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秀娟丰国欣
(1.湖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湖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黄石 435002)
介词结构时间顺序原则的句法语义条件
阮秀娟1丰国欣2
(1.湖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湖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黄石 435002)
文章以介词结构语序为研究对象,试图证明大多数介词结构在句中凸显时间顺序原则,极少部分不凸显或者违反时间顺序原则。从实例出发,总结介词结构句凸显、不凸显或违反时间顺序原则的句法语义制约条件,并探讨其中的原因,以此加深对汉语介词结构句及整个汉语语序的认识和理解。
时间顺序;介词结构;语序;句法语义;原因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必不可少的条件。语言社团这个“我”对现实时间和空间的看法形成了语言时空观,语言的时空观又必然会影响这个社团的语言组织和语言结构。戴浩一指出,由于人类语言只能在时间轴上依次单向度地展开,这就使得语言结构上的安排很自然地对应于它所表达的概念的次序。戴浩一在《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中提出了一条“时间顺序原则”,即两个句法单位的相对次序决定于它们所表示的概念领域里的状态的时间顺序。他用这一原则解释了很多汉语语序现象,包括:
连谓结构:
(1)我吃过饭再打电话给你。(现实动作是先吃饭后打电话,颠倒后意思不一样,反映了相反的动作状态)
动结式:
(2)他念完了这本书。(先念书才能达到念完的结果)
介词结构:
(3)他坐公共汽车到这儿。(先坐公共汽车再到达这儿)
戴浩一所提出的“时间顺序原则”得到了其他学者证实:与“动词+复合趋向动词”带宾语所形成的句式,同样遵循时间顺序原则。
还有些学者采取逆向思维方式,从相反的方向证明时间顺序原则对汉语语序结构的影响,如宋文辉对“在+处所”在VP前后分布的决定因素再作讨论,指出有三类似乎是时间顺序像似性原则的反例:
第一类,运动的终点在动词前后都可以出现。例如:
(4)a.我在楼上放书。(先到楼上再放书,书最终位置在楼上,楼上是目的地)
(4)b.我放书在楼上。(先到楼上再放书,书最终位置在楼上,楼上是终点)
第二类,事件发生处所位于核心动词之后:
(5)他死到厨房里了。(先去了厨房才死,厨房是他所处在的场所)
这里的“厨房里”可以理解为运动终点。不过这里的“到”是隐喻的运动趋向,“厨房里”也只是隐喻的运动终点。
第三类,状态呈现的处所在核心动词前后都可以出现。
(6)a.他在床上坐着。(先去床上再坐下,一直保持坐这种状态)
(6)b.坐在床上。(先去床上再坐下,一直保持坐这种状态,与(6)a语序不同)
因此,宋文辉认为动词或动词短语前后两个位置表义有交叉。状态呈现的处所即对象静态所处的场,例(6)就是对象静态处在的场所(隐喻性终点)可以出现在核心动词前后,违背了时间顺序像似性原则,构成反例。我们发现,按照张伯江所提倡的语法用法研究的思路,即语言结构实际使用的模式会揭示出静态分析无法发现的一些规律,在实际使用中,隐喻性终点处于核心动词前的形式频率很低,即违背时间顺序像似性的结构受到一定限制。这可以从反面支持时间顺序像似性原则。
袁毓林提出了语言结构中时间顺序原则的例外,例如:
(7)他出生在解放前。(先出现解放前这个时间段再有他出生这件事,他出生后还处于解放前这个时间段,可句子中“出生”位于解放前,不符合时间顺序原则)
袁毓林认为或许我们可以用戴浩一的凸显原则来解释这一类反例,注意到自然语序和凸显语序的重要区别:前者是以感知为基础,后者则带有说话人的兴趣、牵涉焦点等,上面的例(7)是先出现一个时间段,但是这个时间段放在动词的后面,这与时间顺序原则刚好相反。孙良明、金敬华也提出了跟时间顺序原则相反的例子,其中有些是涉及介词的,例如:
(8)(火车卧铺乘务员说)你睡到/在上铺/中铺/下铺。(先“到”上铺/中铺/下铺,再“睡”,不符合时间顺序原则)
例(8)按照现实生活的动作系列顺序,应该是先到达某个地方再做某一个动作,但是语言结构的语序却是先出现动作再出现地点,与时间顺序原则相反。
从上述研究中可以看出,汉语语序与时间顺序原则确实有一定的关系,包括介词结构句。上文有的例子凸显了时间顺序原则,有的不凸显,甚至相反,这说明现代汉语中,时间顺序原则也只是句法规则之一,必然与其他的规则一起制约句法语序。时间顺序原则既然只是现代汉语的句法规则之一,就不能拿来作为语法规范的准则,即不能以时间顺序原则来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病句”。但是,时间顺序原则确实是语言和认知高度契合的一个原则,对语言结构的影响之大不可否认。
结合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册、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朱德熙《语法讲义》对虚词的分类和界定,我们把介词定义为:附着于其他词语前面构成介词短语的小品词,介词短语主要用作状语,用来介绍跟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有关的范围、时间、方式、目的、原因、角色、施事、受事、对象等。对于介词的分类,有学者从位置上将介词分为前置介词、后置介词和框式介词。本文根据吕叔湘的分类,从语义方面对介词结构进行分类探讨,例句来源于CCL(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院)语料库中符合时间顺序的介词结构句①、吕叔湘的《现代汉语八百词》②。
1.表示时间的介词:从、自从、自、打、到、在、于、至、当
(9)他从早到晚一直在工作。(先早上后晚上凸显了时间顺序原则,工作是持续的状态,动词“工作”的语义强调了时间是从早到晚,动作过程的参与者是“他”)
(10)新中国成立于1949年。(强调事情或动作发生在某个时间点的时候,不凸显时间顺序原则,动词“成立”有“非持续”“时间点”的语义特征,动作过程的参与者是“新中国”)
通过对以上例子的分析可以得知,此类引出时间的介词结构句语序凸显时间顺序原则的句法如下:表示时间的介词之后要紧跟表示起点或终点的时间名词或小句(时间名词后再接以来、以后、开始也符合条件),介词后面也可以加上能够表示持续状态的动词,如例(9);语义条件如下:句子时间顺序是从早到晚,句中动词应具有表示持续、状态的语义特征,动词的语义指向时间和施事,动作过程的参与者一般是有生命的施事主语。注意关于在、与、当三个表示事情或动作就发生在某个时间点的时候,不凸显时间顺序原则如例(10),此时介词后动词的语义特征包括“非持续”“时间点”,动词的语义指向时间和施事。
2.表示处所的介词:从、自、打、到、在、由、于、至、当、把
(11)我从北京出发(先在北京再出发去某地,凸显了时间顺序原则,“出发”表示起点动作,强调了“起点”“位移”的语义特征,语义指向“我”和“北京”,动作过程的参与者是“我”)。
(12)a.我住在东城。(应该是先到东城再住,最终位置在东城,与时间顺序原则相反,“住”具有表示“持续性”“非位移”的语义特征,语义指向“我”和“东城”,动作参与者是“我”)
(12)b.东西掉在地上了。(先掉才能位于地上,凸显了时间顺序原则,“掉”的语义特征包括“非持续”“位移”,语义指向“东西”和状语“在地上”,动作的参与者是“东西”)
通过对上述例子的分析而得出以下结论,引出处所的介词结构凸显时间顺序的句法语义条件分为两种情况:若句法结构是“介词+处所、方位名词+动词”,此时的动词一般要满足表示起点、移动的语义特征,语义指向“施事”和“起始地点”,动作参与者是“施事主语”,整个语义表示从起始点到终点的过程,如例(11);若动词在介词结构之前,动词应具有“非持续”“位移”的语义特征,语义指向“受事”和“地点状语”,动作参与者是“受事”,如例(12)b。当动作发生和终止的地点相同时,介词结构句违反时间顺序原则,如例(12)a。
3.表示方向的:往、向、于、朝、照
(13)我们往东边走。(先面向东边再走,凸显了时间顺序原则,“走”具有“移动”的语义特征,语义指向“我们”和状语“往东边”,动作过程的参与者是“我们”)
(14)鲁迅献身于革命。(先有革命这个方向目标再献身,与时间顺序相反)
从以上例子可以总结出,表示方向的介词结构句的语序凸显时间顺序原则的句法条件:“介词+名词+动词”,如例(13);语义条件包括:介词一般连接起始点和终结点,动词一般具有“移动”的语义特征,语义指向“施事主语”和“方位状语”,动作过程的参与者一般是“施事主语”。如果动词处于介词结构之前,一般不凸显时间顺序原则,甚至跟时间顺序原则相反如例(14),因为一般先有方向,再朝着一个方向去行动。
4.表示依据的:从、由、按、按照、遵照、依、依照、照、根据、据、本着、以、凭
(15)我们可以由他的口音推测出他是哪里人。(先听他的口音再可以推测出他是哪里人)
(16)法律部门必须依照法律惩罚犯罪分子。(先依照法律后惩罚犯罪分子)
此类表示依据的介词结构句的语序凸显时间顺序原则的句法条件:介词+名词/名词短语/+动词+其他成分;语义条件包括:首先依据某种标准,再发出某种动作,这一过程本身就是按照时间顺序原则进行的,动词的语义特征不明显,但语义指向一般指向“施事主语”和“动作结果”。
5.表示方式、方法、工具的:由、用、通过、拿、经过、以、将
(17)人民代表由民主协商选举产生。(先出现民主协商选举,后产生人民代表,“选举”语义指向“人民代表”)
(18)他经过调查了解事情的真相。(先调查后了解事情的真相,“了解”语义指向“真相”)
此类表示方法、方式、工具的介词结构句的语序凸显时间顺序原则的句法条件:介词+名词/名词短语/小句+动词+其他成分;语义条件包括:先用某种方法、方式、工具施行动作,再得到某种结果,动词的语义特征不明显,语义指向一般指向“施事主语”“受事宾语”和“动作结果”。
6.表示原因的:由、于、以、因、因为、由于、为、为了
(19)由感冒引起了肺炎。(先感冒后引起肺炎,“引起”语义指向“感冒”和“肺炎”)
(20)人民生活好了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快了。(因为经济发展快了,所以出现人民的生活好了这一个结果,违反了时间顺序原则)
表示原因的介词结构句语序凸显时间顺序原则的句法条件:介词+名词/名词短语/小句+动词+其他成分”;语义条件包括:先有原因再出现结果,动词的语义指向“原因状语”和“事情结果”符合时间顺序原则,如例(19)。注意当句中表示结果的谓语在介词结构之前时,介词结构句违反时间顺序原则,如例(20)。
7.表示目的的:于、为、为着、为了
(21)他刻苦练习为了得到这个奖。(首先有得到奖的目的,然后他才刻苦练习,与时间顺序原则相反)。
(22)为了这个伟大的事业前进。(先是为了这个伟大的事业,后是前进)
表示目的的介词结构句的语序凸显时间顺序原则的句法条件:介词+名词/名词短语/小句+动词+其他成分;语义条件包括:认知上意念、目的先于动作,动词的语义指向“目的状语”,如例(22)。注意当“动词,形容词”位于“介词+表示目的的名词/名词短语/小句”之前时,整个语序结果在前,目的在后,此时介词结构句不凸显时间顺序原则或者与时间顺序原则相反,比如例(21)。
8.表示施事的:由、被、给、让、叫、归
(23)这件事由他们解决。(先有施事者他们,后解决某事)
(24)瓶子叫弟弟打翻了。(先有施事弟弟,后弟弟打翻瓶子)
表示施事的介词结构句的语序凸显时间顺序原则的句法条件:受事+介词+施事+动词(+其他成分),都可以变为施事+动词+受事的结构,这是句法条件;语义上首先必须有施事者才能够对受事施加某一个动作,所以引介施事的介词结构在前,动词在后,动词的语义指向“施事主语”和“受事宾语”,动作的参与者包括“施事”和“受事”。
9.表示受事的:给、把、将、管
(25)你给他去个电话。(先出现受事“他”,后给他去个电话)
(26)你把房间收拾一下。(先出现受事“房间”,后把房间收拾一下)
表示受事的介词结构句的语序凸显时间顺序原则的句法条件:介词+受事+动词(+其他成分);语义上计划的行动在时间上先于实际的行动,动词的语义指向“施事主语”和“受事宾语”,动作的参与者包括“施事”和“受事”。
10.表示关涉对象的:向、于、随着、靠、为、给、把、对、对于、关于、跟、和、同、替、与、除了
(27)我向老师借了一本书。(先确定借书的对象“老师”,后向老师借书)
(28)有求于人。(先有对着某人的趋势再有求人的行动,与时间顺序原则相反)
(29)她为丈夫放弃了出国深造的机会。(先出现关涉对象“丈夫”,后为丈夫放弃出国深造的机会)。
从以上例子可以推理出,表示关涉对象的介词结构句的语序凸显时间顺序原则的句法条件:介词+名词/名词短语/小句+动词+其他成分;语义上先确定依靠、跟随、面对、关涉、发出动作的对象,再有意识地朝对象发出动作,计划的行动在时间上先于实际的行动,此时介词后面的动词语义指向“施事主语”和“伴随、关涉状语”,动作过程的参与者主要是“施事主语”,如例(27)(29)。但是当句法结构是“动词+介词+名词”时,此时实际动作在计划的动作之前,与时间顺序原则相反,如例(28)。
11.表示排除的:除、除了
(30)除住宿外,其他的你都需要自费。(与时间顺序原则无关)
(31)除了老王,我都通知到了。(与时间顺序原则无关)
表示排除的介词结构句的语序凸显时间顺序原则的句法条件:一般不遵循介词+名词/名词短语/小句+动词+其他成分,一般是“介词+名词”与小句搭配,表示关涉排除的对象,不管介词在前在后均与时间顺序原则无关,语义在于强调排除的对象。
12.表示比较的:于、跟、和、同、比
(32)他的死重于泰山。(先比较后得出结果,违反了时间顺序原则,形容词谓语的语义指向“比较结果”和“比较对象”,动作过程的参与者是“比较的对象”)
(33)跟昨天比,今天更热。(先跟昨天比,后得出今天更热的结论,符合时间顺序原则,形容词谓语的语义指向“比较结果”和“比较对象”,动作过程的参与者是“比较的对象”)。
表示比较的介词结构句的语序凸显时间顺序原则的句法条件:介词+名词/名词短语/小句+形容词,或者是“介词+名词”与小句搭配;语义上是先进行比较,才能得出比较的结果,结果一般是形容词,此时形容词谓语的语义指向“比较对象”和“比较结果”,比较过程的参与者是“比较对象”如例(33)。注意“形容词+于+名词”先出现表示比较结果才出现表示比较的过程,违反了时间顺序原则,如例(32)。
13.表示范围的:从、在
(34)从头到尾仔细打量了一番。(强调动作的范围,不是说先打量头再打量尾,不凸显时间先后顺序原则)
(35)行李限制在二十斤以内。(强调限制的范围,不凸显时间顺序原则)
表示范围的介词结构句虽然遵循介词+名词/名词短语/小句+动词这一句法条件,但是语义强调的是动作所管辖的范围,与时间先后无关,所以不凸显时间顺序原则。
14.表示条件的:在、趁
(36)她在大家的帮助下完成了这项任务。(先有大家的帮助,才完成这项任务)
表示条件的介词结构句的语序凸显时间顺序原则的句法条件:介词+名词/名词短语/小句+动词+其他成分;语义上,先具备某种条件,才能在这种条件下完成某件事,此时介词结构后面动词的语义指向“条件状语”和“宾语”,动作过程的参与者是“施事主语”。
15.表示来源的:从、由、于
(37)他从农村回来。(先在农村后回来)
(38)黄河发源于青海。(黄河从青海发源,青海是起始地。不凸显时间顺序原则)
表示来源的介词结构句语序凸显时间顺序原则的句法条件:介词+名词/名词短语/小句+动词+其他成分;语义上,先出现起始点、起源,才会出现终止点、结果,句子动作过程参与者是“施事”或“来源对象”,如例(37)。值得注意的是,“动词+于+名词”构成的介词结构句起始点或事物先于终止点或结果,不凸显时间顺序原则,如例(38)。
16.表示经过的路线、场所:从、打、由、沿着、顺着
(39)我们打水路走。(先有概念领域的计划打水路走,后实际行动从水路走)
(40)阳光打窗户射了进来。(阳光先透过窗户后射进来)
表示经过的路线和场所的介词结构句的语序凸显时间顺序原则的句法条件:介词+名词/名词短语/小句+动词+其他成分;语义上,在概念领域里计划的路线在时间上先于实际运动的路线,动词具有“移动”的语义特征,语义指向“施事主语”和“方式状语”,动作过程的参与者包括“施事主语”,如例(39)(40)。
本文第二部分列举了常用的介词,根据对CCL语料库和《现代汉语八百词》中介词结构句的统计分析,其中符合时间顺序原则的介词结构句约占84%;不凸显时间顺序原则或与时间顺序原则相反的约占16%,说明大多数介词结构句语序是凸显时间顺序原则的。
通过对上面每一类介词结构例句的分析,介词结构句语序凸显时间顺序原则的句法条件:表示时间、处所、方向、依据、方法、方式、工具、原因、目的、关涉对象、条件、来源、经过的路线和场所的介词+名词/名词短语/小句+动词(+其他成分);介词连接起始点和终结点;受事+表示施事介词+施事+动词(+其他成分);引介受事的介词+受事+动词(+其他成分);表示比较介词+名词|名词短语|小句+形容词,或者是“介词+名词”与小句搭配。
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方面的语义条件。首先,整个句子的语义,表示从较早的时间到较晚的时间、从起始点到终点、先朝着某个方向再运动;依据某种标准,再发出某种动作,这一过程本身是按照时间顺序原则进行的;先用某种方法、方式、工具施行动作,再得到某种结果;原因在前结果在后;认知上意念、目的先于动作;先有施事者才对受事施加某一个动作;计划的行动在时间上先于实际的行动;先确定依靠、跟随、面对、关涉、发出动作的对象再有意识地朝对象发出动作;先进行比较,才能得出比较的结果,结果一般是形容词;先具备某种条件,再在这种条件下完成某件事;先出现起始点、起源,才会出现终止点、结果;在概念领域里计划的路线在时间上先于实际运动的路线。其次,有些介词结构后面如果出现动词,对动词的语义特征、语义指向以及动作过程的参与者,有一定的条件。引出“时间”的介词结构句中动词应具有表示“持续”“状态性”的语义特征,动词的语义指向“时间状语”和“施事”,动作过程的参与者一般是有生命的施事主语;引出“处所”的介词结构句分为两种情况:若句法结构是“介词+处所、方位名词+动词”,此时的动词一般要满足表示起点、移动的语义特征,语义指向“施事”和“起始地点”,动作参与者是“施事主语”,整个语义表示从起始点到终止点的过程,若动词在介词结构之前,动词应具有“非持续”“位移”的语义特征,语义指向“受事”和“地点状语”,动作参与者是“受事”;表示“方向”的介词结构句中,动词一般具有“移动”的语义特征,语义指向“施事主语”和“方位状语”,动作过程的参与者一般是“施事主语”;表示经过的路线和场所的介词结构句中的动词具有“移动”的语义特征,语义指向“施事主语”和“方式状语”,动作过程的参与者包括“施事主语”。有些介词后动词语义特征不明显,但语义指向明确。如表示“依据”的介词结构句中动词语义一般指向“施事主语”和“动作结果”;表示“方式”的介词结构句中动词语义一般指向“施事主语”“受事宾语”和“动作结果”;表示“原因”的介词结构句中动词的语义一般指向“原因状语”和“事情结果”;表示“目的”的介词结构句中动词的语义一般指向“目的状语”;引出“施事”的介词结构句中动词的语义一般指向“施事主语”和“受事宾语”,动作的参与者包括“施事”和“受事”;引出“受事”的介词结构句中动词的语义一般指向“施事主语”和“受事宾语”,动作的参与者包括“施事”和“受事”;引出“关涉对象”的介词结构句中动词语义指向“施事主语”和“伴随、关涉状语”,动作过程的参与者是“施事主语”;表示“比较”的介词结构句中形容词谓语的语义指向“比较对象”和“比较结果”,比较过程的参与者是“比较对象”;引出“条件”的介词结构句中动词的语义指向“条件状语”和“宾语”,动作过程的参与者是“施事主语”;表示“来源”的介词结构句中句子动作过程参与者是“施事”或“来源对象”。
这些符合时间顺序原则的介词结构句语序体现了现实、认知、语言的一致性,现实事件的时间顺序较为深刻地使人类形成了时间顺序原则的认知模式,影响了介词语言结构顺序顺应时间顺序原则,即语言在顺序上的安排对应于它所表达概念的次序的安排。此外,顺序像似性也具有一定的解释作用。闫长红提出顺序像似性指思维的顺序与语言单位排列的顺序像似。
小部分介词结构句不凸显时间顺序原则的原因,本文引用王寅先生的观点。人类语言的形成和发展普遍经历了“现实世界—认知—语言”这一过程,以一幅流程图加以说明:现实—认知(互动体验—意象图式—范畴—概念—意义)—语言,他认为,“人类在对客观外部世界感知体验和互动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意象图式和认知模型,再在此基础上进行范畴化和概念化”,然后形成了概念意义,最后以语言这种物质手段固定下来。王寅提出从现实到认知,再从认知到语言存在两次反映过程,有两次反映程度逐步减弱的“横向反映滤减现象”。他认为认知是对现实的反映,语言又是认知的反映,这三者在两次反映过程中呈逐步减弱现象,笔者把这种现象称为“横向反映滤减现象”,以此解释在同一语言平面中三因素间的关系。
认知是在不断地追求更加完整正确、客观地理解现实世界,认知上的不足,反映了对现实绝对正确理解的一次反映减弱现象。从认知到语言还有一次减弱现象。现实世界是三维的,反映在人脑中的认识也应是三维的或近似三维的;而语言却是以线性序列表述的、一维的,用一维去表达三维,就必然存在失真现象。正因为从现实到认知再到语言的两次反映滤减现象,现实、认知、语言出现了不一致的现象,不同的语言社团用不同的语序表示同样的事件发生顺序,所用的语序不符合实际的事件发生顺序,这都是可以理解的,也正是这样形成了丰富而多彩的语言形式。
本文以介词结构语序为研究对象,证明了大多数介词结构在句中是凸显时间顺序原则的,总结出了介词结构句语序凸显时间顺序原则的句法条件、语义条件,包括介词结构句中动词的语义特征、语义指向、动作过程的参与者,同时从实例出发,分析了介词结构语序凸显时间顺序原则的认知原因,王寅先生提出的:“认知是对现实的反映,语言又是认知的反映。”但不是如镜子一般机械的反映,是一种能动的反映,认知作为一种现实现象在人脑中的反映,与客观的现实现象并不是完全一致的,这其中加入了主观因素,文化风俗习惯,语言经过社会的约定俗成在表述一种比较复杂的认知时,也会受语言结构规则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语言规则习惯。
符合时间顺序原则的介词结构句语序体现了现实、认知、语言的一致性,而从现实到认知再到语言的两次反映滤减现象,说明现实、认知、语言出现了不一致的现象,不同的语言社团用不同的语序表示同样的事件发生顺序,所用的语序不符合实际的事件发生顺序是可以理解的。
注释:
①CCL语料库:http://ccl.pku.edu.cn:8080/ccl_corpus/in⁃dex.jsp?dir=xiandai。
②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1]戴浩一.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J].黄河译,国外语言学,1988,(1).
[2]杨德峰.“时间顺序原则”与“动词+复合趋向动词”带宾语形成的句式[J].世界汉语教学,2005,(3):56-65.
[3]宋文辉.再论影响“在+处所”句法位置的因素[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
[4]张伯江.功能语法与汉语研究[A].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4.
[5]袁毓林.关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1994,(1):183-199.
[6]刘青.字法、句法与时间顺序原则之例外[J].汉语学习,2008,(5).
[7]孙良明,金敬华.正确对待外来理论——谈对时间顺序的评价及运用[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4).
[8]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174-190.
[9]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8-29.
[10]吴福祥.汉语中的框式介词[M].当代语言学,2002:241-353.
[11]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1997:26.
[12]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172.
[13]王寅.“现实—认知—语言”三因素间的反映与对应滤减现象[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8,3:70.
[14]闫长红.关于语言与现实关系的辩证思考[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5):66.
Syntactic and Semantic Conditions Restricting the Time Sequence Principle in Prepositional Structures
RUAN Xiu-juan1FENG Guo-xin2
(1.School of Literature;2.College of Foreign Studies,Hubei Normal University,Huangshi Hubei 435002)
This paper studies the word order of prepositional structures,trying to prove that most of the prepositional structures,when appearing in sentences,tend to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time sequence except a very few that do not follow or even violate it.With facts and examples,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syntactic and semantic conditions influencing prepositional structures’highlighting,not highlighting, or even violating the principle of time sequence,and tries to find the reasons behind,which is expected be helpful for people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hinese prepositional structures as well as the Chinese word order as a whole.
Time sequence;Prepositional structure;Word order;Syntactic and semantic;Reason
H314.3
A
2095-6967(2017)01-064-10
[责任编辑]:张兴
2016-07-20
阮秀娟,湖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丰国欣,湖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