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灵勇 姜滢
【摘要】 方程是“数与代数”领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五年级是方程学习的发展、应用阶段,教材将方程的解法融入具体的情境中,算用结合,以算促用.作为教师,我们要合理引导,让学生能顺利地从算术思维过渡到方程思维,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解决问题;等量关系;方程;数学思想
四年级时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方程,也初步学会用方程解决简單的实际问题.是算术思维迈向代数思维的新起点.列方程解决问题与算术法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学生掌握代数法解决问题,能开拓解题思路,促使学生根据题目的特点,选择简便的解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通过四年级的教学并结合学生学习情况来看,方程似乎“不得人心”,学生没有选择方程解决问题的习惯和意识.笔者结合“邮票的张数”一课实践,有了以下几点想法.
一、有序渗透方程思想
第一环节:复习导入,引出方程
1.三年级时弟弟收集x张邮票,姐姐收集的是他的3倍,姐姐收集( )张.
2.四年级时姐姐收集60张邮票,姐姐收集的是弟弟的3倍,弟弟收集几张?列方程( ).
3.姐姐收集3x张邮票,弟弟收集x张邮票,姐姐和弟弟合起来有几张?(3x+x=4x)
4.到了五年级,姐弟俩收集邮票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去看看.从这幅图(图略)中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思考:学生已经初步认识方程,会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复习用字母表示数和简单的方程,让学生了解如何化简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式子,为本课解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打下基础.
第二环节:探索新知,自主尝试
先让学生尝试提出数学问题:姐姐和弟弟各有多少张邮票?并试着解决.然后,通过学生的方法,提出用方程解决.
比较三种方法后,发现第二种方法是不对的.根据第三种方法我们找到很好渗透等量关系的契机.所以,修改后本人尝试着让学生先找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再列方程.
二、强化寻找等量关系
探索新知环节的第一部分让学生尝试找出等量关系:(1)展示画图法,强调先画一倍量,再画几倍量.(2)文字法:姐姐的邮票张数=弟弟的邮票张数×3,姐姐的邮票张数+弟弟的邮票张数=180张.
思考:等量关系是方程的本质,只要找对等量关系,列方程就轻而易举.因此,我设计了学习单,引导学生从信息入手,根据一个信息,找到一个等量关系,可以写也可以画,通过多种形式理解等量关系,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
第三环节:变式拓展,独立解决
1.把其中一个条件改成:姐姐邮票张数是弟弟的4倍,方程怎么列?这里的哪个等量关系变了?哪个没变?
2.再变一变:姐姐比弟弟多90张邮票.哪个条件没变?哪个条件变了?请学生独立完成学习单上第二部分内容.
(1)学生尝试找出等量关系,画一画,写一写.根据找到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2)教师收集不同形式的等量关系并在展台展示方程.
(3)你更喜欢哪一种?(第一个方程两边都有未知数的,计算起来不方便,所以,我们可以选择便于计算方程的等量关系.)
思考:变式问题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的种子,可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在探索的过程中有效地挖掘潜藏智能,提高思维水平,发展创新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基于此再进一步拓展、延伸,是可以取得多方面教学效益的良策.
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是把现实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数学模型),是把生活世界引向符号世界.从教学情况看,有些学生不知从何入手找等量关系,部分学生会找但不知如何表达,或是直接列出方程.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忘了什么是等量关系、为什么要找等量关系.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就要加强对找等量关系的训练,经常让学生根据信息说出等量关系.通过长期的、多层次的训练,学生遇到复杂的问题时就能轻而易举地找到等量关系.
三、加强解题方法指导
一是加强对设未知数的指导.
教学中展示学生方程:A.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姐姐有3x张邮票.你的未知数是根据哪个等量关系设出来的?B.列方程:3x+x=180.方程是根据哪个等量关系列出来的?看来需要这两个等量关系才能列方程.
本课解决的是含有两个未知数量的问题,姐姐和弟弟的邮票张数是倍数关系,我们设一倍量弟弟的邮票为x张,则姐姐邮票为3x张,列得方程就比较容易解答.
二是加强对解方程的过程指导.
3x+x=180(一个x与3个x合起来是4个x,就是4x).
4x=180,
x=45,
3x=45×3=135或180-45=135(张).
在新授环节,教材都完整地呈现整个解方程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一个范例.对于复杂的方程,教师也可做适当的指导、点拨.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教师要有“大方程教学观”,有意识地渗透方程思想.本节课,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思考、尝试、交流、对比理解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感受方程的价值,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用方程解决问题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帮助学生分析原因,让学生从心底接受,学会方法,才能更好地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