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九奎
摘要:2016年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举办了首届初中化学网评优质课,为广大教师提供了深度交流研讨、发展提高的平台。本次活动参赛教师整体素质提高,注重新课程理念的落实,精心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适时渗透化学学科思想方法,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初中化学;优质课;点评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7)02-0022-06
2016年11月17-18日在石家庄市第二十八中学录播教室,举办了首届河北省初中化学网评优质课,何为网评优质课?顾名思义,主要是利用网络技术实现网上观摩与评比,这是为适应“互联网+教育”的时代潮流,提高教师的教学和教研信息化水平而开展的一项活动。作课教师在录播教室现场上课,专家评委在各自办公室登录河北教育资源云平台在线评课系统,异地观看网络直播,直播过程中专家评委可以在交流区就上课中的问题及时研讨,还可以打开作课教师的课件等资源适时观看,并在每节课结束后对照评价标准进行打分,观摩教师可在赛后以网络观摩的方式进行网络评课。
一、基本情况
这次活动创造了两项河北省初中化学优质课评选之最。一是现场讲课教师最多,达到20位;二是每天展示教师最多,达到10位,上午07:40-11:50五节课,下午13:20-17:30五节课。可以说是节奏最快、效率最高的一届。结合学校所用教科书及教学进度,共列出11个课题供参评教师选择,最后确定了8个课题,涉及9个课时,涵盖了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探究、物质性质探究、气体制取研究、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探究及概念学习等多角度、多方面的内容。参赛课题及同课异构教师人数如表1。
二、本届评优课呈现的亮点
1.参赛教师整体素质提高
教师的教态自然大方、面带微笑、和蔼亲切。多数教师讲授语言富有感染力,语调、语速适中。教师的肢体语言丰富多彩,而且照顾学生的感受。如,采用请的姿势让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的实验技能、课堂调控能力等都有提高,尤其是教师的板书设计能力,比往届有很大的提升。所有教师都精心设计了板书,给学生呈现了突出核心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启发思考、富有艺术性的板书。有的用彩笔突出重点,有的用网络图突出知识的建构过程,有的借用磁力贴实现板书的互动和生成,有的还自制教具增强板书的美感……
如,定州市花张蒙初级中学肖继承老师的板书(图1),不但硬笔书法写得好,而且重点突出、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核心知识。
如,秦皇岛市海港区外语实验学校的孟慧坤老师,在讲燃烧的条件时,利用自制教具——贴图,当满足燃烧条件时,“火”便形象、生动跃出(图2甲),而当破坏燃烧的一个条件时,“火”又“熄灭”(图2乙)。这样的板书生动、直观、给人以美的享受。
2.重视“做科学”的探究活动
20位老师都精心设计了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活动,既有实验探究活动,又有讨论探究活动。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有助于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的方法,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刘宏良老师设计了两轮实验探究活动,并以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为例,分析反应前后究竟哪些物质的质量之间存在着等量关系,帮助学生深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内涵。
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关俊艳老师设计了分析在生活中能得到二氧化碳的几种途径里,哪种适合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讨论,并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确定了所需的药品。
学习燃烧和灭火时,考虑到白磷的毒性以及白磷、红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有毒)会形成大量白烟污染空气,不适合在录播教室进行分组实验,所以尚晓娜老师设计了由学生使用模拟的白磷和红磷设计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图3),并在小组间充分展示交流(图4)、整合、完善,最后得到环保、简便、效率高的探究方案,再由教师演示。这样的设计,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灵活性,提高了学生实验设计、实验分析、实验评价等能力。
学习溶液的形成時,在原有实验基础上,王军华老师递进实验,很巧妙、很实用、富有启迪性。第一次实验(表2):取5支试管,分别用药匙取一药匙的试剂加到对应试管中(碘和高锰酸钾各取一粒),倒入约占试管1/4体积的水,振荡,仔细观察并记录对应试管中出现的现象。然后,针对出现的实验现象,小组间讨论如何把他们分类?继而初步引出溶液的概念。为进一步探究溶液的性质及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又开展了如表2所示的第二次递进实验探究:向(1)号试管中再加入一药匙硫酸铜,向(4)、(5)号试管中分别再加入汽油至液面约到试管体积的1/2,向(6)号试管中放入一粒高锰酸钾,再倒入约占试管1/4体积的汽油。经过进一步观察、分析、讨论,得出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有多种、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同一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等结论。这样的设计不只是提高了实验的利用率,更重要的是拓展了思维的深广度,学生能体验到知识形成的乐趣。
说明:实验现象可从有无分层、是否浑浊或看到小颗粒或者小液滴、是否有颜色等角度描述。
3.创新使用教学仪器或教学手段
本届评优课多数教师创新使用了教学仪器或教学手段,有的将自制仪器适时、高效用在实验中,有的借助物理仪器对溶液的性质进行探究,有的借助电子传感器显示的数据进行科学推理,有的把高科技产品引入实验探究。正是由于教师的用心研究、精心准备,才使学生学的更加主动、更加高效、更加透彻、更加深入。
“w”管实验:刘宏良老师自制“w”管(图5)用于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w管两端可以套气球或盖橡胶塞形成密闭装置,本套装置既可以用于无气体参与的实验,也可以用于有气体参与的实验。具有微型化、操作简单、便于称量的优点。endprint
型装置:刘春艳老师自制型装置(图6)用于木炭还原氧化铜。该装置由每个小组学生课前自制,实验前教师将木炭(烤肉串用)和氧化铜分别充分研磨并烘干,课上由学生将木炭粉与氧化铜粉以1:10的质量比混匀后放到直管中间,并向弯管底部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安好胶帽,然后用酒精灯加热。加热过程不断挤捏右侧胶头,当受热部分管壁发红并且打弯变形时停止加热。可看到澄清石灰水变渾浊,原来的黑色粉末变成亮红色。实验中还能由玻璃管受热部分“打弯”推理得出该反应需要高温条件。这样的创新实验,使班里所有学生都能清晰看到反应的现象,感受化学变化的神奇,体验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绘画探究:武文静老师增加绘画实验——用石墨和黑色蜡笔分别画一幅长方形画,再对比观察二者颜色和光泽,学生能惊喜感知到石墨不是黑色而是深灰色,以及石墨具有金属光泽的特殊性。
巧用物理仪器设备:溶液是初中化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如何能让学生感知溶液的稳定性、均一性呢?对于溶液的稳定性,王军华老师借用物理中的手持折光仪(或折射仪,网络上又叫测糖仪或光学盐度计,如图7)在不同的时间测定所配制蔗糖溶液的浓度。
先是播放一周前邢台市第十中学学生测定的视频,读数为15.0%;一周后,在石家庄市第--
#JL中学上课时,学生现场读数也为15.0%。虽然时隔一周,但溶液浓度没有任何变化,说明溶液具有稳定性。对于溶液的均一性,王军华老师借用电液比重计(GFD-1,1.00-1.30).分别测量学生自己配制的食盐水上、下部分的密度(图8).不同的小组因配制的食盐水浓度不同,所以得到的密度也不尽相同,但自己小组配制的食盐水上、下部分密度一样,从而得出溶液具有均一性的特征。刘燕老师借用了精确度比较高的密度计测定学生自制汽水各部分的密度,得出溶液具有均一性的结论。这种基于数据的推理,使所得结论更具有信服力。
创新教学手段:在与学生一起探究燃烧的条件时,为了使试管中的红磷燃烧,尚晓娜老师用高能激光笔(注意安全使用)照射红磷,使红磷迅速达到着火点而燃烧,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引进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张骥老师将电导率传感器引进课堂探究维他命(溶液)的均一性(图9);在学生展示环节,张骥老师又巧妙、熟练地运用多媒体快拍功能,同时展示2~6位学生的方案,然后进行对比、分析、讨论,很快得出最佳设计思路。
4.注重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化学课标》)在课程设计理念第4条指出: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届评优课,所有老师都精心设计了新颖、独特的学习情境,这些情境不但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很好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和探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用好化学、造福社会的信心与志向。
故事情境:刘春艳老师以《碳父的理想》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碳单质的化学性质。李宗武老师以科学故事《金刚石失踪案》音频,创设悬念,通过分析推理、观察思考成功破案,再通过实验探究将案件进行拓展。
生活情境:关俊艳老师以“为水草提供二氧化碳”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和兴趣。陈立强老师利用“橙皮的汁液挤到气球上,气球爆炸”的案例和现场实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地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究。刘亚萍老师以“女儿玩耍时擦破皮肤”的生活小意外,引出消毒液的配制实验、成分分析的探究……
电视电影情境:尚晓娜老师精选《熊出没》动画片片段,并借助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将原生态问题转化为学习任务,合理猜想燃烧所需的条件、设计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精选《熊出没》动画片另一片段,总结灭火方法,结合燃烧条件继续分析,得出灭火原理。王海彬老师从电影《终结者》中可随意变形的液态金属片段引入金属材料的学习。
新闻、高科技情境:武文静老师以《贝多芬的头发变成钻石》新闻视频,激起学生思考,为新课学习作铺垫,学习中间再以贝多芬头发制成钻石的过程视频,结合拓展展示的新型碳单质(图9),学生能深深感受到科技发展对社会生活的促进作用。张振英老师播放“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并与天宫二号对接”视频引出有机合成材料的学习,恰巧的是上课前两小时,11月18日14时03分,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成功着陆,张老师在课上及时向学生介绍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把关心时事、热爱祖国、与时俱进的正能量传递给学生。
其他还有实物情景、魔术情境、实验情境、化学史实情境、广告情境、多媒体微观动画情境等等,可谓匠心独具、丰富多彩。
5.渗透化学学科思想和方法
学科思想和方法是学科教学的精髓和灵魂,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知识储存和能力发挥的状况,尤其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会发挥重要作用。本届评优课,很多教师注意渗透化学学科的思想和方法。
实验探究中,渗透有序观察、描述、记录实验现象的方法;运用对比(照)实验的方法;控制变量的方法;定性、定量实验的思想;绿色化学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
碳单质、二氧化碳、金属材料、有机合成材料等物质性质学习中,渗透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思想,用途反映性质、性质反映结构思想,分类思想,模型思想等。
溶液的形成学习中,渗透宏观与微观结合思想、物质运动思想等。
三、一些问题与建议
1.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个别教师对《化学课标》中课程目标的内涵理解不到位,没有很好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制定的三维教学目标中使用了“使学生了解……”“使学生理解……”“激发学生……”“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学生……能力(意识、观点)”“教会学生……”等短语,这些短语的隐含主体是“教师”,相当于学生被动学习。应采用“认出……”“解释……”“设计……”“写出……”“对……作出评价”“初步学习……”“体验……”等短语表述教学目标,虽然没有写出主语,但其隐含的主语是“学生”阁。endprint
个别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针对性、操作性不强。如,通过探究实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提高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这样的目标不只是针对某一节课,放在任何一节有实验的课上都能用。建议教师要用心撰写自己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而不是拿来就用、做個样子,给“别人”看。
2.研读课标和教科书
《燃烧和灭火》、《溶液的形成》都是两课时内容,有的教师设计成一课时,课堂上囫囵吞枣、急急忙忙赶课,导致学生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2012年修订前《溶液的形成》内容顺序为溶液(包括乳化)、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两部分,2012年修订后调整为溶液、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乳化现象三部分,即将溶液和乳化分开,目的是先学好溶液的特征、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液的用途、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再学习乳化现象,修订后层次更加清晰,有效避免了学生认为乳化后形成的浊液是溶液的错误认识。然而,有的老师没有吃透教材精神,还是用旧思路,把乳化的内容放在第一部分学习。
教科书中实验9-2的操作是“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1~2小粒碘,然后分别加入5mL水或汽油”。而有的老师给出的实验方案是“取两支试管向一支试管中加入5mL水、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5mL汽油,然后分别加入1~2小粒碘”。上课时可明显看出因为先加入液体,试管无法横放,不易顺利添加固体物质。
义务教育教科书在2011年版《化学课标》指导下都做了全面修订,大家应深入研读《化学课标》和教科书,理解修订的原因,上升到更高层次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克服思维定势,改变一些原有的、不恰当的习惯做法。
3.夯实教学基本功
一是注意书写和表达的专业性和规范性。如,pH、mL、↓、化学式等的书写要规范,“谁和谁反应生成谁”等的表述不是规范的学科语言等。
二是注意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合理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功能很强大,不能只是观看图片、音频、视频、问题等的播放器,需要我们进一步开发其功能。如,尚晓娜老师的思维导图、张骥老师的电子快拍等都实现了多媒体与课堂的深度融合,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与生成性,类似这样的功能需要大家进一步研究开发。教师的板书、教具等传统教学手段也不能忽视,副板书不能成为空白。将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合理使用,才能使课堂更有活力、更有内涵。
4.加强反思,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针对这次评优课,我们结合各位老师的现场展示与效果、学生表现与收获等和平时的教学做对比,有一些问题提出来我们一起反思。
一是实验常态化问题。公开课、评优课等活动中老师们都能进行实验,而在调研中发现实验开设并不理想,从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可以看出,学生主动性、参与度、思考度、表现欲等都很高。如何使实验常态化是需要我们研究落实的课题。
二是课堂问题的价值。不少老师的问题过于简单,一问一答式较多,看起来热热闹闹,其实缺少思维含量和驱动性。也有的问题脱离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难度大。如,《质量守恒定律》一课的问题:“以碳酸钠粉末和盐酸反应为例,说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学生还未学溶液的概念,不清楚盐酸的溶质、溶剂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学生难以回答。所以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具有一定思维含量、一定驱动性、难度和梯度合理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
三是活动评价问题。教师对学生评价的准确性、及时性、激励性有待提高。学生回答问题不是教师期望的怎么办?值得大家研究。
四是仪器稳定性与精确度问题。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探究中,如果电子天平稳定性差、精度过高都会影响学生的判断与推理。溶液各部分浓度、密度、电导率的测定所选仪器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所以,不是精确度越高越好,适合我们现阶段使用的仪器才是恰当的。
评优课为广大教师提供了深度交流研讨、发展提高的平台,因水平有限,分析的不够全面,也有不当之处,请大家谅解。愿我们共同努力,以学生为本,进一步将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与学生一起享受化学带给我们的快乐。
[责任编辑 韩四清]endprint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17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