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阿雅
朗读借助优美的节奏,高低、轻重、强弱、快慢的音调音色,把原作的人、事、景、情、理、意、态,包括情绪发展等生动地表现出来。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吟咏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可是我们的朗读教学,常常存在以下不足:以个人读和集体读为主,读的方式较单一;读的要求不够明确,针对性不强,层次感不强,缺少内容理解的层递感;朗读目的模糊,缺乏要求指导及评价。
为了避免诗歌教学走进这些朗读的误区,我认为实施以读为主的教法时要特别注意:
首先,读的方式应尽量丰富多样。
对照译文读、个人读、集体读、范读、分角色读、听读、质疑阅读等,给学生以合作、参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而不同读法各有各的效果,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选择适当的读的方式,并且注意到不同阅读方法之间的层次和组合。
以执教《木兰诗》一课为例,可设置九个环节:①课前对照注释读课文;②指名一个学生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③全班齐读,注意字音、句读和文句贯通;④教师范读,学生感受教师读得有味道的地方,注意字音、句读、语气的问题;⑤学生对照注释再读课文,提出理解有困难的问题,力求做到能口头翻译 ;⑥分角色朗读其中一段(先请两个男生,再请两个女生,都是一个朗读原文,一个翻译。然后师生一起评价,比较两组同学的朗读与口头翻译);⑦座位临近的两个同学选一段落尝试用白话文来进行对读;⑧教师读倒数第二节(故意读错)让学生发现纰漏 ;⑨问题探讨阅读,从不同角度发现花木兰的可敬可爱之处。
其次,在诵读的过程中应逐层带动字词的理解、句子的翻译、文义的理解、人文方面的思考,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由词句的层面向文学、文化的层面推进。
诗歌的风格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激情豪放,有的柔婉细腻。然而,在任何一首诗歌中,它的情感都有不同程度的起伏变化,只有真正读懂诗歌,才能准确演绎。朗读时应当注意引导学生在对字词句的理解的基础上想象,使朗读“入境”、“入情”,让情感随着文本变化,思想随着作者的思路发展,让自己进入角色,与作者产生共鸣,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要传递的思想。如《春望》一诗,先读明词意、句意,再读景色: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写出战乱中长安城草木丛生、满目凄凉的景象;三读情感:读诗人因白发苍老而生的伤感悲叹,读诗人因山河破碎而生的忧思痛苦,读诗人因战乱离家而生的思念哀愁。在这样层递进的诵读过程中,学生能够自然地理解字词、句子文义,进而向文学、文化的层面推进。
这种教法不仅可用于古代诗歌的鉴赏,也可用于现代诗歌鉴赏课:如《乡愁》一课,朗读时首先让学生明白四个小节的逻辑关系——递进,读出递进(情感应该是越来越浓郁而深沉的),其次让学生知道作者余光中先生的生平经历、写作背景,读出递进的画面,想象填补作者的情绪心情。
第三,我们应该关注读的效果,注重读前指导、读中情况、读后点评的三位一体,使读成为理解古代诗歌的重要手段。
如执教《观沧海》一诗,一读字音:朗读前先扫清字词障碍,教师应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注意其读音,并在读后及时正音,教师可从口齿清楚、声音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重复字词等较简单的层面进行评价;二读节奏:读前指导四字的节拍一般是二二分,如“山岛\耸峙”“星汉\灿烂”,同时要注意个别句子要按语义停顿,如“东\临\碣石”“水\何\澹澹”,同样应重视读中的情况及读后的点评;三读情感:可从重读、轻读、语速、语调等方面进行指导与评价。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评价。当然,法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所以,在准确明确的评价之时,教师应以鼓励为主,以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
总而言之,我们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不能照搬教参,使得课堂教学成了教师的“一人堂”,不能忽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地位,不能无视古代诗歌教学的特殊性。我们要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贯穿真正的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进入诗歌情境感悟真情,在诵读中感受古代诗词的魅力,在诵读中培养语文的语感,最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作者通联:福建南安市南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