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疲劳》小说中乡土语言的杂合翻译
——以“第三空间”理论为视角

2017-03-28 10:45:15胡密密
昌吉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生死疲劳熟语葛浩文

胡密密

(安徽工程大学外国语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0)

《生死疲劳》小说中乡土语言的杂合翻译
——以“第三空间”理论为视角

胡密密

(安徽工程大学外国语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0)

乡土语言是汉语表达中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部分。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莫言小说《生死疲劳》在西方的影响力,以便对中国文学与文化“走出去”提供新的文化参考,以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为视角,来探讨莫言小说《生死疲劳》中乡土语言的翻译。研究结果发现葛浩文在中西文化之间建立起了第三空间,将归化与异化杂合,从而使其译本深受西方读者的喜爱。对葛浩文翻译策略的探讨对我们提高文学作品的翻译质量,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杂合翻译;第三空间;归化;异化

一、序言

莫言是中国现代乡土文学中一位标志性的人物,乡土情结成为他小说永恒的主题。二十余年的农村生活经历,为他的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凭借着丰富的乡土生活经验,他创作出了一部部经典的作品。在其众多的力作中,《生死疲劳》可以说是最为出彩的一部,也是国内外获奖最多、最受西方读者喜欢的一部。正是《生死疲劳》这部小说对莫言获诺奖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让他成为首位获得中国诺贝尔奖的本土作家,成为世界知名度最高的中国作家之一。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如果没有汉学家葛浩文先生的出色翻译,莫言是很难获得此桂冠的,可以说葛浩文功不可没。他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之首席接生婆和翻译家”﹝1﹞。随着《生死疲劳》英译本的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把目光转向了译者葛浩文,他的英译本随之也被当作了研究范本。如孙婷婷(2011)研究葛浩文《生死疲劳》的英译本,对小说中前景化语言提出了翻译原则和方法;陈小华等(2013)运用关联理论探讨了《生死疲劳》中的文化缺省翻译策略;秦琴(2013)从文化层面研究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补偿策略;杨姗姗(2014)对葛浩文译本的语言风格进行了分析。但到目前为止,很少有学者研究葛浩文对《生死疲劳》乡土语言的英译,因此本文将另辟蹊径,以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杂合理论为视角,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并结合实例来分析其翻译策略,以期待能够进一步推动和丰富对《生死疲劳》英译本的研究。

二、第三空间杂合理论

后殖民主义理论大师霍米·巴巴在其代表作《文化的定位》中提出了第三空间杂合理论。巴巴认为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之间存在着很多文化差异,这些文化差异尤其体现在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之间。一方面,强势文化会凭借其政治、军事和经济的优势而占据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强势文化总是“妖魔化”被殖民者形象而让殖民者的真实形象变得模糊不清[2]。但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弱势文化也逐渐意识到矛盾的根源,决定重新定位自己的文化走向和价值取向。巴巴认为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不应该是主导和被主导、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要处理好他们的关系就得首先消除双方不平等的关系,包括地位和权力。只有这样,矛盾和冲突才可得以解决。巴巴强调两种文化之间并不是分离迥异,而是互相交流与沟通,并且能碰撞出火花。他认为在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接触的地方必然存在着一个“第三空间”,文化交流并不是单纯地二元对立,而是在两种文化之间的第三空间进行。在第三空间里,巴巴将两种迥异文化混杂在一起,呈现出非此非彼、又亦此亦彼的状态。介于两种文化之间的第三空间成为异质文化得以生存与传播的前提和条件。巴巴提出在这第三空间里,两种文化都应该放下以自我为中心的架子,进行平等对话与协商,从而产生一种新的文化[3],即文化杂合体,它兼具两种文化的特征。巴巴认为强势文化不会摧毁和吞并弱势文化,弱势文化不仅可以保留自我特质,还可以借机发展充实自己。

第三空间杂合理论在翻译上的体现就是:不提倡完全按译入语的文化去表达,而是提倡将不同文化混杂在一起,建立起一个混杂而模糊的第三空间,即归化和异化、直译与意译、文化转换与文化保留杂合,最终创造出非此非彼、又亦此亦彼的译文,既能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又能巧妙地表达原文的神韵与风格[4]。巴巴的第三空间杂合理论拓宽了传统的文化翻译研究领域,为未来的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我们如何构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三、《生死疲劳》小说的乡土语言特征难点

研究乡土小说的翻译实难避开其乡土语言的特征。乡土语言属于汉语表达中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部分。它是指那些流传于民间、口口相传、并且具有浓郁地方特征的、通俗精炼的语言表达形式。它常被用来表达乡土小说中的地方色彩,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的文化习俗和风土人情。乡土语言包括两大部分:方言和熟语[5]。乡土语言诙谐、朴素、活泼、毫无造作矫饰之态,甚至有些粗俗。这样的语言带着民间生活的粗砺品格,是人们在丰富的日常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就莫言小说的乡土语言而言,葛浩文先生认为,最初能够引起西方读者共鸣的是关于民族主义的主题,但是最终吸引他们的却是小说中的乡土色彩[6]。莫言小说语言的突出特点就是整体风格上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这与他的农村生活体验与农村劳动经历分不开的。在莫言众多小说中,《生死疲劳》的乡土语言最为突出。他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体现在对方言和熟语的灵活运用上[7]。

(一)《生死疲劳》小说的方言

方言是指一种语言所有类型的变体,但只是在一个地区所使用,如南方的粤语、闽南语和吴语等。韩礼德将方言分为社会方言、时间方言、个人方言和地域方言四种[8]。在《生死疲劳》中,莫言运用了大量的地域方言即山东高密方言,如“放到炕上”,“炕”其实就是北方农村的床;“我没空跟你磨牙”,“磨牙”在北方方言中指“闲聊”、“说废话”。再如“屯”“庄”“坑”“俺孩他娘”“接生姥姥”“稀粥”“当家的”等等,这些都属于典型的山东方言,显示出浓郁的地方色彩。

小说以高密东北乡为故事发生地点,全书所写之人物皆出自于山东高密。他们在农村出生、成长,理所当然他们的语言习惯摆脱不了地方语言习惯的影响。方言不仅是莫言用来描绘不同角色的性格特征和社会身份,而且还用来表达他对于家乡——东北高密乡的热爱,可以说方言反映了他的故乡情结。小说贴近于生活,也正是如此,读者才能更好地读出高密东北乡的味道。阅读《生死疲劳》,读者感觉仿佛就像是与一位土生土长的高密人在唠嗑聊家常,这足以让他们体会出浓浓的乡土气息。

(二)《生死疲劳》小说的熟语

2003年版的《大辞海.语言学卷》将熟语定义为固定的词组或语句,使用时不能任意改变其结构,且须从整体上来理解其语义,因此熟语具有整体性和规约性。熟语包括格言、习语、成语、惯用语、俗语、谚语和歇后语,等[9]。熟语往往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是民族语言的瑰宝[10]。在《生死疲劳》中熟语俯拾即是,如歇后语“我知道吴秋香对我哥我姐的感情比较复杂,我们两家人也是那种鸡毛拌韭菜乱七八糟的关系”;成语如“你不要助纣为虐啊!”、“呆若木鸡”;俗语如“身正不怕影子斜,干屎抹不到墙皮上”;习语如“人凭衣衫,马靠雕鞍”;歇后语如“博山的陶瓷一套一套的”,等等。

熟语既增添了《生死疲劳》小说人物语言表达的口语化特色,又能使角色更加形象生动。也正是莫言巧妙地运用了熟语,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强烈的幽默和乡土气息扑面而来。《生死疲劳》充满幽默、生动与诙谐的乡土语言让读者倍感亲切,也使得读者在捧腹之余能够品味人生。

四、《生死疲劳》小说中乡土语言的杂合翻译

(一)乡土语言的翻译难点和困惑

翻译难点:乡土小说是一种文学形态,其核心就是地方色彩和风俗画面。作家主要运用富有地方色彩、生动活泼的语言来演绎当地百姓在现实生活所经历的思想冲突与酸甜苦辣。小说的乡土味是由自身的历史文化与特定的风土人情融为一体,它具有不可复制性的特征。正因为如此,乡土语言翻译的难点在于把其中浓浓的乡土味翻译出来,有时在目的语中很难找到与源语相对应的表达方式。《生死疲劳》小说的一大特色便是乡土语言。葛浩文也曾坦言,莫言小说的乡土语言是其亮点,但却是其翻译的难点。要想把这种文化异质性用目的语语言再现出来,译者往往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11]。要正确理解原文本的意义,还得要考虑乡土语言部分文字形式的限制,如何将作品的特色翻译出来,这对译者的翻译和文化处理能力来说是一大挑战和考验。这些“土”和“俗”的语言对于一个外国译者来说更是难上加难。

翻译困惑:以奈达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文化翻译是把译入语文化的表达方式替换源语文化的表达方式,因而它是一种文化转换。然而有些学者如韦努蒂和巴斯内特等则持相反的观点,他们认为文化翻译要忠实于源语文化的表达习惯,保留其文化形象,而不是掩盖源语文化,因而它是一种文化保留。长期以来,翻译界将其二元对立,并对此一直争论不休。文化翻译到底是文化转换还是文化保留?是忠实于源语的文化意义还是源语的文化形式?是归化还是异化?因此翻译策略的选择常常令译者困惑。归化是让作者靠近读者,用目的语读者易于理解的语言和文化去表达源语中那些相异之处,因此译文流畅自然,也容易为读者所接受。但归化会妨碍目的语读者感受到异国情调和文化,甚至有时会造成对原文事实的歪曲。更糟的是在增强可读性的同时,归化翻译策略抹杀了弱势文化的个性,被视为对原著的一种“施暴”。异化则是让读者靠近原作者,是站在原作者的角度,是以原文作者为归宿,强调忠实于原文,让目的语读者能理解并感受到异国的相异文化。异化法忠实于原著和原作者,能让目的语读者真实地感受到文化的差异,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它可以被看成是一种弱势文化对强势文化的挑战。但异化法难以解决的弊端就是其译文可能会有难懂、晦涩之感,有时可能让目的语读者产生文化上的误解。由此可见,归化与异化各有利弊,译文到底是采用归法还是异化,通常让译者陷入两难选择,所有这些都给翻译,尤其是乡土小说的翻译带来了困难与挑战。

(二)《生死疲劳》小说中乡土语言的杂合翻译策略

面对乡土语言翻译的难点和困惑,葛浩文采用了巴巴的第三空间杂合理论来处理了以乡音俗语为亮点的文本。第三空间杂合理论的实质就是在翻译实践中把两种不同的文化纳入第三空间,并将之混杂,突破传统的文化翻译模式,将归化与异化杂合[12]。正是这种杂合翻译策略,巧妙地处理了小说中的乡土语言,使得小说成功地被西方读者所接受,而且中国文化为西方读者所解读。莫言“土得掉渣”的语言不仅能为中国读者所喜爱,其译文也同样能让西方读者印象深刻。葛浩文在中西文化之间所建立的第三空间里,杂糅归化与异化,超越了传统的翻译方法,创作出非此非彼、又亦此亦彼的译作,既能为目标语读者所认可与接受,同时又能体现中国的文化特色[13]。

1.《生死疲劳》小说中乡土语言的异化策略

葛浩文认为自己虽然不是中国人,但在翻译时会尽量保留原作的“中国性”,否则就变得像殖民一样了。他强调要让目标语读者有和源语读者相同的读后感,因此在翻译《生死疲劳》过程中尽量保留原作的文化特质来体现“中国性”,希望读者能够透过语言层面更进一步地感受原汁原味的中国异域文化。为了保留中国文化的异质性,葛浩文在译本中大量地使用异化策略。如:

(1)虽然俗语道:“身正不怕影子歪,干屎抹不到墙皮上,”但这种事,你又如何辩别清楚[14]。

Despite the saying,“an upright person does not fear a slanted shadow,and dried excrement does not stick to walls,”I thought this might be more than I could handle[15].

“身正不怕影子歪,干屎抹不到墙皮上”是熟语中的俗语,既增加了语言表达的形象与生动,又体现了“中国性”。葛浩文在翻译这一俗语时采用了异化法而没有使用归化法,忠实地再现源语文化特色的同时,又能够让目标语读者理解原作者所表达的含义,感受汉语表达的形象及生动性。

(2)“只要你们答应入了社,我们立马就走,如果不答应,就让我们的腚,在你们家炕上扎根,让我们的身体,在你们家抽芽、长叶、开花、结果,让我们长成大树,把你们家的房顶撑开!”[16]

“Join the commune and we’ll be on our way.Refuse,and our rear ends will take root here on your kang.Our bodies will sprout,grow leaves,and flow⁃er;we’ll become trees and knock the roof right off your house!”[17]

在中国北方农村,“炕”是人们睡觉的地方,其功能相当于床,是中国的一大特色。如果简单地用外国人所理解的“bed”来表达,其文化异质性将大打折扣,文化内涵黯然失色,如此翻译会大大破坏整体的语言氛围。译者可以采取多种手段使目标语更形象化,但强调目标语并不是说可以将源语言完全忽略。为了保留中国文化特色,葛浩文用汉语拼音的形式直接翻译成“kang”。

2.《生死疲劳》小说中乡土语言的归化策略

在翻译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最大程度地传递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信息,传播中国文化,译者往往采取异化策略。然而,如果一味地求异求新,而忽略读者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则反而达不到传播效果,甚至还会产生反作用[18]。因此,译者还需站在目的语读者的角度,考虑目的语读者的需求。在翻译《生死疲劳》的乡土语言时,对于英语读者来说那些缺乏可读性或者不符合他们审美习惯的原文内容,葛浩文一般采取归化翻译策略以使译文读起来轻松与顺畅,同时译语读者也能够像源语读者那样去欣赏译作。如:

(3)俺孩他娘说,等出了月子,俺这儿子要送给您做干儿子[19]。

The boy's mother said she will bring him to show you after her month of lying in[20].

该句中“俺孩他娘”、“俺这儿子”为地道的山东方言,但英文中却没有对等词。如果不对“俺”字进行处理,会影响译语读者对于文本内容理解的偏差。“俺”为第一人称,为了增加可读性,葛浩文巧妙地处理了中西思维上的差异,直接用“The boy's mother”和“him”来代替,解决了所有歧义的发生。因此在翻译乡土语言时,译者需要同时兼具两种不同的文化思维,具备文化转向理念。

(4)你可真是石头蛋子腌咸菜,油盐不进啊[21]!

“You really are stubborn![22]”

此句“石头蛋子腌咸菜,油盐不进”是熟语中的歇后语,极富中国特色。歇后语一般是由谜面和谜底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比喻一个事物,像谜语里的谜面,而后一部分像谜底,是真正意义所在。腌菜时必须把菜放进盐水里才行,但若是把一块石头放进盐水里,那是徒劳无用的。“油盐不进”中的“盐”和“言”字同音,“油盐不进”又指“一言不进”,比喻人顽固不化,丝毫不听人劝。此处译者葛浩文只译了后一部分“You really are stubborn!”,而省略了生活气息浓厚的乡土语言“石头蛋子腌咸菜”。他不仅没有对原文进行信息补充,反是对原文内容进行删除不译。避免了逐字逐句地直译可能会给译文读者所造成的理解障碍。运用归化策略把原文的内容翻译得更加清晰明了,同时又能传达原文的意思[23]。

结语

杂合翻译理论强调文化异质性,消解强势文化,进而两种文化在第三空间之间融合、交流。葛浩文在翻译莫言乡土小说《生死疲劳》的过程中,因考虑到译文的易懂、顺畅和可读性而使用归化翻译。但为了体现乡土文学的文化特色,葛浩文又使用了异化策略。从译文可以看出,归化与异化并不冲突,正如本雅明所倡导的:译者并不是要追求原作与译作之间的等同,而应是去追求两者之间的协调与融合。因此一部译作最重要的是看两种语言和文化能否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生死疲劳》乡土小说深受西方读者喜爱,不无葛浩文高水准的翻译功劳。葛浩文为中国乡土文学的对外传播树立了典范,他的成功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只有不断地总结成功的翻译策略,具有中国特色的作品才有机会走向世界,才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作品。

[1][3]邵璐.莫言英译者葛浩文翻译中的“忠实”与“伪忠实”[J].中国翻译,2013,(3):63-65.

[2]张建萍.霍米·巴巴与后殖民翻译理论[J].长沙大学学报,2007,(4):100-102.

[4]杨珉子.文化翻译理论视阈下的汉语典籍英译——《儒林外史》为例[D].长沙理工大学,2012:序言.

[5][6]周领顺.“乡土语言”翻译及其批评研究[J].外语研究,2016,(4):77-79.

[7][23]郭艳秋.《生死疲劳》文化因素翻译策略初探[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2):32-35.

[8]Coupland,N.Dialect in Use:Sociaoliguistic Variation in Cardiff English[J].Cardiff:University of Wales Press,1978:35.

[9]刘庚,卢卫中.汉语熟语的转喻迁移及其英译策略——以《生死疲劳》的葛浩文英译为例[J].外语教学,2016,(5):91-94.

[10][13]王卓.《生死疲劳》的文化传播意义[J].葛浩文,译.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4,(4):125-127.

[11]孙会军,郑庆珠.翻译与文化“杂合”[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4):296-299.

[12]吴志强,胡毅.文化翻译学视角下古典名著历史文化词翻译研究[J].昌吉学院学报,2016,(5):77-83.

[14][16][19][21]莫言.生死疲劳[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158,99,78,22.

[15][17][20][22]MO YAN.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M].HOWARD GOLDLATT,train.New York:Arcade,Publishing,2008:188,197,99,27.

[18]淦丽霞.霍米·巴巴文化翻译思想对全球化背景下汉译英的启示[J].语言应用研究,2015,(2):139-140.

H059

:A

:1671-6469(2017)-03-0065-05

2017-03-15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专项项目(SK2013A026)

胡密密(1965-),女,汉族,安徽黄山人,安徽工程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

猜你喜欢
生死疲劳熟语葛浩文
省译策略指导下的葛浩文《狼图腾》英译本研究
翻译家葛浩文研究述评
东方教育(2017年19期)2017-12-05 15:14:48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Translation Thoughts Inquiry of Howard Goldblatt
长江丛刊(2016年30期)2016-11-26 23:12:57
浅析熟语认知机制的分类——以中韩熟语为例
从认知隐喻角度解读葛浩文的“隐”与“不隐”——以《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为例
乍闻音酷似,细品味异同——同、近音异形熟语荟萃(五十三)
天津教育(2012年10期)2012-08-17 09:01:18
乍闻音酷似,细品味异同——同、近音异形熟语荟萃(四十七)
天津教育(2012年4期)2012-08-17 09:01:08
乍闻音酷似,细品味异同——同、近音异形熟语荟萃(五十五)
天津教育(2012年12期)2012-05-10 1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