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宇
摘 要:在今天历史课改的浪潮下,可以尝试构建“立体历史”,将本土历史和历史课堂进行有机结合,充分运用家乡历史的发展,由小见大,将课堂历史知识辐射到家乡本土历史,家乡本土历史能够走进课堂,形成具有家乡特色,尤其是将天长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知识更多地发掘出来,并与课堂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既有利于宣传家乡历史文化,又能增强学生历史的兴趣,使历史课堂立体化、生动化,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不再单纯为了“学”而学,做到学以致用。
关键词:历史教学;本土历史;人文素养
近年来,各学科都在进行课改,强调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我们历史教学责任也越来越艰巨,怎样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努力提高中学生学史兴趣,让学生有学史的兴趣、学史的能力,感受历史的魅力。因而乡土史教育主要有三个任务:一是让学生自己感受身边的历史,收集身边的历史知识,将书本上的历史与书本历史相结合,积极参与到历史教学中。二是向学生传授家乡的历史知识,讲述家乡的名人古迹,增进学生对家乡的了解。三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对家乡史的学习,激发学生对自己家乡的自
豪感。
如何构建“立体历史”,将本土历史和历史课堂有机结合呢?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课前准备,让学生自己“寻找”身边的历史
小城天长有着悠久历史文化,有着众多的文化遗产,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来辅助教学。在课前准备阶段,让学生根据书本上相关的内容,和天长的历史中相关时段的内容相互对照,找一找自己身边的历史。如,在讲到分封制时可以让学生去了解、收集有关天长历史沿革材料;在讲儒家的孝文化时,可以让身处秦栏的同学去收集流传甚广的古代“二十四孝”中的朱寿昌的材料;在讲到中国古代科举制时,可以让学生收集有关清道光状元戴兰芬材料等。通過学生课前的准备,不仅对书本相关内容有了了解,而且也对上课的内容有了期待,自己收集的材料对于本课内容是否有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收集材料,提升了能力,感受到身边切切实实的历史。
二、课堂教学,让学生自己“参与”身边的历史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地利用天长现有的历史为教学服务,让学生切身地感受到身边的历史是“活”的历史。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充分发挥学生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比如,在讲述抗日战争时,结合天长历史中关于皖东抗日根据地情况,罗炳辉将军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事迹以及抗大八分校的相关材料,让学生真实地感受抗战,如,在讲授明清小说历史时,结合清道光著名小说家宣鼎和他的《夜雨秋灯录》事迹等,同时让学生将自己收集的相关材料在课堂讲述,这样不仅让学生学到了书本内容,也让学生了解了自己家乡的历史,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去“参与”到身边的历史中去。
三、课后思考,让学生自己“感悟”身边的历史
在课堂教学后,要留下思考给学生,让他们去“感悟”历史,体现历史学科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作用。比如,让学生收集天长历史名人的事迹,让他们感受这些人的可贵品质;让学生收集近代天长人们为获得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事件,让他们感受先烈不屈不挠的精神;让学生收集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变化的历程,让他们感受到天长近四十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等。这样,一方面,对学生进行了社会发展史的教育、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明确乡土历史也是祖国历史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热爱自己的家乡就必先从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运用正确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进行乡土历史资源的调查、研究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受历史课上乡土历史教学的影响,学生在日常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不仅培养了能力,提升了素养,也激发了学生对自己家乡的自豪感。
乡土历史教学,依据教材内容和中学生认识水平、心理素质、生理特点,将学生带出课堂,并回归课堂,服务于课堂,给学生提供接触本土历史、历史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多接触课堂之外的东西,探寻家乡的“本土”历史发展,感受历史演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单一的历史课走向社会,去探究“本土”史发展,并联系课堂,将课堂知识与之进行有机结合,促进历史知识的延伸、拓展,帮助学生打开视野,扩大知识,培养能力,学以致用,构建一个大的立体的历史课堂,促进课内课外学习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参考文献:
[1]天长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天长县志[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2]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71.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