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磊周庆生
(1.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54;2.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京 100081)
从伊塞克湖州二道沟村东干中学看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的多语教育
马磊1周庆生2
(1.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54;2.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京 100081)
二道沟东干人是130多年前从中国迁移到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伊塞克湖地区的回族人的后裔,二道沟村是多语并行的东干人聚居村。二道沟东干中学多语教育受到国家语言政策变化的深刻影响。虽然东干学校多语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但学校多语教育模式获得了持续、稳定发展。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学校多语教育有利于促进多语社会的形成,进而推动多元文化社会生态的形成。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了不同民族间的理解与合作,从而缩小了各民族间的差距。
吉尔吉斯;二道沟村;东干中学;多语教育
二道沟东干人是130多年前从中国迁移到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以下简称“吉尔吉斯”)的回族人的后裔。根据记载,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西北爆发陕甘回民起义。起义失败后,起义军首领尤素夫·哈兹列特(东干人称其“狄道阿爷”)带领甘肃、宁夏回民1 116人于1877年11月初第一批进入俄国境内,到达普热瓦尔斯基(现吉尔吉斯共和国卡拉库尔市),定居二道沟。此地原来无名,回民起义军到达俄境后定居此地,因附近有两条沟常年流水,因而命名为“二道沟”。①一百多年过去了,二道沟东干人在完好传承东干语的同时,又很好地学习和使用着其他多种语言,这种独特的现象在吉尔吉斯并不多见。笔者2015年6月赴吉尔吉斯伊塞克湖州二道沟村,对东干中学多语教育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通过对二道沟东干中学多语教育的调查,可以管窥吉尔吉斯中学多语教育状况和吉尔吉斯语言政策变化,亦能为国内双语教育,尤其是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带来些许思考和启示。
二道沟东干中学位于二道沟村马克街4号,全名为伊塞克湖州吉突古孜区二道沟村“尤素夫·哈兹莱特”中学,始建于1961年,是一所包含1至11年级的全日制普通中学。全校学生605人,由东干、吉尔吉斯、俄罗斯、维吾尔、乌兹别克、塔塔尔、卡尔梅克等多个民族构成,其中东干族占60%。全校教师35人,其中东干族26人,俄罗斯族1人,吉尔吉斯族7人,维吾尔族1人。教师均为大学本科学历。②
多语教育是二道沟东干中学从苏联沿袭至今的传统,学校长期开设俄语、吉尔吉斯语、东干语和外语课程,多语并行。调查发现,学校师生俄语听、说、读、写水平均高于其他语言。东干语的使用仅次于俄语,师生们在东干语课之外也常常使用东干语进行交流。非东干族学生受学校环境影响,也能或多或少地使用东干语进行交流,虽然吉尔吉斯语书面语水平较弱,但是大多数人能使用吉尔吉斯语进行较为流利的听说交流。部分高年级同学具有较高水平的英语交际能力。尽管汉语教学历史最短,但是由于汉语和东干语口语相似程度高,东干学生学习汉语口语的热情很高,进步较快,汉语教学成为二道沟东干中学的一个亮点。
东干中学的多语教育长期受吉尔吉斯国家语言政策变化的影响。在与吉尔吉斯社会科学院院士、东干研究所所长依玛佐夫先生的访谈中了解到,苏联时期,政府实施体现民族平等的语言政策,东干中学的东干语课每周平均3学时。吉尔吉斯斯坦独立后,主体民族语言吉尔吉斯语地位不断提高,东干语课程被压缩为平均每周2学时,现在则变为每周1学时。
二道沟村社区环境对于东干中学多语教育的保持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二道沟村是伊塞克湖州唯一的一个东干人聚居村,多民族混居,是典型的多语社区。全村总人口2 740人,其中65%是东干族,20%是维吾尔族,12%是吉尔吉斯族,1%是俄罗斯族,余下2%是乌兹别克、哈萨克、卡尔梅克等其他民族。各民族间通婚率达到10%-15%。60%-70%的居民能够流利地说东干语和吉尔吉斯语,90%以上的居民能够流利地说俄语。③访谈中,二道沟村村长伊斯马伊、村文化工作负责人热哈提向笔者介绍了二道沟村语言使用基本情况,伊斯马伊说:
村民基本都能说好几种语言,见到东干人说东干语,见到吉尔吉斯人说吉尔吉斯语,见到俄罗斯等其他民族村民说俄罗斯语,还有一些村民懂德语、汉语和阿拉伯语等一些外语,大家彼此理解,相处得挺和睦。
吉尔吉斯斯坦多语教育受到苏联时期和国家独立后国家语言政策变化的深刻影响。
(一)苏联时期
苏联初期,苏共中央在中亚地区推广《俄联邦人口扫盲法》。该法令规定8-50岁的所有不识字公民必须识字,学习俄语或民族语言,可选其一。政府推行使用俄语和民族语进行扫盲教育的政策推动了早期多语教育局面的形成。1917年11月15日,苏维埃政府通过了《俄罗斯各族人民权利宣告》,公布废除俄语作为官方语言的规划,宣称苏维埃境内无官方语言,每个民族都有在任何场合讲“母语”的权力,每个人都有通过民族语言接受教育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权利。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正式通过了《关于党在民族问题上当前任务的决议》,保留俄语作为族际共通语的地位,同时在发展和使用本民族语言、建立和发展本民族语言的培训学校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
1938年,《关于民族共和国和民族州必须学习俄语》的决议将俄语规定为学校必修课。从此,俄语学习有了制度化的保障,俄语成了吉尔吉斯真正意义上的“官方语言”。20世纪50年代,语言政策的俄语化倾向更加明显,1959年1月,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联合通过的《关于加强学校同生活的联系和进一步发展国民教育制度的纲要》规定,各民族学校可以使用本民族语教学,但同时又特别强调各加盟共和国和自治共和国的中等学校必须学习俄语。这一时期的语言教育政策一方面导致俄语与其他民族语言双语教育的不平衡;另一方面,从政府政策层面进一步强化了其他民族语言教学在学校中的合法性,这也为东干中学多语教育持续发展打下了基础。
苏联后期,吉尔吉斯民族主义思潮兴起,吉尔吉斯各民族对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认同度大大提升。1989年9月23日,苏联解体前夕,在吉尔吉斯最高苏维埃会议上,通过了《关于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家语言法》,国家语言法重新确立了各民族语言的地位,这一时期,吉尔吉斯各民族语言教育又重新活跃起来。
(二)吉尔吉斯斯坦独立后
独立后,吉尔吉斯开始全面推行西方民主政治体制,倡导民族间的平等和睦。在学校教育方面,基本沿袭了苏联时期的多语教育模式。国家语言的作用和地位日益被强化的同时,其他民族语言得到国家语言政策上的观照。1993年5月颁布的《吉尔吉斯共和国宪法》中,在重申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国语的同时强调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保证保留、平等而自由地发展共和国居民所使用的俄语及其他一切语言,并保证其发挥功能作用。不允许因不懂或者没有掌握国语而侵害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2003年,吉尔吉斯制定新《教育法》。根据《教育法》规定,所有学校都要保证教授作为国家语言的吉尔吉斯语、作为官方语言的俄语以及一门外语,并根据国家教育标准保证其教育水平。2004年2月12日,由吉尔吉斯国家议会审议通过的《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国家语言法》第一条规定:“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为各民族公民保持、学习和发展自己的母语创设条件和提供保证。对于不懂国家语言和官方语言的公民,国家对其自由和公民权力不予限制”。第四条规定:“在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国家语言使用与其所在区域内其他语言的使用不存在矛盾(冲突),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支持各民族语言的自由发展”。④但同时,吉尔吉斯政府在不断强化主体民族语言(国家语言)吉尔吉斯语在学校课程中的地位。2012年,吉尔吉斯科学教育部启动了一项按照欧洲课程模式,旨在优化中学课程体系的课程改革。通过改革,吉尔吉斯科学教育部取消了独立以来曾经开设过的,包括东干语在内的所有少数民族母语课程。这一改革举措,在教育界引起了极大震动。后经吉尔吉斯东干政治家、知名学者和社会组织的积极争取,吉尔吉斯共和国科学教育部于2012年12月5日签发了将东干语等少数民族母语课程纳入教育科学部中学教学计划的第719号命令。命令批准将东干语等少数民族母语作为民族中学母语课程从二年级起开设,每周1课时。
2010年“4·7”街头革命、“6·10”南部骚乱后,新政府对于民族语言问题更加谨慎。2014年,吉尔吉斯国家语言委员会公布了《吉尔吉斯共和国2014-2020国家语言和语言政策发展纲要》,纲要开宗明义地指出制定纲要的目的是“建立富有成效的语言政策,以保持和发展在吉尔吉斯生活的各民族语言,使吉尔吉斯语成为加强吉尔吉斯人民团结的重要因素;培养充分掌握母语、国家语言、官方语言以及国际语言等多种语言的新一代吉尔吉斯公民”。⑤这又为多语教育持续发展奠定了新的政策基础。
总体看,吉尔吉斯正经历着俄语、吉尔吉斯语、少数民族母语和外语等多种语言此消彼长的历史变化。苏联初期,基于民族平等的语言政策极大地促进了俄语、吉尔吉斯语和其他民族语言的均衡快速发展,为吉尔吉斯多语教育传统和多民族和谐发展氛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苏联中后期,由于强制推行俄语,各民族语言和外语的学习需求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单一化的语言政策,加剧了民族间的矛盾,也加速了苏联的解体。独立后的吉尔吉斯斯坦,一方面,受民族主义思潮影响,吉尔吉斯语的国家语言地位日益凸显,俄语作为族际共通语的官方语言地位不断被弱化。另一方面,历经2010年街头革命和南部骚乱,吉尔吉斯新政府更加重视民族问题,倡导各民族团结和睦,政府在语言政策方面也做出了一些调整,更加重视其他民族发展母语的权利和公民学习外语的需求。
每个时期国家语言政策调整都会对学校语言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些影响,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学校教学计划、语言课程大纲、师资、教材和教法的调整和变化。但是,在吉尔吉斯,多语教育模式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发展趋势,同时也是民族学校发展的历史必然选择。
吉尔吉斯政府为吉尔吉斯学校多语教育提供了政策保障,但通过对二道沟东干中学多语教育现存问题的调查,笔者发现,学校在实施多语教育过程中还面临课程、师资、教材、教法、政府投入和家长支持度等方面的诸多难题。6
历史上,吉尔吉斯语言政策摇摆不定。语言政策对多语教育的影响最直接地反映在科学教育部中小学课程大纲的变化上。按照科学教育部2013年颁布的新教学大纲,二道沟东干中学开设有东干语、吉尔吉斯语、俄语、英语和汉语五门语言课程。东干语是母语课程,吉尔吉斯语和俄语分别作为吉尔吉斯的国家语言和官方语言开设,英语是2004年在取消德语课程后重新开设的外语课程。汉语课开设较晚,2014年由孔子学院帮助开设,具体语言教学课程(见表1)。
表1 2012-2013学年中学母语(东干语)试行教学计划语言部分
从表1可知,俄语课程在中学初级阶段(1-4年级)课时数较多,中级阶段(5-9年级)到高级阶段(10-11年级)课时数递减。吉尔吉斯语课程1-11年级均为每周3课时。英语和汉语从3年级开始开设,每周2课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英、汉两种外语并非对所有学生同时开设,而是每个班级在尊重学生选择意愿的前提下,一分为二,一部分选学英语,一部分选学汉语,两种语言在同一时间分班授课。作为母语课的东干语从2年级开设,每周1课时。从语言课程课时安排上看,俄语教学贯穿11个年级,课时最多。再次是吉尔吉斯语,也贯穿所有年级,每周3课时。其次是外语课(英语、汉语),从3年级开设,每周2学时。作为母语的东干语课时最少,每周1课时,从2年级开设。
师资方面,教师工资低,很难吸引优秀人才加入语言教师行列;有语言专业背景的语言教师十分匮乏,教师教学水平亟待提高;语言教师培训机会少,缺少系统的教学法指导。教材方面,各语种教材内容陈旧且数量不足,其中吉尔吉斯语教材由国家统一配发,能够保证人手一册,俄语、英语教材数量不足,无法保证人手一册。教材质量不高,现有教材多为吉尔吉斯政府自编教材。教学法方面,教师缺乏语言教学法方面的系统指导,教学理念陈旧;教师很难获得师资培训和研讨机会,学校教研活动少,教师教学法提升的途径少,教师教学水平长期低水平循环。此外,政府对语言学习投入不足,语言教学缺乏语音室等基本的语言教学设备。学生家长不重视教育,学生学习意愿不够强烈等问题都对多语教育的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
吉尔吉斯现行的多语教育顺应了世界多元文化教育的潮流。尽管二道沟东干中学多语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但是调查结果显示学校多语教育在保持和发展东干语言和传统文化方面,在促进二道沟多语社会形成及多元文化社会生态形成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学校多语教育使年轻一代掌握更多语言,从而为多语交流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保持了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通畅的语言交流促进了不同民族间的理解与合作,形成一个社区多元化和一体化发展的和谐态势,从而缩小了各民族间的差距,这也为我国少数民族学校双语教育提供了一定启示。
当前,吉尔吉斯经济发展缓慢,政局依然不稳,民族、宗教问题日趋复杂。吉尔吉斯政府正加快进入欧亚经济联盟以促进经济改革,试图通过多语教育破解经济社会发展僵局。此时,保持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显得尤为重要。阿塔巴耶夫总统将2013年命名为“吉尔吉斯国家巩固和民族和睦年”,体现出了国家领导对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的重视。可以预测,在当前国家发展环境下,吉尔吉斯学校多语教育将获得持续、稳定发展。
注释:
①引自叶儿古拜·裴新民:狄道阿爷老人家及其后裔1838-2013(家谱)(由二道沟村东干中学校长再布尔女士提供)。
②学校相关数据均由二道沟村东干中学校长再布尔提供。
③此处数据由二道沟村村长伊斯马伊提供。
④吉尔吉斯国家语言委员会:《国家语言文集》(吉尔吉斯语版),政府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⑤吉尔吉斯国家语言委员会:《吉尔吉斯共和国(2014-2020)国家语言和语言政策发展纲要》(吉尔吉斯语版),政府出版社,2014年版,第1页。
[1]王国杰.东干族形成发展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
[2]海淑英.吉尔吉斯斯坦的语言政策及其双语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2013,(1).
[3]刘宏宇,池中华.吉尔吉斯斯坦独立后的语言政策与实践[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3).
[4]马磊,薛慧.吉尔吉斯斯坦高校外语教育探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3,(4).
[5]董艳.文化环境和双语教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The Multilingual Education in Kyrgyzstan—A Case Study of Dungan Middle School in Erdaogou Village in Issyk-Kul Region
Ma Lei1Zhou Qingsheng2
(1.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Cultural Communication,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Urumqi Xinjiang 830054;2.Institute of Ethnology and Anthrop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081)
The Dungan people,descendants of the Hui people who emigrated more than 130 years ago from China to the area of Issyk-Kul,Kyrgyzstan,are now living in Erdaogou Village,where more than one language is spoken.The multilingual education in Dungan Mid⁃dle School in Erdaogou is profoundly influenced by the changes of national language policies.In spite of the problems,the mode of multilin⁃gual education there has been keeping a steady and constant progress,which helps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a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society.And the diversity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in that area narrows the gap between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and promotes their under⁃standing and cooperation with one another.
Kyrgyzstan;Erdaogou Village;Dungan Middle School;Multilingual education
G75
A
2095-6967(2017)01-058-06
[责任编辑]:张兴
2016-07-20
本文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亚汉语国际教育研究中心”重点项目“吉尔吉斯斯坦东干人语言使用与借词变化调查”(XJEDU40713B05)的阶段性成果。
马磊,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教授;周庆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