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丹君
【摘 要】在一定程度上,“恋物”行为在小班新入园幼儿开学初可以帮助幼儿获得安全“依戀”,建立安全感,缓解入园焦虑,但严重的“恋物”行为不仅影响了幼儿的学习和生活,还容易形成“恋物癖”,养成犹豫退缩、敏感脆弱的人格特征,对幼儿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带来负面影响。笔者结合自己所在的小班幼儿的恋物行为个案,客观地分析原因,实践摸索得出了几条有效的矫正策略,并获得了一定成效。
【关键词】小班幼儿;恋物行为;原因;矫正策略
一、现状总括
新入园的小班幼儿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容易出现情绪焦虑,进而靠依赖自己熟悉的物品而获取安全感,然而一旦物品离开就出现忐忑不安、不敢与人说话和交往、不愿融入集体环境等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恋物”行为在小班新入园幼儿开学初能够帮助幼儿形成安全“依恋”,建立安全感,对缓解入园焦虑、适应幼儿园生活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过分依赖或长期依赖容易形成“恋物癖”,对幼儿的身心成长不利,需要家园携手共同帮助幼儿适时改进“恋物”行为。
二、“恋物”行为形成的原因
结合笔者所在班级三名新入园小班幼儿在入园适应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同特征、不同程度的“恋物”行为,分析其原因,具体总结出以下三种:
1.年龄特征的自我调节
孩子的年龄越小,自我调节的能力越差,自身往往找不到合适的方式解决。安慰物的出现,让孩子在对“物品”的拥抱、抚摸中得到生理、心理的满足和慰藉,成为孩子舒缓不安情绪、自我安慰的一种宣泄方式。
小班幼儿的“恋物”行为往往是“依恋”心理的表现,这种“依恋”关系最主要表现为对父母的依恋,特别是母亲。例如:瞿××一家都是外来务工留杭的,父母均为浙大硕士,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管瞿××,婴幼儿时期缺乏对瞿××的陪伴和沟通,导致瞿××对父母的“依恋”关系遭到破坏,使瞿××从小缺乏安全感,只能寻找“依恋”的代替物。而一腔东北口音的奶奶在瞿××出生后一人带孩子,很少带孩子外出交流,封闭式的成长交往环境又使瞿××人际交往能力薄弱。9个月开始,瞿××就对手上的小被被情有独钟,无论睡觉、吃饭、上厕所、外出、回老家等任何时候都得带着这个小被被,只要一离手就会哭闹、焦躁不安。最亲密的小被子慢慢成为瞿××对父母依恋的固定物品,久而久之养成习惯衍变成了“恋物”行为。
2.成长环境的安全缺失
“恋物”行为跟一个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幼儿的成长环境息息相关,养护人员过多、居住环境多变、以及过于宽松、溺爱的教养方式都有可能纵容孩子出现“恋物”行为。
例如:本班许××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爸爸妈妈三方通过“一月一轮换”的方式共同养育长大的孩子,是典型的“倒三角”家庭养护的孩子。原本喜欢的球球小毯子因为一月更换一次居住地点而被剪成了三块小布布分别放在三个地方,居住地点以及人群的不断变化使许××成长过程中安全感缺失,多人教养方式的不一致、祖辈的过分溺爱导致许××对球球布布逐渐依赖,慢慢出现“恋物”倾向。大家庭在养护许××过程中的百般迁就、宠爱滋养了许××依赖球球布布的坏习惯。面对幼儿园的陌生环境,许××安全感的缺失和入园的焦虑加剧了对球球布布的依赖,过分的依赖也直接影响着许××参与集体生活。
3.分离焦虑的直接诱导
分离焦虑是小班新入园幼儿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陌生的生活习惯,孩子长期与父母、亲人建立的依赖关系一旦离开就会因情感和依恋上缺乏安全感而产生焦虑,这种焦虑容易转移到自己熟悉的物品上得以抚慰。
例如:赵××是家中的小公主,家里毛绒玩具特别多,面对陌生的新环境,赵××将自己的分离焦虑转移到毛绒小兔身上,抱着小兔子睡觉让她得到了暂时的安全感和安慰。但是赵××又是一个自尊心较强的孩子,在融入集体环境之后,知道自己的“恋物”行为引起了小朋友们的意见,出现了大哭、躲到被子里等一系列羞愧的心理反应。
三、借力“三部曲”,有效跟“安慰物”说BYE BYE
通过对新入园三名“恋物行为”孩子的跟踪观察、分析和矫正,在家园携手、多方协助下,多种教育和导引的实施有效地帮助她们尽早摆脱了对“安慰物”的依恋,正常融入了集体的生活和学习,对新入园小班幼儿摆脱“恋物”行为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1.借力优秀绘本,尊重幼儿“慢”成长
《阿文的小毯子》讲述的是一只叫做阿文的小老鼠无论做什么事都一定要带着他心爱的小毯子。绘本中的画面跟瞿××非常地相似,瞿××整天抱着一个大大的毯子使自己在集体生活中非常不便但又无法摆脱,于是我们采取了推荐《阿文的小毯子》这个绘本作为策略进行跟进调整和实施。
二个月后,瞿××在毯子一次次变小的过程中慢慢适应并逐渐改掉了带毯子上学的坏习惯。将这类优秀的绘本推荐给家长,利用绘本这个直观的载体,既有效地引导家长学习帮助幼儿改掉“恋物习惯”的直接方法,也更好地通过亲子阅读,引导孩子从绘本夸张的画面中,自主发现小毯子对集体生活带来的不方便,启发幼儿主动地去戒除,做到了既尊重孩子的“慢”成长,又维护幼儿的自尊心。
2.借力有效环境,给予幼儿“爱”替代
小班新入园幼儿本身会因为对幼儿园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产生入园焦虑
而加重自己的“恋物”行为。因此,尽可能给孩子创造各种活动的环境,帮助幼儿尽快适应集体环境对纠正幼儿的“恋物”行为能够起到直接有效的作用。
许××对布布的依赖源于布布上面的球球,通过“以物代物”、“迁移游戏”的方式让孩子在爱的、宽松的环境中自然放弃对“一物”的依恋,慢慢改变自己对某物的“专情”现象。同时,在幼儿园的集体环境中,我们也可以引导孩子多玩,借助孩子依赖物的明显特征为幼儿提供需要孩子双手同时操作又喜欢的游戏,当孩子的双手比较“忙”的时候,也就无暇顾及自己的“依恋物”了。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则可以多陪伴孩子,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帮助孩子快速结交班级中的好朋友,利用同班、同小区资源,放学后或周末、节假日组织开展聚会、做客等活动,帮助幼儿参与多种集体生活,学会适应各种环境。
3.借力同伴效应,启发幼儿“自”改善
小班幼儿具有“爱模仿”的特点,同伴的行为对幼儿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进入集体环境后,教师和家长可以引导幼儿通过自己观察同伴、自主发现问题的方式,找到自己的“恋物”行为给自己学习和生活中带来的不便,这远远比强制让幼儿摆脱安慰物的效果要好得多。
赵××午睡时喜欢抱毛绒小兔,这一行为在集体环境中受到了同伴的“质
疑”,赵××是一个爱面子的女孩子,当同伴的“质疑”与自身的“依恋”产生冲突的时候,她选择了暂时的逃避“躲进被子哭”。而过了几天,当她发现其他小朋友都可以做到睡觉不抱娃娃时,同伴的榜样示范给赵××的心灵带来了新的触动,加上教师巧妙的引导和鼓励,顺利帮助幼儿主动改善了自己的“恋物”行为。
新入园的小班幼儿在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的过程中,面对集体新环境和内心心理不适应加剧了“依恋”行为,需要家园携手用巧妙的方式帮助幼儿逐步顺利过度,引导幼儿适时跟自己的“安慰物”Say Good bye,促进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马伶.熟悉环境下幼儿对于抚养依恋行为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纪红霞.入园适应相关因素分析[J].金华职业学院,200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