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的有效反思

2017-03-28 20:25陈翠华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7年2期
关键词:内视反思

陈翠华

【摘 要】对于这个熟悉的字词——反思,我们必须进行重叠,才能引发对它的进一步关注,反思“反思”,用反思的眼光去看反思,问一问我们是不是真正在反思?我们的反思是不是有效的?

【关键词】反思;内视;最佳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4-0020-02

英国哲学家洛克认为,反思或反省是人心对自身活动的注意和知觉,是知识的来源之一。这个定义是深刻的,有反思才有注意,有注意才會知觉,经过“心”的知觉的内容就可能成为知识。这个注意与知觉的过程,有时正如黑格尔所言——是从联系中把握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本质的概念。可是我们实践中的反思常常停留在回顾与检讨,或回顾与赞赏的层面,缺少精细的分析,缺少从现象中发现问题,缺少问题与理论的对接,显得思与不思相差无几。有效的反思应当要注意这么几点:

一、有效反思是内视的

反思过程要把注意力始终集中在教师自身的行为上,不应对外部的环境或学生产生抱怨,如果在反思过程中总是抱怨没有多媒体或其他现代化教学设备,抱怨生源差只能如此按部就班等,那么反思就变成了发泄怨气,对教学能力的提高、个体的成长没有意义。反思应当是对照教学过程的各种现象反观自己的教学理念,检查自己的教学策略,判定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应激是否有智慧。用教育心理学理论来说,就是正确归因。在众多的归因理论中,凯利的归因理论适合解释有效反思。凯利提出,可以使用3种不同的解释说明行为的原因:①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行动者;②归因于行动者的对手;③归因于行为产生的环境。这3个原因都是可能的。对于评课者而言,对一堂课的评判,这3种情况都可以归因。而对于执教者的反思而言,则只能是一种可能,那就是把原因归于“从事该行为的行动者”,归于另外两个原因都不是有效的反思。比如,你在自己班上一节课非常成功,而借班上课,效果相差很多,此时的反思,绝对不能认为学生不聪明,不能怪罪他们的任课教师教学有问题,而不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案有问题。应该反思自己的方案是否适应那里的学生,而不是学生不适应你的方案。

二、有效反思要选最佳时

反思是有最佳时间的,在最佳时间内反思的效果要比超出这个时期的效果好。反思以教学完后的一两天内为最佳时机。一个用心教学的教师,一边上课,一边就会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掌控,会对课堂上的一些环节进行快速的评价,评价的结果会积累在心中。下课之后,便会对这些积累进行回顾,此时的情感最浓,教学细节最清晰,正所谓课后及时反思就是指这一时间,在这个时间里记录课堂细节是最详尽生动的,也是最容易看到实际效果与教学目标即事先预想的差距,这时候冷静反思效果较好。当然,如果是公开课,这个时间里,教师情感过于亢奋,不容易找到真正的原因,那么反思的最佳时间便是在大家评课之后的独自冷静时间,在评课的现场是记录教学事件的最佳时机,但不是反思的最佳时机,反思有效往往在大家评议之后,执教者一个人回顾课堂与大家评课内容时机,所进行的冷静思考,这时就不会因情感因素而使反思狭隘,而能客观全面地进行反思。除及时性反思外,延时反思也有一种较为有效的情况,那就是心中已经牢记了教学过程中的某些环节,在后来阅读理论书籍或听专家讲座时,由于某些理论的刺激,联想到原来的课堂细节,此时,对照着反思,也会有特殊的效果。

三、有效反思要与预想对接

有效反思总是与预想对接的,反思是精细的,绝不是记录一点课堂的得与失,并写几句简单的评语就算是反思了。有效反思常常是对着课前的设想,把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效果与预想效果一一对照,寻找差距,分析原因,所以,反思是很精细的,也是目标性很强的。全面反思时,可能会对照目标是否达成,或目标本身是否定位正确,教学的重点是否落实,教学难点是否解决,或事先预计的难点是不是真正就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学过程中的每一种策略在某一段时间里是不是使用恰当、有效,预想的学生反应是不是真的就这么反应等,只有这么精细地进行反思才能达到有效,才能如前所述的“反思或反省是人心对自身活动的注意和知觉,是知识的来源之一”。教师才会在反思中成长、进步。如果反思仅仅是就事论事,而不顾原先的设想,只考虑课堂上出现未预料到的现象,那么就可能成为案例分析,而不是反思了,也是把目光向外看而不是内省。所以,反思一定是自己完成的,他人协助反思,是他人与你共同走过的过程,如一起备课、听课,这时他才能帮助你反思,没有事先的预想、参与设计,就只能是评价、评析,你借助他的认识而反思,最终还是要自己才能完成。不过,反思虽然要精细,要与预想相对接,但记录表达时不一定要每一点都写,可以依据自己的体会与认识进行取舍,有时可能是全方位的反思,有时可能只针对某一点进行反思,这取决于理念和当下反思的需要。

四、有效反思要落实到文字层面

反思是活动主体的行为,是个体性很强的活动,这种活动可以是自己思考、分析、叙述,但要让反思有效,最好的表达还是文字。反思如果只是停留在大脑的自省上,那么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反思可能会很粗糙,对课堂的某些环节只作简要的思考,反思不会深入;二是反思不用文字表达,可能不严密,反思的证据不充分,就是我们常说的反思不够到位,对自己的教学不能起到提升的效果;三是由于课课都有反思,也都需要反思,如果不记录,那么反思就会混乱,一周下来就可能杂乱无章,那么反思也就不能对教学起到调控作用,失去了反思的意义;四是反思的目的不是写给别人看,而是给自己积累经验,以便今后遇到相似的情境时多一条教学设想,多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或是更加得心应手地运用某种教学方式,它有一个长效性的作用,如果没有写则可能记得不牢,经过思考又落实到文字层面,那必然记忆深刻,即使是忘记了,也还有文章在,而且各种各样的情节,因为文字在而不至于混淆;五是落实到文字层面后就定格下来,有助于今后遇到相似的情境时可以进行对比分析,使反思的效果更好。最后,一个经常把反思落到文字层面的教师,会是一个越来越会反思的教师,记录反思也是教师素养在写作表达中不断提高的过程。

五、有效反思要落实到行动循环上

反思落实到文字层面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监控自己的下一步行动,反思是行动循环圈里的一个环节,所以反思后的下一步行动就要让反思起到应有的调节作用,尔后又进行下一步的反思,这样就可能会对原来的反思有新的认识,使反思的结果变得更理论、更经验。可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却有诸多的反思没有循环的,没有起到调节的作用,把反思视为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似乎反思就是小结,小结完就告一段落,或就实施下一圈不相干的内容,这就使反思流于形式而无效,因为反思没有起到调节行动的作用,这是违背教学系统论原理的。当我们对“反思”反思时,我们是很少看到教师们对自己的反思有在下一节课里体现,也很少看到过教师的反思内容里,有反思内容的再反思。如果教师花了不少精力进行了教学反思,可是,这些反思又不对自己的下一步起到调节作用,那么也就不必进行这样的反思了,反思自然失效。所以,反思一定是与下一步的教学相关的,起着教学策略的调节,获得经验的积累作用的。

参考文献:

[1] 郑桂华.语文有效教学观念、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

[2] 吴忠豪.外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6.

(组稿:黄瑞夷 编辑:胡 璐)

猜你喜欢
内视反思
安妮·塞克斯顿:“内视”与隐私之惑
在生活中作文,在作文中生活
高职《园林规划设计》示范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工程内视质检技术在变电站工程中的应用
“内视”和“外视”中的“身体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