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敏杰
摘 要: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要想做好这项工作,教师就必须认真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把握他们的认知、理解能力和知识基础。
关键词:学情;高中语文;课堂前;课堂时;课堂后
一、认识基于“学情视角”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任课教师必须全面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基础背景。高中语文知识面比较广,语文教师进入正式课堂前,更要尽可能全面地掌握班级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学习兴趣、行为习惯等各方面的情况,确定教学的起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师生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和策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在具体教学实施之前,教师需要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教材,有知识、能力和情感的构架,从而最终成为教材(教学内容)的塑造者,做到“胸中有墨”。学生深入文本,就是让学生能从“感知文本”深入到“内化文本”。教师要有良好的教学起点意识,促进学生初步感受教学流程及方法。
二、实践基于“学情视角”的课堂新式
1.学在课堂前
语文阅读教学有这样一个事实,学生拿到一篇文章,往往提不出什么问题。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担心学生提不出“有价值”问题,这往往成为教师打开发现学情之门的障碍。笔者认为在预学问题上要设置明晰的问题倾向。
笔者在执教《娜塔莎》时,设计了如下问题:快速阅读课文,请你从以下选项中选择能概括娜塔莎形象的词语,并说说理由。A.女人B.女孩C.荡妇
本问题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能通过不同词语的比较区别,在文本中找到站得住脚的理由,实现感知文本的目的。笔者在引导学生从细节描写的角度审视文本后,要求学生关注日常生活,提出:“在生活中,你有没有特别留意过某个人的细微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如果有,你能用三言两语写下这个动作、眼神或口头禅,凸现这个人的某一性格吗?”
在教学《记念刘和珍君》之前,笔者设计以下问题:请同学们找找文本中较难理解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难?同学们提出类似以下的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又要反复说“无话可说”?
(2)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
……
之后,教师从宏观角度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提炼出整堂课的教学生发点。
《学科指导意见》指出,《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目标是:探究课文中疑难句子的深刻含义,进而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学习课文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的写法。笔者借用了第一个问题解决了本文的情感基调和作者的行文思路。借用第二个问题,在课堂上顺利地把握住劉和珍这一人物形象,并且由此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
2.学在课堂时
课堂的教学进程由教师主导,而设计者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指针,让学生经历一个明确、积极、充分的学习过程。笔者认为,在课堂实施过程中,需要做到两点:切中学习起点;辨识学习状态。
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的起点应该是学生现有经验的提升点,因此,学习起点的选择,就需要教师在备好学情的基础上选择一个大多数学生感兴趣也易于接受的,同时也是符合课堂教学的目标点。对于学习起点的切入,笔者认为就是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
在“学生”把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问或形成的新经验当堂呈现了出来的时候,笔者认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根据学情的变化,引导与推动学生展开讨论,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3.学在课堂后
学生在一堂语文课中,他们的现有经验产生了怎样的升华,他们需要得到怎样的帮助,这是语文课堂实施结束后一个最重要的问题。笔者认为,作业设计首先应该从体味学情、“发酵”学情两方面综合考虑。
即要充分理解学生课后的“需要”变化,并与教学目标的“需要”揉捏在一起,达到效果的最优化。
《十八岁和其他》的作业设计:
与父母共同阅读《十八岁和其他》,写下与父母交流后的感受或写一封给父母的信。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三个问题:你是如何看待两代人之间的矛盾的?你同意文中父亲归纳的原因吗?你怎么看待你和父母产生的矛盾呢?
这个作业设计,既是学生在学习完文本后心理抒发的需要,同时又完全契合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完小说《娜塔莎》后,笔者顺势布置作业,请同学们为课文续写片段。
当听说丈夫回来了,甚至都已经听到了丈夫回来的雪橇声了,如果让你来续写娜塔莎与丈夫相聚时的情景,你会怎样写?大家试一试。
教师查阅后,学生的情况大多一样,基本就是娜塔莎不顾一切地拥入丈夫怀中。
之后笔者又将其和原文进行对比,学生此时的学情变化是剧烈的,他们主动去对比自己的作业与原文的区别,并再次修改。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学情得到了有效“发酵”。
参考文献:
[1]张皓.基于学情的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J].新课程(小学),2014(6):20.
[2]李卫国.以了解学情为依托,构建语文生本有效课堂[J].语文交流,2015(36).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