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謇创办“南通纺织专门学校”的性质

2017-03-23 06:48邓可卉
丝绸 2017年3期
关键词:传习所张謇学制

邓可卉, 张 雷, 苏 轩

(1.东华大学 a.人文学院;b.纺织学院,上海201620;2.武汉纺织大学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武汉430200)

历史与文化

论张謇创办“南通纺织专门学校”的性质

邓可卉1a, 张 雷1b,2, 苏 轩1b

(1.东华大学 a.人文学院;b.纺织学院,上海201620;2.武汉纺织大学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武汉430200)

基于前人的研究,重新讨论了张謇创办“纺织染传习所”和“南通纺织专门学校”的性质,认为这种转变背后的原因是深刻的,反映了张謇教育思想的转折。1912年中国实行的“壬子-癸丑学制”中提出了新的办学章程,学制改学堂为学校,而这一新学制是张謇创办“南通纺织专门学校”的依据与标准。另外,研究认为张謇创办“南通纺织专门学校”,严格来讲不属于“实业教育”的范畴,纠正了学术界模糊、混乱的表述。最后总结了张謇纺织教育思想的源流,强调了其对近代高等纺织教育建制化做出的突出贡献。

张謇;纺织染传习所;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壬子-癸丑学制”;实业教育;教育思想

1865年上海江南制造局及附设机械学堂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实业教育的开始。1902年“壬寅学制”正式纳入实业教育,1904年“癸卯学制”制定了实业教育制度文本,实业学堂是实业教育的基本单元。从历史上看,1904—1911年是实业教育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由于章程不能涵盖所有在办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所以在这一阶段中对实业教育体系进行多次补充与调整。1912年中国开始实行“壬子-癸丑学制”,在已经具有近代教育的雏形上,近代教育的转型逐渐完善,向西方的学习也更为彻底。张謇先生为实现教育救国的崇高理想,培养高级纺织专业人才,在“国非富不强,富非实业不张”的思想指导下于1912年在南通建立“纺织染传习所”,并于1913年唐闸新校舍落成后重新定名为“南通纺织专门学校”,这是在“壬子-癸丑学制”以后创办的,对其办学性质进行全面探讨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1 问题缘起

张廷栖在《张謇创办南通纺织专门学校的历史贡献》一文中提到:“南通纺织专门学校是不是中国最早的一所纺织高等专门学校,长期以来有各种说法。有的学者认为是浙江丝绸学院的前身蚕学馆,……有的认为是北京工业专门学校。……而1912年张张謇创办的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则是全国唯一的以纺织命名的高等专门学校。”[1]之后,张廷栖又在2011年发表论文,观点与其前一篇论文基本一致,认为“南通纺织专门学校是全国第一所纺织高等学校”[2]。对于“南通纺织专门学校是全国第一所纺织高等学校”,他给出三个理由:一是《张謇全集》中张謇曾经说过的一句话“纺纱须纺织专门人才,又设立纺织学校,此校为全国所仅有”(即1924年《致美国政府请求以退还庚子赔款酌拨补助南通文化教育事业基金意见书》);二是文章《二十年来之南通》的简单阐述(即“成绩日佳,而各省学生来入学者亦日益众,盖为国内独一无二之学校也。”);三是1918年8月25日美国《新贝德福周日标准报》上发表的《中国棉纺织厂寻求美国机器》一文对南通纺织专门学校的评论:“在整个广阔的中华民族,它是唯一的纺织院校。”[3](赵明远,李宜群2002年发表在《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上的文章“1918年美国报纸对南通纺织专门学校的长篇报道”有详细译文)。这些理由从学理上讲是不充分的。

张謇创办南通“纺织染传习所”的重要性在学术界已经引起重视,相关论文也有不少[1,4]。但是如何判断南通“纺织染传习所”及其后来的南通纺织专门学校的性质?其主要依据应该是什么?本文就此提出一些新的观点。

2 1912年南通“纺织染传习所”是“癸卯学制”的产物

历史学家陈旭麓曾指出:“晚清新政中最富积极意义而有极大社会影响的内容当推教育改革。”1903年清政府在“壬寅学制”的基础上重新拟订学堂章程,于1904年(旧历癸卯年)1月正式公布,即《奏定学堂章程》,故称“癸卯学制”。它规定了实业教育的章程,设立了实业教育体系。最为重要的是“该学制设立了较为独立、完整的实业教育体系,其颁布使实业教育获得了法定的地位,其实施有助于结束长期以来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5]。实业教育的兴起,突破了古代职业技术教育以家传世袭、师徒相传为主的形式,使职业和技术教育从劳作场所转入学堂。从内容看,规定了实业学堂的各种章程,包括实业学堂设计为初、中、高三等,分为实业教员讲习所、农业学堂[6]、工业学堂、商业学堂、商船学堂5类。其中,工业学堂有着明确的规定:“设应用化学、染色、机织、机器、电器等13科;只设本科,3年毕业。”由此看出,1912年4月建立的“大生纱厂纺织传习所”应属于“工业学堂”,即“实业学堂”范畴,大生纱厂纺织传习所应定位为高等工业学堂。但是,据上文分析,1913年“大生纱厂纺织传习所”已改名为“南通纺织专门学校”,这种改制标志着从“癸卯学制”向“壬子-癸丑学制”转变,其办学特点、学科类别和学制等也存在着明显区别。

“实业教育”一词首先出现于《奏定实业学堂通则》中。“实业教育以研究实业与谋生二者为目标,既有讲求实业进步之法的高等专门实业学堂,又有专门为谋生而设的职业预备学堂。”[7]张謇主张“以教育改良实业”[8]、“有实业而无教育,则业不昌”[8]。张謇的实业教育常因需要而采取不同的方式,即创办什么实业,就兴办什么教育,实业与教育密不可分。在大生纱厂创办初期,张謇为了培养自己的技术人才就设立了“纺织染传习所”,该学校的建立更应认定为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实业活动。

从张謇生平和他创办学校的过程来看,他于1911年任中央教育会长。在创办纺织染传习所之初,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筹措办学资金。《大生纺织公司年鉴》这样记载:“民国元年(1912年),纺织公司以养成纺织技师,乃议立纺织染传习所。敦劝大生股东出资兴办;协议经常各费,先由大生正厂任六成,分厂任四成。侯布厂成立后,则三厂分任之。”可见他更多考虑的是中国国情。另外,《南通地方自治十九年之成绩·乙编教育》(图1)对“纺织专门学校”的办学宗旨进行了介绍,提到海关贸易中占外国贸易输入额第一的就是棉花出口,南通土质适宜种植棉花且产量丰富,开办纺织染传习所尤为重要。但是对师资问题,当时中国出国留学生中研习工艺者甚少,攻读纺织技术专业的更是寥寥无几。尽管如此,张謇想尽办法选聘学成回国的优秀纺织专业人才,首聘的两位是黄秉璐先生和丁士源先生,他们分别毕业于美国费城纺织专门学校和英国曼彻斯特纺织专门学校。这不能不说是借鉴国外经验,引进留学归国人员担任教师,与国际接轨的方法。最后还有办学场地问题。“纺织染传习所”成立后第二年他就在大生纱厂南部建立了一个35亩的独立校舍,9月正式迁入,定名为“南通纺织专门学校”。这绝不仅是校舍独立,其背后的深刻原因是张謇教育思想的转变。

图1 《南通地方自治十九年之成绩·乙编教育》Fig.1 “The Achievements of Nantong Local Autonomy of Nineteen Years (the second education)”

3 “南通纺织专门学校”是在“壬子-癸丑学制”下改制并创建的

“癸卯学制”执行至1912年后为“壬子-癸丑学制”所取代。1912年9月,民国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学校系统令》,形成新的学制系统即“壬子-癸丑学制”,基本延续了清末的“癸卯学制”,在个别地方略作调整。新学制的最大变革在于对实业教育进行重新厘定,将原高等实业学堂改为专门学校(即专科),属于高等教育而脱离了实业教育体系,并制定了《专门学校令》[9],类别有所扩展,包含“工业”在内的总共10个大类,已完全是高等教育性质而非实业教育,专门学校的招生对象为中学毕业生或同等学历者(与普通大学相同)。工业专门学校下设十三科,其中包括机织科、染色科和图案科三科与纺织有关,各科内列出多门相关的科目[10]。两个学制的不同还在于:学制年限(“癸卯学制”分三段七级共25~26年,高等阶段3年或4年,还专门建立了实业教育系统;而“壬子-癸丑学制”分三段四级共17年或18年,大学本科3年或4年,预科3年),废除了尊孔读经,取消了进士出身奖励,确定了妇女的受教育权利和男女同校制度,同时筹办各级女子学校。

在“壬子-癸丑学制”章程中的第三阶段还专门强调了“高等教育”,包括专门学校和大学两级,在学制中做了如下规定:设大学本科3年或4年,预科3年;专门学校本科3年毕业(医科4年),预科1年。专门学校以教授高等学术、养成专门人才为宗旨[11]。因此大生纱厂纺织传习所依据新的教育政策,更名为“南通纺织专门学校”,正式成为一所高等教育机构,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

图2 《二十年来之南通》原稿Fig.2 The manuscript of“ Twenty years of Nantong”

在《二十年来之南通》一文中曾对南通纺织专门学校的整体结构、教授科目、学制、机械装置等进行了记载(图2):“该校有西式洋房一座。为纺纱、织布、漂白、手织、提花、理化等实习室,至于铁工实习室尚在建设中,学生宿舍、教室均系中国式二层楼建筑。至于机械有:1)纺纱部——有清花、梳棉、并条、头道粗纱、二道粗纱、三道粗纱、经纱、并纱、摇纱及成包等机二十余部;2)铁机织部——有平纹、斜纹、提花、换梭等机二十八部;3)木机织部——有手织机打花版、丝织裁花板、提花等三十五部;4)漂染部——丝光机、染锅、染炉、漂白缸等二十余件;5)电气传动部——发电传电机、马达等十五部。此外尚有针织机四部。”同时该文记载“该校原系专论纺织,四年毕业,一年预科,三年本科,嗣后学制改定,取消预科,故新生入校即有实习,惟在毕业一年中增加冶铁工艺一种科学,仅以预备他日自补机械之用故也。教授科学大概分为棉织学、机织学、染色学、织物组合学、织物分析学、机械工学、雕花纹学、织物整理及电气工学等十余种,均系英文原本教授多系欧美各纺织学校毕业。”不难看出,“南通纺织专门学校”的教授科目和学制与“壬子—癸丑学制”下的工业专门学校所包含的工业科目(与纺织有关的机织科、染色科和图案科)和学制基本吻合。

从张謇的任职经历看,他于1911年任中央教育会长,1912年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业部总长兼两淮盐政总理,1913—1915年任北洋政府农林工商总长兼全国水利局总裁。依此判断,张謇既然在1911年升任中央教育会长,他不可能不知“癸卯学制”和“壬子-癸丑学制”的内容,也不可能不知从“癸卯学制”向“壬子-癸丑学制”转变的具体原因。

关于“南通纺织专门学校”的演变历史是清晰的。从图3学校的历史演变顺序不难判断,从1912年“纺织染传习所”的建立到1913年唐闸新校舍落成并定名为“南通纺织专门学校”,这是在“壬子-癸丑学制”以后创办的,而且在1913年重新定名也有重要意义。另外,从“南通纺织专门学校”的学制和开设课程也可以说明,这所学校是在新学制确立后,中国最早独立设置的纺织专科院校。

图3 “南通纺织专门学校”的历史演变Fig.3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Nantong Textile Special School”

关于“南通纺织专门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效应也是显而易见的。“纺织染传习所”在成立时仅一个班十多个学生,随着社会声誉的提高、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至1917年时“南通纺织专门学校”纺织本科毕业生有两届,达50余人,这点《南通地方自治十九年之成绩·乙编教育》已有明确记载。学校1925年出台的《南通私立纺织专门学校学则》“毕业服务”章节也曾规定:“由于培养经费来自大生纱厂,因此仿照师范学校规定学生毕业前三年应服从分配,进入大生纱厂任考工部执事或其他相当职务,或留任本校作助教,之后可自由选择工作。”[12]此时学校培养的大批优秀纺织人才已经到全国各纺织企业发挥作用,还有少数人出国留学,“南通纺织专门学校”的作用和地位不断提升。至1952年“华东纺织工学院”成立前,“南通学院”共培养学生1 750余名,分布于全国的各个主要纺织厂、印染厂、纺织院校、纺织科研单位和各级纺织管理机构,成为中国纺织工业的骨干力量。同时,学校校友不负众望,纷纷在纺织领域发光发热,姚穆、梅士强、陈维稷、何正璋、傅道伸、任理卿、杜燕孙、李振声等均从该校学成走出,学校早期的刊物《纺织之友》《杼声》《染化月刊》等也曾提及这些杰出校友。《中国大百科全书·纺织卷》[13]编委会这一全国最高的纺织理论学术机构的32名编委中,“南通纺织专门学校”校友就有13名,6名正、副主编中有5名师出该校。学校校友编辑出版的纺织理论书籍,如傅道伸的《实用机械学》、姚兆康的《实用纺织机械学》、蒋乃镛的《实用机械学》、刘禹声的《工厂管理》等深受各大纺织工厂欢迎,几乎人手一册。钱彬的《棉纺学》以Taggart氏所著的Cotton Spinning一书为蓝本,并参考了十余种相关书籍,是一本国内不可多得的棉纺教材[14]。

4 张謇纺织教育思想的源流

周国新认为:“张謇教育实践的另一大特色是注意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重视实业教育。”[4]这代表了学术界普遍认同的一般意义上的看法。本文认为,实业教育固然构成张謇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并且他的实业教育思想得益于他作为一个实业家的业绩。如他在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采用官商合办的方式筹得经费和纺纱机;他以家乡为基地,首次建立棉纺织原料供应基地,进行棉花改良和推广种植工作;他着力于近代纺织工业实践和纺织高等教育,为中国民族纺织业的发展壮大做出重要贡献等。但是,从1912年创办“纺织染传习所”到1913年改制“南通纺织专门学校”的成立,标志着张謇纺织教育思想发生了重要的转变,而这种转变导致了“纺织染传习所”与“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在办学宗旨、学科类别和学制上的明显不同。

从时间顺序上看,张謇1912年创办南通纺织专科学校与张謇的实业活动关系密不可分,是以往经验的积累与办学思想进一步提升的结果。但是,前文已经论证了南通纺织专门学校是在“壬子-癸丑”新学制下的一个产物,而就办学目标、培养人才、学制等几方面来讲,“壬子-癸丑学制”的建立与“癸卯学制”存在明显的不同,所以严格地说,它的创办本身不属于实业教育的范畴。

本文提出的这一观点是有其历史语境的。中国近代学制的颁布到它的执行,从教育史的角度来说,每一个学制的内涵与功能是有所限定的。据此意义上来讲,“癸卯学制”推行实业教育就是其宗旨和纲领,后世如果不加区分地随便运用这个语词,是不科学的。但是如果完全切断“癸卯学制”和其后的“壬子-癸丑学制”的功能,力求区分后来的办学是实业教育还是非实业教育也是困难的。

张謇1913年以后的一些文章及其言论反映了他新的教育思想。作为一名科甲出身的实业家,他不仅大力兴办实业教育,而且在后来更加深刻领悟到高等纺织专科学校对工业发展的重要性,其亲自书写的三篇文章(或学则)——《南通纺织专门学校旨趣书》(1914年)、《元旦日对南通各校学生演说》(1923年)、《南通私立纺织专门学校学则》(1925年)能切实体会到这点。《南通纺织专门学校旨趣书》[15]一文强调了创办纺织教育的重要性。张謇对比了中外纺织学术的情形:在中国,纺织作为一门传统技艺,多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承,“吾国妇妇姑姑之所能,奚言学术?”表明中国人对纺织学术感到十分陌生。在创办纺织厂的过程中,一直困扰张謇的就是纺织技术人才的紧缺,正如其所说“从事纺厂者十有八年,以是为恫恫者亦十有八年矣”“夫如是则安足以望自树立这一日哉?”所以他在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危机感的驱动下最终说服大生纱厂股东,出资兴办纺织高等教育,培养中国自己的纺织人才,振兴国家纺织业以实现其夙愿。《元旦日对南通各校学生演说》[16]一文中,他强调工业在古今中外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危难时刻精诚团结振兴民族工业。“国势蜩螗,政局日非,非群策群力不足以挽救危亡……须是人人成一种有人格人,士轨于士,农轨于农,工轨于工,商轨于商。……有礼教有学问之国,即亡亦必能复兴。”认为兴办工业要学以致用,教育是关键,“故求学致用须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诸生毋以书本为死知识不足学。须知书乃前人已经验之言而浚以智虑,扩以见闻,则曰新矣。”《南通私立纺织专门学校学则》[12]一文则强调了纺织专门学校的培养目标对工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专授棉花纺织之知识”,且以“养成技师,振兴棉业为宗旨”“兼授丝毛及染色必需之学术”。《学则》中列出了四年的教学内容安排,和1912年民国教育部公布的工业专门学校规程中的机织科、染色科和图案科三科的课程有部分重复,但不完全一样,更加将学生的培养定位于致力在国家民族工业的振兴与发展。

5 结 语

“南通纺织专门学校”是张謇创办的中国第一所单科性纺织高等学校,开创中国近代纺织高等教育之先河。张謇在探索实业救国道路的同时,创造性地提出“父教育而母实业”、“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主张,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思想,由强调“实业”到重视“工业”,由“实业教育”上升到“纺织高等教育”。他对在中国兴办高等纺织专科学校进行深入思考,身体力行,改建并创办了“南通纺织专门学校”,为近代高等纺织教育向建制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1]张廷栖,王观龙.张謇创办南通纺织专门学校的历史贡献[J].南通工学院学报,2001,17(1):58-61. ZHANG Tingxi,WANG Guanlong.The historical contribution of Zhang Jian’s founding of Nantong Textile Special School[J].Journal of Nanto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01,17(1):58-61.

[2]单敏,张廷栖.张謇与南通纺织专门学校[J].南通工学院学报,1996,12(4):56-58. SHAN Min,ZHANG Tingxi.Zhang Jian and Nantong Textile Special School[J].Journal of Nanto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1996,12(4):56-58.

[3]张廷栖.张謇所创“中国第一”或“全国之最”考略[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6):118-123. ZHANG Tingxi.Probation into cases created by Zhang Jian to be “the First in China”[J].Journal of Nant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11,27(6):118-123.

[4]周新国.张謇的教育思想与实践[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9(3):24-28. ZHOU Xinguo.Zhang Jian’s ideology on education and practice of it[J].Journal of Nantong Teachers College (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03,19(3):24-28.

[5]吴玉伦.清末实业教育制度变迁[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2. WU Yulun.Industrial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Chang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M].Beijing:Educational Science Press,2009:12.

[6]陈炅.通海垦牧农学堂考析疑[J].江苏地方志,2001(4):39. CHEN Jiong. Analysis of Tonghai cultivation and animal husbandry agricultural school[J].Jiangsu Local Chronicles,2001(4):39.

[7]琚鑫圭,童富勇,张守智.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235. JU Xingui,TONG Fuyong,ZHANG Shouzhi.Compilation of Chinese Modern Educational History:Industrial Education Teachers Education[M].Shanghai:Shanghai Education Pressing House,1994:235.

[8]曹从坡,杨桐.张謇全集:第4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22. CAO Congpo,YANG Tong.Complete Zhang Jian Edition: V 4[M].Nanjing:Jiangsu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1994:22.

[9]教育部.专门学校令[J].中华教育界,1913(2):28-29. Ministry of Education.The instruction of the special school[J]. Chinese Education,1913(2):28-29.

[10]教育部.工业专门学校规程[J].中华教育界,1913(3):39-43. Ministry of Education.The rule of industry special school[J]. Chinese Education,1913(3):39-43.

[11]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体史资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3:10. SHU Xincheng.Data of the Educational History in Modern Times in China[M]. Beijing:People’s Education Press,1963:10.

[12]南通私立纺织专门学校.南通私立纺织专门学校学则[M].南通:南通私立纺织专门学校出版社,1925:7. Nantong Private Textile Special School. The Rule of Nantong Private Special School[M]. Nantong: Nantong Private Textile Special School Press,1925:7.

[13]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纺织》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纺织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6. The Editor Committee of “Textile”in the Committee of Editor-in-chief of the Encyclopedia of China.Encyclopedia of China: Textile[M].Beijing: Encyclopedia of China Press,1984:6.

[14]夏德炤.二十五年来本科对于棉纺织业之贡献及展望[J].杼声,1937,5(1):71. XIA Dezhao.The contribution and the hope for the cotton textile industry from undergraduate during these twenty-five years[J]. Textile Echo,1937,5(1):71.

[15]张謇.南通纺织专门学校旨趣书[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29-130. ZHANG Jian.The Report of Nantong Textile Special School[M]. Nanjing:Jiangsu Ancient Books Press,1994:129-130.

[16]张謇.元旦日对南通各校学生演说[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87-189. ZHANG Jian.The Speech for Nantong School Students in the New Year’s Day[M]. Nanjing: Jiangsu Ancient Books Press,1994:187-189.

《丝绸》投稿指南

1.来稿要求突出主题,论点明确,内容翔实,数据准确,文字简练,正确使用简化字和法定计量单位。

2.来稿题名不超过20个汉字,摘要250字左右,关键词5~8个,均需中英文,企业来稿如有要求,可由我刊代为翻译,以下同。

3.来稿请注明第一作者的工作单位全称(需中英文)、详细地址(附样刊邮寄地址)、邮编、联系电话、电子信箱和作者简介。作者简介的格式为:作者姓名、出生年份、性别、职称、职务和学历,目前主要从事的工作或研究方向。对于不同单位的多作者投稿,请逐一标注各作者的工作单位(需中英文)及邮编。如需要加通信作者,格式为:姓名,职称,电子信箱。

4.获基金项目资助的来稿,请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及项目编号(重大项目可考虑优先刊发)。

5.参考文献请按GB/T 7714—201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需在正文中标出相应序号),举例如下:

1)专著

[序号]主要责任者. 题名:其他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识/文献载体标识]. 其他责任者. 版本项.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页码[引用日期]. 获取和访问路径. 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

例:[1]霍斯尼R K. 谷物科学与工艺学原理[M]. 李庆龙,译. 2版. 北京:中国食品出版社,1989:15-20.

[2]赵耀东. 新时代的工业工程师[M/OL]. 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1998[1998-09-26]. http://www.ie.nthu.edu.tw/info/ie.newie.htm.

2)专著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 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文献载体标识]. 析出文献其他责任者∥专著主要责任者. 专著题名:其他题目信息. 版本项.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的页码[引用日期]. 获取和访问路径. 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

例:[1]白书农. 植物开花研究[M]∥李承森. 植物科学进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46-163.

3)连续出版物

[序号]主要责任者. 题名:其他题目信息[文献类型标识/文献载体标识]. 年,卷(期)-年,卷(期).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用日期]. 获取和访问路径. 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

[1]中国图书馆学会. 图书馆学通讯[J]. 1957(1)-1990(4). 北京:北京图书馆,1957-1990.

4)连续出版物(期刊、报纸)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 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文献载体标识]. 连续出版物题名:其他题名信息,年,卷(期):页码[引用日期]. 获取和访问路径. 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

例:[1]张旭,张通和,易钟珍,等. 采用磁过滤MEVVA源制备类金刚石膜的研究[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8(4):478-481.

[2]闵云霄. 中国服装国际化瓶颈待破[N]. 中国企业报,2012-04-17(25).

5)专利文献

[序号]专利申请者或所有者. 专利题名:专利号[文献类型标识/文献载体标识]. 公告日期或公开日期[引用日期]. 获取和访问路径. 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

例:[1]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光折变自适应光外差探测方法:01128777.2[P/OL]. (2002-03-06)[2002-05-28].http://211.152.9.47/Sipoasp/zljs/hyjs-yx-new.asp?recid=01128777.2&leixin=0.

6)电子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 题名:其他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识/文献载体标识].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页码(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 获取和访问路径. 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

例:[1]萧钰.出版业信息化迈入快车道[EB/OL]. (2001-12-19)[2002-04-15]. http:∥www.creader.com/news/200112190019.htm.

6.来稿中的图名、表名,以及参考文献均需提供中英文对照。

7.来稿请进入本刊网站在线投稿。插图要求线条均匀,标识清晰,照片黑白反差适中,层次清楚,无版权纠纷。

8.来稿录用后,作者需签订“论文著作权专有许可使用和独家代理授权书”并在系统提交或扫描发邮件或书面回函至杂志社。来稿请勿涉及保密内容,合作完成的科技成果应协商确定署名及发表形式,文责自负。文稿不得一稿多投,不用稿件一般不退,请作者自留底稿。

9.编辑部对录用稿件有删改权,若作者不愿被删改请在来稿中说明。《丝绸》已被国内外多家数据库收录,稿费已一并计入,如不愿被收录,也请在来稿中说明。

10.来稿一经刊出,即按我社稿酬标准付酬。在稿件录用的前提下,适当收取版面费(优秀文章和企业来稿免收)。要求加急稿件,请作者在寄发稿件时加以说明,急件适当收取加急费。特殊来稿视情况处理。

官方微信公众号

社址: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2号大街928号浙江理工大学1号楼南楼5F

邮编:310018

电话(传真):0571-88081769, 88847926

网址:http://www.cnsilk.cn

信箱:zgsilk@189.cn

Research on the nature of “Nantong Textile Special School” founded by ZHANG Jian

DENG Kehui1a, ZHANG Lei1b,2, SU Xuan1b

(1a.College of Humanities; 1b.College of Textiles,Donghua University, Shanghai 201620, China; 2.Wuhan Textile University,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search Center of Hubei Province, Wuhan 430200, China)

Based on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this paper reconsiders the nature of “Textile Dyeing School” and “Nantong Textile Special School” which was founded by ZHANG Jian. This paper insists that the reasons behind this change are profound and reflect the turning point of ZHANG Jian’s educational thoughts. China came up with new school regulations from the “educational system of 1912-13” in 1912, and changed Chinese old-fashioned schools into comprehensive modern ones. This fresh school system was exactly the ground and standard of ZHANG Jian’s founding of “Nantong Textile Special School”. Besides, this paper holds that ZHANG Jian’s establishment of “Nantong Textile Special School” did not technically belong to the field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Thus, the vague and indefinite expressions in the academic circle is corrected. Finall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origin of ZHANG Jian’s educational thoughts and emphasizes his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modern higher textile education.

ZHANG Jian; Textile Dyeing School; Nantong Textile Special School; “the education system of 1912-1913”; industrial education; educational thought

10.3969/j.issn.1001-7003.2017.03.014

2016-08-30;

2016-12-29

武汉纺织大学校基金专项项目(163101);武汉纺织大学教学研究项目(201605031);湖北高校学生工作研究会课题项目(1718ZY25)

TS941-09;G529

A

1001-7003(2017)03-0082-06 引用页码: 031303

猜你喜欢
传习所张謇学制
状元实业家张謇与其兄张詧
张謇家训一则(书法作品)
基于张謇文创产品开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与探索
教育部辟谣小学学制变5年
五行真经
论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的必要性
加强哈尔滨市双城区非遗工作的几点建议
长春师范传习所
长春府“师范传习所”
联墨双馨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