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名人家书看古人的远程教育意识

2017-04-02 17:02
陕西开放大学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蔡邕严复家书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远程教育研究中心,陕西 西安 710119)

【远程教育】

从名人家书看古人的远程教育意识

张小永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远程教育研究中心,陕西 西安 710119)

书信是古代社会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主要媒介。书信的功能经历了一个逐步扩展和成熟的过程。在出现之初,书信的功能主要是传递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功能被附加,其中教育功能便是附加的重要功能之一。在古代,普通人的书信往来往往是家长里短的琐事传递,而文人特别是名人,他们的书信经常会出现教育的内容。通过对名人书信的梳理,我们可以管窥古人的远程教育意识。

名人;书信;远程教育;意识

一、引言

时至今日,我们进行交流的通讯手段越来越多样,也越来越先进,逐步实现了无障碍交流,地球的空间距离被逐步拉近,被称为地球村。但在遥远的古代,由于科技水平所限,致使交流手段非常单一,交流的主要媒介就是书信。就书信本身而言,其功能也有一个逐步拓展完善的过程。在人类发明这种传递媒介之初,其主要功能是传递关系国家安危的军事情报,随后又增加了传递国家重要的政务情报,之后又出现了普通民众通过书信与家人传递彼此近况的功能,再后来几经流变,又出现了传递个人喜怒哀乐以及规箴说教等多项功能。书信功能的不断拓展完善,推动的不仅仅是书信业的发展,由于规箴说教内容的加入,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本文试图以时间为序,择取我国古代有代表意义的名人书信,从书信中规箴说教的内容入手,探讨古人远程教育意识,以求证于方家。

二、名人及其教育内容的书信

1.汉高祖刘邦写给儿子刘盈的信

刘邦为西汉王朝的缔造者,他知人善任,为古代杰出的政治家。称帝后,刘邦除了想方设法治理好国家外,还非常重视培养帝位继承人。刘邦在讨伐英布的战役中,被敌箭所伤,生命垂危之时,留给太子刘盈了一封书信,信中渗透着对太子的谆谆教导。书信中刘邦以自己为例,谈到自己年轻时不重诗书,也轻慢读书人,称帝后在陆贾等文人的劝说下,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书信中刘邦教育刘盈“吾生不学书,但读书问字而遂知耳。以此故不大工,然亦足自辞解。今视汝书,犹不如吾。汝可勤学习。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勉励儿子勤于学习,在锻炼中成长。并教育儿子 “汝见萧、曹、张、陈诸公侯,吾同时人,倍年于汝者,皆拜,并语汝诸弟。”要求太子及诸位皇子都要尊重长辈。

2.蔡邕写给女儿蔡文姬的信

蔡邕为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后人对蔡邕推崇备至,因其在文学方面尤擅辞赋,认为他文学造诣堪比屈原,提出“文同三闾”。除文学方面,蔡邕品格高洁,在孝道方面尤为时人称道,据载其母卧病三年,蔡邕一直侍奉在母亲病榻前,不论严寒酷暑衣不解带,曾七十多天不眠不休,后人评价称其“孝齐参骞”。作为文学家兼孝子的蔡邕,在教育子女方面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不仅要在文学修养上教育子女,更要在品德修养上对子女严格要求。蔡邕曾给女儿蔡文姬修书一封,指导女儿注意自己品德修养。在信中,蔡邕提出自己的心就如同自己的脸一样,脸要经常洗,保持清洁,心也要经常修饰美化,才能洁净美观。因此教育女儿:“览照拭面,则思其心之洁也;傅脂,则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则思其心之鲜也;泽发,则思其心之烦也;用栉,则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则思其心之正也;摄鬓,则思其心之整也。”

3.王修写给儿子的信

王修是东汉末年曹操帐下的一名官吏,孔融对王修非常看重,认为其品德高尚。据记载,王修年轻时曾游学南阳,在张俸家暂住,恰逢张俸全家生病,王修义无反顾照顾张俸全家直至大家都病愈,可见王修品德高洁之一斑。王修在晚年时,一次儿子离家外出游学,为了加强对出门在外儿子的教育,王修寄书一封。在信中王修教育儿子要珍惜时光,提出“日月可爱也!故禹不爱尺璧而爱寸阴。时过不可还,若年大不可少也,欲汝早之。”在信中,王修还教育儿子如何为人处世,提出:“未必读书,并学作人。汝今逾郡县,越山河,离兄弟,去妻子者,欲令见举动之宜,效高人远节,闻一得三,志在善人。”提出作人在先,其次读书的理念。

4.诸葛亮的《诫子书》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丞相,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人们心目中的智多星。诸葛亮一生为蜀汉政权的建立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除了政治军事才能外,诸葛亮在教育子女上也有独特的见解。《诫子书》是诸葛亮在临终前留给儿子诸葛瞻的家书,在家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在为人处世及为学上一定要谨记“静”,一定要谨防“躁”,他提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还说“夫学须静”,“险躁则不能治性”。

5.陶渊明写给儿子们的信

陶渊明为东晋时期著名的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流派,是诗词界的一座丰碑。除诗歌方面成果卓著外,陶渊明的品格非常高洁,他一生践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原则,为古代文人竞相学习的楷模。这封《与子俨等疏》是陶渊明在临终前留给五位儿子的遗书,书信从自身入手,教育儿子们做人处事的原则。在家书中,陶渊明追忆自己为学及做人的遗事自不必说,他弥留之际教育诸子之间要团结互助,提出:“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之内皆兄弟之义。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

6.朱熹写给儿子的信

朱熹为南宋时期的理学家,他创建了一套完整的理学体系,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被后世尊为朱子。朱熹著述颇多,其中他辑定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四部书成为宋以后的元明清三朝政府必考,学生必读的经典书籍。不仅在理学方面成绩斐然,朱熹也是著名的教育家,他桃李满天下。在家庭教育方面朱熹也有独特的见解,提出应该“易子而教”的观点,将自己的儿子送到当时的儒学大师吕祖谦那儿去学习,在儿子临行前,朱熹修书一封,对儿子出外求学进行指导,在积累知识方面他提出:“日间思索有疑,用册子随时劄记,候见质问,不得放过。所闻诲语,归安下处,思省切要之言。逐日劄记,归日要看。见好文字,录取下来。”在与人相处方面,提出:“交游之间,尤当审择。虽是同学,亦不可有亲疏之辨,此皆当请之于先生,听其所教。大凡敦厚忠信,能言吾过者,益友也;其谄谀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见人嘉言善行,则敬慕而记录之。”

7.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是晚清重臣,湘军创立者和统帅。曾国藩是一位非常勤勉之人,在为官之余,他屡屡给家中寄回家书,据统计,自道光三十年至同治十年的30年时间里,他共修家书近1500封,其中不乏内容为治学之道的家书。这封《国藩禀父母家书》是道光十八年曾国藩参加会试得中,顺利通过殿试及朝考,被道光皇帝任命为翰林院庶吉士,虽然为京官,但庶吉士三年后还要参加一次考试,通过后才能顺利留京,被委以重任。三年后,曾国藩顺利通过了散馆考试,正式留居京城。春风得意的曾国藩,并未有仅仅醉心于官场,而是寄书回家,在书信中,他关心诸弟的学习情况,提出“家中诸事都不挂念,惟诸弟读书不知有进境否?须将所作文字诗赋寄一二首来京。”,要求将诸弟学习成果邮寄给他,通过书信进行远程指导。

8.张之洞写给儿子的信

张之洞贵州人,同治三年考中进士第三名探花,后官至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为晚清“四大名臣”。张之洞在晚清时期力主洋务运动,倡导向西方学习。为了身体力行,送儿子东赴日本学习。赴日后,儿子花钱大手大脚,经常修书向父亲要钱。这封家书即是儿子千里传书索要生活费用时,张之洞的回信。在信中,张之洞对儿子大手大脚花钱行为进行了教育。他提出这种大手大脚的花钱“绝对不是真用功之人”。为了更具说服力,他还引经据典,列举了先贤言论及晋惠帝的例子,教育儿子不仅要努力学习,而且要注意节俭,只有这样才能真的磨练人的意志,激励人奋发进取,取得成功。

9.严复写给四子的信

严复,清末民初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他翻译的著作《天演论》、《原富》对当时中国人影响巨大。在家庭教育方面,严复有自己独特的做法。据记载,一次佣人不慎打破一个瓷器,严复大发雷霆,二女儿看到了过来问严复“天下可有不碎的瓷器?”严复马上止怒,并表扬了二女儿。严复教育子女从来不喜欢用耳提面命的方式,常常是和风细雨式的教育。这封《与四子严书》是回复四子严璇的家书,当时严璇出门在外求学,严复对儿子极为关切,在信中除了慰问外,还指导儿子如何读书:“闻看《通鉴》,自属甚佳;但《左传》尚未卒业,仍应排日点诵,即不能背,只令遍数读足亦可。文字有不解处,可就近请教伯曜或信问先生,庶无半途废业之叹。”在为人处世上指出:“校申师友,均应和敬接待,人前多见闻而少发议论为佳;至臧否人物,尤亦谨慎也。”信中还鼓励儿子要勤于书法练习 :“儿来书信字颇佳,此后可以书帖;日作数纸,可代体操。”

10.梁启超写给儿子梁思成的信

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之一,与康有为等人倡导百日维新变法。他学识渊博,积极提倡并身体力行“诗界革命”及“小说革命”,对近代中国文化影响深远。梁启超除在学识上渊博外,在教育方面提倡学习要遵循“趣味主义”,引起极大反响。梁启超之子梁思成于1924年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学,他勤奋好学,潜心攻读建筑方面的书籍。作为父亲梁启超也十分关心远在海外的儿子,担心儿子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效果,特意修书一封给梁思成,对其进行指导。信中写道:“思成所学太专门了,我愿意你乘毕业后一两年,分出点光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科学中之某些部门,稍为多用点工夫。我怕你因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乃至堕落之根源。”并拿自己举例说:“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过新的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

三、从名人家书看我国古人远程教育意识

书信自产生之日,便肩负着在不同时空传递信息的功能。当然传递信息的内容是逐步增加和丰富的,最初书信所传递的内容为军国大事。自秦代起,随着延伸全国各地驰道的修筑,道路交通的四通八达,促进了书信传递机构邮驿的不断进步和完善,传递信件的能力不断增强,除了传递军国大事之外,有余力传递私人信件,教育类书信也应用而生,但此时仅为通过书信进行教育的发端,刘邦写给儿子刘盈的信就是这一时期书信教育功能的集中体现。

自西汉之后,随着邮驿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完善,具有教育内容的书信数量大增,众多文人雅士都尝试通过书信教育子弟。而通过书信进行教育的优势也显露出来,除了名人临终前通过书信对子弟提出自己的教育期待外,越来越多的文人也开始通过给异地的子弟寄送家书,进行学业或为人处世方面的教育。在不胜枚举的众多此类教育类家书中,笔者选取了东汉时期蔡邕写给女儿蔡文姬的信、王修写给儿子的信及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信等。这些家书是此时教育类家书的代表作品。当然此时也出现了诸如《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教育类家训。这都表明,自西汉后,古人以书信传递教育内容的远程教育意识逐渐增强。

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时期,由于西学东渐之风的影响,科技的进一步发展,邮驿业逐步步入近现代化轨道,致使书信的教育功能得以更为充分发展,通过书信传递对子侄兄弟的教育更是当时文人盛极一时的教育形式。不管是作为普通文人的严复,还是官僚阶层的曾国藩、张之洞等人,皆留下教育子弟的家书。

[1]丁振宇.中国名人家书 [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5.

[2]王玫,等.历代书信精选[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2.

[3]张小永,等.教育媒介视域下的我国远程教育起源初探[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4).

[4黄维华.书信的文化源起与历史流变[J].江海学刊,1996(3).

[5]张小永.书信与我国远程教育[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1).

OntheAncientsConsuousnessofDistanceEducationfromTheirFamilyLetters

Zhang Xiaoyong

(Shaanxi Radio & TV University,Xi’an 710119)

Letters are the main medium for transmitting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ng ideas in ancient times. The function of a letter has undergone a process of gradual expansion and maturity.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invention, the function of letters was mainly to transmit information. As time went by, other functions were added, among which educational function was one of the additional important functions. In ancient times, the ordinary people of the correspondence is often about trivial transfer and small household affairs,however.Literati especially celebrities, their letters often are about education. By combing the letters of famous people, we can see the consciousness of distance education of our ancient people.

Famous people ;Letters; Distance education; Consciousness

2017-08-28

张小永(1975— ),陕西省南郑县人,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历史学博士。

G40-09

A

1008-4649(2017)04-0026-04

[责任编辑王爱萍]

猜你喜欢
蔡邕严复家书
清晨忆家书
严复“惟适之安”视域中的民主与科学
蔡邕听琴
一封家书
倒屣欣逢迎
严复:落日青山一片愁
严复修改试卷
一封迟到15年的家书
蔡文姬辨琴
《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