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时间意识基本结构在横纵意向性中的具体演绎

2017-04-07 06:57申彦旭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意向性胡塞尔意向

申彦旭

(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内时间意识基本结构在横纵意向性中的具体演绎

申彦旭

(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按照胡塞尔的现象学分析,意向性具有双重结构,它们也被称为“横意向性”与“纵意向性”。所谓“横意向性”,是指此种意向性是服务于意向相关项、意识对象之构造的意向性,而“纵意向性”则是在意识流动中构造着内在时间统一的意向性。本文试图就内时间意识的基本结构在横、纵意向的具体体现予以说明,以便深刻地了解内时间意识的基本结构在胡塞尔內时间意识分析中的重要作用。

内时间意识; 横意向性; 纵意向性;演绎

就内时间意识结构而言,目前所能见到的胡塞尔对其所进行的现象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时间意识现象学讲座》(1905-1906)、《贝尔瑙文稿》,以及1934年他撰写的《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中。整体来看,在胡塞尔的内时间意识分析工作中,他不仅提出了当下的“滞留、原印象、前摄”的形式结构,而且还进一步深入研究在具体的、活的当下中的自我时间构造,并且澄清在从主体的延展和持续生动流淌着的当下向客观的、共同体地被构造的时间过渡过程中的所有构造阶段。[1]

一、横意向性与纵意向性

按照胡塞尔的看法,意识的基本结构是意向性,而意向性又可分为横意向性和纵意向性。

“横意向性”关涉到意识活动在每个瞬间中完成客体化的过程,这一活动过程构造出意识的相关项:意向的统一。

然而,问题在于,这个意向的相关项只是在一个瞬间中的相关项,它并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不断地“下坠”。它涉及到在一个瞬间与另一个瞬间之间的联系,关系到从一个显现的连续过渡。由此,这种涉及到时间意识的意向性就被胡塞尔认为是“纵意向性”。

横意向性和纵意向性可以通过“A-B”这样一个模型来表示。这里不仅有对“A”的“横向指向”,也有对“B”的横向指向,而且还有对A、B以及它们之间的“-”的指向。后一种指向是一个“纵指向”。

按照胡塞尔,不同意向间的时间性统一是对单一意向统一的静态分析的更为深刻的说明,因而,对“纵意向性”的分析要比对“横意向性”复杂和困难得多。根本而言,尽管从发生的顺序上说,在前面的抽象模式中的A要先于-和B,但在A之前也应该有一个“-”,才会使A得以显现。更本质而言,流动变化总是静止固持的前提。换句话说,我们之所以能够确定静止和固持,是因为我们能够意识到流动和变化。

二、原印象、滞留、前摄在横意向性中的具体体现

胡塞尔对内时间意识结构的分析以通常最为人们所熟悉的感知分析为出发点。“原印象、滞留、前摄在横意向性中具体体现为对个体对象的感知构造。首先,胡塞尔分析了仅仅指向对象的现在─阶段的具体行为这一环节,他把这一环节称为原印象。就其单独来讲它并不能给我们提供对时间性对象的知觉,它必须被置于一个时间性的视域里,并且必须被滞留所伴随,滞留给我们提供对象刚发生过的阶段的意识:它也必须被前摄所伴随,即一个对象将要发生阶段的多少不确定的意向。”[2]

(一)原印象

原印象和滞留概念的提出使个体对象的感知结构更加清晰,也使其功能更加明确。可以明晰地说,任何一个时间的的客体构造的开始都是一个原印象,“延续客体之‘生产’得以开始的‘起源点’是一个原印象。”[3]原印象具有高度的自明性和被给予性,它是时间构造的开始,胡塞尔明确地表示:“原印象是这个产生的绝对开端,是是所有其他的东西从中持续生产出来的源泉。但它自己并不是被生产出来的,它不是作为某种产物,而是通过自发的发生才形成的,它是原制作。”[4]

原印象会一个接着一个的被给予,当第二个原印象被给予时,第一个原印象就会进入下一个时间阶段——滞留,而第三个原印象被给予时,第二个原印象也会进入滞留,以此类推,但是原印象的内容并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如我们切身感觉到的时间是一致的,它总在不断地更新,当下不断地成为过去,犹如一只无形的手在推动着时间的前进。

在静态考察中,一个时间个体的构造必然开始于某一个点,如果这个点是意识生产出来的东西,那么它必然有一个更深的源头,它就不是生产的起源点。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原印象必须是被给予的。但是到《贝尔瑙手稿》时期,胡塞尔察觉到原印象是在意向的朝向中被给予的,他发现这个接受的过程中贯穿这意识的主动性,原印象乃是在意向的朝向中被给予的,也就是说它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并且选用了原体现来代替原印象。

原印象作为生产的起点,表明了在一个时间客体的构造中,一个最初的点必须首先被给予,随着时间轴的变化,会不断的有新的原印象的出现,而原来的原印象就会变为滞留。但是原印象的内容却不会改变,胡塞尔强调:“原印象是绝对的不变异者,是对所有其他意识和存在而言的原源泉。原印象的内容就是在于现在这个词所意味着的东西,只要他是最严格意义上被了解,每个新的现在都是一个新的原印象的内容。”[5]这里胡塞尔明确的说出原印象所包含的内容就是现在所包含的内容,所以虽然现在在时间轴上不断后移,可新的现在又是一个新的原印象。它并不会随着时间轴的变化而变化,而是占有唯一的确定的位置。

(二)滞留

原印象是时间构造的起始点,而在新的原印象产生时。前一个原印象并不会马上成为过去,它会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一种变异,这被胡塞尔称作为滞留,而且它是时间之晕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1 时间意识的结构Hua 33/22中图表的一个缩减版

在此,我们可以借用胡塞尔本人所画的一个图表来更为清晰地展示内时间意识的结构。如图,AC表示一个客体延续的时间段,A为这个时间段的起始点,所以从A到C是由一个一个的原印象所组成的时间轴,是一个不断弱化的过程。这个体验存在一个变异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由原印象变为滞留的过程。如图1所示,当原印象B取代了原印象A时,原印象A就会弱化变异成为原印象A’,他并不会马上消失,而是与原印象B一起构成了新的原印象。同样,当原印象C出现时,原印象B变异为B’而原印象A弱化成A’’,CB’A’’一起构成了新的原印象。值得注意的是,B的滞留意识并没有代替A的滞留意识B’和A’’是共同滞留在当下意识中的,滞留的这种特征表现出了双重的意向性:一方面,滞留是一种特殊的意向性,这种意向性服务于一个时间客体的构造。因为滞留把过去的一系列内容扣留在当下的意识中与当下的原印象相连接,为当下意识提供了带有过去时间样式的内容,一个延续的时间客体得以被构造。[6]

(三)前摄

胡塞尔在《內时间意识现象学》中对前摄叙述甚少,而且仅仅几处提及前摄的地方基本都是在之后补充进来的的札记里。胡塞尔明确地表示,前摄大致上属于未来,而立义属于现在,它与滞留一起围绕在原印象周围,形成一个时间晕。它的立义属于当下这点与滞留的概念十分相似。原印象就是被充实的前摄。前摄是一种空泛的意向,随着素材的不断涌入,这个意向变得越来越清晰,并最终成为一个确定性的当下的意向,成为一个原意向。所以胡塞尔说,感知河流中的每一个点都有其意向性,现在的点和过去的点被原印象和滞留意向的指向,而前摄对一个末至的点的意向则是以“后补”的方式被意识确定的。尽管前摄这个面向将来的意向是空泛的,它不像原印象和滞留那样是一种确切的意向,但重要的是,前摄是一种“可以确定的意向”,它能够在意识的流动中被充实。

胡塞尔在《贝尔瑙手稿》中采用前摄与滞留相对应的研究思路并进一步指出,前摄与滞留一样,它所面对的是未来的整个事件或是事件的片段,而不仅仅只是一个点,前摄不仅能指向下一个点,它还可以指向整个未来。“每一个先行的前摄与前摄性连续统一体中的每一个连接的前摄相比,正如每一个后面的滞留与同一个系列的先前的滞留相比,前行的前摄意向性地包含所以以后的前摄,后面的滞留意向性的蕴含所以一切的滞留。”[7]如果我们承认对滞留的滞留,同样也应该承认对前摄的前摄,滞留的滞留在强度上会更加微弱,前摄的前摄在意向在则会更加的空泛。

图2 原意向—滞留—前摄和对象的不同时间性上文中阶段的关系

原印象、滞留和前摄是“同时”的,每个意识的现阶段都包含原印象(A),滞留(B),和前摄(C)的结构。这种三合一的沉浸中心的结构的相关物,是对象的现阶段(02),过去阶段(01),和未来阶段(03)(参见图2)。对象在现在——阶段有个时域,但是它不是由滞留好前摄组成的,而是由对象的过去和未来阶段组成的。图二清晰的表明了原印象、滞留和前摄三者对个体对象的感知构造,即横意向性的具体演绎。在A-B模型中具体表现为A和B,由意向相关项和对象构成的,服务于意向性。

三、原印象、滞留、前摄在纵意向性中的具体体现

原印象、滞留、前摄在纵意向性中具体体现在胡塞尔对內在时间之形成的描述中。在谈及内在时间时,胡塞尔首先区分了“内在的”与“内的”这两个术语的概念,他指出“内在的”对应的是“外在的”、“超越的”,其中的“内在”则是对象化、客体化的反思;而与“内的”相对应的则是“外的”,是非对象化、非客体化的行为。

“就时间意识而言,在内时间意识阶段,时间尚未被对象化,内时间意识或延续的感觉只是伴随着意向活动,但本身不是意向活动的相关项。只有当我们进行回忆或反思,发现感知的客体以排列的方式处在一个连续的序列中,并且将目光集中于这个序列本身,从而意向地指向和构造出这个序列,使这个序列成为客体时,内在的时间才得以产生。因此,内在时间是反思构造的结果,是对象性的。”[8]胡塞尔自己在《形式逻辑与先验逻辑》中说,内在时间意识无非是指以内在时间为意向相关项的行为。它是对象性的,不同于内时间意识的非对象性。

内在时间是一条由点、相位、片段等等组成的时间流。它的每个原本的现在点都是由感知组成的。与感知相衔接的是回忆。但感知不是直接跳到回忆中,而是通过“滞留”的过渡。滞留一包括前摄是感知的一部分,它是现在点的时间晕。现在点的核心是原印象,滞留与前摄构成原印象的晕。它们共同组成感知——体现行为。

如果以上文中图一进行说明,可以看到,AC表示一个客体延续的时间段,原印象A过度为滞留A’,A’又进一步过度到A’’,AA’A’’这个系列就是一个关于A的滞留意识的连续统,每个不同阶段的统一都有先后连接的连续性。一个滞留连续地发生变异,它形成了一个关于这个滞留的连续的统,滞留的这种意向性服务与时间意识河流中自身的统一的构造,这就是构造时间意识中“纵意向性”的体现。“所以也就是说,有一个纵意向性贯穿在此河流之中,它在河流的流程中持续地与自己本身处在统一之中。第一个原感觉在绝对的过渡中流动着地转变为它的滞留,这个滞留又转变为对此滞留的滞留,如此等等。”[9]因为这种纵意向性,某个感觉的滞留始终保持这自身的统一,这个感觉只会在强度上越来越弱,越来越脱离意识的注意地把握,但它原有的意义和内容却不会改变。这是这种构造自身统一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准确的再现一个过去之物的内容。

正如前述所提到的胡塞尔在《贝尔瑙手稿》中采用前摄与滞留相对应的研究思路并进一步指出,前摄与滞留一样,如果我们承认AA’A’’这个系列就是一个关于A的滞留意识的连续统,它以连续变异的方式构造出自身的统一,那么我们同样应该承认前摄也拥有这样连续的统一性,它也以这一种连续充实的方式在构造这自身,这里不再过多陈述。

回忆对感知的重复同样体现了原印象、滞留、前摄三者在时间意识构造中的重要作用,回忆的内容和感知的内容是逐点相符的,回忆时现在的点又有一个时间晕,它的核心还是原印象,滞留与前摄仍然构成原印象的晕,但一切都是以回忆的方式再造的方式。回忆的内容可以和感知相同但意义不同,回忆一当下化的方式附带了时间的因素。也正是由于意识具有回忆的能力,它对內时间的纵向构造才得以可能。

结论

滞留、原印象、前摄是内时间意识的基本结构,是运动感觉和时间感觉的基本组成。它们三者具有双重的意向性,即“横意向性”和“纵意向性”。“横意向性”和“纵意向性”共同构成了胡塞尔的内时间意识。简言之,滞留、原印象、前摄在“横意向性”中主要体现为对个体对象的感知构造,即是客观时间点的构造,被构造的客观时间是内在时间意识直流中的个体的时间点;在“纵意向性”中主要体现为通过反思和回忆对内在时间的构造。

[1][8]倪梁康.胡塞尔早期内在时间意始分析的基本进路[J].中山大学学报,2008(1):108、109.

[2][丹]丹·扎哈维.胡塞尔现象学[M].李忠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85.

[3][4][5][9][德]胡塞尔.内在时间意识现象学[M].倪梁康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61、133、101、115.

[6] Shaun Gallagher and Dan Zahavi .The Phenomenological Mind: An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of Mind and Cognitive Science.Routledge.2008:80.

[7] Husserl. Die Bernauer Manuskripte uber das Zeitbewusstsein(1917/18)(Husserliana Band XXXIII,R.Bernet &D.lohmar Hrsg).Dordrecht/Boston/London: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1,s.10.

2016-12-15

申彦旭(1990-),女,汉族,河北省张家口市人,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德国近现代哲学。

猜你喜欢
意向性胡塞尔意向
语境中的胡塞尔*
——专栏导语
意向性运动干预影响局部脑缺血大鼠GLUA2和N-cadherin表达的影响
供应趋紧,养殖户提价意向明显
东方留白意向在现代建筑设计的应用解析
对胡塞尔《逻辑研究》再版的解析
批评话语分析中态度意向的邻近化语义构建
浅析胡塞尔现象学的意向性结构
(简论诗创作的意向性)
胡塞尔现象学的认识论雏形——读《现象学的观念》
集体意向:交互认识的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