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尹慧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社会工作学院,重庆401331)
基于微课+移动社群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胡尹慧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社会工作学院,重庆401331)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作为现代教育技术信息化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以微课为核心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单一和枯燥,为我们营造出更加丰富而多元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对某个知识点或某项专业技能的精准吸收和内化,因此近年来在我国高等教育、基础教育以及成人教育领域得到了迅速推广。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以微信、QQ等移动社群平台作为微课的教学平台,具有教学方式更灵活,接收讯息更便捷以及更加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在线互动等优点。将微课与移动社群平台相结合来实现对传统理论性课堂的翻转,更是一种极富创新性的实践探索。
翻转课堂;微课;移动社群平台;教学模式改革
作为现代教育信息化的产物,以微课为核心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由于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单一和枯燥,为我们营造出了更加丰富而多元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对某个知识点或某项专业技能的精准吸收和内化,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我国的高等教育、基础教育以及成人教育领域。相比传统教学模式的单一,翻转后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学习任务。作为一名正在制作微课以及正在探索将微课与移动社群平台相结合以实现对传统课堂进行翻转的探索者,笔者试图在本文中探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微课的源起与创新,以及基于微课+移动社群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与运用实践。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 or Inverted Classroom),也译为“颠倒课堂”。2000年,美国的莫林·拉赫(Maureen Lage)、格伦·普拉特(Glenn Platt)和迈克·特雷利亚(Michael Treglia)最早在其论文“Inverting the classroom:A Gateway to Creating an Inclusive Learning Environment”中提出了 “翻转教学”模式,并指出此种模式有助于展开差异化教学从而适合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1]。到2004年,一名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的孟加拉裔的对冲基金分析员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为了帮助其表妹和其他亲朋好友辅导数学作业而开始录制数学教学视频,并放到YouTube网站上免费播放,从而开创了翻转教学模式在实践层面的应用探索。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区的林地公园高中的两名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Jon 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为了给缺课的学生补课,尝试使用录屏软件录制授课的课件和讲课声音,并将视频上传到YouTube,由此成功开创了学生在家自学视频课程,在学校完成作业,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难题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这些实践探索中,人们发现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有显著的效果。2011年,萨尔曼·可法创建可汗学院,着力于推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开始受到全球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将教学环节一分为二的做法,即教师在课堂讲授知识,学生在课后自主复习和巩固知识。而翻转后的教学模式,则要求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相关知识并针对若干问题进行思考,在课中师生面对面展开交流讨论,教师针对学生学习中的疑难点进行区别化的指导或者引导学生共同完成作业[2]。这种将知识讲授(教)与知识内化(学)予以颠倒的教学安排,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师生关系与角色定位的同时,一改传统模式下教与学相对分离的状态,对课堂时间的分配和使用也进行了重构,相对传统教学模式而言,堪称一次重大的创新与革命。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为主,学生学习为辅,知识信息的传递呈单向度流动方式,教师在教学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只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教学方式相对单一而沉闷。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则颠覆了这种教与学的安排,变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讲授为辅。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完成知识的学习,教师则利用课堂时间与学生开展交流互动、答疑解惑、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或者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由于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既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能激发学习者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有助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在教学实践中获得了良好效果,因而在各国的教育界得到了迅速推广和普及。
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的关键点和核心,在于教师课前精心录制的教学视频。不论是萨尔曼·可汗开发的在线辅导视频,还是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制作的教学课件视频,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短小精干。相比动辄几十分钟的传统教学视频,几分钟到十几分钟的视频长度更有助于学习者集中精力和提升学习效率,也更符合人类注意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每一个视频通常只针对一个知识要点,主题明确,内容相对集中,有助于学生精准快速地掌握该部分知识。在此基础上,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于2008年提出了微课(microlecture)概念,他也因此被人们戏称为一分种教授 (the one minute professor)。就概念定义而言,微课不应简单等同于为微型教学而开发制作的某一节短小的教学视频(尽管后者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是指运用建构主义方法搭建的,以开展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包含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评估等环节在内的教学全过程。如果说翻转课堂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那微课就是为创新和改革应运而生的教学实践方式与实践过程。微课所包含的短小的教学视频以及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教学素材、教学测试、教学反思、学生反馈与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通过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构筑了一个主题明确的微教学资源环境。在这种教学情境下,师生之间可以就某一具体的知识点无限深入和扩散,由此帮助学生对显性知识之外的“隐性知识”或“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的领会[3],以及帮助教师改变教学观念,迅速提升教学技能和课堂教学水平,同时也帮助学生提高学业水平。对当前学校教育而言,微课正在成为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教育资源以及开展未来学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4G通信的广泛覆盖,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手机正逐步从功能单一的通话工具转变为便捷高效的综合化信息数据处理平台,越来越多的学生习惯于借助手机上网浏览网站、观看视频、阅读书藉、查找资料,以及在网络上与同学展开讨论与交流。科技的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了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在当代学生群体中,借助QQ、微信等手机应用所提供的在线识别用户及交换信息技术支持来开展讨论和实现信息交换正在成为社交常态。基于QQ、微信等移动社群平台所具有的实时性和交互性,以及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裂变性和良好的聚合力,利用移动社群平台搭载微课视频来实现课堂翻转,具有技术难度低、信息分享快捷、方便易学、互动良好等优点。相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学习者通过移动社群平台学习知识具有方便、灵活、不受时间、地点、环境限制的优点,这使其在学习时间和知识获取上都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这就要求教学者适应教学需求,拆解知识点,优化教学资源,重组课程内容与重构学习流程,不断改革和完善教学模式。因此,在利用移动社群平台开展教学前,应当首先重构课程内容体系。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全面梳理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课程教学要求和移动社群平台教学的特点来对教学环节进行整合,重新设计教学过程,对教学内容进行碎片化设计,即根据学习主题或知识点的关联度拆解相关教学内容使其分割为相对独立的知识点。每个知识点只集中呈现一条教学内容,该项内容既可以是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解析,也可以是技能操作的步骤或要点。为确保重组后的教学内容分而不散,教师在碎片化前应先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梳理,理清知识结构的系统脉络,然后围绕课程教学目标与认知逻辑来拆解知识点,再结合教学进程设置学习菜单,并将相关的知识点整合到该条学习菜单中,最终通过图文、语音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于学生的客户端。学生使用移动客户端登录,即可以在线观看微课视频,还可以实时与其他学习者和授课教师开展讨论,使学习过程更具开放性和交互性。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过程通常由信息传递与信息接收两个阶段组成,后者也可以理解为知识的内化过程。这种模式源于“现代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提出的“教学四阶段理论”,之后由其弟子齐勒尔(Tuiskon Ziller)和莱因(Wilhelm Rein)改造扩充为五段教学法。到20世纪初,前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N·A·Kaiipob),进一步提出了“教学三中心论”(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和“五环节教学法”,包括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从而对我国教育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但这种教学模式在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和构建现代化教学体系的同时,也带来了“重教轻学”的不良影响,而它对知识的历史性、系统性的过度强调,又带来了忽略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及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在相对死板的教学模式下,由于缺少与教师的互动和充分的学习自主权,学生很容易在知识的吸收内化阶段遭受挫败,从而丧失学习的动机和成就感[4]。
而基于微课+移动社群平台的翻转课堂则是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重构,将信息的传递过程放在学生课前进行。由于微信等移动社群平台提供了完善的后台内容管理服务,教师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或QQ群向学生发送编辑好的教学文字、图片、语音以及预先录制好的微课视频等教学内容。学生在观看微课视频之后,教师可以在移动社群平台中上传测试题或模拟题,以帮助学生及时进行检测,从而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判断。对检测结果不满意的学生,可以反复播放微课视频,并将疑难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则可以借助移动社群平台为学生提供在线辅导,随时随地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惑,从而于课前完成知识与信息的传递工作。而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吸收和内化就放在课堂上来实现。由于教师已经提前了解到学生在学习上的困难,在课堂上他就可以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辅导或者将知识进一步深入和细化。此外,课堂上同学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也将进一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内化。
以移动社群平台作为便捷式的微课教学平台,在技术架构上并没有太大的障碍,但仍有以下重点与难点问题亟待解决。
4.1 基于微课+移动社群平台实施翻转教学的重点
一节微课既是关涉某个知识点的教学内容的集中展现,也是开展教学活动所需的教学内容、教学服务及互动的综合载体。因此,我们在建设微课前,首先要准确把握微课的内涵,即它不仅仅是课程内容本身,而应当是涵盖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评价以及相关的教学服务等在内的教学全过程[5]。而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微课最重要组成部分的微课资源的开发与建设至关重要,可以说直接影响和决定了整个教学效果。微课资源的建设,需短小精干而非大而全,每一次课的时长通常以5~8分钟为宜,即便较为复杂的教学内容也应控制在10~20分钟以内。然而,如何在极短的时间内,将某个知识点或专业技能通过文字、声音、图片、动画、图像等多媒体形式呈现于学习者面前,既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又能突出主题,帮助学习者解决现实问题,却是一项看似简单实际浩大的工程。首先,我们需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大纲来选取有代表性的知识点,通常为教学中的重点和疑难点问题,或者是易混淆的知识点,然后以此为中心组织相关教学资源,这是微课制作的首要环节;其次,围绕要展现的知识点创作微课视频的脚本,这也是微课制作的难点,就像影视剧拍摄前需准备好剧本那样,微课的脚本是对视频所需的画面、声音、解说词、字幕、配乐等各方面的详细构思,是教学内容的细化与教学思路的具体体现;最后,就是微课的后期技术制作环节,根据微课脚本设计的不同,可以采取不同的媒体表现形式和制作技术,当前在微课制作环节常见的制作方式有课件录屏、摄影录像、二维或三维动画以及混合交叉式,具体可以根据课程教学的特点与内容来选择适合的表现形式。
4.2 微课+移动社群平台开发建设中的难点
移动社群平台是基于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而诞生的信息工具,它受网络信号、电池电量以及屏幕像素的影响较大,因而对微课视频的综合要求相对更高。目前,以QQ和微信为代表的移动社群平台基本覆盖了常见的在线流媒体格式,如 mp4、flv、f4v、webm 以及 Realplayer、rmvb 等移动设备格式和mpg、mpeg等专业视频格式。但如果是使用微信公众平台,其发布的视频大小一般不能超过20M,且不支持小于1秒或者大于10小时的视频文件,否则上传后将无法正常转码。对那些使用高清摄相机或相机拍摄的视频,尽管清晰度很高,但数据量非常大从而导致压缩比率不高。笔者对此提出的解决建议是,可以将视频上传到腾讯或优酷等网站,然后通过分享链接的方式查看视频,由此出现的问题是在线跳转需耗费更多时间,在网速较慢的情况下,会造成播放过程的卡顿,从而降低用户的使用体验感。因此,鉴于当前移动社群平台使用上的制约因素,我们在依托这类平台开展教学时,一方面不宜过高追求视频的画面质感和音频质量;另一方面,制作者需要做好微课的教学设计,不断提升制作技术以提升微课的质量。
[1]LAGE M J, PLATT G, TREGLIA M.Inverting the class-room:A gateway To creating an Inclusive learning environment[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2000(1).
[2]刘锐,王海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和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4(5):26-32.
[3]黄阳,刘见阳,印培培,陈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14(12):100-106.
[4]昂娟,俞欣,水淼.基于翻转课堂的微课设计策略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161-163.
[5]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责任编辑李 燕
G642
A
1674-5787(2017)03-0121-04
10.13887/j.cnki.jccee.2017(3).31
2017-03-24
本文系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教改课题“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社会福利服务为例”(项目编号:2015jgkt)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胡尹慧(1977—),女,管理学硕士,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法社会学、公共事务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