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与解析

2017-03-28 13:31
试题与研究·中考历史 2016年4期
关键词:题意本题苏联

数据类图表题解答技巧

1.D 【解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在中共十四大上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其他三项叙述与图中的数据是符合的,故答案选D项。

2.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机会,进入了“黄金时代”。但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再次陷入困境,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整体水平落后的状况没有改变。

3.C 【解析】本题考查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的加剧”是结果,而不是原因,故排除③,答案为C项。

4.【解析】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斯大林模式。第(1)问中,17世纪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最先进行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19世纪60年代,美国通过南北战争废除了奴隶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同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走在了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前列。结合分析可以总结出答案。第(2)问中,第一小问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表述能力,结合图示可以总结出答案。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也叫斯大林模式。第(3)问,可以从科技、环境、改革等角度总结出答案。

【参考答案】(1)确立和完善了资本主义制度,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等。(回答出一点即可)(2)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大国。(回答使苏联跻身工业化国家的行列,增强了国防力量,为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等亦可)。斯大林模式。(3)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增强综合国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注意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节约和合理利用能源,积极寻找可代替性能源;立足本国国情,走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言之有理,回答出一点即可得分)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A 【解析】本题考查的內容是俄国二月革命。B项与俄国无关,D项属于十月革命的成果,均可排除。1917年的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2.A 【解析】本题考查的内容是俄国十月革命。答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中的时间“1917年”。D项与列宁无关,可以排除,A、B、C三项发生的时间分别为1917年、1921年、1922年。

3.C 【解析】本题考查的内容是俄国十月革命的背景。答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中的时间“1917年10月21日”和文字“保卫每一寸土地”。

4.D 【解析】这是一道复式选择题,考查的内容是俄国十月革命的意义。答题时可以采用排除法,十月革命中诞生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苏俄。

5.B 【解析】本题考查的内容是俄国新经济政策。答题时要紧扣题干中的时间“1921年”。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以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A、C两项与题干无关,可以排除,D项不符合问题要求。

6.C 【解析】本题考查的内容是苏联社会主义成就。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苏联于1928年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7.A 【解析】本题考查的内容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A项反映的事件是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影响,不符合图文要求。

8.A 【解析】本题考查的内容是苏联的农业集体化。B、C、D三项均与中国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有关。

9.(1)十月革命。临时政府继续执行反人民的对外政策,并力图扑灭国内的革命气焰。(2)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它揭开了十月革命的序幕。(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均可)(3)《土地法令》获得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对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起了积极作用。(4)帝国主义。同德国、奥匈帝国议和,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粉碎外国的武装干涉;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等。(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均可)(5)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办黄埔军校等。(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均可)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的主要力量在农村;俄国的路是以城市包围农村,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不符合中国当时的国情。(此题答案开放,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均可)南昌起义和湘赣边秋收起义的失败。(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均可,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均可)

10.(1)苏俄的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新经济政策。(2)实施五年计划、实行农业集体化、颁布苏联新宪法、形成斯大林模式、取得苏联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赫鲁晓夫改革、美苏争霸或古巴导弹危机、苏联入侵阿富汗、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解体等。(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均可)(3)农业集体化。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最终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均可)(4)苏联开始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增强。重点发展重工业。(5)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实行计划经济。(6)任何革命和改革的探索实践,都要从实际出发,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并且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具有自己特色的创新之路。(此题答案开放,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均可)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1.A 【解析】从题目提供的材料来看,发表讲话的应是美国总统威尔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利用中立地位同交战双方做生意,经济实力日益膨胀。随着实力的增长,美国滋生了凭借经济实力攫取世界领导权的野心。

2.B 【解析】此题可采用排除法解答。《辛丑条约》是八国联军侵华时期签订的,《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均是二战时期签订的,故A、C、D三项均不符合题目要求。

3.B 【解析】依据题干可知,美国与日本绑架菲律宾一手炮制的南海仲裁案,体现了美国重返亚太的再平衡战略。结合所学知识,巴黎和会后,为解决美、日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 1921—1922年,九国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故选B项。

4.C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及归类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凡尔赛和约》的内容,选项中①②③⑤符合凡尔赛和约的规定,④是错误的表述,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被转让给了日本。

5.C 【解析】这是一道比较选择题。巴黎和会上签定的《凡尔赛条约》中有瓜分德国的殖民地的内容,而华盛顿会议上没有,故选C项。

6.(1)巴黎和会。巴黎和会是战胜国的分赃会议,三巨头操纵了会议,根据自身利益建立战后新秩序,战胜国争夺激烈,矛盾重重;会议上,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2)理由:《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联系:这一规定,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3)结果: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精神:忧国忧民、不怕牺牲,不屈不挠、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4)感悟:①弱国无外交;②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③把个人前途同国家、民族结合起来,个人服从国家;④走科教兴国道路,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

7.(1)实行明治维新改革;甲午中日战争。(2)华盛顿会议;《九国公约》。(3)政策:非军事化政策。进展:①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双方发表《中美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②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4)①大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高国际地位;②大力发展科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③加强国际交流合作,走和平发展道路;④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等。

二战及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1.B 【解析】“都直接转让给德意志帝国”反映了英、法两国纵容德国法西斯吞并捷克的苏台德地区,是英、法绥靖政策的表现,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二战开始,C项错误;德国法西斯上台后就已开始冲击旧秩序,D项错误。

2.A 【解析】签订《慕尼黑协定》是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重要表现,从材料內容可知丘吉尔反对这一行为,即要求制止法西斯侵略,故A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欧洲冲突的解决措施及英国对欧洲大陆的传统政策,故B、D两项均错误;C项是对材料的曲解。

3.C 【解析】华盛顿会议中美国压制了日本,使日本对美国极度不满。日本偷袭珍珠港是对美国的报复,是华盛顿会议埋下的复仇“火种”的体现,故C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与材料无关。

4.C 【解析】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与材料中“德国人已打到这座城市的中心,在那里,他们陷入了困境……两支苏联集团军从东渡过了伏尔加河,对德军形成了钳形包围”相符,故C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与材料内容不符。

5.A 【解析】阿拉曼战役扭转了北非战场的形势,英国司令官是蒙哥马利,德国司令官是隆美尔,以英国的胜利告终,英国军队给德、意法西斯军队以沉重打击,故A项正确。敦刻尔克大撤退,是英、法联军挽救实力的战役,没有提高英国的威信,B项错误;不列颠空战是德国对英国大规模的空袭,英军没有取得胜利,C项错误;诺曼底战役是盟军对德国的胜利,并不只有英国,D项错误。

6.B 【解析】根据图示可以判断是中途岛战役。导致美、英等国对日宣战的是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A项错误;中途岛战役美国的胜利使太平洋战场形势出现转折,故B项正确;菲律宾战役中日军的海、空军主力基本被消灭,C项错误;瓜岛战役使美军掌握了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D项错误。

7.A 【解析】表格从时间、国家、伤亡人数、经济损失等四个方面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强调二战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浩劫,故A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与表格列举的内容不符。

8.A 【解析】“战后的美国转变成为一个政治社会,政府承担起了美国经济运行的责任”强调战后美国政府从政治上确保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实现其称霸世界的目的。故A项为正确答案,B、C两项材料无法体现,D项出现于二战中。

9.B 【解析】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电子工业、化学工业迅速发展,创新型经济发展模式逐渐出现,故B项正确。从1947年和1970年的主要工业门类净产值占制造业比重的变化并不能推断出整个西欧国家经济发展概况,A项错误;材料论及的是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在不同时期的工业比重变化,与发展中国家无关,C项错误;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行政干预缺乏论据,D项错误。

10.A 【解析】由“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可知,阿登纳强调欧洲应加强政治联合。欧盟是一个经济政治区域集团,由此可知,A为正确答案。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干要求。

11.A 【解析】注意观察图中英国GDP的变化。1951年,欧洲一体化开始启动,1973年,英国加入欧共体。受欧洲一体化的影响,英、法、德三国经济发展较为迅速,故正确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不符合图示时间及增长要求。

12.(1)理由:一战后期,中国宣布参战,加入了以法、英、俄为首的协约国,结果协约国取得最终胜利,中国成为战胜国;二战中,中国是反法西斯同盟的“战时四强”之一,经过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二战的胜利。(2)意义: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收回了被日本和西方列强侵占的相关权益;中国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在二战中,中共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力量迅速壮大。

13.(1)保障自己的安全和国际地位,避免成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加强交流合作,促进经济的发展。(2)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20世纪90年代(或1990年后)。形式:文字表述、表格、坐标图、曲线图、柱状图。(3)美国由于经济危机的困扰,综合国力迅速下降;西欧各国经济却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西欧各国外交上更加独立自主。(4)进行社会经济改革;大力发展教育、科技事业,促进了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完成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1.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斯大林模式重视工业、忽视农业的做法,使苏联工农业发展极不协调,整个国家就像是一个步态不稳的跛足巨人,故答案选C项。

2.B 【解析】由“结果1964年被迫下台”等信息可判断应该是赫鲁晓夫,其改革虽然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是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结果于1964年被迫下台。

3.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识记和分析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戈尔巴乔夫改革使苏联的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其主要表现为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由此判断D项符合题意。

4.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史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中的时间,判断苏联发生的政变是“八一九事件”,该事件的初衷是部分党和国家领导人力图阻止联邦的解体,辨析备选项,能体现上述这一观点的是A项。

5.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1991年”“克里姆林宫”“红旗悄然落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事件是苏联解体。

6.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基本分析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解体的实质是社会制度发生变化,即由原先的社会主义制度变成了资本主义制度。

7.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题干中的“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说明苏联曾经非常强大,国际地位重要;题干中的“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说明独联体各国告别了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故正确答案为C项。

8.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匈牙利”“改革家”等,可知与卡达尔有关。1968年,在卡达尔的领导下,匈牙利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后匈牙利变成“东欧消费者的天堂”。

9.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以赫鲁晓夫改革及匈牙利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都是在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的情况下进行的,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没有从根本上摆脱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些改革最终都失败了,答案为D项。

10.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史料、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表格中的国家名称判断是东欧国家,根据国家名称的更改时间判断表格反映了东欧剧变。

11.A 【解析】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只是社会主义运动遭受巨大挫折,而不是失败。说明社会主义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它是在曲折中前进。B、C两项说法错误,D项具有片面性。

12.(1)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或斯大林模式)。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按照斯大林模式进行经济建设,走了不少弯路。(2)内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不适应经济的发展,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导致社会危机。外部:苏联放松对东欧的控制,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3)①堅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②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③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以法治国;④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

13.(1)赫鲁晓夫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2)赫鲁晓夫上台后,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入20世纪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赫鲁晓夫被迫下台。(3)形势:经济发展面临停滞,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关系: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行了改革,在改革中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苏联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的改革,激化了社会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

14.(1)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改革。(2)新经济政策。(3)斯大林模式。(4)事件:苏联解体。影响:标志两极格局的结束(或雅尔塔体系的瓦解)。(5)发展才是硬道理,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在建设道路的选择上,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不能照搬别国模式;在改革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1.A

2.B

3.B 【解析】可根据印度建国后的历史知识进行回答。领导印度人民克服困难发展经济的领导人是尼赫鲁。

4.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内容,在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打击下,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但决定把原来的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故正确答案为A项。

5.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巴以冲突这一知识点的掌握。由题干中的“第一次中东战争”可知,正确答案为A项。

6.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A、B、C三项的表述都正确,D项错误,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7.D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题干中的“外部因素”。A、B、C三项都是内部原因,只有D项是外部因素。

8.D 【解析】根据图片含义,结合所学知识,中东乱局主要是巴以冲突,巴以矛盾由民族问题、历史问题和宗教等问题构成,以及外部大国介入导致,故正确答案为D项。

9.B

10.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印巴分治的内容。二战后,在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影响下,1947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但决定把原来的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实行印巴分治(即蒙巴顿方案)。

11.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亚非拉民族的独立与振兴这一知识点的掌握。解题的关键是题干中的“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非洲民族独立浪潮”“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包括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故选B项。

12.(1)巴拿马运河。(2)巴拿马;美国。(3)巴拿马逐渐收回运河区的海关、邮政、司法等权力。1999年底,巴拿马最终收回运河全部主权。

13.(1)改错:将纳赛尔改为尼赫鲁、埃及改为纳米比亚。(2)背景:二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力量;二战后亚非民族意识的觉醒;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的支持和对帝国主义势力的牵制。方式:独立斗争形式多样,民众积极参与。作用:扫除了发展障碍,促进了本国的发展;瓦解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冲击了国际经济旧秩序,促进了世界多极化。(3)由于大国的控制与干涉;民族、宗教冲突不断;巴以内部纷争,政局动荡,没能最终实现和解。

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1.A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而B、C、D三项均是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A项符合题意。

2.B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据材料中“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科学发明出自美国”“世界最大的信息产业公司都在美国”可知,美国重视科技教育使其经济迅速发展,故选B项。

3.A 【解析】本题考查日本崛起的原因,解题时抓住“外部因素”,备选项都是日本在二战后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只有A项属于外部因素。二战后,美国在日本进行了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20世纪30年代,出于战略需要开始扶持日本,B、C、D三项均为内部因素。

4.D 【解析】本题考查日本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解题时紧扣“1973年”,分析备选项可知美国的援助是在二战后就开始的,二战期间日本损失严重,日本于1995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间上不合题意,因此,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20世纪70年代应该是受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实行“科技立国”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

5.D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总理认为“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继续深度融合”的原因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性进一步加强,据此分析可知D项符合题意。

6.B 【解析】本题考查杜鲁门主义。由材料中“美苏之间‘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可知,“这一政策”指的是杜鲁门主义,因为杜鲁门主义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故选B项。

7.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发动的科索沃战争。解题时紧扣关键信息“苏联解体后”,分析选项可知朝鲜战争、占领阿富汗、建立北约组织均是在苏联解体前,均不合题意,而科索沃战争是美国绕开联合国对一个主权国家发动的霸权主义行动,B项符合题意,故选B项。

8.C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多极化趋势,解题时主要依据“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具有更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是独立活动”,可得出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發展,C项符合题意,故选C项。

9.C 【解析】本题考查欧洲的联合,从题干图示中的关键信息“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到欧洲共同体,可以看出欧洲已经开始由原来的孤立走向经济联合,C项符合题意。

10.(1)变化:日本经济由持续发展变为崩溃(或大幅度下降)。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对外发动侵略战争。(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战后民主改革;大力发展科技教育;美国的扶持;制定符合国情的经济政策。(3)依靠改革和科技进步,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11.(1)“过渡期”: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还没有定型。世界格局进入“碎片化”时代: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2)经济全球化;世界贸易组织的推动;市场经济制度的普遍确立;跨国公司的推动。(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3)①赞同。理由:“冷战”结束;经济全球化发展;政治多极化发展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等。②不赞同。理由:因为现在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还有很多,如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核威胁、恐怖主义等。(回答其中任一观点,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4)经济全球化为世界格局多极化提供物质基础,并成为推动其发展的重要力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两极分化和贫富差距也会对世界格局多极化产生影响。(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另一方面,世界格局多极化有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它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种反映。(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12.(1)具体表现: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的出台;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举例:发动越南战争或朝鲜战争。(2)一超多强。欧盟、中国、日本及俄罗斯等。(3)全球掀起反对霸权主义、反对核战争的浪潮;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形成对霸权主义的牵制作用;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言之有理即可)

大国崛起——美、英、法、日、俄(苏联)的崛起

1.(1)资产阶级革命、立法(颁布《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2)工业革命;瓦特改良蒸汽机;火车机车的发明便利了人们的出行。(3)欧洲联合(或者成立欧共体、欧盟)。在战争的废墟中重建;挑战美苏两极格局(或在“冷战”中自保并强大)。(4)解放思想;制度革新;健全法制;鼓励创新;发展科教;和平外交;积极合作;寻求开放等。(符合题意,言之成理即可)

2.示例:(1)主题:“机遇与国家崛起”。理由: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利用中立地位,大力发展经济,建立世界经济霸权等。(2)主题:“和平与国家崛起”。理由:美国建国以来国内形势稳定,未遭受两次世界大战的破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逐步增大等。(3)主题:“开放与国家崛起”。理由:英国、美国大力拓展世界市场,中国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等。(4)主题:“民族文化与国家崛起”。理由:西方国家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敢于探索,勇于进取等。

猜你喜欢
题意本题苏联
武装保护苏联
三角、数列基础训练A卷参考答案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一道课本习题的变式探究
今天是几月几日
找规律
雾在做迷藏
一道中考题的五种解法
更正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