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 军,王 虹
(1 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 湖南株洲 412008;2天津飞天纺饰进出口有限公司 天津 300381)
服装材料教学与服装设计的创新性
尚 军1,王 虹2
(1 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 湖南株洲 412008;2天津飞天纺饰进出口有限公司 天津 300381)
服装设计的创新离不开对服装材料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在服装材料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能清楚、准确地阐述服装材料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能就某一方面作出详细的分析与比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会学生判断、评价、选择服装材料,同时应加强服装材料知识与其它课程知识的衔接,帮助学生形成有联系、有效用的知识体系。
服装;材料;教学;设计;创新
随着我国服装产业迅猛发展,服装的设计创新从被简单地当作企业形象的标牌到产业持续发展的突破口,经历了观念上的巨大转变。“无创新,就无生命”不再只是一种口号。服装设计人才是服装产业发展的资源与动力,具有高度创新意识的人才在整个服装产业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能量。服装设计教育应指导并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设计创新的本质,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实践,促使他们更好地将理想化的创新设计思维转变为现实中的创新型产品,服装材料学正是可以达成这一培养目标的专业课程之一。
服装的美是由其款式、结构、色彩、材质,及使其成型的制作工艺来共同实现的。“美”或是“新意”都来源于构成服装的各要素之间的融合与作用。而这其中,材质成为载体,一切款式、结构、工艺与否,无不表现、形成、作用于其上,同时,材质所具有的不同色彩、肌理、表面状态、风格是人们欣赏服装的最直接的对象。服装设计的创新包涵了服装款式、色彩、结构、功能等多方面的内容,而服装材料可以将这些方面联系在一起,同时也以自身的现实特征制约了这些方面可达到的创新程度。可以说,服装材料既是服装设计所直接作用的主体对象,也是产生服装设计预期结果的前提条件。对服装材料的把握是一种非即时显性的,具有长期性、更新性、和突破性的学习过程。我们日常即可接触到多种多样的服装材料,它们的性质、结构、作用、外观等都不尽相同,要想全面地了解和把握它们的特性,并在设计中灵活地加以应用,显然不是那么容易的。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使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内容,掌握更多的要点,并学会基本的鉴别和选择方法呢?
笔者通过这些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基本理论结合市场的实际调研与具体操作最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热情并掌握更多的服装材料知识。以服装纤维材料这部分内容为例,纤维是服装材料的原始形态,纤维所具有的外观形态、物理和化学性能等都直接影响到其所纺成的纱线、织成的面料,并最终影响到服装的整体外观、质量、价格和穿着舒适度。在服装产品上,我们可以见到有关纤维的直接表述就是服装洗水标识,它是向顾客表明产品面辅料成分以及产品如何洗涤和保养的小标签,是进入市场的合格服装产品所必须具有的标识。可以看出,掌握好纤维方面的知识是学好服装材料的最基本要求。在具体的教学中,不仅要将纤维的分类以及各种纤维的特征向学生表述清楚,还应该作出比较,教他们如何分辨纤维成分。由于他们接触到的多是已成型的面料,所以教学生如何拆分面料,并用随手可行的方法去分辨面料成分就非常重要。因此,在基本内容讲解完毕,将一些收集来的面料小样提供给学生,指导学生操作,用燃烧法教学生按相关纤维的燃烧情况,通过闻气味、看灰烬,结合外观和手感来判定面料的成分类别,就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掌握要点。同时,让学生课后去相关服装市场调研,通过看服装成品及面辅料,了解不同类型的服装它所使用的材料有何不同,一般的面料成分怎样,外观成型度好不好,售价如何等,使他们得到最直接的体验,形成由材料到服装的设计经验,而这也是以后他们参与工作的最直接的内容,因为作为一个服装设计师不仅要能设计出新颖的款式,还要能选配与设计款式相符的面辅料,并能通过选配节约设计成本。
设计师需要有新的材料来实现设计想法,而新的服装材料能够激发设计师的想象空间,创作出别具一格的设计作品。在这种相互制约与相互满足的条件下,新型服装材料不断出现,不仅提升了服装设计的整体质量与价值,也为大众带来了不一样的视觉享受,同时也激励了越来越多的高端设计人才接触、学习更多的服装材料知识。从普遍意义上来说,一般只有少数有实力的服装企业能够承受高额的设计生产新型服装材料的费用,利用高新科技所生产的特殊材料也都有专门的用途,虽然可以预见将来的广泛利用,但对大多数的生产厂家而言,利用既有的、价格适中的材料来设计、生产服装仍是首选,这就要求设计师能够很好地掌握既有材料并能加以实际可行的改造来达到不一样的创新设计效果。这种对材料的改造现在多称之为服装材料再造。
服装材料再造是服装设计创新的一种有效方式。教学生根据具体的材料使用不同的工艺处理方式实现不同的有创意的设计想法是服装设计教学不可缺少的内容。不同的材料由于物理和化学性能的不同,它在被用来制作服装的时候所采取的工艺手段能够使它形成不同的外观风格。以下我们简要地就常见工艺手段极其成型效果来做一下探讨。起褶是一种使用最多的再造方式,我们可以按照预先设定好的图形,通过线抽褶、手工捏褶、缝合褶、压烫褶的方法使面料整块或者局部产生褶的变化。不同的起褶方法使面料所产生的褶变化具有不同的风格特征,如规律的厢型褶、细密的发散型褶,以及规律与不规律相互交错的褶型等。在这些褶之上,如褶的折线上或折线之间,我们又可以以其它的材质和手法来进行装饰,象压缝、缀片、烫染等均能使其产生丰富的变化。就起褶这一方式而言,作为较普遍的面料造型手段,它所采用的具体制作手段必须与面料的材质特点相符合。如天然纤维面料,其定型性较差,一般不能利用整烫长久保持褶型,所以必须以能使其产生长久固定形状的手段来制作,如以手工线迹缝制,利用线迹的变化,使其产生不同的褶型。以拱针沿抽褶设计部位缝一道至多道线迹,再利用拱针线迹易抽缩的特点,回拉线迹,缩至符合设计要求的宽度,缝定线迹,在面料上便可形成褶。褶的宽度可以用拱针线距的宽度调节,以细密形的褶为主产生上紧下松的变化,当然也可以在多道拱针线迹的间距之内产生细密的褶变化。当我们要求的褶造型越细密,那么它所针对的面料材质也应越轻薄。相反,要求的褶造型越粗旷,那么它所针对的面料材质也应越厚重一些。相应的缝线、针距、线迹形式,及由它们所产生的缝口强度都需要产生变化。此外,由不同角度位置、线迹相配合所产生的缝迹可以在面料表面形成微浮雕的效果,产生相对立体的造型和光影感。抽纱与镂空也是材料再造较多见的工艺手段,抽纱与镂空可以在面料表面产生疏密、透空以及不同的花形变化。针对较疏松易抽纱的梭织面料,我们可以按照设计好的图形,用针或锥子在面料上挑出纱线,剪断不需要的部分,只留取图形限定处的经纱或纬纱,从而形成与原有面料材质相比较透明的图形,具有一定的光影效果。镂空方法的运用可以在面料表面形成全透空的花形变化。在设计的局域内可以先用锁缝的方式将花形的轮廓部分缝出,使纱线不会脱散,再剪去轮廓内部不需要的部分,便可得到透空的花形,透空的地方可以用绳带、蕾丝、网眼纱等材质辅以多种装饰刺绣、编结手法形成多层次的空间变化,得到不拘一格的花形变幻效果。将抽纱与镂空结合在一起使用,能够产生实与虚、断与续等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统一的变化美。能够对材料形成特殊的、新的成型效果的再造方式还有很多,我们在这就不一一列举了。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服装设计的创新离不开对于服装材料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好的设计想法只有通过选择适当的材料,并依据材料来选择合适的加工手段才能得以实现。这就要求在服装材料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能清楚、准确地阐述服装材料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能就某一方面作出详细的分析与比较,同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会学生判断、评价、选择服装材料。此外,单一的科目内容在学生的脑海中不容易产生有效的功用,只有与相关专业课程内容有利地结合起来才能得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服装材料的理论知识在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制作等相关课程中都能得到体现与利用,如服装材料的拉伸弹性、缩水率、热烫缩率、厚度等都影响到服装结构设计与服装工艺制作中的相关放量数值与工艺参数。所以,加强服装材料知识与其它课程知识的衔接,以帮助学生形成有联系、有效用的知识体系就成为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好的创新型服装设计人才。
[1]王革辉.服装材料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2]陈丽华.服装材料学[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6.
[3] 张怀珠,袁观洛,王利君.新编服装材料学[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
[4][美]普莱斯,等.织物学[M].祝成炎,虞树荣,等.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
[5][英]麦凯维,玛斯罗.时装设计:过程、创新与实践[M].郭平建,武力宏,况灿.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Innovation on Clothing Material Teaching and Fashion Design
Shang Jun, Wang Hong
(1 School of Packing & Design,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uzhou Hu'nan 412008, China; 2 FT International Group, Tianjin 300381, China)
The innovation on fashion design 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knowledge acquiring and using on clothing material. In the teaching course of clothing material, we are not only required to explain the basic clothing material theories clearly and specif cally, but also to analyze and compare from one aspect of clothing material in details. We should also train students to judge, evaluate and choose appropriate clothing material from practices. Meanwhile,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links between clothing material and the others courses, to help the students get a good knowledge of system.
clothing; material; teaching; design; innovation
G642
:A
10.3969/j.issn.1673-0968.2017.03.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