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丰
摘要:开设通用技术课程体现的是加强普通劳动者通识性的技术教育的国家课程意志,是在普通高中教育中体现职业教育思想的实践。它必须要在精英色彩与大众取向间辩证寻衡。实施通用技术课程既要重视技术性,也要重视社会性,还要考虑课程的独立性、联合性和衔接性。
关键词:通用技术课程;课程价值;课程定位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7)02-0004-04
通用技术课程是高中课程改革的新设课程,也是体现新课程价值的重要亮点。从高中新课程推进的进程看,它可能是课程开设条件最薄弱的一门学科。一无成熟师资、二无设施设备、三无明确意义的评价“刺激”,四无丰厚的专业支持队伍,通用技术课程可谓是真正的“白手起家”。它所依托的主要是一支长期以来被忽视的劳动技术教师队伍,一支迫切需要专业知识和教学知识武装的队伍。然而,也正是这门课程,在这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中被赋予了新的使命。端正大家的认识,体会课程的价值,形成理解课程的大局思维非常重要。作为行外人士的我,一直关注着这一课程,以下思考聊作“窗外的观察”,共促课程的发展。
一、面向研究者的教育与面向劳动者的教育
长期以来,普通高中教育以升学预备教育为己任,以培养人才精英为荣,因而课程与课程实施也以面向未来研究为导向。这样的普通高中教育确实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作用。然而,在高中段教育逐渐普及,普通高中教育定位转向培养未来劳动者的大众教育后,我们现实的课程取向却仍然在试图制造“研究者”,哪怕很多大学生和研究生手持文凭,却不知如何面对劳动,如何应用科学知识,基础教育界那种功利的现实逻辑还是那么振振有词。这是值得反思的。我们应该为孩子的将来留下什么?什么是孩子将来最需要的财富?
不庸讳言,孩子们今天面对教育的“疲惫”是因为社會资源的稀缺导致的“机会主义竞争”的提前。而孩子们本质的需要是生存的能力,一个人面对职业、面对劳动的积极心态和能力。平心而论,在我国15-18岁年龄段的青少年中,究竟应该有多少孩子适合去竞登“人才金字塔”,究竟应该有多少孩子需要切切实实地为未来的普通劳动者生涯而奠基呢?
我想,从教育.陛质的嬗变出发,新时期普通高中教育应该向职业教育学点什么?一是重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二是关注学生今后可能面对的技术活动;三是帮助学生认识职业劳动,学会生涯规划。高中新开设的通用技术课程实际上就是体现这一思想的重要课程。不过通用技术课程的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技术有所区别,前者关注的是技术设计活动与技术素养,而后者关注的是具体行业的劳动技术。但不管怎样,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表达了要加强对普通劳动者人群进行通识性的技术教育的国家课程意志。而课程中“通用”二字,既体现了独立于具体行业之外的技术素养的通用性,又体现了课程强调面向普通劳动者的意义所在。
二、通用技术课程的精英色彩与大众取向
当然,强调通用技术课程的通用性并不是绝对的。从通用技术课程面对的学习对象看,它必须要在精英色彩与大众取向间辩证寻衡。
从社会经济的发展看,从国家民族的振兴看,我们迫切需要提高全民的技术素养,倡导创新,培育创造发明,以促进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业的发展。通用技术课程的应运而生显然肩负此命。但是,作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它在课程愿望中必须要注意大众取向,注意其课程目标对普通的学习者的适切。
然而,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技术课程开设的主要力量往往是一些优势学校,因为他们的教育思想正在觉醒,他们的基本条件相对优越。但是推动中等程度的学校与弱势学校开设该课程的社会意义更为重要。因为,他们的相对落后,使他们的学生所面对的课程的结构更显不合理。技术课程是他们调整课程结构的重要“棋子”。但他们却是该课程推进最为困难的堡垒。
我们认为,在一般学校推进通用技术课程的定位与策略将有别于优势学校,刺激他们开设技术课程可能需要新的机制与支持。目前通用技术课程在孩子未来的成长生涯中的意义可能有两种:一是可发展性,今天的学习为未来可能从事技术创新行业的孩子提供“种子”;二是可应用性,今天的学习对孩子技术意识的启蒙与动手能力的初步训练,为孩子未来的职业活动提供应用的可能。这两种意义是兼具而不可偏废的。
三、通用技术课程的技术性与社会性
从通用技术课程内容的内在组织看,它所依循的是与自然科学相似的技术科学的逻辑体系,而且从课程实施中所涉及的案例与应用的知识看,理工科背景的老师较易适应。然而,在看到其技术性一面的同时,我们还应关注其社会性。
不仅技术的应用域中有大量社会活动的背景,而且技术课程的目标也不能仅仅止步于创意与实践,其对大部分孩子的启蒙意义还有职业意识的启蒙、劳动意识的启蒙、甚至于生涯规划意识的启蒙,这好比“为孩子打开一扇窗”。然而,当我们真要将这些功能都堆加到通用技术老师目前还比较稚嫩的肩膀上,可能还要慎重。但目前的慎重并不表示对该课程社会性的忽视。我们依然要记着这是通用技术课程的隐性目标,也是课程社会功能的体现。我们必须要在该课程未来发展的过程中,增加社会性的因素。
记得20世纪90年代在广东曾有“普通中学中开展职业指导”的区域性教育改革,尽管今天这一探索并没有在较大范围内常态课程化,但他的意义与通用技术课程有着共同的价值。
四、通用技术课程的独立性、联合性和衔接性
尽管我们认同通用技术课程作为独立课程开设是教育的重要进步,但我们还是要辩证认识课程成长的基础与背景。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中,劳动技术教育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领域而开展的,也正是其独立课程地位的取消,使很多学校削弱了劳动技术教育。当然被削弱的主要还是纯粹以“手艺”为核心的劳动技术教育,而引导学生社会实践的劳动技术教育并没有被削弱,作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背景的劳动技术教育也没有被削弱。endprint
在高中新课程计划中,通用技术从综合实践活动中分化出来,并与信息技术课程同列为技术领域。这显然反映了我们在知识经济时代,主动适应科技革命的课程抉择。通用技术课程目标的成熟体系基本形成,以技术与设计的流程和原理为主要内容的两个模块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但是在课堂观察与课程实践中,我们又发现,通用技术课程与研究性学习的强烈联系。“技术与设计1”的主线与我们研究性学习课程启蒙的框架比较接近,学生课程实践的主题选择也是开放的。我们无意去抹擦课程区别的边缘,因为这是技术教育界数年努力的进步之举,是课程形态的历史突破。但我们还是要注意在课程的独立性与联合性问题上的辩证思维。
我们认为,通用技术课程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支架之一,研究性学习可以是通用技术课程实践的重要延伸形式。通用技术课程是研究性学习中项目设计领域课程目标的独立与成熟,研究性学习是通用技术课程实现其价值的“实践园”。我们反对课程推进模式的单一,我们建议各校根据实际选择课程推进的策略,尤其是要有一些学校要探索通用技术课程与研究性学习联合互动的模式。这也许也是课程发展路径的一种选择。
不过,在目前研究和讨论通用技术课程时,还有一种倾向需要提醒,那就是课程的衔接性。义务教育阶段的劳动技术教育应该在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独立后有相应的调整,当然调整不一定是新的独立。而高中通用技术又要注意与义务教育段的衔接。
五、课程的理想规划与阶段策略
细读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和教材是令人兴奋和欢迎的。课程设计切中了时代发展的“穴口”。但是从目前的师资条件、设备设施、外在氛围等看,课程实施并不能过于乐观。因此,我们要客观看待课程的理想规划与阶段策略。
分段规划是浙江省启动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策略。在明确第一阶段的要求目标的同时,前瞻地规划今后阶段的课程发展应该是通用技术课程推进的基本思路。通用技術课程第一阶段的首要任务是“站稳脚跟”。
第一,师资配备要加快,但又不宜一步到位。技术课程教师配备绝对不可以像过去劳技课教师安排一样,以富余辅助人员为主。技术课程的地位将会在经历不长的发展时期后,上升到与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课程相当的地位,教师配备的基本定位不容短视。一方面通过教师转任,让原任教劳技、信息技术、物理等学科的动手能力较强的优秀老师来任教通用技术,另方面要争取吸纳高等职业师范或工科类高校的优秀毕业生来加盟技术课程。因为,工科背景是最理想的。如果第一阶段师资配备基础太低,又堵掉今后充实工科背景毕业生的名额,可能对整体事业是不利的。
第二,课程开设的进度要求要有阶段性。通用技术课程从无到有,其本身就是一大进步,但如果急于求成可能反被其害。比较理想的模式是第一阶段重点开好两个必修模块,再对学校提出三至五年开出两个以上选修模块的要求。
第三,课程评价的发展性设计。实际上,影响通用技术课程开设的最有力量的两个因素是教师配备与课程评价。如果课程评价“过软”,则会因为课程可有可无而抑制队伍建设;如果课程评价“过死”,则会因应试的成熟而导致教学导向的“反动”;如果课程评价“过繁”,则会因琐杂、不受欢迎而难以坚持;如果课程评价过于统一,则会因忽视不同学生群体的不同课程体验而影响课程的实施。所以,课程评价的发展性设计将是伴随课程发展全过程的课题。第一阶段利用考试杠杆的功利趋动无尝不可,但第二阶段就要迅速提高评价技术的水平,防止产生错误的导向。
六、是基于案例的概念,还是基于概念的案例
阅读生动有趣的通用技术教材和课堂教学时,我们发现它与其他学科一样,也包含若干概念和许多体现这些概念的案例。那么,我们的教学逻辑,应该是基于这些概念的案例,还是基于这些案例的概念呢?这实际上能够反映为两类不同风格的教学行为。
在通用技术的课堂教学中,常见的模式是“一条主线、一批实例加若干活动”。主线的概念简洁而有组织,实例生动而令人寻味,活动热烈展现学生丰富才情便是我们追求的比较理想的课堂面貌。但是,同样是概念、实例和活动,着力于以实例说明概念,还是以实例生成概念;关注概念应用于活动,还是于活动中生成概念却表现为两种不同的课程观。
传统的教学,假设学生是一张白纸,学习的过程就是老师在这张白纸上书写的过程;而新课程假设学生原本不是空白,老师的教学只是怎样利用学生原有基础,帮助学生学得更好。
事实上,我们不能因为技术课程是一门崭新课程,而认为学生的技术素养原本是空白。在学生的朴素思维中实际上原就有一些自然自觉的技术思想(一般生活中形成的),只是大家没有意识到,没有被唤醒,没有被组织化,没有转化为能力和方法而已。教学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基础,唤醒自觉,形成概念,让学生学会更好地应用创新。
传统的学科课程,往往以实例说明概念原理,然后引导学生应用概念原理于具体活动和作业,这样的课程构局就会关注课程知识的覆盖面,关注知识概念的积累和自在的组织。通用技术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技术及其设计的一般思想和方法,以及培养学生运用技术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重心不在知识概念的积累,而是在于将知识概念转化为认识技术活动的基本方法。所以,其教学就不能满足于说明与解释,而要强调体悟与生成。
事实上,从概念出发,组织实例来说明和解释概念更能迎合学生,更易活化课堂,更便于驾驭,有些课甚至能够上成给学生强烈视觉和思维冲击的“发明博览会”。但是通用技术课堂不能满足于此。老师应该多提供能激发学生思考创新的技术题材,善于诱导学生根据自己自然的思考产生创意(还可以提供支架),再通过点评分析,生成对技术与技术应用的理解,串整原有的思维,转化为能力和方法。这显然会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
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崭新的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新增的一个富有生长性的元素。它需要我们同仁共同关注、共同扶持,共同促进其的成熟与发展。站在今天,这是一个艰巨的起点,然而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航程。
[责任编辑 韩四清]endprint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17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