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清莲
(福建省福安市第二中学)
摘 要:数学课堂教学特别追求“出新”,但绝不能理解为“作秀”,应根据教材特点,顺乎数学发展的自然性,保持数学教学自然平和的本色,灵活设计,追求高效的教学效果,就要强调把握数学本质。
关键词:自然;平和;本色性;深刻性;过程性;数学本质
对教学课堂水平的评价,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常会因评价视角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衡量标准,笔者认为数学课堂不需刻意追求设计的华丽,应顺乎数学发展的自然性,保持数学教学自然平和的本色。
显然,追求数学的自然、平和,就是在数学教学中要强调呈现数学本质,即要强调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数学规律的形成过程;要有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和数学的理性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真正的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并融会贯通,使他们受益终生。
下面,本人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呈现数学本质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情境创设的本色性
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因此,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维参与的积极性,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教师教学有效性的体现,此时,科学的情境创设是十分必要的。
对于情境的创设,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引人入胜;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学以致用;可以创设悬念情境,扣人心弦;可以创设操作情境,动手实践;可以创设故事情境,兴趣盎然;可以创设游戏情境,寓学于乐。当然,无论哪种创设方式都不是孤立的,也没有固定的模式,虽然数学教学特别追求“出新”,但绝不能理解为“作秀”,应是实实在在的根据教材特点,灵活应用。
在“双曲线的定义与标准方程”的引入教学中,笔者将引课编成问题,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以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做了下面的设计:
我们已学过椭圆的定义: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当时我们设计了这样的模型:定圆⊙F1内含于定圆⊙F2,当⊙M与⊙F2内切而与⊙F1外切时,⊙M的圆心M的轨迹为椭圆(电脑演示动画效果),请问:若椭圆定义中“距离之和”改为“距离之差”,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能否也设计一个模型来说明其轨迹?
这样的方式导入新课会很自然,直接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而不必另起炉灶,也没有哗众取宠之嫌,恰到好处。
情境应根据需要而创设,但一定要注意讲究实效。如,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新授课的引入教学中,亦可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视频播放奥运会跳水比赛的精彩片段,面对中国跳水运动员的高超技术,我们不禁要问:他们是如何做到几乎压住水花?入水的瞬间有讲究吗?从而引出数学知识——直线与平面的垂直。这样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直线与平面的垂直关系,还可间接说明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学数学是有用的。
当然,情境创设始终都应该保留数学教学的那份朴素大方的自然本色,这才是数学发展的本质特征。
二、教学内容的深刻性
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在具體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关注将数学方法潜移默化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寻求顺应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设计,这样的设计才是符合数学本质的,才能使学生记忆深刻。
如,在《数列》这一章的教学中,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时,要引导学生提炼出“累加法”求数列通项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在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教学中提炼出“叠乘法”;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中概括出“倒序求和法”;在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中概括出“错位相减法”。在课堂教学中提炼、概括出数学的思想方法,可使学生对数学有更深刻的认识,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认知结构,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有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这就是数学教学最朴素自然的本质,只有这样深究问题的本源,才能让数学教育走向深刻。
三、例题设计的过程性
教学中,在合理的范围内,课堂习题应尽量地少而精,循序渐进地展开。课本例题一般都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设计时要善于对它进行剖析、改造与深化,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例如,在“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性质”的教学中涉及三角函数单调性的探讨,为了有效地解决某些简单的复合函数单调性的问题,可作如下安排:
完成教材例3,求函数y=-3sin2x,x∈R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师提问:y=-3sin2x,x∈R的单调递增和递减区间分别是什么?并与y=3sin2x,x∈R对比;
生探讨:函数y=f(x)与y=-f(x)的单调区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教材例5.求函数y=sin(1/2x+π/3),x∈[-2π,2π]的单调递增区间。
探讨:求函数y=sin(-1/2x+π/3),x∈[-2π,2π]的单调递增区间。
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对原有的教学素材进行拓展、创造,很自然地遵循了数学的本质特征,让学生经历了“尝试—反思—体验—升华”等一系列的数学思维过程,领悟到数学背景虽千变万化,但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往往是相通的。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善于“退”,“退”到最原始而不失重要性的地方,是教好数学的一个诀窍。只有适合教学内容特点、符合学生实际的自然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只有敢于舍去刻意的华丽,努力追求自然平和的教学状态,才是数学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只有在教学中把握好数学本质,才能走向高效的教学。
参考文献:
[1]任勇.走向卓越:为什么不[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
[2]陈柏良.既雕既琢复归于朴[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0(9).
编辑 鲁翠红
新课程·教师2017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