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型”师生关系的突出表现及其预防*

2017-03-30 06:21李子彦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8期
关键词:关怀共同体师生关系

李子彦

教育论坛

“失败型”师生关系的突出表现及其预防*

李子彦

“失败型”师生关系是指在学校场域中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因矛盾激化或因偶发事件而冲突,造成师生关系不同程度的恶化或断裂的状态。要有效预防“失败型”师生关系的发生,应以师生共同体价值为导向,提高师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建立健全师生平等对话机制;运用道德有效规范师生关系;树立师生生命关怀理念;构建师生责任共担机制;建立健全师生文化共享机制。

“失败型”师生关系;师生共同体;机制

师生关系是学校场域中的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交往所形成的最普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总是令人钦羡的。不幸的是,师生之间不良行为或恶性事件,形成了一种“失败型”的师生关系。那么,“失败型”师生关系有何特征,突出表现在哪些方面,原因何在,如何破解?本文旨在探讨以上问题,以期为重构良好的师生关系提供有益参考。

一、“失败型”师生关系的特征及突出表现

所谓“失败型”师生关系,是指在学校场域中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因矛盾激化或因偶发事件而冲突,造成师生关系不同程度的恶化或断裂的状态。“失败型”师生关系具有相对性,涉及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是二者交互作用的结果。根据师生冲突发生的行为方式,“失败型”师生关系有三类:一是语言冲突,师生间出现语言攻击或辱骂;二是行为冲突,师生间发生肢体冲突甚或殴打;三是行为恶劣,学生弑师或教师性侵或残害学生。

(一)出现语言攻击或辱骂

语言文明和谈吐得体是学生必须遵守的日常行为规范,也是教师职业最起码的要求,能够直接反映出个人的素质和修养。但是,有些学生说话粗俗无礼甚至辱骂教师。《齐鲁晚报》2014年7月1日报道:“学生上课打扑克对老师喊‘X你妹’,老师怒打学生。”该案例中,六年级学生肖某美术课堂上因与同学打扑克被教师制止,便破口辱骂教师。更有甚者,学生竟把教师骂死。《现代快报》2007年6月11日报道:“制止学生在课堂上打牌,女老师被辱骂气死。”该案例中,重庆市涪陵区职业教育中心一女教师在课堂上制止几名男生打牌时,遭一名男生恶毒辱骂。该教师气愤难当,课后猝死。

有些教师说话较随性、粗鲁、尖酸刻薄或失当。《广州日报》2008年1月9日报道:“女大学生当面逃课,教授大怒引发肢体冲突。”该案例中的教授杨某因“逃课”学生多,课堂上竟爆粗口,怒骂学生“混蛋”“畜生”“王八蛋”“老鼠”,并与一名欲离开教室的女生发生语言和肢体冲突。该事件被媒体称为“杨帆门事件”,致使该教师形象大打折扣,斯文扫地。

《辽沈晚报》2014年11月29日报道:“沈阳女老师辱骂学生不要脸,29段录音遭曝光。”该音频统计显示,“臭不要脸”出现18处、“傻子”16处、“笨蛋”9处,这三个短语竟成了该教师课堂上呵斥一年级小学生的口头禅。学生幼小的心灵受到极大的摧残,逐渐变得沉默寡言,行为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半步,唯恐被训斥,常从噩梦中惊醒,产生厌学、转学的念头。这种带有惩罚性的方式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会危害其身心健康。学生的自尊受伤害;心理扭曲,萌生自卑感;丧失掉在学习、活动、交往等方面的兴趣,甚至对学校产生畏惧感,对周围环境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

(二)发生肢体冲突甚或殴打

近年来,学生殴打教师事件频发。“安徽亳州范集中学学生课堂群殴教师”可以算得上典型的学生殴打教师事件。2016年4月21日CCTV13晚间新闻就此事件进行了标题为“安徽亳州:学生殴打老师痛的是什么?”的报道。报道称,该校教师马某因收发试卷与一学生发生口角,随后升级为肢体冲突。但出人意料的是,尔后其他4位“见义勇为”的男同学竟然一哄而上,群殴教师。围殴中有两名男生手持板凳与板凳腿多次砸向老师头部、背部,殴打撕扯中,该老师衬衫被撕开。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教师顷刻间竟变成了他们的“敌人”,学生像痛打暴徒一样毒打教师,社会影响极其恶劣。正如CCTV13主持人所叹:“读了那么多的书,却为什么连最基本的尊师重教也做不到?”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当时班上其他学生竟无一人上前阻拦、制止或向学校报告,如此集体沉默、冷漠无情、麻木,让人不禁想起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竟然会发生在当下的学生身上。我们不禁要问,难道老师把班上所有的学生都“得罪了”,我们殚精竭虑培养的人到底怎么了?

而教师殴打学生更应该受到谴责,甚至应视情节轻重而予以适当处分。光明网2016年3月28日报道:“男老师殴打7名女生:扯头发扇耳光,教师体罚学生就能成‘严师’了吗?”甘肃环县二中教师在教室用拽头发、打脸、脚踹等方法,先后殴打7名八年级女生。起因仅仅是学生之间发生口角。这凸显了部分教师法制观念淡薄,知法犯法,缺乏起码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三)弑师和教师性侵或残害学生

近年来,师生冲突极恶劣的案件无疑当属惨无人道地将教师杀害。此类案件在全国各地发生多起,令人震惊。有的案件发生在中小学,例如,《天府早报》2008年10月4日报道的“山西朔州高中生课堂上持刀杀死老师”;新华网2008年10月28日报道的“中学生因逃课怕家访,掐死女教师”;人民网2015年12月4日报道的“湖南邵东县一学生办公室内将班主任杀害”;有的案发于职业学校,如《长沙晚报》2015年10月22日报道的“长沙一老师因制止学生上网被刺死”;有的发生在大学里,如《京华时报》2008年10月28日报道的“中国政法大学男生课堂上砍死教授”,弑师案例折射了少数学生对生命缺乏敬畏感,视生命如草芥,凸显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缺失。

学生弑师不可宽恕,而教师性侵或残害学生更是天理难容。新华网2015年5月30日报道:“天水小学教师强奸幼女被执行死刑,曾对26名幼女多次施暴。”武山县某村小学教师李某利用教师身份,将自己的魔爪伸向年幼无知的学生,道德败坏,行为极其恶劣,禽兽不如。还有教师将学生杀害的。如人民网2015年5月28日报道的“山东一中学教师强奸肢解16岁学生被执行死刑”。教师何某采取暴力手段将学生张某强奸后灭口,并将尸体肢解后抛弃。

二、“失败型”师生关系产生的根源

“失败型”师生关系是不正常的。可分为:违反校纪校规、违背道德、违反一般法律和涉嫌犯罪等四种情况。根据事发学校的层次涉及中小学校、职业高中和高等院校;根据事发学校的类别涉及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由此可见,“失败型”师生关系在各类学校都可能存在,且表现程度不等,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失败型”师生关系的出现,表面上看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是师生矛盾和冲突激化所致。其实是当前社会大环境下的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暗含着一定的规律性。

具体来说,由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和转型,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及功利主义的渗透,加之不良网络环境的负面影响及社会不良风气的蔓延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校师生。由于年龄、知识背景、人生阅历等不同,师生在文化、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甚至冲突在所难免,彼此之间缺乏尊重、平等、关爱、关怀、信任、责任和移情体验,缺乏维系彼此的精神和情感联系的纽带;部分师生价值取向扭曲、异化,道德迷失、滑坡或缺失,缺乏公平正义感和公共理性等,导致师生之间平等对话、沟通合作、尊重生命、责任共担等理念和行动缺损,进而造成“失败型”师生关系的发生。

三、“失败型”师生关系的预防

(一)以师生共同体为价值导向,提高其向心力和凝聚力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指出,共同体是用来表示建立在自然情感一致的基础上的、联系紧密的、排他的社会联系或共同生活方式,这种社会联系或共同生活方式产生关系亲密、守望相助、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共同体。包括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等基本形式。它们是浑然生长在一起的整体,其中精神共同体是共同体的最高形式。在共同体之中,人际关系在生活上体现为相互依存,在心灵生活上表现为亲密无间、守望相助、共同信仰和共同追求。[1]

学校场域中的师生共同体是师生的集合体,是联结师生的纽带,是师生共同的温馨和谐的精神家园。师生共同体具有鲜明的特征:正义、友善、尊敬、关怀、包容、信任、责任、承诺等,为师生提供了做什么、怎么做以及为什么做提供了规范。在共同体中师生教学相长,共同成长进步,分享彼此认可的价值观,接纳彼此的差异。“共同体不是‘同一性’的格斗,而是实现尊重‘差异’的共同体。不是‘珊瑚般的共同体’,而是‘交响乐般的共同体’。”[2]师生彼此相互依存、亲密无间、守望相助、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关怀、相互包容、共同追求以及承担各自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以此维系和发展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

(二)健全师生平等对话机制

师生交往的过程实则是师生相互倾听与对话的过程。在师生共同体中,对话不仅指师生之间的言语交谈,更是彼此敞开心扉,坦诚平等地沟通、交流、倾听、分享、接纳。“对话过程就是思想、真理、意义、情感潜移默化的过程,使一个人的精神发生变革的过程。”[3]倾听和对话,能消除和化解彼此的意见分歧和利益矛盾。当这一个过程被阻断或者处于混乱无序状态的时候,师生之间的交往和对话就将陷入困境。师生之间的误解、甚至冲突也将随之发生,极有可能导致“失败型”师生关系的出现。

雅斯贝尔斯指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4]即便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不应一言堂,“目中无人”,把控整个教学话语权,双方应进行真正的对话和互动。“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5]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真正的民主教育就在于师生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并不是否定教师的“教”。“正因为有教师的‘教’,才相应地有学生的‘学’”。[6]

不幸的是,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往往以权威者自居,动辄对学生发号施令,耳提面命。学生则处于被动的、弱势的地位。学生或敬而远之,或避重就轻,敷衍搪塞,双方都带着“面具”,难以敞开心扉、推心置腹,貌似“相安无事、一团和气”。尤其注意的是,师生双方或出于各自的角色和地位的考虑,或出于功利的目的,彼此视对方为达到目的的工具。诚如学者李正涛所言:“既然是工具,那么工具的使用者就不愿意也不会耐心地去倾听‘工具’的呼求。对于使用者而言,他的任务是使用工具而不是倾听它。这基于一个似乎无可置疑的假设:工具有自己的声音吗?”[7]于是,师生双方言不由衷、言而无据,自觉或不自觉地说着一些言非心声的“失真”之话,或相互“失聪”。

实际上,师生之间不是也不应该是支配与被支配、控制与被控制的“主体-客体”关系,而应是平等主体间交往和对话的关系。故而,师生之间应该构建一种哲学家马丁…布伯所倡导的“我—你”的平等对话机制和关系,实质就是师生双方在相互理解、尊重、平等、信赖、包容基础上开诚布公地交谈,建立同理心,进行“移情体验”,即不仅明白自己的角色,而且进入他人的角色,换位思考,从而使彼此心灵得以交流、意见得以交换、思想得以碰撞,相互感化,互相分享,萌生新的理解和共识。正如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所说:“通过对话,教师的学生和学生的教师等字眼不复存在,新的术语随之出现,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是授业者,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教师本身也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反过来也在教育教师,他们合作起来共同成长。”[8]

(三)运用道德有效规范师生关系

在教育场域中,“失败型“师生关系的发生意味着师生的道德出现了滑坡或缺失。为此,当务之急必须优化师生共同体中的道德生态系统,运用道德有效规范师生关系。加强师生道德教育,唤醒师生心灵深处的那种“本源性”的道德意识,使之回归到本源上去。诚如迈克尔…富兰所言:“教育是一项道德的事业,学校的全部工作是一种道德努力。”[9]教育教学与人的道德养成无法分离,因为“教育在本质上是道德的养成”。[10]教师在教育、培养学生的德性德行的同时,自身的德性德行也在不断地完善,从而达到师生道德共进。

道德是一种规范体系,其核心是师生共同体所共同承诺的价值观、思想情感和信念。它为师生提供了道德规范,指导着师生做什么、为什么做及如何做。师生共同学习、领悟和践行共享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共同追求“善”,以公共善为价值导向,以公共理性为认知依据,以宽容贵和为行为取向,并把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之成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

在师生共同体中,师生双方既是道德教育信息的发出者和传播者,也是接受者。彼此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及各种道德行为表现都会受到他者的影响,相互感染和熏陶,获得启迪、感悟和道德的力量,彼此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获得升华,道德品质得以提高。当师生发生影响时,“就形成了一种一个人必须接受、必须相信或赞同、必须借助某种道德价值体系或其他的体系——尽管实际上并不需要非常系统化的东西——作出判断的道德”。[11]从而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支配着师生的行为方式。

(四)培养生命关怀理念

生命是人最宝贵的东西。“如果生命不再存在,对人而言的一切价值都不复存在”。[12]因为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离开了生命,教育就失去了根本,丧失了本真。日本学者池田大作认为:“最崇高、最尊贵的财宝,除了生命断无他物。”[13]生命来之不易,不管是自己还是别人的生命,都应该尽力地去爱护和呵护。为此,必须唤醒师生的生命意识,要尊重生命、珍视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和保护生命;尊重彼此的价值与尊严,既自尊,又尊重他人,既肯定自我,又成全他人,修己而善群,共生共荣,合作共赢;丰富各自的情感体验,体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提升生命质量,憧憬未来,增强对生命的关爱。

关怀生命无疑是师生共同追求的价值取向。“关怀和被关怀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人们彼此都需要其他人的关怀,需要被理解、被给予、被接受、被尊重和被承认。学校是教会人们学会关怀的重要场所。”[14]通过师生交往来展示关怀,了解关怀,实践关怀,肯定关怀。在师生共同体中,双方能动地、积极地成长,有尊严地活着,寻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承担起对生命的责任。诚如教育专家鲁洁所说:“教育,究其实质是一种生命与生命的相互对接与交融,也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相互摄养……教育更需要对人的生命真切的关怀,无穷的挚爱!”[15]

学者马丁(J.R.M ar ti n)主张,21世纪的教育应当追求的教养基础是“3C”,即“关怀”“关切”“关联”。为客体、为他人、为自身绞尽脑汁,不断培育对于社会事件的理智的关心,以及构筑发现事物之间关联的人们与自己的关联。[16]师生互为关怀者和被关怀者,二者是平等的相辅相成的主体。在充满关怀的共同体中,师生才能感受关怀、学习关怀、实践关怀、发展关怀,形成关怀型的师生关系。一方面,教师以身作则,让学生感受到关怀的意蕴,并体悟关怀的价值;另一方面,学生在感受关怀的基础上,生发出对教师和他人的关怀。

(五)构建师生责任共担机制

师生间的责任是指师生在交往过程中应该践履的义务以及对自己行为的善或恶所应承担的责任。责任是指职责和义务,其含义有二:一是份内应做的事情;二是做不好份内应做的事,因而应承担的过失。责任是一种理性,是他律,也是自律,意味着良知、信念和觉悟。责任心、责任感和责任意识是一个人的高尚品质,也是衡量一个人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

师生关系中教师的责任首先表现为教书育人。教师应该把教书视为一项事业,而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既要教书,更要育人。诚如学者叶澜所言:“教师的根本任务在于‘育人’,在于促进儿童与青少年的精神生命成长与精神世界的丰富。”[17]遗憾的是,有些教师只教书,不育人,仅仅充当了教书匠的角色,而忽略了对学生内心道德、精神、人格的“育”。其次表现为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楷模。“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师要关爱学生,客观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正直无私,不偏袒,不因学生的成绩、家庭背景、相貌等不同而区别对待。对学生寄予厚望,拥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宽广胸怀。

此外,教师是否真正对学生负责,不能仅仅以其行为意图、动机是否善良来判断。教师的行为要合乎人性、道德规范,符合教育规律,不仅要对学生的当下负责,更要对其未来负责。有些教师口口声声为学生好,经常限制或阻止学生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占用其正常的体育课,让他们利用这些时间学习书本知识。但是,这种“良好”的动机是以损害学生的身体为代价的,导致其片面发展,丧失后发优势。这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对学生负责,更谈不上是教师德性的“善”。诚如马克斯…韦伯所言:“在无数的情况下,获得‘善的’结果,是同一个人付出代价的决心联系在一起的——他为此不得不采用道德上令人怀疑的、或至少是有风险的手段,还要面对可能出现、甚至是极可能出现的罪恶的副效应。”[18]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明确提出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学生要自觉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强化责任意识,提高责任能力,充分认识做出与自己身份不相符或超出道德底线行为后果的严重性,增强对法律法规的敬畏。培养自己善良、友爱、宽容、克己、豁达、诚信、乐于负责与助人的品质和接受一切真、善、美的胸怀。理解、热爱、尊重他人,自觉履行诺言,强化自我管理。要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尊重教师,尊重教师的人格、学识和劳动,与教师和谐相处。

(六)健全师生文化共享机制

“文化是由稳定的、深层的社会意义构成的,不断地形塑着我们的信仰与行为。”[19]可见,文化能强烈地影响个人行事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并保持一定的连续性。文化与人的生活方式密不可分,每一个人都置身于一定的文化之中。“文化就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它包括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人要生存就离不开这三个方面。文化创造了人,文化形成了人,文化成就了人,人是文化的存在。”[20]从这一意义上说,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师生具有积极的导向、凝聚、激励、熏陶等作用,是凝聚师生的胶合剂及维系健康和谐师生关系的纽带。

在师生共同体中,师生在年龄、经验、阅历等方面存在差距,文化也会有差异,甚或大相径庭或激烈冲突。故而,师生应尊重彼此之间的差异,求大同,存小异,充分体认到彼此的文化诉求,通过共同参与、沟通、平等对话,探寻和构建以尊重、平等、关怀、和善、友爱、互助、宽容、信任等元素为内涵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共享的文化。并以此不断调适和改变各自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推进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可持续发展。

[1]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16]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金生鈜.理解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4]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5][8][巴西]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Freire,P.TeachersasCulturalW orkers[M].Boulder,Colo:W estview Press,1998.

[7]李政涛.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9]迈克尔…富兰.学校领导的道德使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10]Freire,P.Pedagogy of Freedom[M].Lanham,M d. Rowman and Little field,1998.

[11]托马斯…J…萨乔万尼.道德领导: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12]孙利天.死亡意识[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

[13]吴民祥.当代主要教育思潮[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

[14]肖巍.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15]鲁洁.南京师范大学:一本用生命打开的教育学[J].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2002(4).

[17]叶澜.改善发展“生境”提升教师自觉[N].中国教育报,2007-9-15(03).

[18]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M].冯克利译.北京:外文出版社,1997.

[19]D eal,T.,and Peterson,K.The p rinci p al’s role in sha p ing school culture[M].Washington,D C:U.S. D e p artment of E ducation,O ffice of E ducation Research and im p rovement,1990.

[20]吴遵民.外国教育论著选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郭一鹤

G451.2

A

1671-6531(2017)08-0003-05

*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学校办学自主权边界及落实机制研究”(16AGL019)李子彦/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在读博士(湖北武汉430072)。

猜你喜欢
关怀共同体师生关系
爱的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共同体的战斗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