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月俊
特殊儿童:班主任专业素养的“试金石”
潘月俊
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已成常态,但其在学校以及班级里的生存状态如何,则依赖班主任的专业素养。班主任要转变观念,理解随班就读的意义,认同“全纳”的教育思想,尊重特殊儿童的教育权利,在管理实践中为特殊儿童提供各种条件,促进他们的学习与发展。班主任要转换视角,将特殊学生视为独特的教育资源,精心设计活动,引导学生共生共长,促进品格发展,推动团队建设,触发生命教育。
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教育资源;专业素养;班主任
特殊儿童,又称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广义上指在心智特质、感觉能力、神经活动或生理特征、社会行为和沟通能力等方面偏离常态的各类儿童;狭义上指由于某些生理的、心理的残疾或障碍,使得其无法从一般的教育环境中得到良好的学习成果,需要通过学校教育设施的调整或特殊教育服务的扶持来发展其潜能的儿童。我国自1987年起就开始在普通教育机构招收特殊学生进行随班就读,目前在普通小学、初中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就读的残疾学生总计23.96万人,占特殊教育在校生总数的54.2%。如果包括那些没有申领残疾证的,或者尚未列入残疾系列的自闭症、注意力缺陷、学习障碍患者等,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特殊学生应该会更多。
不过,不少特殊儿童在学校里只是“原生态”地成长。教师们抱怨他们成绩不良,难于管教;同学们反映他们行为怪异,惹是生非;部分家长甚至集体抗议,要求特殊学生转走等等。随班就读异化为“随班混混”,究其原因,学校环境、机制、课程等相关配套欠缺是一方面,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认识不清、准备不足则是关键。虽然有一些优秀班主任在教育特殊儿童方面颇有心得,但大量的普通班主任对特殊儿童是拒绝与排斥的。他们往往只看到特殊儿童的“问题”,而无视他们也是学生;他们往往只追求特殊儿童“正常化”,而忽视他们的“特殊”;他们往往只期待特殊儿童发生改变,而忘记自己需要改变。
既然特殊儿童已经进入班级,成为教育对象的一员,班主任理应努力成为他们的人生导师。我们的专业素养,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导那些“优秀”的、“正常的”或“听话”的学生。特殊的儿童的成长,更需要我们的爱,也更能体现出我们的教育智慧。从某种意义上讲,特殊儿童,是班主任专业素养最好的试金石。面对特殊儿童,班主任需要转变观念、转换视角、转型发展。
长期以来,我们都倾向于认为残疾人是特殊人群,他们需要特殊的成长环境。许多人觉得让特殊儿童到特殊教育学校去学习,才是负责任的行为。其实,把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完全隔离开来,是不利于特殊儿童成长的。“隔离”使得特殊儿童没有机会与同龄孩子交往,缺乏同伴交流与认同,容易封闭自我;“隔离”使特殊儿童难以真实地感受普通的社会生活,了解社会的视野受到局限,潜能也无法被发现。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市召开了“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颁布了《萨拉曼卡宣言》,明确提出了“全纳教育”的思想。所谓“全纳教育”,是指教育应当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每一所普通学校必须接收服务区域内的所有儿童入学,并为这些儿童都能受到自身所需要的教育提供条件。宣言强调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并郑重声明“有特殊教育需要者必须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这些学校应将他们吸收在能满足其需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中”。这不仅指出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应然性,而且强调学校要做出改变,充分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权利。
让特殊儿童随班就读体现的是教育公平,但教育公平,并不是指名义上的平等——机会平等,而是要让每一个人都能受到适当的教育,并且这种教育的进度和方法是适合每个人的。因此,学校在接纳特殊儿童时,不仅要在环境、场所、制度上考虑到他们的需求,更需要鼓励班主任在管理实践中智慧地做出调整,从而促进他们的学习与发展。
班主任应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及时提供支持,尊重特殊儿童的学习权。如刻意安排座位,将特殊儿童安排在比较靠前、行动方便、旁边有助学伙伴、有利与教师交往的位置;简化制度要求,用清楚、积极的语言和特殊儿童讨论规则,不超过三条,以鼓励他们做到;对特殊儿童一时控制不住自己而出现的“出格”言行宽容处理。只有提供了这些支持,特殊儿童的学习在普通班级中才可能真正发生。
班主任应精心设计活动,提供各种条件,保障特殊儿童的发展权。发展权是指每个儿童都有充分发展其全部体能和智能的权利,特殊儿童也不例外。随班就读对于特殊儿童而言,最大意义就在于能和同龄的正常儿童一起学习与生活,参与各项活动。因此,学校的课程活动,要照顾到特殊儿童的需求,要为他们提供便利,鼓励特殊儿童参与进来。如与听障儿童交流时让他看到口型,帮助他借助读唇理解;利用大字卡片为弱视儿童出示要求;为特殊儿童精心挑选固定的助学伙伴;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时间、更多的练习机会等。
班级中来了特殊儿童,自然会因其“特殊”而“与众不同”,也自然会引起同学、老师和家长的各种议论。特殊儿童有受教育权,普通学生也有发展权,两者和睦相处、携手共进,方能体现“全纳教育”提出的“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思想。特殊学生如何在班级里与他人共生共长,这是对班主任专业智慧的考验。其实,每一位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一种重要的条件性教育资源。当我们转换视角,将特殊儿童变包袱为资源,你会发现,他们的兴趣、特长、需要、困难、问题、生活经历和体验等均可以转化为具有丰富性、亲和性、生成性以及可操作性的教育素材。
1.特殊儿童是学生品格发展的助力泵。
学生品格发展最重要的瓶颈在于 “知行不一”。学生对于基本的社会伦理、善恶标准都很了解,但知道不等于做到。传统教育因缺乏现场体验与考察,学生品格评价主要依据语言表达,“假、大、空”盛行。特殊儿童为学生品格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教育现场。学生与特殊儿童一起生活、学习,能够充分感受到特殊儿童需要同伴的关心与照顾,这为培养普通学生的助人意识、利他行为和公共精神提供了资源,让“善”与“爱”在班级中自然生长。同时,我们也相信,这些和特殊儿童一起学习、生活过的学生,长大后将会更加懂得尊重和包容。
2.特殊儿童是班级团队建设的催化剂。
班主任的核心工作是建设班级团队,团队的重要标志是目标一致、接受差异、分工合作。特殊儿童在班级学习与生活时,往往会面临许多困难,而这些困难又是其一个人难以解决的。作为班主任应该引导学生看到,我们班级是一个团队,特殊学生的困难,不仅是他个人的问题,也是我们团队的问题,以此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智慧与力量,帮助特殊学生战胜困难。例如,班级中有一个自闭症学生,存在语言缺陷,如果大家疏远他,班级永远无法成为真正的团队。如果大家互相合作,想方设法去寻求战胜交流和理解困难的方法,那么学生都会体验到一种有挑战而又有教育意义的经历。这份经历将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让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爱的流动。
3.特殊儿童是学校生命教育的触发器。
增强生命意识、培养健全人格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特殊儿童在自身获得成长的同时,对普通学生生命意识的触发也是有很大帮助的。因为这些健全的孩子从小就从身边残障孩子身上认识到生命是有着不同状态的,有的是健全的,有的是残缺的。但是,特殊儿童也拥有优势与潜能,如有的视障儿童听力特别灵敏,有的孤独症儿童计算能力超强等。更重要的是,特殊儿童接受残疾的勇气,顽强拼搏的意志,茁壮成长的事迹,往往能够给普通学生带来极大的冲击力,使他们感叹生命的神奇,体会生命的意义。
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对班主任而言确实是新的挑战。面对这些个性不一的学生,宽容迁就,未必能让他们感动;加强管理,未必能让他们获得帮助。基于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班主任需要实现转型发展,重新思考班主任工作的重心,重新理解班主任的专业素养。我认为,能够为特殊儿童提供优质的个性化教育的班主任,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专业素养:
1.教育情怀。每一位优秀的教师身上,最突出的品质就是拥有教育情怀,包括对教育的理解与追求、对学生的尊重与关爱。普通班主任视特殊儿童为包袱,避之不及,怕惹麻烦,充满成见与恐惧;优秀班主任视特殊儿童为资源,坦然接受,充分发掘,充满爱心与智慧。这就是教育情怀的不同。只有真正地关爱每一位学生,才可能让他们健康成长。
2.领导才能。班主任不是班“干事”,不要被琐碎班务所困扰,而应聚焦于学生健康成长和班级团队建设。面对班级中的特殊儿童,班主任要利用个人影响力,调动资源,赋权增能。如率领班级学生共同打造积极向上、充满温情的班集体;组织特殊儿童家长和普通学生家长进行对话和沟通,引导他们相互理解支与持;邀请科任教师协同关注特殊儿童,共同寻找教育康复策略等。
3.研究精神。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给班主任带来的最大挑战就在于专业知识储备不足,专业技能欠缺。班主任不一定要成为心理教师或资源教师,但全面了解班级内的每一个学生,深入分析学生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状况却是班主任的职责。我们要认真研究每一个特殊儿童,主动学习相关的特殊教育知识,了解基本的教育评估手段,掌握一些“扬优”或“补偿”类活动策略与方法。同时,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也要及时搜集、整理儿童成长的相关资料,并加以梳理分析,客观评估教育成效。
4.设计思维。设计思维是指在行动中进行创意思考,为改变现状提供实用和富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班主任虽然经常开展活动,但往往会忽略活动的创意思考和细节设计。面对特殊儿童,学校需要联合专业人员、班主任、普通教师、特殊教师、家长等组建团队,为每一个特殊儿童制订个性化的教育方案。班主任需要精心思考课堂教学如何照顾特殊儿童、班级活动如何为特殊学生提供便利、特殊学生发展还需要哪些资源和设施等诸多内容。
当然,我们呼吁班主任重视特殊儿童的成长,并不意味着忽略普通学生,教育本身就应该是充分尊重每一个人的发展需求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个孩子都是“特殊儿童”,都有特殊需求。保障特殊儿童的教育权益,提高随班就读的教育质量,实质上是践行“为每一个孩子提供适性的教育,促进每一个孩子的发展”的教育思想。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如能促进班主任专业素养的提升,最终受益的将不仅仅是特殊儿童,而是每一个学生。
[1]李泽慧.特殊儿童的优质教育:全纳教育培训手册[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齐学红.未来班级发展走向与班主任核心素养构建[J].教育科学研究,2017(2).
[3]潘月俊.学校课程:如何支持特殊儿童成长[N].中国教师报,2017-03-15.
[4]邓猛.整合教育与随班就读:理想与现实之间[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G76
A
1005-6009(2017)39-0046-03
潘月俊,南京市化学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南京,210048)副主任,高级教师,南京市心理学科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