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

2017-04-05 11:35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教学资源教学活动信息化

杨 方 琦

(渭南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教育教学方法研究】

陕西省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

杨 方 琦

(渭南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加快特殊教育信息化进程,以特殊教育信息化带动特殊教育现代化,是破解制约我国特殊教育发展难题、促进特殊教育创新与变革、实现特殊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抉择。现阶段我国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起步晚、起点低、基础差、底子薄、投入少、发展慢、关注低等突出问题。受经济社会和教育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与制约,陕西省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在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教育信息化软件资源、教师信息化教学行为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四个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与不足。建议从政府、学校和教师三个层面采取有效措施和对策,以促进陕西省特殊教育信息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陕西;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发展特殊教育是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弘扬人道主义精神的重要举措,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1]因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所以在特殊教育领域全面引入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有利于帮助和支持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以下简称“残障学生”)补偿缺陷、开发潜能、健全能力、发展优势和融入社会,也有利于培养和提高残障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适应信息社会发展趋势与时代要求。[2]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近年来相继出台的《关于“十五”期间进一步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全国特殊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年)》《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等政策文件均明确要求加快特殊教育信息化进程,以特殊教育信息化带动特殊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特殊教育发展难题,促进特殊教育创新与变革,实现特殊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3]经过10多年的不断建设,我国各级各类特殊教育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和明显进步,但是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信息化相比,还存在起步晚、起点低、基础差、底子薄、投入少、发展慢、关注度低等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同时与欧美等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特殊教育信息化工作在硬件环境建设、软件资源开发、课堂教学应用、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缺陷补偿、潜能开发、优势发展、能力培养、社会融合等方面还存在明显的差距与不足。由此可见,在国务院和各级地方政府大力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的政策背景下,全面关注和高度重视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是现阶段国内特殊教育学科领域和教育信息化实践领域迫在眉睫的理论与现实问题。

基于此,本文依据《陕西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实施方案》的有关精神与要求,以陕西省社科联项目“陕西省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为依托,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方法对陕西省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展开个案研究,以期充分了解和全面掌握现阶段陕西省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能够有效促进陕西省特殊教育信息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优化对策,同时希望研究结论能够为国内其他省市自治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特殊教育学校加快推进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和实践参考。

二、研究设计与过程

(一)研究对象的确定

现阶段陕西省残障学生主要通过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特殊教育班、随班跟读和送教上门服务等形式,接受义务和非义务学段相衔接、普职融通、教育与康复并重、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截至2014年6月底,陕西省共有特殊教育学校63所,其中公办53所;在读残障学生13 365人,其中特殊教育学校3 602人,随班就读学生9 763人。在岗教职工1 007人,其中专任教师777人。[4]鉴于在普通学校特殊教育班就读和随班跟读的轻度残障学生接触和使用的教育信息化软硬件环境设施与普通中小学生基本相同,而接受送教上门服务的重度残障学生的整体数量偏少、家庭学习环境差异较大且代表性不强,所以本研究最终将调研对象范围限定为特殊教育学校。

研究基于整群分层随机抽样原则与方法,进一步从63所特殊教育学校中选取并确定18所学校为调研对象,研究样本的具体分布情况:西安3所、渭南4所、咸阳2所、汉中2所、商洛2所、铜川1所、宝鸡1所、延安1所、榆林1所和安康1所。在18所特殊教育学校中,既有公办学校,也有民办学校;既有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单位,也有省级示范特殊教育学校,还有普通的县级特殊教育学校;既有300多名师生的大规模学校,也有30多名师生的小众化学校,这样有效保证了调研对象的代表性和普遍性。项目组成员于2016年4月15日至29日期间深入各特殊教育学校现场发放教师调查问卷250份,回收问卷245份,有效问卷241份,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98.0%和96.4%。241名受访教师的性别、教龄、学历情况详见表1。与此同时,项目组成员在调研过程中还深度访谈了18名特殊教育学校管理人员和9名信息技术教师。

表1 受访教师的性别、教龄和学历情况

(二)研究方法的选择

项目组综合运用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对现阶段陕西省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进行全面调查,通过实地考察获取各特殊教育学校教育信息化软硬件环境设施建设的真实信息,通过问卷调查知晓各特殊教育学校一线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课堂信息化教学实施情况,通过深度访谈洞察各特殊教育学校管理人员的教育信息化态度和信息化领导力。研究首先查阅了大量与特殊教育、教育信息化、特殊教育信息化研究相关的主题文献,同时咨询了陕西省内特殊教育领域和教育信息化领域的有关专家,初步掌握陕西省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教师信息化教学行为等基本情况,厘清影响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编制由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构成的调查问卷,通过封闭性问题获取的调查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法进行量化处理,通过开放性问题获取的一线教师对策建议和通过深度访谈获取的管理人员访谈资料等文本类质性研究材料则运用扎根理论的方法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以期从中发现特殊教育学校管理人员和一线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真实想法,以及对加快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对策建议等。

(三)问卷设计与施测

项目研究全面依据教育信息化六要素构成模型(信息网络,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和CIPO模型[5],同时充分结合特殊教育领域学习环境、学习资源、教与学方式、教师专业发展等核心关键问题,在此基础上完成“陕西省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问卷”的编制,问卷主要包括教师个体特征、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教育信息化软件资源、教师信息化教学行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五个方面的内容。结合同行专家审议意见和初测数据分析结果,进一步对调查问卷进行修改、优化和完善。利用统计软件SPSS 21.0对调查问卷信效度的分析结果显示,克伦巴赫系数Alpha值为0.895,公因子方差提取值均大于0.76,由此表明调查问卷的信效度较高,可以用于正式的现场调查。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

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是指由信息化教育空间中的各种物理设备等信息基础设施组成的环境,具有电子化、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化等特征,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6]39-42调查结果显示,关于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与作用,88.3%的受访教师持积极肯定的态度,7.5%和4.2%的受访教师认为没有太大帮助和不清楚,具体情况见图1。

图1 教师对教育信息化促进专业发展的认识

而关于学校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建设现状,82.6%的受访教师认为能够较好地满足课程教学和专业发展需求,12.0%和5.4%的受访教师认为不太能满足和无法满足,具体情况见图2。研究将进一步从教室多媒体环境、计算机机房、校园宽带网络和教师办公电脑四个方面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建设情况进行调查。

图2 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的满意度

1.教室多媒体环境

教室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上课教室相对固定。通过实地考察发现18所学校均配备有多媒体教学环境,有11所学校将所有教室改造为多媒体教室,有5所学校安装有2~4套多媒体教学设备,还有2所学校仅装备有1间多媒体教室,主要包括传统多媒体投影、短焦式电子白板和大屏幕触控一体机三种配置环境。在信息化建设早期以传统多媒体投影为主,中期以短焦式电子白板居多,现阶段则几乎全部使用大屏幕触控一体机。整体来看,陕西省各特殊教育学校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已经基本普及,虽然电子书包、平板电脑、移动智能终端等新型信息化教学设备还没有进入课堂教学一线,但也能较好地满足各学科教师的课程教学和专业发展需求。

然而,在实地考察过程中发现多媒体教学设备使用频率并不高,原因可以归结为下面三个方面:一是教材没有提供配套教学资源,缺乏针对性强、组织性好、适切性高的网络教学资源,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能力准备教学资源;二是由于残障学生的特殊性,开展多媒体教学一般很难实现理想教学效果,也达不到教师预期心理目标,导致教师容易产生教学挫败感,成就动机不强;三是教师内心存在职业倦怠和教学惰性,抱有能少用就不多用、能不用就不少用的心态,缺乏对信息技术促进特殊教育创新与变革重要性的认识。

2.计算机机房

计算机机房是特殊教育学校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和培养锻炼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的重要场所。调查发现在18所学校中只有2所民办学校和1所新建公办学校没有机房,其余15所学校均按照国家要求建设有1~2个10~15台电脑的标准化机房并全部接入互联网,普通计算机、一体机、触摸屏电脑三种配置兼而有之。还有3所学校为视障学生购置了盲文点显仪等专业化设备与计算机配套使用,能够让学生在键盘输入的同时通过盲文点显仪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盲文字型与发音。

计算机机房除了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外,学校还会在机房为听障、轻度智障学生安排上网聊天、在线阅读、玩游戏等活动。此外还有4所没有为教师配置个人办公电脑的学校,将机房作为教师的集体备课室、研讨室、活动室来使用,教师既可以通过网络查找教学资源,也可以利用计算机完成备课任务。计算机机房面向教师全天候开放,但面向学生的开放程度则明显偏低,主要原因是残障学生使用计算机需要教师全程陪护和指导,而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配合执行。

3.校园宽带网络

与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领域的“三通两平台”建设相比,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较大差距。调查结果显示,18所学校所有的教师电脑、教室电脑和机房电脑均已接入互联网,其中有16所学校开通的是10 M电信宽带或移动宽带,还有2所学校开通了百兆电信宽带。关于教师备课过程中的网络使用情况,47.3%的受访教师认为可以上网并且网速较快、下载资料很方便,45.2%的受访教师认为可以上网但是网速较慢、下载资料不太方便,还有7.5%的受访教师在备课时无法利用互联网。由此可见,电脑终端和网速对教师备课的影响明显且差异较大。

此外,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移动终端等设备的普及应用,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的重要性已经日凸突显出来,但是目前仅有3所学校完成了校园无线局域网建设工作,其余学校的教师都是通过无线网卡、软件虚拟等方式在办公室内创建WIFI连接,覆盖范围有限,虽然同样能够连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移动设备,但是存在教师无法在办公室外连接WIFI、学生智能终端设备无法接入WIFI等问题。由此可见,特殊教育学校加快校园无线网络建设非常有必要,特别是在面向全校师生开放WIFI和教师、学生开通个人网络学习空间之后,就显得更加紧迫。

4.教师办公电脑

教师开展备课、上课、在线学习、网络研修等活动均离不开电脑和网络的支持,目前陕西省各特殊教育学校的电脑配置率和教师办公电脑拥有率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发展极不均衡。调查结果显示,在18所学校中有2所民办学校没有为教师提供个人办公电脑(仅为管理人员提供电脑),有1所公办学校为每间教师办公室提供1台电脑,还有3所公办学校没有为教师提供专用电脑但是建设有功能齐全的电脑备课室,也有2所公办学校为每位教师提供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各1台,剩余10所学校均为每位教师提供1台电脑。教师办公电脑的配备,不仅能够有效支持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活动,还能够有效促进教师的自主学习和专业发展。

(二)教育信息化软件资源

教育信息化软件资源主要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供师生利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和配套相关的信息化教学激励机制。信息化教学资源是实现特殊教育信息化的基本保证和重要支持,资源的数量多寡和质量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特殊教育信息化的质量高低。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够为残障学生提供丰富的“生涯体验”,健全的制度机制能够充分调动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积极性。[2]下面进一步从信息化教学资源数量、获取、加工和信息化教学激励机制四个方面进行调查与分析。

1.信息化教学资源数量

在241名受访教师中仅有26人认为现有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数量很多且能够很好地满足课程教学资源需求;有51人认为资源数量较多,能较好满足课程教学的资源需求;有99人认为资源数量一般,只能基本满足课程教学的资源需求;还有65人认为资源数量太少,根本无法满足课程教学的资源需求,具体情况见图3。

图3 信息化教学资源数量

受访教师普遍认为现阶段特殊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存在数量不充足、内容不全面、形式不丰富、来源渠道少、更新速度慢等突出问题,教师希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能够像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那样推进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为特殊教育开发专门的教学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定期为教师推送优质教学资源,支持教师交流共享资源,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资源和康复资源的迫切需求。

2.信息化教学资源获取

158名受访教师认为网络是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最重要获取渠道,但目前上线运行的特殊教育专题资源网站并不多,提供的资源数量偏少、类型不全和更新较慢,还有很多资源需要付费后才能下载使用。教师主要通过各种搜索引擎查找网络教学资源信息,但是这些资源缺乏组织,准确性和质量也无法保证,所以教师需要对下载的网络教学资源进行二次修改和加工后才能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调查数据进一步表明,教材配套和学校提供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太少,教师可以利用的资源数量有限,此外还有22名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很少使用教学资源,仅有12名受访的信息技术教师能够自行设计制作教学资源,具体情况见图4。由此可见,学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制作能力还十分薄弱,亟待通过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来锻炼和提高。

图4 信息化教学资源获取途径

3.信息化教学资源加工

调查结果显示,多媒体课件是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活动时使用最多的资源。至于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168名受访教师的首选软件是PowerPoint,当然还有部分教师能够使用Flash、课件大师和几何画板等工具来制作课件,有18名教师表示没有制作过多媒体课件,具体情况见图5。具体到图像、视频、音频、动画等素材资源的加工,75.6%的受访教师表示目前还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虽然在本科期间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学习过有关的专业制作软件,但是由于实践应用太少,时间间隔太久,现在基本遗忘殆尽。例如图像素材加工,多数教师能够使用QQ、阿里旺旺等软件的自带工具进行截图,只有少数教师可以使用Photoshop软件进行简单处理,能够熟练操作的教师更是寥寥可数。基于此,笔者认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可以不用追求“高大上”的专业软件,而应该尽量选择教师熟悉且能够轻易上手的软件,只要能够达到相同的效果,学习什么软件都可以。

图5 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

4.信息化教学激励机制

制度机制建设也是教育信息化软件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各特殊教育学校应该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信息化教学激励机制,来充分调动和全面发挥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实效性。访谈结果表明,虽然18所学校的管理人员均表示学校层面高度重视信息化教学方式,但目前仅有1所学校制定了信息化教学激励机制,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活动开展情况与外出学习、年度考核、绩效工资、职称晋升等有机结合起来。实地考察发现,该学校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设施完备,具备全面开展信息化教学活动的良好基础;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同时也具备较为扎实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长受访时表示,信息化教学激励机制实施8年来,已经产生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和社会影响。由此可见,制定科学合理的信息化教学激励机制的重要性。

(三)教师信息化教学行为

教师既是开展信息化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对全面实施信息化教学方式和有效提升信息化教学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下面从教师信息化教学态度、频率、环境选择、影响因素和现实困难五个方面进一步调查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行为。

1.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态度

72名受访教师表示非常愿意开展信息化教学活动,157名教师表示比较愿意,还有9名教师表示不太愿意,也有3名教师表示不愿意,占受访教师总人数的比例对应为29.9%、65.2%、3.7%和1.2%,由此说明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活动的意愿十分强烈。而关于使用信息化教学方式能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133名受访教师认为能够明显提高,88名教师认为略有提高,也有14名教师认为提高不明显,还有6名教师认为没有效果,对应比例为55.2%、36.5%、5.8%和2.5%,由此可见,绝大多数教师对通过信息化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持积极肯定的态度。

2.教师的信息化教学频率

关于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活动的频率问题,有33名受访教师表示其课堂教学活动几乎全部使用信息化教学方式,还有118名教师表示经常使用信息化教学方式,也有68名教师表示偶尔使用,还有19名教师表示从不使用,具体情况见图6。调查数据反映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活动的频率很高,但实地考察结果并没有达到这种理想状态,两者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图6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频率

3.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环境选择

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活动时的多媒体教学环境选择,既受学校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设施的制约,也受教师自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多媒体投影教室是教师首选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其次是电子白板教室,然后是一体机教室,最后才是普通机房和网络机房,具体情况见图7。整体来说,统计数据不仅客观反映了现阶段学校的信息化教学硬件环境建设现状,也真实体现了各学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活动开展现状。总之,教师应该在综合考虑各种现有条件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选择最优化的多媒体教学环境。

4.开展信息化教学活动的影响因素

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活动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首要影响制约因素,如果教师不具备开展信息化教学活动的相关能力,那么信息化教学方式就无从实施。当然,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态度也十分重要,因为即使教师具备了信息化教学能力而没有信息化教学意愿的话,那么信息化教学活动也无从实施。除此之外,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条件、学校支持力度、信息化教学理念和信息化教学资源等因素,均对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影响,具体的影响程度见图8。

图7 教师的多媒体教学环境选择

图8 开展信息化教学活动的影响因素

5.开展信息化教学活动的现实困难

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活动面临多方面的现实困难。调查结果显示,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匮乏是现阶段推行信息化教学方式的首要困难,其次是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再次是教育信息化教学硬件环境条件薄弱。除此之外,教师还面临信息化教学方式不熟悉、教学资源开发能力不强和教学效果提升不明显等困难,具体情况见图9。令人遗憾的是,教师大多从外部环境因素来分析存在的困难,而缺少从自我入手分析问题和解决困难的勇气。

图9 开展信息化教学活动的现实困难

(四)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

教师是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重要主体和关键力量。调查结果显示,在241名受访教师中竟有151名教师没有参加过各级各类培训,比例高达62.7%,只有少部分教师能够每年参加一次培训,而能够一年参加两次培训的教师寥寥可数,具体情况见图10。在90名参加过培训的教师中,接受过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区县级培训的教师分别为27人、59人、73人和38人,对应比例分别为30.0%、65.6%、81.1%和42.2%,占受访教师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11.2%、24.5%、30.3%和15.8%,由此说明存在教师能够参加国家级高水平培训的机会少、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教师培训活动少两个现实问题。研究进一步就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形式、内容和考核方式开展调查。

图10 教师接受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的机会

1.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形式

图11 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组织形式

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形式的科学性、合理性与适切性,能够直接影响和制约培训活动的质量与效果。调查结果显示,105名受访教师倾向于接受集中、远程、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形式,而单一的网络培训、校本培训形式最不受青睐,教师的整体态度倾向见图11。单一的培训形式具有明显的优势与劣势,两种或多种形式相结合能够取长补短,发挥优势,弥补不足。混合式培训是教师培训理念更新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通过混合式培训不仅能够将学科专家的专业引领和一线教师的行动研究、反思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也能够基于网络研修平台将一线教师的线上学习和线下活动有机结合起来。[8]

受访教师还对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活动组织形式提出了各自的需求与建议,具体情况见图12。绝大多数教师倾向于通过名师课堂观摩、实地参观考察、参与式案例培训、同行经验分享等方式直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先进教学经验,从而快速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而对于专题沙龙、网络学习、与专家交流、专家学术报告等侧重于理论理念知识层面的培训活动组织形式,受访教师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普遍不高。总之,现阶段教师最为关心的是信息化教学活动如何开展的实践问题,对于如何才能将信息化教学活动开展好的理论问题关注还不够。

图12 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活动组织形式

2.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内容

241名受访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内容的具体需求情况见图13。信息化教学设备操控能力是现阶段教师需求最为紧迫的培训内容,因为随着越来越多的电子白板、大屏幕触控一体机、电子书包等新型信息化教学设备不断进入课堂,教师现有的信息化教学设备操控能力很难满足新设备的操控要求。除此之外,教师还迫切需要培训和锻炼常用软件操作能力(如办公软件)、教学媒体资源开发制作能力(如视频、音频、动画、多媒体课件等)、网络资源处理能力(如网络资源搜索、下载、加工、分享等)和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如信息化教案设计)等。

图13 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内容需求

3.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考核方式

考核既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培训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手段。调查结果显示,综合性测评和讲授公开示范课是教师最愿意接受的两种考核方式,其次是培训过程材料考核、撰写学习心得体会、教学设计和现场说课、结合实践撰写论文等考核方式,具体情况见图14。受访教师希望将培训过程、培训结果、培训实效与教学实践等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重在发展的培训目标。

图14 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考核方式

四、讨论与建议

特殊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经费投入大、建设周期长、影响因素多、效益显现慢的复杂系统工程。全面推进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需要组织协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民政部门、残联部门、特殊教育学校、学科教师甚至是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多方力量,让不同群体在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任务,发挥不同的作用。[9]本研究依据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核心理念和主要观点,结合陕西省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分析结果,建议从政府、学校和教师三个层面着手采取有效的措施与对策,以有效促进和实现陕西省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政府层面

政府是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决策主体。政府层面涉及教育、财政、民政、残联等多个关键部门,其中教育部门是核心。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推进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既要充分体现其核心地位和主体价值,还要全面发挥其主导作用和领导功能。

首先,设立加快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专项资金。中央财政要不断加大特殊教育发展的专项经费支持力度,省级财政部门要逐年提高残障学生的生均办学经费,市县级财政部门要不断提高残障学生的生均配套经费,民政和残联部门则要切实做到将一定比例的彩票公益金和就业保障金用于支持特殊教育发展,确保经费支持政策落到实处。在办学经费得到有效保障的基础上,政府层面要设立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做到专款专用,确保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到位。

其次,做好特殊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全面依据《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措施任务和参照《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目标要求,国家教育部要做好未来5~10年全国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各省、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则要相应做好未来5~10年本地区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统筹规划,确保各特殊教育学校在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时实施有蓝图、执行有规划、行动有依据、操作有标准。通过设置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引导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

再次,出台特殊教育信息化软硬件环境建设标准。一方面,教育部要依据国内外教育信息化最新发展动态,结合我国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现实需求,制定特殊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建设标准,为特殊教育学校购置新设备、淘汰老产品、改造旧环境提供标准与规范;另一方面,教育部要依据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标准与数据规范,结合学科教师和残障学生的教育资源需求,开发专门的特殊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同时还要为学科教师和有能力、有条件与基础的残障学生开通个人网络学习空间。

最后,实施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由于现阶段陕西省各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基础十分薄弱,所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面向所有特殊教育学校全体教师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工作,采取集中培训、网络培训和校本培训三结合的方式,实行分批、分层、分科培训。培训组织者既要做好前期的培训需求调查,也要做好中期的培训检查与反馈,还要做好后期的培训考核与鉴定,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效果与信息化教学实践能力发展结合起来考核。

(二)学校层面

学校是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执行主体。各特殊教育学校不仅要贯彻落实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也要组织执行好本校的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建设与软件资源开发,还要组织开展好本校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校本培训。

首先,加强学校教育信息化软硬件环境建设。一方面学校要参照特殊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建设标准与要求,理性购置教育信息化新产品、新设备,积极改造传统教室环境和校园网络环境,妥善处理前期建设的旧环境、老设备,做到不为新、不为贵,要让所有的信息化教学设备发挥最大功效,提高设备利用率。另一方面,学校要根据学科教师和残障学生的教学资源需求,合理购买信息化教学资源,鼓励教师加工免费网络资源和自主设计开发原创课程资源,积极建设校本教学资源库。

其次,制定促进信息化教学活动开展的长效机制。依据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基础,制定科学合理且切实可行的促进信息化教学活动开展的长效激励机制,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活动开展情况与外出学习、年度考核、绩效发放、职称晋升等有机结合起来。对于活动开展积极的教师,要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奖励;对于活动开展不积极的教师,学校管理人员要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说服工作,对于多次教育后还没有改进的教师则要实施相应的惩戒。当然惩罚只是手段,目的在于调动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实效性。

最后,加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校本培训。学校要全面配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活动,积极开展好本校受训教师的网络研修和校本培训活动,落实好集中、网络和校本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优势与效果。此外,学校还要定期组织信息技术教师为其他学科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也要鼓励学科教师组建校内外教师、学科专家、教学名师、教育技术专家相结合的学习共同体,定期组织教学观摩、示范和研讨活动,营造良好的信息化教学氛围。

(三)教师层面

教师是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落实主体。各学科教师要充分认识信息技术促进特殊教育变革与发展的革命性影响,以促进和实现残障学生最优化发展为终极追求,积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与方式,不断强化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切实提高信息化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实效性。

首先,全面养成信息化教学理念。教师既要积极参加各级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能力培训、研讨和交流活动,也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和专业修养,全面认识特殊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普及信息技术应用、推进特殊教育变革与发展、促进特殊教育现代化,切实理解特殊教育信息化的价值——促进特殊教育均衡、实现特殊教育公平、提高特殊教育质量。在此基础上,各学科教师要以应用为驱动,全面养成以促进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核心的信息化教学理念。

其次,积极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信息技术时代特殊教育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对开展高质量的特殊教育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发展受到政府、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与制约。因此,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组织不同层次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活动和区域性信息化教学应用交流与研讨活动,特殊教育学校要积极组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校本培训,教师则要积极锻炼和发展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多方协同努力,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

最后,不断强化信息化教学实践。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大量信息化教学实践活动的锻炼,现阶段各特殊教育学校可以基于“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以教师为主体,以资源为纽带,以应用为导向,将学科教师、课程教学资源开发和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可以通过前期备课环节的各种数字教学资源开发、中期上课环节的课堂实录与视频制作、后期“晒课”环节的网络交流与研讨等活动,不断强化信息化教学实践能力,努力实现每位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至少上好一堂课,以及每堂课至少有一位优秀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讲授的理想状态。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教育部等部门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的通知[Z].国办发〔2014〕1号,2014-01-08.

[2] 郭炯,钟文婷.特殊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与应用现状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6,(4):26-35.

[3] 胡艳,俞树煜,黄慧芳,等.特殊教育信息化研究综述——基于2000—2005年CNKI数据的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15,(12):3-10.

[4] 陕西省教育厅新闻办公室,基础教育二处.陕西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启动暨陕西省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媒体通气会情况通报[EB/OL].(2015-02-05)[2016-06-08].http://www.snedu.gov.cn/jynews/jyyw/201502/05/46613.html.

[5] 张进宝.从“六要素”模型到“CIPO模型”:教育信息化研究思路的再审视[J].中国电化教育,2008,(10):5-9.

[6] 祝智庭,沈书生,顾小清.实用教育技术——面向信息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7] 刘清堂,张思.教师混合式培训中主题研修活动设计模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1):111-117.

[8] 齐媛.信息化视角下的特殊教育发展对策探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3,(10):60-64.

【责任编辑 曹 静】

Investigation on the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Status of Special Education in Shaanxi Province and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YANG Fang-qi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Weinan 714099, China)

Accelerating the informatization progress of special education and driving special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based on special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choice to break the restric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pecial education, promote the innovation and reform of special education, and achieve the leapfrog develop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cause. At the present stage the special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in China is troubled by outstanding problems such as late starting, low starting point, poor foundation, weak economic basis, low input, slow development and low attention. Subject to the local social, economic, education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level,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of special education in Shaanxi Province has achieved greater development in informatized educational hardware environment, informatized educational software resources, teachers’ informatized teaching behavior, and teachers’ informatized teaching ability. But there still exist many problems and deficiencies to be solved. This paper suggests taking effective measures and countermeasures at government, school and teacher levels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harmoniou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information in Shaanxi Province

Shaanxi;Special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status; problems;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G76

A

1009-5128(2017)06-0015-10

2016-12-26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青年基金项目:高校精品开放课程发展路径与应用绩效评估研究(15XJC880013);陕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陕西省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2015Z073);渭南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高校MOOC教学影响力评估及应用策略研究(JG201517)

杨方琦(1982—),男,湖北通城人,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教学资源教学活动信息化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丰富历史教学资源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高校冰上教学资源社会开放的意义及管理模式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