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
我们先来说一个名词——阅读障碍症。阅读障碍症,简单说来是它一种大脑合综处理视觉和听觉信息不能调协而起引的一种读阅和拼写碍障症。很多患者是商智极高,甚至包括天才型的人。像达奇芬、爱迪生、爱因斯坦、肯尼迪等在儿童代时都被为认成绩极差的“笨孩子”,最后现发他们都属于阅读障碍症的型典例子。
上面这句话你能读懂,恭喜你,你没有阅读障碍症。事实上,上面这句话,我颠倒了将近十处的词序,之所以读者能读懂,是因为人类的阅读是一种视觉(眼睛从左到右移动,同时几个字符,但不断重复)和语言(你读的时候一般是要念的,且并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念的)以及语义(阅读的时候调动起大脑碎片化的知识系统)的综合行为。没有阅读障碍症的人对语音语义和文字的容错能力很强,但有些人不能容错,不能将正确的视觉、语音和语义准确地关联,这类人有可能智商低下,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天才。恭喜你,如果你读第一段用了好几遍,你很可能就是天才,当然写这段文字的我不是笨蛋。
我们正常人阅读,能够快速高效地调动我们的形象、表象、意向,为了高效,很多东西就不会细细思考,因此也错过了很多深度的逻辑,又由于很容易对文字中间的联系产生意向,因此三维和图像的大脑锻炼就相对较少。回到第一段文字,如果是正常人也就快速读过去了,然而,当里面藏着更深刻的道理的时候,读得太快也就错过了。
很多人读中国古代善本书有一个很大的疑问,那就是怎么没有标点符号?事实上,无论是竹简还是纸书,古代汉语书籍的标点符号非常发达,种类和功效甚至超过今天。之所以很多书没有标点符号,是为了让教师教书和学生学习的时候能有一个发挥个性的“基础素版”,因此叫“学习素材”。原书是黑白的,句读可能是红色的。在《礼记·学记》中,关于句读有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说法:“一年视离经辨志。”这就是说,小孩读书一年以后,要考查“離经辨志”,所谓“离经”,就是句读经典的能力。为了这种“离经辨志”,书要印“素”才行。
古代纸是很贵的,因此文言文盛行,句读也很节俭。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信息过载成为一个问题后,我们又要重新回到经典、回到句读。信息充分不一定是件好事,而找到经典以及深度慢阅读,反而是现代教育所缺少的,这也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议题。
我有一门“网络工程管理”课程已经教了11年,虽然教材是自己写的,案例也是自己亲自操刀的2000万级的项目,但还是觉得不踏实。如何为学生打下10年不过时的知识、20年不被淘汰的技能、30年不能忘却的体验呢?在以前的课程中,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聚”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好“深度学习”的问题和前沿的问题。这一段时间听句读,逐渐有了体会,那就是:如果能找到一篇既前沿又涵盖经典的知识点,且有趣和综合的文章,围绕这篇文章进行句读的解释,在课堂上就能体现更多的学问性而不是花哨。
再回到开篇那段错误连篇的文字,网络时代最大的阅读障碍在于不能深入阅读,而潜在的深层内在逻辑才是学习真正的价值,要做好对学习的引导,最重要的是需要教师厚积,学生薄发,而薄需要寻找经典、找到经典,又符合前沿,然后慢慢读,把自己当作一个阅读障碍者去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