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水保
【摘 要】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当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的学习情境,注重知识的开放性、实践性和创造性, 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能,全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现代教育技术; 开放性;质疑问难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打破常规,具有新颖的、与众不同的独创性思维。它是以强烈的兴趣和丰富的知识为基础,通过相关事物或现象的启发,触发联想,实现认识上的“顿悟”与飞跃的心理活动。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我们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能,利用博大精深的物理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把学生培养成为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并富于开拓进取的创新型人才。
一、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为学生创设富有启发性的思维环境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一支粉笔一张嘴,铃声一响讲到底”。这种“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的“填鸭式”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发现不了问题,更不会提出问题。这种教学模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发挥,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采用現代化的教学手段,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创设一个富有启发性的思维环境,使学生在依据信息找出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中,产生豁然开朗或逐渐明白的思维效果,善于利用物理学本身简洁、对称、和谐统一的美感来感化年轻、企盼、渴求的心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探求欲望,开启智慧,活跃课堂,使学生思维进入高度兴奋状态。
简单、明了的物理模型能为学生抓住事物的本质;简练准确的物理概念、规律能为学生感受科学的严谨;运动与静止、引力与斥力、减速与加速、作用与反作用,粒子性与波动性,宏观与微观,这些体现物理学对称与统一的和谐都能创设富有启发性的思维环境。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坚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教师要创造机会、创设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动机,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技能,探究物理规律、解决一些常见生活中的物理问题, 从而达到掌握物理知识的目的,逐步让学生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展现了多种形式,创造了良好的问题情景,使物理学走进了日常生活,贴近了高科技,激发了学生兴趣和主动性。开展网络下的“导学”模式, 运用网络优势,开创新的教育与学习环境,教师创造条件使教材直接面对学生,为学生提供多方位、开放性的获取知识的途径。利于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控制,使学生学会学习,变教师的“包办”为“主导”、变学生的“被动”为“主动”,全方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三、注重知识的开放性和实践性,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素材
高中物理教学,应重视学习内容与家庭、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的联系,如将电学知识与安全用电、修理各种家用电器,各种发电站建设相联系;将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与生活中如何节约能源相联系;将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与航天技术相联系;将电磁波与现代通信相联系等等。
物理学是一门至善至美的科学,物理学的世界的简洁、对称、和谐、统一构成了物理学的一种内在美感。例如,一个万有引力定律:F=G■就可联系天上和地上,可预算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如果日常教学中充分发掘这些美的素材让学生领悟到其中的和谐、统一、对称,富有节奏的结构和模式,那将把学生的思维带到一个至高境界。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和创造活动,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物理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双边互动情感和知识的信息交流过程,若在课堂教学中寓教于乐,能使学生在美的氛围中情绪高涨,生动活泼,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动量守恒、能量守恒、电荷守恒、质量守恒,光怪陆离的变化中总可找到不变的真理;共点力的平衡,力矩平衡,静电平衡,原来平衡是垂死挣扎千变万化后的最佳结果;电磁对称,镜象对称,中心对称,轴对称,对称的双方原来如此的相似;对这些丰富多彩的物理结晶,可开展学术交流,模拟演示,游戏互动,知识抢答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激发求知欲。
物理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空间,让物理课变成培养学生能力的课堂,变成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升华的课堂,真正使学生“变得更聪明”。
五、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求异思维能力
“质疑问难”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体现,大胆质疑,才能打破习惯性思维模式,突破思维定势和权威效应的影响。学生提出的问题越深入、涉及面越广,说明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越充分。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鼓励大胆求异,鼓励独立思考和发表独到见解,培养学生敢于怀疑的精神和坚持真理的信念,通过帮助学生质疑、释疑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求异思维能力。
教学中对学生的提问,教师应保护其积极性,增强其信心,让学生敢于质疑课题,质疑教材内容,质疑学习过程,质疑答案,甚至质疑教师,并敢于向权威挑战。另外,教师要主动寻求并尊重学生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以培养学生虚怀若谷的品质,创造奉献的精神和高尚豁达的情操。
【参考文献】
[1]陈龙安著.《创造性思维与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杨建邺著.《物理学之美》, 北京大学出版社
(宁远县第一中学,湖南 永州 42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