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惠珍 万维强
(昌吉学院中语系,新疆昌吉 831100)
新疆预科汉语教学文化理性取向思考
骆惠珍 万维强
(昌吉学院中语系,新疆昌吉 831100)
面对当前的形势和新的使命,新疆社会迫切需要大量的“双语双文化人”。为此,新疆预科汉语教学应转变片面强调语言交际能力的“工具理性”导向,还教学以“文化理性”,加强文化教学,培养预科生的多元文化理解与沟通能力,实现语言教育的文化功能。文章从“文化理性”的概念阐释出发,认为从“工具理性”走向“文化理性”具有时代意义和必要性,进而探讨了现今新疆预科汉语教学需要改革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以实现从“工具理性”走向“文化理性”的转变。
范式转换;文化理性;双语教育
“教学范式是指教学人员及研究群体共同接受的信念,并在其支配与指导下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和结构式框架的共同认识。”[1]从信念的角度界定和理解教学范式是大多数学者所认同的观点,共同信念规定着教学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规范着教学人员的教学行为,并在统一的教学范式下解决教学问题,实现教学目标。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作为一门语言学科,一个相对独立而特殊的系统,有其自身相对完善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与基本方法,也有其教育主体所共有的信念、价值与技术,这些要素共同塑造与铸就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自身所特有的基本范式。
所谓新疆预科汉语教学“工具理性”是指把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培养语言交际能力被视为教学的目标。回顾过去几十年教学实践,在“工具理性”的视域中,我们习惯视语言为一种符号,教学基本围绕词语、课文、练习这样一条主线进行,课堂教学大多停留在语言技能层面,而对文化教学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教学过程往往注重语言交际技能,忽视语言文化内容。在进行语言交际时,学生把词汇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灵活地连接在一起,构成一个正确的句子,然后运用这些句子进行自我表达。当这种理念支配着作为教学实践者的教师时,学习词汇、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进行表达,就简化为师生对新疆预科汉语教学的概念。从语言实际使用形式把语言分解为四个方面,至此,“听说读写”这四项技能不但是教学的内容,而且是教学的检测手段,更成为教学的目标。这样使得语言的文化性被忽略,语言的深层次意义无法被激活,教育功能被搁置一边。
所谓新疆预科汉语教学“文化理性”,是指在教学中强调培养语言交际中的文化意识。在“文化理性”视域下,实现语言教学的文化自觉。在语言教学的同时,教师不仅阐释语言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借助文化背景理解语言本身,提高语言交际能力,而且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加强文化观念的输入,将思想观念、文化心态、审美情趣、行为方式尤其是核心价值观渗透于教学之中。从“工具理性”走向“人文理性”,其深层旨趣在于培养具有多元文化理解与沟通能力的“双语双文化人”,为新疆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实现新疆预科汉语教学的目标。
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是新疆预科汉语教学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目标。特别是现今预科教育要从单纯语言教育走向语言教育与专业预备教育相结合,这之中更需要对语言文化内涵的深层理解。“语言不仅是一个转述经验的工具,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作为说话者解释经验的一种方法。换言之,文化的语言习惯帮助人们选择并解释那一语言化的世界。”[2]毋庸置疑,新疆预科汉语教学离不开文化教学。而新疆预科汉语教学从“工具理性”走向“文化理性”的转换有助于实现语言教育的文化功能。
(一)回归语言本质
吕叔湘先生撰文说:“语言是什么?说是‘工具’。什么‘工具’?说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可是打开任何一本讲语言的书来看,都只看见‘工具’,‘人们’没有了。”[3]这是针对“为语言教语言、就语言学语言”的状况提出的犀利批评。“语言工具论”由来已久,它是人们对语言性质的基本认识,只看到语言的工具属性,而忽视语言的非工具属性。基于此种认识,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把语言教学定性为“工具性学科”。“语言教学,不论是第一语言教学,还是第二语言教学,都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工具,而且首先是掌握使用工具的技能。”[4]
钱冠连教授以批评的眼光审视了这种“唯工具论”,他认为:“语言当然有其工具性的一面,但语言的本质远远不是工具论能说清楚的。不认识语言的非工具性方式,就不能说我们认识了语言的本质。不揭示语言的非工具性的一面,就大大地歪曲了语言的本相……语言不是思想的工具,语言本身就是包括思想方式在内的一整套生活方式或游戏方式……语言作为文化载体,生活在其中的人,远远不是拿语言作表达媒介,而是将语言作了本土文化心理的依托之物。”[5]
语言是约定俗成的表达观念的符号。作为人类描述世界特有的符号,语言是人类文化的“标本”和“化石”,存储着前人的睿智聪慧和生活经验,记载着前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与判断,讲述着历史文明和民族文化,其本身就是一个文化世界。因此,学习语言,不仅要掌握语音、词汇和语法,而且要知晓使用该语言的民族是如何看待事物、观察世界的;不但要了解语言蕴含的文化,还要通晓使用该语言的民族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意义体系。也就是说,每一种民族语言都映射着绚丽多姿、五彩斑斓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
(二)达成预科教学目标
预科汉语作为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国家通用语言的综合能力,特别是用国家通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使其在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在口语和书面语两方面能够熟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为新疆社会经济发展培养能以国家通用语言为交流工具、具备基于文化理解与沟通能力的各行各业优秀人才。因此,培养多元文化理解与沟通能力也是预科汉语教学的重要目标。鉴于此,新疆预科汉语教学从“工具理性”走向“人文理性”具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
第一,语言与文化如影随形,语言习得离不开文化理解,这早已成为众所周知的教学理念,但教学实践又将如何。笔者在2012年曾做过新疆预科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现状调查,利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学生进行测试。从获得的测试成绩来看,语言交际能力整体偏低,高考汉语成绩平均60分(百分制);文化知识测试成绩平均38分;跨文化敏感度测试成绩平均70分。虽然跨文化敏感度测试成绩高于高考汉语成绩平均分,但这并不能说明学生多元文化理解与沟通能力强于语言交际能力,把文化知识测试成绩与跨文化敏感度测试成绩合并转化为100分,两者平均55分,低于语言交际能力60分。由此表明,在现今新疆预科汉语教学范式中,学生文化生成能力进步幅度不尽如人意。因此,在提高语言交际能力的同时,同步发展文化能力,既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的重要目标。
第二,进入21世纪,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国家间的往来与互动、民族间的交往与沟通越来越频繁,相互间的文化关系由疏远到接近,由孤立到依赖。多元化进程加深了世界各国语言教学界对文化教学的认识,人们认识到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但也可能成为人类有效交流的障碍,尤其是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如果不了解相互之间的文化会发生误解乃至冲突,或轻或重地影响民族间的交往。因而,语言学习是以多元文化沟通为指向的,教学理应发展学生的多元文化理解与沟通能力,在掌握语言交际能力的同时,致力于发展使用该语言进行多元文化沟通的能力。
(三)学生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技术、商业等方面的繁荣发展,交通、交流工具的现代化,人际交往日益频繁,加之,信息技术日益高速发展,计算机、互联网、卫星通讯等现代科技手段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文化交流克服了时空限制,达到空前发展的规模,文化交往己成为普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学习国家通用语,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了解与合作,促进少数民族参与社会生活。在新疆这样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多语言交汇的地区,作为国家通用语的汉语是各民族交流的共同语言,是消除语言障碍、促进民族交流的桥梁,是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繁荣的工具,也是科学文化知识传播的主要载体。少数民族掌握国家通用语言,可以拓展视野,增长才干,提高素质,增强适应社会发展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具备顺利进入现代化社会的条件,获得个人在社会上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
(四)增强中华文化认同
“文化合流理论”是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应运而生的,强调第二语言的获得与第二文化密切关联。该理论认为,第二语言的获得是文化合流的一个方面,成败与否在于将母语文化与第二文化合流的程度,关键在于第二语言学习者与第二语言文化的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着力点在于“文化认同”。新疆各少数民族有其独有的母语特征,在思维方式和认知风格上同汉民族存在一定的差异,对此通过少数民族学习国家通用语,使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成为可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达到全面、平等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从而奠定国家一体化的基础。新疆预科汉语教学应充分利用语言教学这个平台,发挥语言的文化教育功能,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培养对不同文化的接纳程度,从语言文化的情感上增强多民族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加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公民意识教育,广泛接受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确立维护祖国统一的意识。
(五)培养双语双文化人
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促进语言从“器”到“道”的层面,使我们逐步摆脱了语言“唯工具论”的认识,语言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肯定和重视,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意义逐渐彰显,教材中的文化内容逐日增加。这种变化应促使新疆预科汉语重新定位教学目标,加强对文化教学的认识,把培养多元文化理解与沟通能力放在显要位置,由过去强调培养语言交际能力转向加强培养文化能力相结合,把文化教学视为“显性课程”贯穿始终。在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同时,加强对多元文化的了解,提高多元文化沟通能力,促进民族间的相互理解与沟通,培养对多元文化的积极态度和包容态度,成为具有多元文化意识和沟通能力的“双语双文化人”,既掌握本民族的语言文化,也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化,并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环境的需要进行切换,同时能运用母语和汉语两种思维方式进行学科知识的学习、思考和研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文化教学是指将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容纳入语言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其出发点超越单纯的语言教学,挖掘语言内在的文化内容及特定的文化价值,赋予语言教学以文化语境,增强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多元文化理解能力。
(一)改革课程设置
目前,新疆预科汉语教学的课程体系主要按课程内容的性质和功能分为两类:一类是综合课,是指把语言要素和文化知识等各项内容综合起来,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课程;另一类是技能课,是指以训练专项语言技能为主,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技能的课程。
对新疆预科汉语教学来说,一方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决定文化教学成为其不可或缺的内容;另一方面,教学中包含两方面的文化内容,一是语言中涉及的文化因素,二是语言中涉及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深层文化。因此,我们把暗含在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中的文化内容归类到“文化因素”;把有关文化方面的知识或者是一些常识看作是最基本的“知识文化”,通过专门设置的文化课程进行教授,以弥补“文化因素”比较零散、不成体系的缺陷。“文化因素”涉及的内容存在于语言形式之中,“知识文化”涉及的内容是社会文化,在教学实践中,两者互为交叉。“知识文化”可从“衣食住行、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道德标准、价值观念”等内容开展宏观教学,建立学生较为清晰的文化概念,增强其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文化因素”可结合“语义、语法和语用”等内容开展微观教学,让学生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培养多元文化沟通能力。
(二)修改教材内容
教学以教材为主,教材是课程内容的载体,教材中文化内容的选取必然会直接影响文化教学的效果。本研究选取新疆预科汉语综合课广泛使用的《大学汉语·精读》教材(2-4册),挑选教材中的注释和练习素材,对隐含文化涵义的词汇进行了不完全统计,并把每一册教材中的文化内容,按照不同项目及出现的次数进行计数统计(见表1)。
表1 文化词语名称及出现频次
依据表1统计数据来看,文化词语共出现90次,有关习俗、地理、文学、节日、成语和谚语出现的次数位据前列。其中,跟民俗相关的文化词语出现16次,占总次数的18%;跟地理知识(包括专有名词)相关的文化词语出现15次,占项目总次数的17%;超过10次的依次为:文学(11次,包括历史人物)、节日(11次)、成语和谚语(10次)。
上述数据说明《大学汉语·精读》各册教材中的文化词语在内容方面存在某些交集,因侧重点不同,在具体选取和编排方面,各册教材选编内容不尽相同;若将文化内容按照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四分法进行细化,不难发现,文化词语虽有一些交集,但每册教材的选取内容存在差异,且较为庞杂,学生在结束预科阶段的学习任务时,对不同的文化知识点均留有印象,引出的不足则是在兼顾某一具体话题进行教学时,文化内容可能会出现某一方面的缺失,或偏向于某一方面,无法广泛介绍文化内容。
其次,《大学汉语·精读》每一课的内容都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来训练听说读写技能,在强化语言交际能力的同时,也学习文化内容,提高文化能力。但这套教材与其他教材相比较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教材中大量的练习题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微观层面的语言交际能力,涉及文化能力提升的较少。教材实施过程中的这种现象应引起注意,练习的内容应涉及更多的文化能力考察,满足学生在多元文化学习中的内隐性需求,协调好语言交际能力和文化能力之间的关系。
(三)改革教学方法
教师要始终坚持“语言交际能力与文化能力并重”,从语言能力、语言交际能力、文化能力三方面入手,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
首先,教师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信息源泉,教师对文化教学的态度,事关文化教学的成功与否。从笔者2012年所做的调查结果来看,79.1%的教师认同“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85.2%的教师认为“文化教学对学好语言有作用”;77%的教师“愿意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51.3%的教师强调“提高语言交际能力比文化能力重要”,而且“语言教学任务繁重,顾不上文化教学”。究其原因,54%的教师表示“考试涉及文化的内容较少”。由此推断,教师的文化教学理念与文化教学实施始终相悖,没有真正有效开展文化教学,始终把重点放在语言交际能力上,忽视文化能力的培养,文化教学效果不遂人愿。
其次,文化养成是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的,一两次的考试与测验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真实的文化能力。各学校可以依据教材中出现的文化知识点,在分阶段的测验或考试中加大文化内容的考查力度,并将平时成绩计入终结性考核,督促教师和学生共同关注文化教学。测试手段可涵盖诸如测验、考试、专题讨论等书面形式以及随堂发言、角色表演等教学过程,可以采用个体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检测。除此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鼓励学生以结对子、交朋友的方式进行文化交往,定期了解其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文化行为的发展情况,掌握运用汉语的能力和文化学习的程度,对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文化能力进行评价。也就是说,除了传统的考试和测试手段,教师可以运用课堂检查、课后作业、小组讨论、文化实践等其他非测试性教学手段对学生的整体表现进行评价,使学生意识到语言学习不仅仅是掌握语言进行交际,还包含更多的文化理解与交流。
(四)改革评价体系
新疆预科汉语教学中的语言教学抑或文化教学都不是纯粹的“价值中立”或“文化无涉”的知识灌输,而是带有价值取向的教育活动,其目标不仅在于培养语言交际能力,还在于培养国家意识、中华文化认同感以及多元一体价值观。因此,教学评价不应只囿于考察语言技能,还应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纳入评价体系。在这种教育评价观下,教学过程不只是提高语言交际能力,文化教学也应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习得文化能力。故而,文化教学也需纳入新疆预科汉语教学的评价体系。
然而,综观新疆预科汉语教学的各类考试,几乎把考查语言交际能力作为主要内容,呈现出单一的语言评价倾向。不得不说,语言交际能力在新疆预科汉语教学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因此,语言评价目标绝对不应受到批判。我们反对在“工具理性”支配下语言教学评价的一元取向,这种单一维度的评价引导教师与学生误以为不必将时间精力投入到文化学习上。我们希望把文化教学摆在教学的重要位置,并将其作为教学的内容和目标之一纳入评价体系,建立综合评价体系,使教学评价从单一的评价语言交际能力转向语言交际能力和文化能力的多元教育评价,对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作出全面的评价,敦促教师和学生共同重视文化能力的培养,实现语言教育的文化功能。
[1]叶增编.教学范式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2).
[2][美]萨姆瓦著.跨文化传通[M].陈南,龚光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
[3]吕叔湘.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J].读书,1980,(4).
[4]周思源.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C].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5]钱冠连.不当交际工具使用的语言:西方语言哲学研究(之二)[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2).
Thoughts on the Cultural Rationality Orientation in the Foundatio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n Xinjiang
LUO Hui-zhenWAN Wei-qiang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s,Changji College,Changji Xinjiang 831100)
To meet the urgent demand for“bilingual-bicultural”professionals,we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cultural rationality”in Xinjiang’s foundatio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rather than lopsidedly emphasize“instrumental rationality”as in the past.With“instru⁃mental rationality”,a teacher would simply care about students’language communication proficiencies,while with the guide of“cultural ra⁃tionality”,he/she would pay much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multi-cultural competence.This paper explains the concept of“cultural rationality”,and on the basis of which,advocates a reform of curriculum offering,textbook content,teaching methods,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in the foundatio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n Xinjiang.
Change of paradigm;Cultural rationality;Bilingual education
G712
A
2095-6967(2017)01-006-07
[责任编辑]:王洋
2016-10-20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新疆高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嬗变及多模态文化教学模式构建研究”(15YJA740033)的阶段性成果。
骆惠珍,昌吉学院中语系教授;万维强,昌吉学院中语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