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师范传习所

2017-06-01 22:35侯伟新刘永镇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师范教育吉林

侯伟新 刘永镇

摘要:中国的师范教育滥觞于1897年南洋公学师范院,而吉林省直至清末,在“教育救国”社会思潮的涌动下,以日本为效仿对方,以《奏定学堂章程》为指引,才出现了为普及小学教育和培养初等教员而设立的师资培训机构——师范传习所。尽管自建立之初范传习所就被视作权宜性质的过渡,但由于普及性高,覆蓋面广,在清末十余年间仍未消亡,并且为吉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初等教育师资,为吉林省师范教育的发展累积了经验。但纵观史料,关于吉林地区师范教育的起源——师范传习所,还没有研究人员探讨和发布权威的史料,只能从省志、市志或报刊杂志零星的历史文章中看到一些端倪。本文以史料为基,以时间为轴,对清末吉林地区各府厅州县师范教育的起源作一深入而全面的研究,为今天同处师范教育改革年代的现今吉林省师范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传习所;吉林;师范教育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7.04.039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4-0135-03

师范教育是整个教育的中心环节,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科学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该时期各级各类师范教育的水平。南洋公学师范院(1897)和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02)是中国最早的师范学校。而吉林地区的师范教育是随着清末伴随着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之需要而兴起,以日本为效仿对方,以《奏定学堂章程》为指引,1906年才在长春府出现了第一家为普及小学教育和培养初等教员而设立的师资培训机构——长春师范传习所。然而纵观清末师范教育史的学术研究,不难发现目前学术界关于清末吉林地区师范教育史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从国家政策、地方政府等宏观角度去研究其教育活动,而对于吉林地区师范教育的起源——长春师范传习所的研究仍然是着墨甚少。

一、清末新政时期吉林省师范教育发展的政策基础

近代清末以来,吉林省辖区内部屡次遭到八国联军和义和团运动的惨重的破坏,辖区外部又有沙皇俄国和日本两大强敌的威胁和侵略,致使吉林省地区人民社会生活长期处在政局动荡不安的局面当中。面对当时严重的内忧外患,越来越多的开明人士认识到:“今日之势,非力学不足以自存”,“‘兴新学、启民智成为一种社会上的共识”。而师范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石,要想“兴新学、启民智”就必须把师资的培养视为紧急要务。

“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清政府进行改革”“清政府推行“新政”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废科举,办学堂,派留学。”

1902年,清政府在《钦定学堂章程》之《小学堂章程》中开始顾到小学教育:“俟各处学堂一律办齐后,无论何色人等,皆受此七年教育,然后听其任为各项事业。”

在第二年重新修订的学堂章程中,已经将小学教育确定为国民必修教育的阶段,“初等小学堂意在使全国之民,无论贫富贵贱,皆能淑性知礼,化良为善”,又“初等学堂为养正始基,各国均任为国家之义务教育,东西各国政令,凡小儿及就学之年而不入小学者,罪其父母,名为强迫教育,盖深知立国之本,全在于此。”

清政府为了推广小学教育,在短短的几年里先后进行了废科举、设学部等改革,然而,当时普及小学教育面临着小学师资严重缺乏的关键J生问题。

清政府,为了解决当时小学师资严重匮乏的窘境,从1902年新学制变革的时候就开始酝酿师范教育,并考虑设计为初级、优级两类教育形式。1903年,在《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中,“又明确以初级师范学堂作为‘小学教育普及之基,限定各州县均须设立一所,并先于省城暂设一所以为表率;省城所设初级师范学堂,可在初办时‘宜于教授完全学科外别教简易科,以应急需,同时规定各州县于初级师范学堂尚未齐设之时,宜急设师范传习所”。这样,初级师范学堂及师范传习所就被以法令的形式确定为小学师资培养的主要机构。

1904年,随之新学制颁行,加之《章程》对开办初等师范学堂的日常活动有着严格的限定,导致师范学堂师资和生源的严重不足,使得师范学堂在运行上一直举步维艰。然而师范传习所却因为形式相对简约和便捷,也没有太多条件的限制,反而出人意料地在各地得到了较大规模的推广。

二、吉林省师范教育的开端——长春府师范传习所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春天,长春府在开办官立蒙学堂和小学堂的同时,也开办了官立师范传习所。而准确记载这件事的是光绪三十三年三月二十五日(1907年5月7日)的《盛京时报》,这张《盛京时报》的第二版“东三省要闻”里有一则“吉林省全省学堂调查”的报道,其中关于长春府的学堂,有这样的记载:“师范传习所,学生60名;小学堂,学生44名;蒙学堂,学生44名;以上均三十二年三月开办”(标点为作者所加)。此中“三十二年三月”就是指光绪三十二年三月,即1906年4月。吉林省档案馆的资料:“惟光绪三十二年春初蒙宋前府将书院改立师范中小各等学堂即将原存款项归并学堂支用以作常年经费”可以佐证。而吉林府的师范学堂,清光绪三十三年三月二十五日(1907年5月7日)的《盛京时报》的第二版“东三省要闻”里有一份标题为“吉林全省学堂调查”的资料。文中对省城吉林府(现吉林省吉林市)的学堂设置表述为:“省城……师范学堂,定额学员二百人,专收候补人员,二年毕业。三十二年十一月开办。现时学员一百二十人,分将弁、学生二班,将弁六十名,学生一百名。三十二年九月开办,学期三年毕业,分普通、高等二科。普通三月毕业,高等四月毕业,供学生一百七十人。三十二年十月开办,开办未久即被火灾付之一炬,至今尚未恢复定额二百人。分简易、完全二科,一年毕业以教养小学教员为主义。”(标点为作者所加)而关于吉林府“师范学堂”的建立时间,与《东三省政略》的记载完全吻合:1905年清光绪帝被迫下诏,废科举,兴新学。然师资匮乏,“故于(光绪)三十二年十月(1906年11月),就崇文书院(吉林省吉林市)旧址创建吉林省立初级师范学堂”,培训师资,以应急需。吉林省档案馆的资料,光绪三十三年十月记载:“省会师范仅此一所于去冬开办,内分完全科简易科完全科5年简易科一年。”按此推算也应该是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冬开办。与上述时间完全一致。

三、清末新政时期吉林省其他地区的师范教育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吉林将军辖境共计16府厅州县(府治:吉林府、长春府、伊兰府、新城府(扶余)。厅治:延吉、绥芬、双城、宾州、五常。州治:伊通、临江。县治:磐石、农安、敦化、长寿、榆树),他们的师范教育发展各有特色,但建立时间普遍晚于长春府师范传习所。

1.伊兰府,于1920年(民国九年),在吉林省与依兰县城内设立吉林省立第五师范学校。

2.新城府,于1907年(光绪三十四年),在县城关帝庙设2年制速成师范学堂。

3.延吉廳,于1909年(清宣统元年),在延吉厅设官立师范讲习所。

4.绥芬厅,于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在宁安成立绥芬厅立师范学堂,该校在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停办。

5.宾州厅,于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在原吉林省宾州城,成立了宾州(今宾县)简易师范学堂。

6.临江州,于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知县李廷玉创办临江县立师范传习所。

7.磐石县,于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磐石县知县县刘赞棠创办师范传习所。

8.农安县,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始办师范传习所。1913年改为师范学校。1916年并入吉长道立师范学校。

9.敦化县,于1908年八月(光绪三十四年),敦化县知县谢祖荫亲请吉林行省批准,创立敦化县初级师范传习所。

10.榆树县,于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正月),设师范传习所一处分早晚两班,每班以16名为额。

另,以上府厅州县中双城厅、伊通州、长寿县在资料考证中,具体日期表述不清。此外,五常厅因资料受限,难以考究。

四、结论

清光绪三十三年三月二十五日(1907年5月7日)的《盛京时报》的第二版“东三省要闻”里有一份标题为“吉林全省学堂调查”的资料。文中除了对吉林府和长春府的学堂进行了表述,还对当时吉林将军下辖的宾州厅、双城厅(现黑龙江辖区)等其它城市的学堂设置也进行了表述,但未见有师范教育的传习所或学堂记载。这份学堂调查既然是吉林全省的学堂调查,当属全面、权威的发布。虽然在上文中,我们看到了有史志和档案资料记载:双城厅、伊通州、长寿县也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建立师范传习所,但未能查考到其它史料与其佐证,也未能确认具体时间。

综上所述,“长春府师范传习所”应该是吉林省最早的师范教育之一了。或者说“长春府师范传习所”就是吉林省师范教育的开端和源起也不为过。是她拉开了吉林省师范教育的序幕,开启了吉林省师范教育的历史。这对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吉林省的城市发展、文化进程、教育兴衰和社会进步,都有着无可替的价值和意义。

猜你喜欢
师范教育吉林
A Spring Coat for Sarah
秸秆计划烧除 吉林打算这样干
漫画5幅
我国近代师范教育思想发展研究综述
新课改下教师师范教育理念探析
山区高职师范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晚清师范教育发展的制度变迁分析
吉林冬季之旅
吉林出版集团
吉林农业大学招生就业及国际交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