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永保
摘 要:新课改指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每位学生都应该得到应有的发展。但是在一个班集体里,学生的思维品质、认知水平、学习能力都参差不齐,这就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而“分层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分层教学;学习动机;效率
一、初中数学课堂分层教学的背景和意义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这样的情况:同样的教学内容、同一课堂、同一教师,但是一部分学生已经完全掌握并且能灵活运用,一部分学生能够基本掌握,有少数部分学生完全不会,出现了严重的分层现象。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而学生作为社会的成员,具有人的共性,但是每位学生由于遗传因素、家庭状况和条件、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的不同,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差异,甚至很大的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这时,教师不论怎么做都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校效率,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呢?笔者认为:要合理地划分层次,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实施因材施教。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阐述。
二、学生学习效率分层
在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是不同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不同方面进行分层教学。为了让每位学生都获得成功,教师需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位学生在不同的起点上都能有所收获。下面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1.学生的数学基础分层
一个班集体中学生的数学基础是不同的,如果对他们提出统一的要求,必然会出现一刀切的情况,可以按照学生的数学基础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数学基础较高的学生;二是数学基础一般的学生;三是数学基础不牢固的学生。对各个层次的学生人数采取动态分层,不宜按照严格的比例,然后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小组,做到三个层次的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讨论,体现群体中的优劣
互补。
2.学生的学习态度分层
每位学生的学习态度必然不同,而学习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三组:一是学习态度较好的学生;二是学习态度一般的学生;三是学习态度很差的学生,和学生数学基础的分层一样组成小组,互
相影响。
三、教学过程分层
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下面,笔者从不同的方面来阐述怎样进行分层。
1.教学目标分层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目标,目标的制定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成功欲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只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才能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学生才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2.课堂提问的分层
为了使全体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教师要明确问题的对象,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对象提出不同的问题,从而推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
(1)对高层次学生提问
对象是高层的学生,指向则是低层学生,目的是通过高层学生的回答为低层学生提供示范。
(2)对中等层次学生提问
对象是中层的学生,指向是要求学生的示范性回答,通过模仿掌握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
(3)对低等层次的提问
对象是低层次的学生,目的是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能否解决最基本的问题。
3.作业的分层
每个层次的学生能力是不同的,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和练习。
(1)基本练习
要求学生完成最基本的、大部分的作業,后面可以加一些拓展的题目给部分学生,使其有“饭”吃。学生完成相应层次的作业后进行高一层次的练习,这样可以解决以往布置统一的作业时学生高层“吃不饱”、中层“吃不好”、低层“吃不了”的现状,有助于学生的能力发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拓展性作业
要求这个层次的学生不仅要做完基本的作业,还要求完成一些提高性的作业和一些选做的作业,使学生“吃饱”并有提高的
空间。
四、对分层教学的思考
分层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晶体智力因素和非晶体智力因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但是在实践中也发现了以下问题:
1.分层教学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劳动量,需要教师增强自己的责任心和责任感,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2.分层教学的实质是因材施教,怎样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都能获得进步,具体怎样操作,都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形成科学的方法和激励机制。
3.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分层必然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需要教师用专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来解决。
参考文献:
[1]邵荣贵.浅谈新课程下初中数学的分层教学[J].科学大众,2008(3).
[2]李采素,李秋华.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数理化学习,2008(8).
编辑 白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