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基于对广东培正学院学生的调查

2017-03-30 06:21许婕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8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教育者理论课

许婕

微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基于对广东培正学院学生的调查

许婕

笔者调查了广东培正学院在校大学生的微信使用情况,发现微信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所以,要培养教育者网络媒介素养,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微”路径;增强受教育者使用微信的自律性,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微”实效;充分利用微信平台,积极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微”手段;加强网络管理,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微”环境。

微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对策

微信是腾讯公司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即时通信终端软件平台。之后,便因其强大的实用性,使用数量逐年猛增。微信团队于2017微信公开课P R O版上发布的《2016微信数据报告》显示:微信2016年9月平均日登录用户htt p: //b a i k e.b a id u.c o m/p ic/%E5%B E%A E%E4%B F% A1/3905974/21159266/b7fd5266d0160924dd bb c87cdd0735f a e6cd343e?f r=l e mm a&ct=c o v e r达到了7.68亿,较去年增长35%,50%的用户每天使用微信的时长达90分钟。消息日发送总次数较去年增长67%,日成功音视频通话总次数达到1亿次,较去年增长180%。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17年1月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6年网民最经常使用的五大a pp分别是:微信、QQ、淘宝、手机百度和支付宝。微信位居榜首。

当代大学生对微信的使用情况怎么样?微信的使用对他们利弊如何?应该怎样应对?这是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系列问题。为此,笔者就大学生的微信使用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

调查以广东培正学院为对象,采用了线上“问卷星”问卷调查和线下访谈的形式。问卷共486份,有效问卷100%。其中,大一学生占74.74%,大二学生占51.44%,大三、大四学生,仅占0.82%。理工类学生占28.19%,文科类学生占62.76%,其他专业占8.64%。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概率为100%,使用微信的概率为100%。他们的学习、生活、思想均受微信影响。

一、微信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一)创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

一般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统教学模式是由教师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辅以相关的案例分析。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进行不断的改革,尤其是教学模式,有了不少创新,如多媒体教学、撰写论文、课堂PP T展示、演讲、角色扮演、原著选读、影视欣赏等。而微信以其信息发布的即时性、功能的多样性时刻吸引着大学生的兴趣。调查显示,有22.0%的大学生表示上课“经常看微信”,73.66%的表示上课“偶尔看一下微信”。对于使用微信的目的,93%的大学生选择“人际交往”,79.01%的选择“获取信息”,61.93%的用来“休闲娱乐”,微信之所以能吸引大学生,是因为它能满足他们的各种需要。微信的这种吸引力,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创新的思路。目前,有些学校已经开通了微课,有的教师也通过微信的好友功能微信群功能,学生进行良性互动,都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

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形成了一定的体系结构。[1]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4年8月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作为理论基础,以世界历史、中国历史作为背景,结合当前社会现实,立足大学生的实际,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将社会要求内化为受教育者的动机和意识,然后再由受教育者将这些意识外化(转化)为行为并产生良好的行为结果。[2]光靠教师的课堂说理灌输,很难达到内化的效果,所以必须借助大量的现实素材,唤起学生的感知,把理论内化为他们的意识观念。微信以其互动的即时性、内容的多元化深深地吸引着大学生。调查显示,对于朋友圈的内容,87.45%的大学生表示“选择性地浏览,比较感兴趣”,37.65%的表示“能非常方便及时地获取需要的信息”,53.29%的觉得微信的信息对自己“有一定影响,丰富了自己涉猎信息的广度和深度”。教师可以借助微信,探寻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的平台,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做到联系实际。

(三)促进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交流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两个最基本的因素,两者的关系既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对立表现为:其一,地位和作用不同。教育者居于主动的地位,起着主导的作用;而受教育者则处于被动的地位。其二,在整个过程中所承担的任务和活动方式不同。教育者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而受教育者的任务是“学习”。统一表现为:其一,两者不能分离,互为条件,没有教育者就没有受教育者,没有受教育者就没有教育者。其二,两者在教育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进步,所谓“教学相长”。其三,两者的目的一致,都是为了达成“育人”与“成才”的目的,这是最高形式的统一。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讲台进行“灌输”,学生在台下被动接受。这已经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强化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对立,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教育效果。而微信特有的交互性,大大地减少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对立,从而达到统一的教育效果。调查显示,27.98%的大学生表示“非常愿意”通过微信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48.77%的表示要“看情况,视与教师的关系而定”,19.96%的持中立态度,而只有3.29%的大学生表示“不愿意,需要保护隐私”。对于与教师微信交流的内容,79.84%的选择“学习内容”,61.93%的选择“社会人生”,57.41%的选择“思想与心理”,36.01%的选择“生活情感”。由此可见,大学生多数愿意与教师通过微信进行交流,且涉及面广,内容多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教师与大学生微信交流的方式可以是单向的,比如微信平台;也有的是互动的,比如摇一摇、一对一聊天、群聊。教师可以利用微信平台随时推出相关的信息,让学生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自觉接受教育。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摇一摇功能,与学生互动,寓教于乐,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也可以利用微信,充实课堂教学,增强趣味性。在课后,教师可以利用朋友圈、微信群推进一些相关的链接或者内容,供学生阅读、思考并发表见解。师生之间通过微信聊天、朋友圈评论,思想观念相互碰撞。避免了面对面的尴尬,在自由平等的环境下畅所欲言,从而柔化了师生关系。

Idealized numerical study on influence of topography along East China coast on landfall tropical cyclone motion

二、微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微信是一把双刃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四个方面,微信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主要表现为对这四个方面的影响。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面临的挑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就是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调查显示,目前虽然绝大多数教师开通了微信,但只停留在聊天功能,而且使用的频率低,对于微信的其他功能基本没有涉足。有73.05%的大学生“很少”通过微信与教师交流,17.7%的选择“从不交流”,而只有9.26%的选择“经常交流,与教师沟通融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微信使用率低、操作能力不强,原因是:第一,从专业看,他们大多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专业的硕士或博士,主要从事文科的科研及教学工作,较少涉及网络及多媒体的操作;第二,从年龄结构看,中老年比例较高。近年来,有的高校教职员数量近乎饱和,无法增添年轻教师,某些高校为了评估的需要,新招聘的多为高职称的中老年员工,使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老龄化,他们对微信的操作能力较低。这样,就出现了教师“激情飞扬”,学生“埋头苦干”,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也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面临的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指的是受教育者。调查显示,对于使用最多的微信功能,84.69%的大学生选择“聊天”,86.16%的选择“看朋友圈”,32.25%的用来“看平台信息”,15.64%的选择“支付”,14.33%的用来“扫一扫”。由此可见,微信已经渗透到他们的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62.87%的大学生认为微信对自己的生活“有影响”。75.24%的认为微信影响“人际关系”53.42%的认为影响“休息”,40.55%的表示影响“学习”,15.15%的表示影响“心理健康”。微信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一种自媒体,每个人都时刻扮演着媒体的角色,在微信中发布或者接受信息近乎零门槛。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微信接收到来自国内外、不同领域的各类信息,既有正面的,也有跟国家的方针政策、主流意识形态相悖的。大学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最关键时期,微信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生活态度的形成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介体面临的挑战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体面临的挑战

环体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环境,有国内与国外环境,现实与虚拟的环境。调查显示,微信朋友圈或公众平台推送的内容,“或多或少”会影响到大学生对事物的看法,21.6%的大学生表示“在某些问题上有影响”,只有24.28%的表示“不会,我能独立判断”。由此可见,大学生受来自微信的各类信息的影响是比较明显的。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纷繁复杂,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大量涌入,对传统的、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带来极大的冲击,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出现混乱。积极正面的社会思潮能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关注社会,把握所处社会的发展规律及态势,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并为社会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当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显性社会思潮已经成为一种大众普遍接受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使大学生出现消极的、不良的价值取向。而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普世价值等显性社会思潮极力冲击四项基本原则,试图干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方向。这些社会思潮,利用了微信的即时性、碎片性,对大学生的价值建构和政治认同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极大的阻力。

三、以微信为载体,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策略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多方努力,形成合力,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一)培养教育者网络媒介素养,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微”路径

这里所说的教育者,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经过专门训练、能有目的和按计划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3]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一般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工作者。调查显示,8.64%的大学生“非常喜欢”学校、学院或教师通过微信推送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教育等内容,77.16%的表示“可以接受”,而只有7.2%的表示“不喜欢,比较抵触”。可以看出,通过微信渠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乐意接受的一种方式。首先,必须树立教育者的“微”意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是建立在平等的互动沟通基础之上的。在网络和智能手机全面普及的今天,教育工作者光凭自身的理论知识和人格魅力是远远不够的。他们必须了解、掌握、驾驭微信,才能与受教育者达成基本的共识。利用微信朋友圈,了解受教育者的动态以及他们的关注点,从而达到“备学生”的效果。其次,必须提高教育者的“微”能力。学会有效地利用、关注相关的公众平台,并收集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建立自己的微信平台、微信群或者利用自己的朋友圈,适时地推送相关的内容,让受教育者在娱乐消遣的过程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再次,必须充分运用“微”教学。即把微信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要培养教师的网络媒介素养,打造本教学部门的微信平台,推送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对应的内容。教育者可以自己录制教学微视频,并上传到微信平台,供受教育者预习、复习或者选修。

(二)增强受教育者使用微信的自律性,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微”实效

调查显示,45.68%的大学生认为微信上的舆论秩序应该靠“个人修养”来维持,可见,大学生对于网络自律性的信心和决心。首先,要合理利用微信,切忌过度依赖。大学生必须合理安排上微信与学习、生活的关系,做到相互兼顾,防止因为过度上微信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做到“走下微信、走进操场、走向社会”。其次,必须明辨是非,坚持绿色上微信。与恶意攻击国家主权、国防事务、外交事务的国内外言论及信息作斗争;对于网上的不真实信息或者毁谤信息,必须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对于网上的淫秽网站、网页要自觉隔离;对于国内外违背社会主义的思潮,要做出明确的判断。再次,大学生可以适当利用微信,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和就业观。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但市场经济和网络给他们提供极好的就业机遇。不少大学生,开自己的微店,推销各类产品。所以,微信可以成为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一种方式。

(三)充分利用微信平台,积极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微”手段

调查显示,96.1%的大学生反映他们所在的学院或社团都有使用微信公众平台。87.86%希望通过学校、学院或者学生组织的公众平台获取“校园动态信息”,85.39%希望获得“通知公告”,74.28%希望获得“学术信息”,70.78%希望获得“就业信息”。这说明高校已开通了微信平台,大学生对所在学校、学院或者学生组织的微信平台关注度比较高,也希望能获取各类相关的信息。第一,各高校可开发校级的、各行政部门、各院系的平台,以学校党委、学生工作处、团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为主要依托,着力推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第二,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内容。立足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呈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光辉历史、传播中华民族深厚的思想精髓、讲述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故事,培育和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及时传播国际国内的最新形势,呈现国家当前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播报各地、各个领域涌现的好人好事,传播社会主义新风尚。必须及时传播学校的文化生活,让学生随时了解所处环境所发生的事情,增强主人翁意识,增强归属感和荣誉感。

(四)加强网络管理,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微”环境

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与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调查显示,30.66%的大学生认为微信上的舆论秩序应该依靠“网络管理部门监管”,20.58%认为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3.09%认为要依靠“社会媒体舆论”。可以看出,净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微信环境,既有技术的成分,也有制度的因素。在技术方面,微信软件已经具备避免恶意软件和病毒侵扰的功能,以便减低盗号风险,提高隐私安全。在内容方面,为了抵制谣言,微信软件已经建立了技术拦截、举报人工处理、辟谣工具三大系统。在相关信息被权威机构判定为不实,或接到用户举报并核实内容属实后,微信会主动提供协助,阻断信息的进一步传播。另外,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还设立了违法信息举报平台、举报电话和举报网站。国家还必须从立法方面加大力度,出台互联网、微信的相关法律法规,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微信环境。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3]邱伟光,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何言

G52

A

1671-6531(2017)08-0020-04

*2015年度广东省学校德育创新项目“大学校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20158DYY B044);2017年度广东培正学院党建研究会课题“微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PZD J12)

许婕/广东培正学院思政部讲师,硕士(广东广州510830)。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教育者理论课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