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珍 张斌科
(1.昌吉学院外语系 新疆 昌吉 831100;2.新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翻译文化效应”视域下新疆文化翻译自觉与翻译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思考
王崧珍1张斌科2
(1.昌吉学院外语系 新疆 昌吉 831100;2.新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文化自觉是国家或区域对自身文化的全面反省和认识,在全球化和本土化语境下,文化翻译自觉是文化自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文化翻译实践中对文化问题的敏感度和“操控”意识。文化翻译实践给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带来一定的文化效应,当前新疆正处于社会全面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期,文化自觉是文化建设和提升新疆文化软实力的前提。作为文化传播桥梁和纽带的文化翻译实践对提升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引领示范作用,增强新疆在核心区的软实力和促进新疆文化“走出去”与国外文化“走进来”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翻译文化效应”;文化翻译自觉;翻译文化软实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推进,如何保持文化多元化和实现“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是每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诉求。文化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成为增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也是一个国家和区域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对如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1][2]。2012年7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召开的文化工作会议上,对新疆文化建设所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任务进行了总结和分析[3]。当前新疆处于全面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期和攻坚期,由于新疆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新疆现代文化建设对新疆经济、政治和社会全方位的发展起着宣传、引领和提升的作用。在推进新疆全面建设和发展的进程中,首先要加强文化自觉意识,从自身认识新疆“多元一体”文化的渊源、演进和精神实质;其次要加强新疆文化翻译自觉,通过文化翻译实践做好新疆文化的“走出去”和疆外文化“走进来”工作,同时加强翻译文化研究①,研究文化翻译实践对新疆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效应,提升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文化软实力和引领示范作用。
“翻译文化效应”[4]研究(Trans-cultural Effec⁃tology)是在分析综合和借鉴了“文化转向”后的各种理论的基础之上提出的一个新的翻译学研究范式和理念。主要从文化层面、经济层面和政治层面研究译文文本对译入语国家和地区全方位的影响。文化翻译与翻译文化是“翻译文化效应”研究中的一对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的概念。
文化翻译侧重于翻译实践的属性和特征,翻译实践不仅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语言符号转换,更是不同文化之间的深层交流。在翻译实践中翻译的主体——译者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对原文文本要有所“操控”,采取合适的文化翻译策略和方法,翻译出适合特定文化语境和目的语读者的译文文本。文化翻译是对译者和赞助人等在翻译过程中影响翻译实践的动态规约性分析与研究。
翻译文化是对原文文本的诗学特征、原文作者的文化态度、原文文本和原作者所处社会文化语境、译者对原文文本的选择、赞助人、译文文本的诗学规范和译文读者的社会文化分析。翻译文化研究尤其侧重于译文文本对目的语社会带来的全方位影响的研究,是对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的静态梳理和翻译结果的描述性分析。
自20世纪80年代学者许苏民提出文化自觉以来[5],学者对文化自觉问题的研究越来越重视。1997年,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在北京大学举办的高级研讨班上提出“文化自觉”。他认为:“‘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6]”。云杉认为:“‘文化自觉’主要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7]。“文化自觉”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一定社会文化语境中的“人”自身文化的自我意识和清醒认识;二是在自己文化要有“自知之明”的基础上,对自身文化进行创造与建设;三是对不同文化采取“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借鉴和学习不同文化的优秀因子,要有全球意识,将自身文化建设融入全球文化建设坐标中。由此可以看出,文化自觉贵在认识,重在担当、实践和坚持。在全球化语境下,以全球视野为坐标,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来认识一个国家或区域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累文化中的先进和落后的成分,在文化建设实践中主动担当,继承优秀的文化因子,摒弃落后的成分,对增强国家和区域文化软实力和吸引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文化不是封闭的系统,如雅斯贝尔斯提出的“轴心时代”以来,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基于不同宗教伦理价值系统的文明和文化。文化翻译实践在这些不同文化的交流、演进、嬗变和融合更新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桥梁和中介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文化翻译实践,就不可能有不同文化间的沟通和交流,也不会有文明兴衰的更替与演进。
文化翻译自觉是文化自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身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要使文化融合更新,除发掘自身优秀的文化资源外,还要了解、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异域外来文化中的优秀因子,为我所用。要“拿来”异域优秀文化,首先要有主动担当的精神,要有文化翻译自觉意识,在广泛了解社会文化发展需求的基础上,选取符合目的语社会文化发展的原文文本,采取适合目的语文化发展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解决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走出去”和“引进来”问题,提升本区域文化的软实力,增强区域文化的吸引力和辐射力。
新疆作为中国走向中亚和西亚的桥头堡和通往亚欧大陆的中转站,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民族众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民族和多宗教“多元一体”和“和谐共生”的文化景观。在新疆,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形成了以戈壁文化、天山文化、盆地文化、塔克拉玛干沙漠文化等为代表的自然文化资源和以土陶文化资源、龟兹文化资源、新疆木卡姆文化资源、古丝绸之路文化资源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就新疆文化自觉而言,目前已经形成了新疆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新疆文化安全研究和翻译文化研究。翻译文化研究方面,近年来形成了特色鲜明、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翻译研究成果,如贺继宗关于新疆公示语的翻译研究、谢旭升有关新疆外宣研究、兰杰关于国外新闻媒体对新疆报道的意识形态研究、刘瑞强的“翻译效应学研究”和梁真惠的“玛纳斯”史诗的翻译研究,等。
但目前新疆文化翻译自觉和翻译文化软实力建设方面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事关新疆文化建设的全局。
首先,文化翻译自觉不够。主要体现在作为文化翻译实践主体的译者参与文化翻译实践不多,译者学历结构、理论水平和翻译水平参差不齐,翻译文化意识不强。吴建波对乌鲁木齐22家翻译公司翻译人员进行了调研[8]。
从业人数公司数学历年龄兼职翻译899人专职翻译110男性51专科22人20-30岁206人俄语46人俄语312人翻译专业毕业者125人女性59人 女性360人本科69人 研究生19人 本科539人 研究生282人专职翻译兼职翻译人员结构30-40岁220人英语31人英语310人语言专业毕业者524人男性529人专科66人40-50岁261人日语1人日语56人贸易专业毕业者57人50岁以上61人其他28人其他214人自谋翻译职业者116人
从调研统计可以看出,译者主要是本科层次,且多数为兼职翻译。根据该研究,翻译公司对译者的翻译文本质量普遍存在不满意的现象。在文化翻译实践中不能深入理解新疆本土文化和国外文化的精神内涵,造成许多不必要的误解。
对此,要加强译者的翻译文化意识,确保翻译文化安全。借助新疆相关翻译文化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新疆大学中外文化比较与跨文化交际研究基地近年产生的相关研究成果都可以进行学习),加强文化建设理论和翻译理论研究和学习。毛思慧认为:“译者要形成作为‘抵抗的’文化翻译策略,如在文化翻译实践中强化‘多元’文化意识,拒绝进入世界文化单一化陷阱;重新认识翻译中的文化‘误读问题’”等[9]。
其次,受唯经济主义的影响,翻译主要限于有关企业和经济发展的商务类文本,而与新疆文化外宣的文本却很少,作为翻译文化实践的赞助人——出版社和政府相关文化机构对翻译文化实践重视不够。勒菲弗尔认为,“翻译就是对原语文本的改写”,并且“改写即操纵,并为权力服务”(Lefevere,2004a:preface)。
对此,政府文化部门要加大对新疆文化翻译实践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通过各种管理机构,如学术团体、审查局、评论杂志、教育机构等,至少对文学作品的发行(即使不是文学写作)进行控制,加强新疆各高校外语学院和涉外文化机构的沟通与合作,深入翻译文化研究,推进翻译文化实践,选择和支持能代表新疆本土文化的优秀文本进行翻译,做好新疆“一体多元”文化的外宣和国外优秀文化的译介工作,提升新疆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最后,新疆文化翻译实践产业化水平不高,翻译文化“软实力”不强。目前新疆除个别零散的小型翻译公司外,并未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翻译公司,翻译产业市场化和产业化水平不高,缺乏相应的监管机制。翻译产品尤其是翻译文化产品对社会文化建设和提升新疆文化软实力的贡献还不明显。软实力(Soft Power)的概念最早由约瑟夫·奈首先提出。他认为,“软实力是一种能力,它能通过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诱达到目的。这种吸引力来自一国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10]。
因此,要整合和组建符合新疆文化建设和文化市场发展规律的翻译公司,形成翻译产业链,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推进翻译公司市场化改革,积极引导翻译具有新疆文化特色的文本,加大新疆文化的外宣力度,减少国外对新疆的“误读”和“误判”,营造新疆翻译文化氛围,形成翻译实践市场,全面提升新疆文化“软实力”,发挥新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引领示范作用。
对新疆文化建设而言,要加强文化翻译自觉。通过翻译文化实践和翻译文化产业,实现翻译文化“兴疆”、“稳疆”和“强疆”,使疆外优秀的文化走进新疆,给新疆文化增加新鲜血液,让新疆了解世界,使新疆不仅成为一个资源丰富大省,也要使新疆成为文化强省。同时通过翻译文化实践让新疆文化走向世界,树立世界形象,减少国内外对新疆的“误读”,让世界了解新疆,加强新疆文化软实力,发挥新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建成和谐、稳定和繁荣的新疆。
注释:
①本文作为“翻译文化效应”视域下新疆翻译文化自觉、自信与翻译文化“强疆”研究和“‘翻译文化效应’视域下新疆多元文化外译与文化翻译‘强疆’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翻译文化效应”研究是笔者近年来一直从事的系列性研究。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11-10-19(1).
[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全文[N].人民日报,2012-11-8.
[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文化工作会议[N].新疆日报,2012-7-28.
[4]王崧珍.“翻译文化效应研究”的理论背景及基本范式与范畴[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9).
[5]许苏民.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J].青年论坛,1986,(11).
[6]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
[7]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J].红旗文稿,2010,(15).
[8]吴建波.多元文化背景下新疆的翻译现状及对策探究[J].语文学刊,2010,(1).
[9]毛思慧.“全球化—本土化”语境中作为抵抗的文化翻译[J].澳门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
[10]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吴晓辉,钱程,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H059
:A
:1671-6469(2017)-03-0070-04
2017-03-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外文化比较与跨文化交际研究基地招标课题(XJE⁃DU010713C03);“翻译文化效应”视域下新疆翻译文化自觉、自信与翻译文化“强疆”(XJEDU010713C03)研究成果之一。
王崧珍(1979-),男,甘肃山丹县人,新疆昌吉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翻译学西方文化。
张斌科(1960-),男,陕西西安人,新疆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