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友芹
E时代班主任工作的几点“冷思考”
黄友芹
“互联网+”背景下,各类多媒体技术使班级管理更加便捷。但德育工作的目的,绝不是缤纷的影像呈现,而在于育人。各类信息技术媒体在德育工作中一定要处于从属地位。班主任要以“人”为德育活动的主体,充分发挥传统媒介的协同效应。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要强化体验、追求温度、面向全体,适宜、适量、适度地借力信息化手段进行班级管理,从而让德育更加温暖、更具理性、更有实效。
班主任;E时代;冷思考
不可否认,以网络和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教育管理的效率,已成为现代班级管理的必然选择。各类数据库软件、校讯通、QQ和微信群、班级网页等,为班主任工作注入了新活力。特别是班会课上极富感染力的课件的使用,极大地丰富了德育内容,增强了教育效果。
但是,学校德育工作是“人”的工作,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属性说到底是“技术”,是辅助手段。德育工作直指人心,需要特别强调情感的互动、体验的互换。德育的目的,绝不是缤纷影像的热闹纷繁,而在于育人,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核心素养。因此,各类信息技术媒体在德育工作中要处于从属地位。我们要坚持以“人”为各类德育活动的主体,把握好各类信息技术媒体的从属地位,充分发挥传统媒介的协同效应。在借力信息化手段进行班级管理时,做到适宜、适量、适度,让德育工作更加温暖、更具理性、更有实效。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外界信息的刺激,70%以上与视觉有关,90%以上与视觉感受有关。通过多媒体技术,班主任可便捷地获取大量具有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的新闻资讯、社会热点、图片视频等资料,丰富、拓宽班主任德育的内容与渠道,从视听上给学生以直观的冲击力和形象感受,为其安装精神“杀毒软件”和“防火墙”,助其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
如果长期仅由班主任一人预设班会,学生就会“被德育”,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久而久之,德育过程对他们来说就会变得单调而枯燥。许多成功的德育案例表明,一切有效的活动均需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我们可以“全班总动员”,让学生开展“自助式”班会活动。从资讯的整理到音像的搜集,都有学生参与。资料的筛选,本身就是一个去伪存真、沙中淘金的过程,会训练学生的选择能力;课件的制作,又会提高其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德育过程的策划,还会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班主任则只需作为活动的引导者和参与者,这样,既解放了班主任,又让学生“动”起来,让“自主型班会”成为可能。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体验”在中央教科所刘惊铎教授看来,是一种震撼心灵、感动生命的魅力德育模式。最好的教育往往是在体验中进行。比如,在召开“我能管好时间账”这一主题班会时,如果教师只运用多媒体做如下呈现:
时间是什么
物理学说: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过程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确定时间,是靠不受外界影响的物质周期变化的规律。
爱因斯坦说:时间和空间是人们认知的一种错觉。
大爆炸理论说:宇宙从一个起点处开始,这也是时间的起点。
中国俗语说:时间就是金子,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这样的解释虽简明但并不易懂,因为时间太抽象了。这时,我们就需要组织一些有趣的课堂活动,配合多媒体的阐释,让学生具体体验时间。如做一个小游戏,让全班起立,闭目计时,觉得一分钟到了的人就坐下。这个小游戏会让学生领悟到,每个人对时间的知觉是有很大差异的。还可以发给学生一张画有24个小格、代表一天24小时的纸条,让大家先把睡觉、吃饭的时间撕去,再撕去娱乐的时间、闲聊的时间、在路上的时间等。学生会在游戏的动手环节中,真切地感受到时间的固定性、流动性和不可逆性。在动手过程中带来的情感体验,是一种“图景思维活动”,其教育效果是任何多媒体技术所无法媲美的。
家校沟通是班主任德育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环,班主任可以借力现代媒体,分享信息、理念或是教育观念,拆除妨碍情感交流的“篱笆”。当前,不少班级都建有班级QQ群、班级微信群或是班级论坛,校讯通高度普及,电子交流的快捷极大地方便了家校联系,德育工作的双向性、情境性和实效性发挥到淋漓尽致。也有不少班主任会将本班当日的班级实况,图文并茂地在群中呈现:记录班级成长的点滴,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展示个人荣誉和集体荣誉,激发学生强烈的归属感。
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有了这些先进的交流沟通的平台,就全盘放弃传统的家校沟通方式。如发送电子成绩单,某种程度上就没有跟家长当面沟通孩子的成绩来得温暖。家长手机接到的分数,它只是严肃的数字符号。有些家长看到不太理想的分数时,不了解前因后果,直接动怒。而在班主任与家长的当面沟通中,分数背后孩子的努力、孩子所面临的困惑、其现阶段所需要的帮助,都可以得到交流。在成绩问题上,面对面的交流沟通更能让家长正确看待、合理教育。同时,口头的沟通易互动、反馈快,教师还可以在沟通中,耐心聆听家长的倾诉,了解对方心里的感受,对其进行引导,最后达到沟通的目的。我们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计划地进行家访,这样既能全面了解孩子在家、在校的真实情况,还能有心地关注到学生的成长环境,从而在今后的德育工作中“对症下药”。这也是电子沟通无法达到的效果。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做出好或坏的评判。”新媒体环境下,各类“班级电子群展示”应当有“禁区”、守“底线”。班主任要学会面上“报喜”、点上“报忧”。那些暂时犯了错误的孩子、那些写得不够端正的作业等,是不宜在群里曝光而应私下点对点交流的。否则,会严重触及学生的隐私,伤害其自尊,加深当事家长对孩子的失望之情。而一旦家长、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心理隔膜后,德育工作会更加难以开展。更有甚者,还会带来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矛盾,导致极端事件的发生。教师要真正树立教育民主的思想,与家长真诚地相待,沟通融洽,营造和谐、温馨的教育氛围,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在集体教育时,必须看到集体中每一个成员及其独特的精神世界,关怀备至地教育每一个学生。”德育工作必须面向全体,要能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
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电子联系,有些家庭经济许可而有些贫困家庭则不具备;有些家长在孩子身边,而有的在外打工,这些外出的家长,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的“跨地远程家访”,来减少时空的阻隔,通过手机或电脑面对面交流,了解家庭成员,观察家庭环境,互动其乐融融。而那些因各种原因不能进行电子交流的,则可以用传统的“家校联系本”或“书信”等,让家长和学生感受到德育的温度。
有的班主任常用班级网页或博客展示学生作品,这样可让学生通过网站的评论功能互相欣赏、互相评价和交流,教师也可以更加快捷地点评。但同时,我们还要关注到班级的特殊群体。那些学有困难的孩子作品怎么办?如长期不展示,他们会陷入自卑的泥淖;如果展示,他们的作品在那些优秀作品的映衬下又显得那么单薄和苍白。还有,那些没有电脑、不具备上网条件家庭的孩子,他们将如何上传自己的作品?那些留守儿童没有家长的监护,会不会因上网无人监管,而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这些,都是班主任应该考虑到的。在教室设置纸质作品展示区,或是开辟班级口头展示的时空,都是不错的选择。
各类信息技术媒体只应是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助手”,而不是“屏霸”。将其合理应用到班级管理中,是值得每一位班主任长期研究的课题。我们既要与时俱进、创新思维,更要以人为本、理性当先,不断在实践中检验、完善,让有温度的德育真实地发生。
G451.6
A
1005-6009(2017)39-0013-03
黄友芹,江苏省东台市实验中学(江苏东台,224200)教师,高级教师,盐城市德育学科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