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 语文知识 语文 体验
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的主张,主张教育同实际生活实践相联系,反对“死读书”,强调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怎样把语文教学同生活相联系呢?笔者认为这个契合点便是学生的体验。心理学上认为,体验是伴随着人的积极心理活动,寻求未知的实践过程,是获取直接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唤起创造潜能的基本途径。语文教学的体验则是指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学习和交流的机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学生自由学习、思考、体验的时空,注重体现学生认知、思维等心理的活动过程。
一、体验对语文知识的感知
我们现行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来自于生活,我们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如在《村居》一诗的教学中,我先运用多媒体展示出一幅和风拂面、草长莺飞的春景图以及孩子们在田野里放飞风筝的情景,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从学生沉醉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心早已回归到春的世界,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氛围中感知到诗中的孩子们渴望回归到春暖花开的季节。
如在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中,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很难理解,我便将这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制成多媒体课件,边演示边分析这些植物是怎样传播种子的?苍耳是怎样挂住动物的皮毛去传播种子的;蒲公英的种子怎样利用风来进行传播的?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体验,便解决了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办法。
二、体验对语文产生的情感
语文是有生命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应把它同学生的生活、知识、经验结合生活‘语文化”,就是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心田,语文教学是有情感的,语文教学既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中教师不能唱独角戏,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创设自主参与的情境,使学生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并获得自己的体验。在课堂上,学生不仅要用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去说,更要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
比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有关地震的场景,加之教师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精心配备的音乐。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来的课文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阿曼达的父亲和儿子在危难之中表现出来的了不起。
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后,我让学生去收集地球受破坏的资料、图片,共同探究如何保护地球,以及保护自然环境的途径。一个星期后,在班中交流,并向班级、学校写一份倡议书,用这样的办法激起了师生们拯救地球的责任感。
三、体验语文教学所反映的生活
小学语文实验课程标准的教材内容十分丰富, “生活处处皆语文”, 生活中包含着语文,语文也充满了生活的角落。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处处留心,就会有很多发现。不信,看!草坪上的告示牌 ,电视里的广告词,过年时家家户户上贴的春联.....不也是语文知识中的一小部分吗?生活中处处都可以变成学生学习的环境和识字资源,这样把语文的学习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生活天地,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应用语文的规律。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其生命力。 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他一周两次把学生带到野外去,到“词的源泉”去施行,他把这称为“蓝天下快乐的学校” 。
语文教学生活化是一个开放、自由、灵活、阔大无比的空间,它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在语文中理解生活,在生活中去学习语文,又用语文去装扮生活。在作文中,文章要感人,首先学生要对自己的生活有所感悟。生活是“源头活水”,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以解决习作“无米可炊”的难题。可是,现在有不少学生的作文内容单一、无病呻吟,就是缺少对生活的观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平时多注意观察身边的人、事、物、景,让他们提前思考,准备材料。要把生活这股活水引入作文的水池,生活是學生写作的源头活水。
四、体验合作学习
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上,都要同别人合作交往。其实课堂也是培养学生交往能力的好的阵地。教师应创设各种条件,展开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合作,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增进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生字的时候,我常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进行自学。教师首先提出学习任务:读准字音,记忆字形,给字找朋友。并比一比哪一组的记字方法和找的朋友最多。接着开始活动,活动中要求人人参与,平等合作。最后进行交流,这样,每个学生就在小组学习中多学到了几种记忆生字方法,又积累了多个词语。久而久之,学生既学会了独立学习,又体验到了成功带来的快乐。
语文课不只是语言的机械操练,它可以凭借气氛音乐使音乐智能有所发展,也可以凭借想象,使空间智能得到展示,语文实践课还可以依据教材特点,设计一些 “推销员”、“导游”、 “广告设计师”等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合作化的实践过程中自然发展多元智能,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素质。
总之,新的语文教学要求我们除了在课堂上和课本中学习语文外,还要从生活中吸取语文知识,让学生做到语文与生活同行。语文教学的体验则是指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学习和交流的机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学生自由学习、思考、体验的时空,注重体现学生认知、思维等心理的活动过程。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简介
董建华,女,出生于1966年12月1日,勐腊县勐满中心小学任教,中小学一级教师,大专学历,2003年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三沟通语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