教学模式是借用数值分析中迭代方法构建高职教学模型,创新专业课程,坚定专业态度、拓展人文素质,催化学生的“匠”心迭代,使得每一次的教学实践都更“精益求精”。

三、研究现状述评

针对迭代式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理论研究

张光建针对《VF数据库》课时少,入门难,教学目标不明确等问题,提出使用迭代教学模式进行课程教学的设想。[3]张成霞和孟令波提出“SQC”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即一项专长,两种素质和三个能力,把培养“专长突出,技能过硬,素质全面”的技术技能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4]张捷和鲁家皓基于跨学科课程建设,结合课程需求,创新性地提出了把迭代式教学应用在跨学科课程中的设想。[5]

2.方法实践

朱忠旭和黄兵结合案例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进行迭代式教学实践,把“软件工程”教学的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设置递进的教学目标,以实现学生软件工程知识和能力进化式增长。[6]张帆在研究中将现代软件项目开发中迭代驱动法应用于《网页设计与制作》案例教学。[7]张艳红和蒋春荣则探讨了大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实施教学改革后学生反映来检验学生学习效果。[8]

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迭代式教学模式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理论研究不尽准确。迭代式教学取自数值分析方法,然而已有研究中鲜少有对迭代变量、迭代关系式、迭代过程控制等的界定或讨论,理论流于形式,缺乏深入审视。

第二,研究内容不够全面。教学模式是由模式分类、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和教学评价五个方面组成,目前研究多局限于以案例、项目为依托进行操作程序的设计研究。

除此之外,现有研究囿于学科限制,视角局限于某单个领域,研究结果缺乏发展和变化,这些都与动态迭代的教学模式相背,需要不断完善。

四、研究内容

1.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认为“人是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工匠精神”本质上指“专业精神、职业态度和人文素质”。

迭代式教学模式以数值分析中迭代方法为依据。迭代法认为,从迭代变量的一个估计值出发,按照约定的迭代方式,通过控制过程反复试验可以找到近似值来解决问题。

以实践理论和迭代理论为依据,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迭代式教学模式研究可以迭代法构建高职教学模式,从技能素质、道德素质以及人文素质三个方面加强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形成专注敬业、精益求精、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德才兼备人才。

2.研究目标

本课题在培养“工匠精神”的前提下构建一种更为完善、普遍适用的迭代式教学模式,其中最核心的是“活态模式”。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用户心理正经历着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迅速的变化。高职教育有必要打破传统课程的封闭性、断层性和滞后性,构建具有迭代式思维的“活态模式”。“活态模式”培养学生动态、连续、敏感度高、随时关注用户心理变化的活态思维。

3.研究假设

本研究以实践理论为指导,将“工匠精神”归纳为技能素质、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三个要素。运用迭代思维,假设其中一个要素变化,其它条件都不变的前提下,进行迭代式教学设计及实践,经过反复迭代使得每一次结果比上一次更接近理想状态。

4.研究内容

(1)针对具体专业研究用户体验经济的特点与未来发展趋势。

(2)提炼具体专业“工匠精神”所需技能素质、道德素质以及人文素质。

(3)根据研究假设检验基于“工匠精神”的迭代式教学模式。

(4)构建“活态课程”,培养学生关注用户需求变化的工匠思维。

5.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针对“工匠精神”、教学模式等内容进行文献查阅和整理。

(2)访谈法:针对具体课程,分别以授课教师、所在班级学生和项目用户为对象,进行面对面访谈,收集技能、道德、人文三方面的必备素质信息。

(3)实验法:依托具体课程,对基于“工匠精神”的迭代教学模式进行实践验证。

6.实施步骤

(1)第一阶段:课程选取

这是本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初步阶段。课程的选择应该具备如下几个特征:一是典型性,选取的课程能代表该专业的经典特色,能够覆盖学生主要的知识点和技能点;二是专业办学时间长,课程有一定的沉淀,具有时间上的跨度;三是课程的信息化,能够体现互联网的时代特征。

(2)第二阶段:课程设计

课程的开发可以分为阶段任务与知识技能两方面。课程阶段任务根据用户心理可以分为纵向阶段(时间跨度)与横向阶段(内容跨度),每个课程阶段能够体现不同时期或不同区域用户对于产品不同的心理和需求;课程知识技能够合理有效地分布在每个阶段任务,能够把握技能点在每个阶段的个性与共性关系。

(3)第三阶段:课程测试改进

课程模式确立以后,可在不同的班级进行推广应用。通过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反馈持续地调整和改进课程。每次的反馈与调整以后,可在下一次课程再次进行测试。通过多次的反馈和调整,使课程逐渐趋于完善、科学、合理。

(4)第四阶段:课程成果总结

通过课程作业对比、归纳和总结,对学生的课程作业进行验收。课程的成果可以从两方面进行总结:一是课程改革效果是否达到最初设定的理论要求;二是与普通班级相比,迭代式教学能否使学生精准地把握用户心理和“工匠精神”。

五、总结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在政策导向“工匠精神”的氛围下,迭代式教学模式能够针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做出快速反应并即时修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从技术、品德、人文三个方面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引导学生从“生产好的产品”向“提供好的产品和服务”转变。从这一点来看,本研究无论对于教学和社会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针对以往研究中教学模式缺乏联系、变化流于片面等问题,本研究采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展开理论与实践研究,然而,联系用户需求变化,活态调整、更新教学内容,打破原有相对封闭、滞后状态,需要在不同专业、较长时间检验,还需要继续完善。

[1]贺世宇.《天工开物》的技术观及其职教意义[J].职教论坛,2016;(28).

[2]胡冰,李小鲁.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对理性缺失下培育“工匠精神”的反思[J].高职教育,2016;(5).

[3]张光建. 高职《数据库应用基础》的迭代教学模式研究[J].福建电脑,2015;(4).

[4]张成霞,孟令波.工作项目导向的迭代式教学模式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6).

[5]张捷,鲁家皓. 跨学科课程忠的迭代式教学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5).

[6]朱忠旭,黄兵.基于案例项目的高职“软件工程”迭代式教学方法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

[7]张帆.项目迭代驱动教学法在《网页设计与制作》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7).

[8]张艳红,蒋春荣.混合式教学的迭代设计与效果研究[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27(2).

G712

:A

10.3969/j.issn.1673-0968.2017.03.018

猜你喜欢
活态工匠精神工匠
活态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的构建与应用意义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场域视野下彝族《指路经》的“活态”解读
工匠赞
活态文化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