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文本价值,尽显语言训练魅力

2017-03-29 07:06李婉华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语言训练

李婉华

摘 要:2011年版课标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言训练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根本,阅读教学作为语言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如何挖掘文本价值,从而有效引领学生开展语言训练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语言训练的内涵,有效阐述了阅读课堂引领学生开展语言训练的几点做法。

关键词:语言训练;内涵特点;表达特点;文本情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3B-0080-02

亲历一轮课改,我们反思着“语文”的本质、“语文”的功能,吴忠豪教授指出,“理解、积累、表达是语文训练的三个维度”“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进行语言训练具有重要意义,文本是语言训练的重要载体,教师如何挖掘文本价值,有效引领学生开展语言训练,使他们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呢?

一、把握语言训练内涵,尽显语言训练魅力

语言训练离不开文本载体的支持,它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影响着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在阅读课堂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时,教师必须先理解语言训练的内涵,理解语言训练和文本价值的关系,才能使文本与语言训练无缝连接起来,从而体现阅读课堂的增值作用。

(一)语言训练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

在语言训练中,听、说、读、写是基本技能,也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基础的东西,这四项技能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时必须用系统的方法,对这四项技能的培训融为一体。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掌声》,三年级学生正处于习作的起步阶段,此文本是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的重要范本,如果教师引导得好,学生的写作水平会得到提升。听、说、读、写是互相联系的一个整体,在挖掘文本的语言训练素材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多读,在读中产生语感,体会本课的优美表达;然后让学生说,在说中习得作者的语言表达和结构处理;在读和说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进行仿写,借助仿写强化学生在课堂上习得的写作能力;而这三个过程都有“听”贯穿其中,学生必须听进去,才能说和写。可以说,这四项技能表面上各有侧重点,但是语言训练应该从这四项技能的整体出发,整体推进,因为它们是相辅相成的,这也是语言训练的一个基本原则。

(二)语言技能的形成离不开语言积累

在语言训练中,学生的语言积累是基础,也是学生形成语言能力必须积淀的。小学是语言积累的起步阶段,语言积累离不开教材,离不开生活实践,离不开课外阅读。如低年级教材,要求学生掌握大量的生字词语,因此,低年级语文教学必须将语言积累作为课堂的重要目标,而语言训练的开展也必须让学生围绕生字学习,如让学生用生字组词,用词语造句,结合学生的语言基础引导学生展开简单对话,通过一系列的学生形式丰富学生对语言的感知,使学生的语言训练更感性。升入高年级后,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后,教师可以根据语言规律引导学生开展语言训练,如修辞说法,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教师可以结合文本巧妙挖掘蕴含其中的规律,使学生掌握语言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语言训练。可以说,语言积累离不开文本的支持,学生能在语言训练中感受到文本的趣味、价值,并在语言训练中形成一定的语言技能,而语言积累则贯穿于语言训练的始终,这也是文本的另一个价值体现。

二、把握语言表达特点,尽显语言训练魅力

阅读课堂是引导学生开展语言训练的重要阵地,也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文本的重要渠道。在语言训练中,语言表达是核心,也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和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品味文本用词的准确、贴切是语言教学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关键,教师要挖掘文本语言的精彩之处,并借文本的生动表达让学生建立感性认知,并在体会文本的过程中理解语言表达的精妙之处。当学生对语言表达有了一定的感性认知之后,教师可以对语言训练进行延伸,使语言训练释放活力,激活学生的语言思维,从而让学生感受语言训练的魅力。

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文本中有一句话“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首先,这一句中的“迎”字就体现出作者细致的观察,用“迎”字写出了溪流和洞的直接关系,那就是溪流的水是从双龙洞流出来的,如果作者直接用“沿”字来表达,读者就无法感受到溪流和洞的关系;其次,“迎”字也写出水流的方向和作者前行的方向是相反的。在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时,教师可以基于“迎”字展开教学,使学生在对话中感受作者语言表达的精妙。同时,“时而”这组词的运用既生动地写出溪流的形状、声音,又让读者在想象中生动地感受双龙洞周围的地势环境,作者通过对溪流的描写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可以说,在语言训练中,学生对语言表达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语言训练必须引导学生揣摩语言表达的精妙之处,体会经典文本在用词方面的考究,这些能力将会影响学生对文本的品悟,也会促进学生推敲能力的提升,从而借阅读课堂渗透语言训练,使学生的语言思维实现深度发展。

三、把握语言情感内涵,尽显语言训练魅力

纵观苏教版语文教材,不少作品还具备文质兼美的特点,蕴含着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小学是人生观、世界观的发展期,在语言训练时,教师可以挖掘文本蕴含的情感素材,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并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感受作者语言表达的独特处理,特别是蕴含于文本之中的情感更是学生应该进行细细品读的重要素材,教师可以以此培养学生的语感,并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文字本身并不带任何感情色彩,而当作者将自己的内心情感以文字形式进行表达时,文字便被赋予了感情色彩,學生在品读中会产生奇妙的情感体验,这就是语言训练的魅力所在,也是发挥文本价值进行语言训练的重要突破口,它让文本价值和情感体验无缝融合在一起。

如在学习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在大海中永生》时,作者运用拟人、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用生动感人的语言叙述了历史伟人邓小平同志的骨灰被撒入大海的动人情景。小学生正处于情感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师如何让学生透过文本语言,感悟伟人的崇高与伟大?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的意境融合,达到“人”与“文”的情感相通是语言训练的重要契机。在阅读课堂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时,教师要紧抓“情感”主线,使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语感,并在读中体验,感受文本语言的独特之处,从而在积极的语言训练中感受到人文感染和熏陶。为了激活学生的阅读体验,使学生的情感更好地与文本语言融合,教师可以在课前先让学生搜集材料,了解伟人的生平事迹,然后在课堂教学开始时播放《春天的故事》,让学生们在歌曲中进一步感受伟人的力量,引发思考,使学生在接下来读的时候能迅速走入情景。在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时,教师可以抓住一些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进行品味,如第一部分出现的关键词“低低地、缓缓地、呜咽、痛悼”,学生要读出人们的悲痛不舍,并展开想象,将伟人的生平与送行的人们的情感进行联系,从而让自己的内心与文本描写的情感融合,进而体会作者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独特之处。同时,为了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想象在课堂上表达,使学生的思维展现在课堂上。读是学生理解文本的重要渠道,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多样的形式去朗读,当学生通过多种语言训练方式理解文本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展现情境,读出邓小平同志影响的深远,读出人们的觉悟,从而激发内心体验,实现与文本的心灵对话。

总之,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重要载体,对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至关重要。文本是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语言训练的重要范本,想让语言训练效果更好,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文本,把握文本内涵,挖掘典型语言训练因素,设计有效的语言训练方式,从而有效发挥文本价值,尽显语言训练魅力。

参考文献:

[1]刘仁增.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言语能力建构[J].小学语文教学,2012,(19).

[2]缪剑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文本细读方法的实践与研究[D].延边大学,2011.

猜你喜欢
语言训练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言训练进行时
提高初中学生几何推理能力的方法略谈
词语导入课堂,有“形”有“效”
谈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问题
贴近阅读过程,建构高效课堂
善用阅读策略构建,回归语用能力养成
低年级数学应重视语言训练
谈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三部曲
浅析如何对中重度智障儿童进行语言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