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敏 李威威 张海萍
·论著·
AIDS患者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研究
吴敏 李威威 张海萍
目的 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凝血功能情况,以期寻求两者之间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124例AIDS患者为研究对象,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健康患者120例为对照组,均抽取静脉血,观察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情况;观察AIDS不同治疗方案对凝血功能影响性;观察栓塞AIDS患者和未发生栓塞、健康对照患者在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在PT、APTT、TT、Fib、PLT、D-D上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组在PT、APTT、TT、Fib、PLT、D-D上较未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组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栓塞组PT、APTT、TT、Fib、PLT、D-D含量最高,其次为未发生栓塞组,和对照组比较,栓塞组和未发生栓塞组在PT、APTT、TT、Fib、PLT、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栓塞组PT、APTT、TT、Fib、PLT、D-D含量显著高于未发生栓塞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IDS患者凝血功能会出现异常,且高效抗逆转录病毒联合治疗AIDS患者血液会处于高凝状态。
AIDS;凝血功能;高效抗逆转录病毒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drome,AIDS)是人类免疫缺陷引起的免疫系统受损的一种传染病。一项流行病学称,HIV病毒感染和AIDS患者数量呈逐年升高趋势,但目前尚无完全治愈应用特效药,而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有抑制病毒复制、重建机体免疫功能作用,是目前治疗AIDS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法[1]。但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骨髓抑制和凝血功能障碍等,本次研究通过对AIDS患者凝血功能情况比较,以更好认识AIDS和凝血之间关联性,以期提高AIDS治疗水平,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AIDS患者124例为研究对象,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健康患者12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男69例,女55例;年龄19~62岁,平均年龄(35.8±3.8)岁;病程5个月~3年,平均病程(1.6±1.1)年。对照组男66例,女54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36.2±4.1)岁。2组患者性别比、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AIDS诊断标准符合《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标准进行,签署知情同意书,征得患者同意后进行。
1.2 方法 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将收集到的血液加入抗凝管剂枸橼酸钠,抗凝剂量为采用静脉血的1/9,对血液进行离心,时间10min,转速2 500r/s,沉淀后分层,取上层进行凝血功能检测。检测项目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partialthromboplastin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time,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血小板(bloodplatelet,PLT)、D-二聚体(D-dimer,D-D)等项目。
1.3 观察项目 比较2组间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情况;观察AIDS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与否在以上指标变化情况;观察栓塞AIDS患者和未发生栓塞、健康对照患者在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情况。
2.1 2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观察组PT、APTT、TT、Fib、PLT、D-D较对照组显著升高,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s
2.2AIDS患者不同治疗方案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组在PT、APTT、TT、Fib、PLT、D-D上未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组均显著升高,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AIDS患者不同治疗方案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s
2.3 栓塞组和未发生栓塞组及对照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栓塞组PT、APTT、TT、Fib、PLT、D-D含量最高(P<0.05),其次为未发生栓塞组;和对照组比较,栓塞组和未发生栓塞组在PT、APTT、TT、Fib、PLT、D-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栓塞组PT、APTT、TT、Fib、PLT、D-D的含量显著高于未发生栓塞组,2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栓塞组、未发生栓塞组、对照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s
正常人体中凝血和抗凝血机制是保持动态平衡的,血液中成分改变如血小板变化,凝血因子和纤溶系统活性等高低均会影响这种平衡。研究称,AIDS患者往往会并发血栓形成[2],近些年,随着性开放程度活跃,HIV或AIDS发病率逐渐升高,相关凝血功能障碍事件也明显提高[3,4]。血液高凝状态和肿瘤浸润、转移关系也日益受到重视,临床上对AIDS患者要密切注意患者凝血状态,以及对血栓要早期预防和治疗。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是通过抑制反转录酶活性从而靶向抑制病毒DNA合成,这些药物因较长时间应用会出现凝血功能障碍,严重者会出现骨髓抑制,这些具有促凝活性组织因子和癌促凝物,加上血小板、单核巨噬细胞等血细胞相互作用等因素会破坏机体内正常凝血、抗凝、纤溶系统平衡,体内的出凝血功能和纤溶异常,故AIDS患者会合并有血液高凝状态[5-7]。在凝血功能指标中,PT属外源性凝血系统,反映血浆凝血因子Ⅰ、Ⅱ、Ⅴ、Ⅵ等水平;TT则是反映内外源性凝血系统共同途径,TT延长则说明抗凝物质很多;Fib反映是凝血酶和类凝血酶等促凝物质,其最终形成的是纤维蛋白原,其水平变化和凝血功能密切相关,而血浆中Fib含量升高,血浆凝血功能明显增高。Fib分解为纤维蛋白为AIDS的浸润、转移等提供了良好条件[8,9]。D-D作为交联纤维蛋白特异性降解物质,是人体中纤溶亢进特异性分子标志物,其水平反映的是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机体处于一个高凝状态。APTT反映的是内源性凝血因子缺乏,在临床上最常见的是肝功能疾患中,其延长说明患者肝功能受损[10]。PLT是反映机体慢性消耗增加过程,在AIDS患者中以上指标均升高,这说明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或继发性纤溶活性异常活跃[11]。结合结果显示,AIDS患者凝血功能指标PT、APTT、TT、Fib、PLT、D-D均会显著升高,同时采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凝血功能指标也会显著提高,同时伴随血栓患者其指标也会升高,这再次说明AIDS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研究称,AIDS患者更容易伴随血液高凝状态,故对AIDS要定期进行凝血功能检测,早期发现和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对AIDS发展和预后至关重要[12,13]。报道认为,AIDS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和凝血因子含量有关[14],故在临床上对AIDS可通过应用促凝药物达到改善预后作用。同时,可通过中医药方法,采用活血化瘀等中药来治疗AIDS,以达到降低血液粘性,促进纤维蛋白溶解,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对AIDS有减毒增效等作用[15]。同时应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IDS可通过促凝物质来达到提高疗效,减少血栓等发生,减少血液高凝状态引起的并发症[16]。
1 吕青,荣维江.AIDS患者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探索.中国医药指南,2014,6:24-25.
2 罗小成,朱章萍,邓荣婧,等.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实用预防医学,2010,17:1423-1424.
3 贾海英,陈莉霞,马慧霞,等.HIV/AIDS患者T淋巴细胞计数与外周血组份间关系的研究.中国热带医学,2012,12:1304-1306.
4 梁淑家,陈杰,刘伟,等.广西凭祥市和宾阳县HIV-1流行毒株gag基因的序列测定和亚型分析.中国艾滋病性病,2011,12:501-502,555.
5EbelingJM,WelshCF,RishelKL,etal.Performanceevaluationofaninclinedbeltfilterusingcoagulation/flocculationaidsfortheremovalofsuspendedsolidsandphosphorusfrommicroscreenbackwasheffluent.AquaculturalEngineering:AnInternationalJournal,2011,35:61-77.
6AygunA,YilmazT.ImprovementofCoagulation-FlocculationProcessforTreatmentofDetergentWastewatersUsingCoagulantAids.InternationalJournalofChemicalandEnvironmentalEngineering,2011,1:12-14.
7 代建霞,贾海英,王玲玲,等.HIV/HCV共感染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白细胞的影响.中国热带医学,2015,15:1116-1118,1123.
8 闵蕾.肺癌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探讨.中外医疗,2014,9:89-90.
9 王玉洁,胡承刚,甘林望,等.慢性肾脏病患者各期凝血功能变化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现代医药卫生,2015,5:3706-3708,3711.
10AguilarMI,SaezJ,LlorensM,etal.Microscopicobservationofparticlereductioninslaughterhousewastewaterbycoagulation-flocculationusingferricsulphateascoagulantanddifferentcoagulantaids.Waterresearch:Ajournaloftheinternationalwaterassociation,2013,37:2233-2241.
11 黄明雄.病毒性肝炎患者血小板及凝血功能变化的临床意义.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07-608.
12 赵华.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早期凝血功能的变化.江苏医药,2010,36:2040-2041.
13 赵丹.支气管哮喘患者凝血功能状态的临床分析.新疆医科大学,2013.
14YuJF,WangDS,YanMQ,etal.OptimizedCoagulationofHighAlkalinity,LowTemperatureandParticleWater:pHAdjustmentandPolyelectrolytesasCoagulantAids.EnvironmentalMonitoringandAssessment:AnInternationalJournal,2011,131:377-386.
15 陈雪芹,张云.宫颈癌患者凝血功能的检测及意义.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2317-2318.
16deSenaRF,MoreiraRFPM,JoseHJ,etal.Comparisonofcoagulantsandcoagulationaidsfortreatmentofmeatprocessingwastewaterbycolumnflotation.BioresourceTechnology:Biomass,Bioenergy,Biowastes,ConversionTechnologies,Biotransformations,ProductionTechnologies,2012,99:8221-8225.
10.3969/j.issn.1002-7386.2017.04.029
431700 湖北省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体检科
R
A
1002-7386(2017)04-0587-03
2016-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