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问题探析*

2017-04-02 17:02
陕西开放大学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主客体能动性受教育者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哲学政治】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问题探析*

韩锦华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教育体系中重要的内容。哲学范畴中关于主客体的基本理论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完备体系的建设。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学说对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重要的导引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主客体选择的合理性对教学效果有重要影响。国家意识形态的灌输依托于思想政治教育。

主客体;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学生教育工作体系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首要任务。它对于培养未来社会主义接班人至关重要,其根本出发点是解决个体思想与行为之间的的客观矛盾。这其中包含了教育主客体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关系等系列问题。关于主客体理论的研究有很多种:主体间说、双主体说、单一主体说等等[1]。我们研究主客体意义在于其是研究学科规律、本质、过程、范畴、价值等的理论基础,因此讨论主客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以往最先使用主客体概念的是在哲学范畴中讨论关于人与自然问题中出现的。我们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问题同样源自于哲学上的主客体问题,基于教育学主客体概念。笔者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所面对对象最多的是学生,而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具有实践性、主观能动性的特征。我们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合理地对教育主客体做出判定,将会很大程度地影响教学效果。

一 、主客体概念是学科体系设置重要因素

理论通常是从客观实际抽取而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证明的理论,其体系是具有基本观点、基本范畴及基本原理的有机联系和内在运动而构成的完整逻辑。一个完备的理论体系需要各点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和整体性。同样,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编排规划也是具有完备的内在逻辑体系。学科评价体系的完备性决定着学科设置的合理性,其建立的原则基于学科的特点、规律、理论等因素。学科的本质、价值及规律将是学科设置的核心要素;此外还有是否有利于教育过程、教育目标、教育理念等有效实施的因素;这些都是理解与把握学科命脉或者说设置学科课程必须考虑的因素。

我们对主客体概念的把握有助于理解学科范畴;例如具体包含哪些课程,每种课程的设置内容等,同时也是判定其设置是否合理的标准。对于我们研究的主客体概念而言,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出发点,落实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教育政策;是否满足学生自身发展规律将是判定合理的教育主客体关系的主要依据之一。学生在各方面的发展状况将是衡量和改进教学过程如主客体选择等问题。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形式

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可分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与延伸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传统狭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为基本的课程体系内容,其存在于个体几乎整个受教育阶段;例如:初等教育阶段开设的《思想品德》课程;在中等教育阶段的选拔性考试中,有对于‘政治’课程的考核;在普通高等院校的公共必修课程中,《思想道德修养及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势与政策》等课程是必须开设的课程;在研究生选拔性考试中,‘思想政治理论’也是必考的科目之一;这些说明政治在个体一般常规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为系统化的教育体系,延伸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并不局限于传统空间的限制,更多的是对其的拓展:从现实地理空间延伸至时序空间、虚拟空间、宏观空间以及微观空间等不同空间;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突破传统意义上的固定教室教学课堂空间,比如组织学生进行参观革命纪念馆、网络教学、升国旗、参观革命老区等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

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层面有不同的形式:宏观层面即国家统治阶级的价值观输送过程;中观层面即两个体之间的相互教育形式;微观层面即个体自我教育过程。自我思想教育本身同样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个体在这其中分为实然状态和应然状态两种状态。这将是对主客体概念的延伸。个体自我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本身就是一对主客体。教育者自身为实然状态的自我,当其作为‘受教育者’时则为应然状态的自我,其将从实然状态下自我向应然状态下自我的转变。实然与应然对应着主客体,两者互相转化,最终将成为必然。

三、人的发展是选择主客体的依据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律观及道德观。以人为本是思政教育的价值和归宿;实现人的价值是思政教育的起点和终点。如何培养及如何实现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依据实际需要选择教育主客体的依据,而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全面发展的现实要求[3]。

如上所述,我们判断主客体是否合理往往以是否满足人的全面发展为主要依据。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之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是关于人的自由发展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其关于人的学说中包含有人的个性、自由、全面的发展[4],因此只要是符合该依据的主客体关系都是合理的。教育者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是如何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兼顾个性发展,引导其主观能动性有效发挥为教育目标。教育者主体要以学生发展为宗旨制定教学计划、其是否满足学生发展特点需要为目标,这需要考虑包含如学生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差异。

此外,人类解放包括有思想的解放,所以就存在有解放思想的号召。但也要遵循基本客观规律。如何培养具有思想解放的学生是践行现代教育观的途径。思想的自由是主观能动性的体现。人的自由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前进动力。个体的自由发展最终致使全人类的解放。自由发展受制于社会制度规则之下。

高校辅导员的首要学生工作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内容设置要围绕顺应时代需求、学生需求、教育需求、发展需求等原则;以培养学生的情、意、信、行为为导向,当然,尊重人的基本发展规律及教育规律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作为教育客体即受教育者的学生,因其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特征,这就要求教育主体即教育者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状态等要有全面的掌握;例如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年龄、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有选择的改变教学方式等。除此之外,学生个体的成长环境、家庭背景、父母职业等也是构成影响其理解认知水平等即主观能动性的要素。这些都会影响教育过程主客体的阶段性时间问题。例如: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而言,因其认知能力有限,这就需要教育主体即教育者要以学生为中心,在轻松愉快如做游戏等方式中进行教学活动,以启发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对于年龄较大的学生而言,因其认知能力的增加,这就需要教学主体即教育者以理论讲授为主。另外,个体自身学科基础的差异性也同样会带来认知水平、理解能力的不同:例如,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面向所有不同专业的学生: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因其专业基础知识的欠缺,理解课程内容稍有困难,这就要求教育者在课堂中注重语言的通俗性;相反,文史类学生因其有着较为良好的专业基础,更容易把握课程内涵。

四、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统治阶级主体意识的灌输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等其他课程的教育目的有所不同:专业课教育更多的是以实践性教育为目的,教育主客体将会以主体—客体—主体形式不断转换;而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课程设置的首要出发点在于对教育客体进行国家阶级意识的输送[2];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潮流下,更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为目标任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特征是统治阶级主流思想占统治地位,其实质是通过进行阶级意识即国家意识形态的有效灌输,使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观念、政治意识、行为准则等与国家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相一致,以此维护政治制度的延续性。

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内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各个时期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统治阶级能够将这一主流意识形态传承延续需要的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教育。受教育者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思想的传播,接受阶级意识形态的灌输。教育者使受教育者理解马克思主义这一重要理论,是实现阶级思想灌输、巩固统治阶级地位的重要保障,而这也是教育主体权威性的重要体现。另外,课程的权威性往往取决于教育主体权威性及教育信息的权威性。例如《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强调政治实效性,如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再如中共十九大会议精神等的宣传教育工作等,旨在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受教育者不但要从行动上践行,更要从思想上认同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

五、客体主体性的发挥有助于教育效果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的基本内容之一;我们从实践中对事物进行认识,通过主观能动性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教育者需要充分认识到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如果忽视这个因素,一味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灌输,则势必会违反教育学基本规律,教育效果将会大幅下降。教育者的教育理念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对当今主流教学理念要及时掌握,特别是要对学生认知理解水平要有准确地把握。教育者对教学效果评价将会有助于对教育方式进行有效地改进,这是实践反作用于认识在教学中的直接体现。这其中也包含介于主客体之间的介体即教学材料、教学媒介、教学场地等的改进以此适应学生的理解认知水平最终达到教学教育目的。

对于课堂课程本身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较具理论性的,教育对象学生很难完全理解。这需要教育主体教育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从学生出发,日常生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特点、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主体意识。

教育主体即教育者教师需要通过有效组织课堂教学,对教育客体即受教育者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并非完全能表现出来,这就需要教育者要作为思想教育的传授者即教育主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主体的影响力往往在课堂中带来教学上的吸引力。教育者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发挥出来;根据教育客体学生能够理解的学生语言将课本语言中的重点提炼出来使其变为日常的教学语言,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由传播者向促进者转变,由管理者向引导者转变,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有效性,客体主体性同时得到体现;例如:《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中要将理论热点与现实实践相结合,切勿脱离时代背景;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到案例教学中,增加课堂互动环节,这也是影响课堂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使得纯理论性知识点用通俗的事例表述出来,能够使学生容易明白。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生成长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国家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灌输的任务;课程体系的编制紧紧围绕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马克思主义观进行的;主客体问题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整个教学过程当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转换是教学研究中的重点课题。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推动学科体系的建设,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是永恒的话题。

[1] 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 郑永延.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3]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DeseanchOntheSubjectandObject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

Han Jinhua

(Shannxi Radio & TV Univercity,Xi'an 710119)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tudents' education system. The basic theory of subject and object in the category of philosophy is helpful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plete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arx's theory of human development plays an important guiding role in carrying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re are various form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rationality of choice of subject and object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eaching effect. The indoctrination of state ideology depends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ubject and object;Person's all round developmen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2017-10-17

韩锦华(1989— ),陕西省西安市人,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教,理学硕士。

本文系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校级课题“复杂网络视角下的思想教育研究”(课题编号:17G-04-B12)阶段性成果之一。

G641

A

1008-4649(2017)04-0056-04

[责任编辑王爱萍]

猜你喜欢
主客体能动性受教育者
《甲·宣》——文明记忆的主客体交互表达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客体关系的特点与当代启示
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写作水平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浅析“物我本相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管见
比较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