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劼
一位语文老师在课上对学生说:“你们要多读书,多观察。古人云:‘厚积才能薄发。没有足够的积累,是写不出好文章的。”这位老师的话,我们完全能够理解,且十分赞同。但是,“厚积才能薄发”的用法真的对吗?有人说这是对成语的误用,也有人说这是对成语的活用,一时争执不下。
实际上,“厚积薄发”语出苏轼的《稼说·送张琥》。张琥是苏轼的好友,在张琥即将赶赴京城时,苏轼写下了这篇文章,用种庄稼打比方,谈做学问的道理。文中有一句:“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十个字的临别赠言,既概括了苏轼的人生经验,又饱含着朋友间的真诚情义。
苏轼在这十个字中,对朋友提出了四点告诫,前两点关系到学习态度,后两点关系到治学态度。学习态度方面,“博观”指开阔视野,广采博览,爱书如命;“约取”指眼光独到,目标明确,取其精华。治学态度方面,“厚积”指培植根茎,重视积累,追求扎实;“薄发”指自我约束,质量第一,宁缺毋滥。苏轼提出的这四点,构成了完整的學术精神。只有在这些方面加强修炼,才有望成为大学问家。
由此可以看出,“厚积才能薄发”是站不住脚的。苏轼从两个方面提出治学的要求,引用者却把“厚积”和“薄发”误解成了条件关系,“厚积”成了“薄发”的前提,“薄发”成了“厚积”的目的,“厚积”就是为了“薄发”。这显然不是苏轼想表达的意思。如果要说条件,“厚积薄发”作为整体才是条件。只有“厚积薄发”,才能写出有真知灼见的文章;只有“厚积薄发”,才能言他人之所未言,发他人之所未发;只有“厚积薄发”,才能不断攀登学术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