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佳敏 易佳颖
从穆青典型人物报道看叙事视角
唐佳敏 易佳颖
叙事视角作为媒体人写作过程中的一种手法技巧,不同的叙事视角各有利弊。在经典的穆青典型人物报道中看叙事视角,从而试图为当今典型人物报道的创作提供一些新思路,从经典中找突破。
典型人物报道;叙事;全知全能视角
[作 者] 唐佳敏、易佳颖,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穆青在典型人物报道方面创作了大量反映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他树立了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石油铁人王进喜、不忘周总理的嘱托棉花专家吴吉昌、植树“老坚决”潘从正等一系列重大典型人物形象。穆青晚年选取了十个共产党员的报道,集结成《十个共产党员》,该书是穆青一生典型人物报道的经典合集,也是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
谈到这本书,穆青曾动情地说:“这十个人当中,除了焦裕禄、郑永和是县级的领导干部,其他几位都是最基层的共产党员。在他们身上既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有共产党人的高尚境界,堪称共产党人的典范。这本书虽然只写了十个普通的共产党员,是沧海一粟,但是它反映的是整整一个时代与整整一代人。正是有了一批又一批这样的共产党人,我们的国家才有了今天的辉煌成就。”
托多罗夫在《诗学》中说:“我们从来不曾和原始的未经处理的事件或事实打交道,我们所接触的总是通过某种方式介绍的事件。”或者说,在文本中,我们看到的始终不是本来状态的事件或事实,而是对事件这样或那样的叙述。①黎明洁:《新闻写作与新闻叙述:视角·主体·结构》,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第49页。因而,叙述作为与事实有别的主观阐述,就会存在角度、立场的不同。叙事视角是给我们提供了观察问题的角度,叙述者所提供的这一角度,本身就包含着叙事判断、明显或隐藏的情感倾向②曾庆香:《新闻叙事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127页。。叙事角度的不同,同一事件会有不同的结构与性质。
在对叙事视角的划分中,学者们各有不同。总的看来,国内外学者对叙事视角类型的划分主要有四个层面:一是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二是外视角和内视角;三是固定视角和转换视角。③杨君:《典型人物报道叙事分析》,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8页。为了更好地展现报道主题,一篇典型人物报道很少局限在某一个单一的叙事视角。
通过对穆青《十个共产党员》的文本分析,结合曾庆香对新闻话语叙事视角的分类,笔者认为《十个共产党员》的叙事视角共包含以下5种:
编辑性的全知叙事视角。即作者所掌握的情况多于故事中的任何一个人,既知道所有新闻人物在新闻事件中的行为、想法,又能根据需要直接展示人物的思想、知觉和情感,同时作者还常常站出来对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发表评论。
“戏剧方式”叙事视角。作者只对自身所看到的新闻人物外部言行进行叙述,受众就像观看戏剧一样仅看到人物外部言行,并通过人物的外部言行来了解人物内心的思想活动。
第一人称见证人叙事视角。新闻故事通过第一人称见证人来叙述,读者以第一人称见证人来观察故事世界,包括新闻人物和见证人的内心想法和情感。
第一人称主人公叙事视角。这一叙事视角与上一叙事视角的区别在于,作者并非是旁观者,而是事件的主角,讲述的完全是他自己的故事。
第三人称证人叙事视角。由于记者无法亲临现场,新闻事实通过各个证人的眼光来叙述和透视。
下文笔者将以《泪洒偏关》和《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例,进行本书中具体的叙事视角的分析:
(一)《泪洒偏关》
《泪洒偏关》一文共分为四部分,穆青在文中第一、第四部分采用了第一人称主人公叙事视角,以自己时隔五十多年回到偏关祭扫梁雷老师为故事线,由现在追溯至半个世纪之前梁雷的事迹,在这两部分中,故事是当下时空的呈现,穆青完全参与事件的进程当中。
“今年年初,我从第一线岗位上退了下来……终于在7月1日黄昏之前,赶到了偏关县城。”①节选自穆青:《十个共产党员》,新华出版社,1996年,第3页。
“我默默地绕着坟茔转了两周,随手拔去一些野草,让同行的年轻人为我在墓碑前拍了一张照片,然后才含道热泪离开了这里。这时候,我甚至不敢回头再看看坟墓,不敢最后说一句:‘永别了!我敬爱的梁老师。’②同①,第11页。”
在第二、第三部分主要采用编辑性的全知叙事视角、第一人称见证人叙事视角,穆青第一人称见证人叙事视角回顾了当年与梁雷相处以及穆青亲身所见的情形,穆青未能亲身经历的梁雷抗战的种种事迹则通过从其他人处采访得来的材料进行综合从一种外部视角——即一种编辑性的全知视角还原。
“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当年梁老师……讲课极富吸引力,每讲到激动时便辅之以各种手势,讲到悲愤时,又几乎声泪俱下。”③同①,第5页。(第一人称见证人叙事视角)
“‘七七’抗战爆发后,梁雷受党的委派到山西参加了牺盟会,被任命为牺盟总会雁门战时工作委员台主任兼雁北13县的游击司令。1937年9月13日,梁百和他的战友率领30多人从太原赶赴雁北。”④同①,第7页。(编辑性的全知叙事视角)
(二)《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文主要讲述了兰考县委书记在兰考治理“三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事迹,本文中穆青主要采用了编辑性的全知叙事视角、“戏剧方式”叙事视角、第三人称见证人叙事视角。
本文如此选取视角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本文写作于焦裕禄去世一年多后,穆青及其同事未能亲自采访到焦裕禄本人,所有事实材料均来自采访者以外的人物。但穆青依然采用了编辑性的全知叙事视角来讲述从焦裕禄在兰考上任直至他病倒在工作岗位的故事,从而更完整地呈现了故事的始末,并适时配以准确的评论。
“这几句话,深切地反映了当时县委的决心,也是兰考全党在上级党组织面前,一次庄严的宣誓。”⑤同①,第37页。(文中出现的直接评论)
为了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真实性,穆青在本文中采用了诸多“戏剧方式”叙事视角。
“他站在洪水激流中,同志们为他张着伞,他画了一张又一张水的流向图。”⑥同①,第38页。
“老大娘是个瞎子。焦裕禄一进屋,就坐在老人的床头问寒问饥。老大爷问他是谁,他说:‘我是您的儿子。’”⑦同①,第43页。
穆青在文中也采取了第三人称见证人叙事视角将文本的视角立体化,让人物的形象的立体化。
“‘在焦裕禄领导下工作,方向明,信心大,敢于大作大为,心情舒畅,就是累死也心甘。’”⑧同①,第47页。
穆青在书中使用的叙事视角并无定式,为了能够更好地展现他所描写的人物,他青睐于编辑性的全知叙事视角和“戏剧方式”叙事视角,甚至不介意自己作为主人公在文中阐述自己和英雄之间发生的故事。
许多学界和业界人士对“全知视角”谈之色变,但全知视角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在保障“真实”的前提下,通过整理各方提供的事实材料进行整合,记者理应比故事中的任何人更了解人物故事的始末,而适时配以准确的评论,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评价导向。但全知叙事视角的运用也必须保障在“真实”的前提下,记者所写的典型人物报道始终要区别于文学,而真实必须是可考证的。记者永远无法揣度人物的心理活动,除非是当事人亲口述说。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里,穆青也犯过这样的错误。穆青在焦裕禄去世一年后才写作的此文,他无法知晓焦裕禄内心的具体想法,甚至一些十分具体的细节,这是有背“真实”这一前提的。
“焦裕禄想:群众在灾难中两眼望着县委,县委挺不起腰杆,群众就本能充分发动起来……夜,已经很深了,焦裕禄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⑨同①,第35页。
这或许是因为未曾采访到新闻人物本人的缘故,在其他穆青曾亲自采访的新闻故事中,则少有这样的现象。他擅长通过细节、直接引语等“戏剧式”叙事视角展现人物的形态和动作,从而让读者感受人物的形象和心理活动。例如下面这一段对赵占魁坚守在熔炉边的工作场景描写。
“化铁看熔炉,应当说是一种最苦的劳动……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守在2000度高温的炉旁……从早到晚,老赵的全身像浴在汗水里,棉袄被汗水湿透了、结成一层层很厚的白硷;草帽也被汗渍得破烂不堪。”
穆青也并不避讳使用第一人称主人公叙事视角,这样的视角主观性强。穆青三次使用第一人称主人公叙事视角都是在他记者生涯的晚期,他已经被众多读者所接纳及相信,具备作为名记者独特的影响力。并且在与梁雷、任羊成、郑永和(《十个共产党员》中的三位人物)的交往过程中,以穆青自己为主人公的视角,挖掘了更多人物形象的闪光之处。
因而,典型人物报道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前提下,无论是全知叙事视角还是第一人称叙事视角,这些看起来带有感情色彩的视角,一样可以扬长避短地为记者所用。
[1]穆青.十个共产党员[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
[2]曾庆香.新闻叙事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3]黎明洁.新闻写作与新闻叙述:视角·主体·结构[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4]朱清河.典型报道:理论、应用与反思[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5]穆青.穆青论新闻[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6]沈婵婧.探析典型报道的叙事视角[J].新闻爱好者,2010(15):92-93.
[7]王艳.优秀的新闻优美的散文:从穆青作品看新闻的散文化写作[J].中国传媒科技,2013(6):274-275.
[8]陆永稳.用散文笔法写新闻:以“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例[J].新闻世界,2009(12):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