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滨杰,周 剑
(1.黑龙江省体育科学研究所,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8;2.哈尔滨工业大学 体育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速度滑冰是最有代表性的冬季体育运动项目,它是一项比赛滑行速度的冰上体育运动。速滑运动对于人体的健康非常有益处,它能够提高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和心肺能力,进而对人抵御寒冷的能力和个人意志力都有很大的提高[1]。根据国际滑冰联合会对于速滑的定义,可分为短、中、长距离和全能四种速滑项目。其中女子长距离包括3 000m、5 000 m;男子长距离项目包括5 000 m、10 000m[2]。比赛用时约 4~14min。近年来我国速滑短距离项目夺取了冬奥会金牌,取得了突破,但长距离项目仍然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提高我国速度滑冰长距离竞技水平,训练方面如何用科学的手段进行监测和评价,是我国速滑项目训练迫切应该解决的问题。
选取黑龙江省速滑队中最优秀的16名长距离速滑运动员为研究对象,2014年5~8月,为期16周的夏训期间对其进行生理生化监测。受试者的一般情况详见表1。
通过对知网、中国期刊数据库的查询以及对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作者对资料中有用的信息和理论进行提取、分析并进行二次加工,作为本文研究的辅助性的可靠依据。
访谈全国速滑长距离项目优秀的教练、运动员和从事相关工作的科研人员,并和黑龙江省速滑教练就研究内容和实验方案进行了多次交流与沟通。
实验测试生化指标,筛选了血红蛋白、血尿素、肌酸激酶三项监控指标用于优秀速滑长距离运动员夏季训练监控。
表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统计Table 1 basic situation of the object statistics
图1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为男、女速滑长距离运动员夏训期间,血红蛋白浓度变化的曲线图,共测试16次,虽然变化的幅度略有差异,但男、女运动员在夏训过程中血红蛋白浓度的变化趋势是基本一致的,呈现波浪式逐渐向上的变化趋势。
图1 夏训期间优秀速滑长距离运动员血红蛋白浓度变化曲线Figure 1.Curve of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 of elite speed skating long distance athletes during summer training
血红蛋白是一种来自血液中用于运输和携带氧和二氧化碳的蛋白质,可以反映负荷量以及训练负荷强度,同时也是速滑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的一项指标。运动员在进行负荷训练开始阶段,机体消耗会随着训练量增加而增加,造成新陈代谢加速,血红蛋白会出现下降趋势,随着运动员慢慢适应训练后,身体的各项机能就会得到改善,血红蛋白的含量渐渐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达到最佳状态。通过对恢复期血红蛋白值的分析,可以得到训练负荷在一个小周期训练中的变化情况。若经过小周期训练,血红蛋白下降,表明运动员不适应训练负荷,若下降超过两成,则说明运动员的训练过度[3-4]。吕中凡[5]等认为:运动员的一年训练量与血红蛋白浓度变化的规律正相关,此外,血红蛋白也受到非冰期训练负荷的影响。非冰期训练负荷大于冰期训练负荷。
结合训练内容分析优秀速滑长距离运动员夏训期间血红蛋白浓度变化,从图1中可以明显的看出来,进入夏训前,运动员血红蛋白浓度处于整个夏训阶段相对较高的水平,男运动员平均值为18.08±1.34 g/dl,女运动员平均值为15.60±0.95 g/dl。这是由于经过了1个月左右的春假休息调整,运动员机体机能已经由上个赛季连续高强度比赛刺激的疲劳中恢复,因此我们也将第1周血红蛋白浓度测试值作为分析整个夏训阶段血红蛋白浓度变化的基准值。开始训练后,男女运动员在第2周血红蛋白浓度都出现了显著性下降,男运动员血红蛋白浓度下降至17.38±1.024 g/dl;女运动员血红蛋白浓度下降至14.21±1.42 g/dl,这种下降状态是运动员从休整状态过渡到训练状态机体适应过程的正常反应。而随着第2周训练负荷强度和训练负荷量的增加,在夏训第3周血红蛋白浓度呈现持续下降趋势,男运动员血红蛋白浓度下降至16.44±1.11 g/dl;女运动员血红蛋白浓度下降至 13.95±0.73 g/dl。随着机体对训练适应程度的提高,运动员运动机能改善,运动能力增强,运动员在第4周血红蛋白浓度出现回升,男运动员血红蛋白浓度回升至16.69±1.48 g/dl;女运动员血红蛋白浓度回升至14.59±1.24 g/dl,血红蛋白浓度回升,说明运动员对训练安排能够适应,运动员技能状况较好。此后一段时间机体进入了相对稳定训练适应状态,运动员血红蛋白浓度稳步回升。但在第6周男女运动员血红蛋白浓度变化出现了差异,女运动员血红蛋白浓度继续保持回升状态,而男运动员血红蛋白浓度与第5周相比出现了下降,分析原因可能是随着自行车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增加,与女运动员大部分训练时间都处于跟随骑行状态不同,男运动员在自行车训练时始终保持交替领骑,这无形中增加了男运动员自行车训练的强度。
通常教练员在制定训练计划时,会将男女机体承受符合差异,比赛项目距离差异等因素列入区别对待男女训练计划中,但几乎从未将领骑与跟骑训练强度差异因素考虑其中,弗罗里达大学的Dr.James Hagberg的研究表明:当纵队骑行的时候,后面的骑行者可以比领骑者省力30%到40%,这可能是造成第6周男女运动员血红蛋白浓度变化差异的主要原因。血红蛋白浓度稳步回升状态在第9周发生了变化,由于进入到了高原训练阶段,第9周运动员血红蛋白浓度处于上升趋势,与男运动员相比,女运动员上升的较突出,达到了整个夏训过程的最高值16.80±1.07 g/dl,与第1周的基准值相比也出现了非常显著的升高;男运动员的血红蛋白浓度也上升至18.49±0.87 g/dl,与第1周相比,这是男运动员在夏训期间血红蛋白浓度第一次高于第1周基准值。高原训练结束后第14周运动员返回哈尔滨开始为早期上冰调整准备,经过这个阶段的调整,虽然在第15周运动员血红蛋白浓度由于陆地训练向冰上训练转换产生了一个小波动,但在夏训第16周运动员血红蛋白浓度又升高至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男运动员血红蛋白浓度达到18.89±0.96 g/dl,为整个夏训阶段的最高值,女运动员血红蛋白浓度也上升至 16.28±1.02 g/dl。
图2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为男、女优秀速滑长距离运动员夏训阶段16次血尿素测试结果平均值的变化曲线图,虽然变化的幅度略有差异,但男、女运动员在夏训过程中血尿素浓度的变化趋势是基本一致的。
尿素是指由氨基酸分子和蛋白质通过分解代谢后产生的物质,当尿素到达肝脏后,在经过氨基酸、蛋白质发生反应后,分解为氨基,尿素就会变成无毒尿素,融入血液为血尿素。血尿素的排出一般是跟随血液循环到达肾脏,然后以尿液形式流出身体的。一般人体内氮平衡的变化是由血尿素决定的,同时血尿素也是衡量肌肉蛋白质代谢规律的因素。通过分析,若长时间发生剧烈运动时,就会损坏肌肉中能量的平衡性,从而使得氨基酸、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强,肌糖原储备量降低,随着人体能量的补充,就会造成大量血尿素变多[6-7]。总体来说,运动员运动负荷量与血尿素有很大的关系,血尿素是描述负荷量大小的一项指标,相似的冰上周期性体能类项目短道速滑的研究表明,教练员要时刻注意运动员的训练情况,保证他们的休息,认为运动员的血尿素达到45.6 mg/dl,即到达了运动疲劳的临界值,应该引起警惕了[8]。严力[9]等人将我国速滑短距离优秀运动员王曼利(女)和于凤桐(男)两人的血尿素值作为研究对象,目的是将这些测试数据发挥最大的效应,更好的去掌握运动员的机能恢复情况以及制定合理的训练负荷量。通过测试得出血尿素值维持在30mg/dl范围时,该阶段运动员的状态最佳,运动水平最高。因而要想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尽快进入训练状态,首先要控制好他们体内的血尿素指标,血尿素指标的稳定就会使体内的代谢保持在一个平衡状态。
图2 夏训期间优秀速滑长距离运动员血尿素浓度变化曲线Figure 2.Curve of blood urea concentration of elite speed skating long distance athletes during summer training
结合训练内容分析优秀速滑长距离运动员夏训期间血尿素浓度变化,从图2中可以明显的看出来,进入夏训前,运动员血尿素浓度处于整个夏训阶段相对较低的水平,男运动员血尿素浓度平均值为4.67±0.67mmol/L,女运动员血尿素浓度平均值为4.86±0.97 mmol/L。这是由于经过了1个月左右的春假休息调整,运动员机体机能已经由上个赛季连续高强度比赛刺激的疲劳中恢复,人体氮平衡的波动与血尿素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出肌肉蛋白质代谢的规律。此时运动员机体处于正常机能代谢状态,它的生成和分解具有动态性,使得血尿素的整体水平很稳定。因此我们也将第1周血尿素浓度测试值作为分析整个夏训阶段血尿素浓度变化的基准值。开始训练后,男女运动员在第2周血尿素浓度都出现了升高,男运动员血尿素浓度升高至5.21±1.01 mmol/L;女运动员血尿素浓度升高至5.19±0.70mmol/L,这种血尿素浓度升高的表现是运动员从休整状态过渡到训练状态机体适应过程的正常反应。随着机体对训练适应程度的提高,运动员的血尿素浓度相继出现回落,所不同的是男运动员这种适应从夏训第3周就表现出来,第3周男运动员血尿素浓度就出现回落,降至4.68±0.81mmol/L;女运动员对训练的适应与男运动员相比稍微缓慢一些,与男运动员血尿素浓度在第3周就出现回落不同,女运动员血尿素浓度由于夏训第2周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增加,在第3周仍有所升高,升至5.17±0.72mmol/L。女运动员经过3周的适应,在夏训第4周血尿素浓度开始出现回落,夏训第4周女运动员血尿素浓度降至4.92±0.70 mmol/L。此后一段时间机体进入了相对稳定训练适应状态,运动员血尿素浓度也随着训练量的变化而在正常范围内波动,对于优秀运动员来说,4~7mmol/L的浓度是他们晨起血尿素正常标准。在经历了第8周运动员转地赴海拔1 911m的云南呈贡训练基地,而且第8周处于初上高原调整周,夏训第9周运动员血尿素浓度回落到夏训第1周基础值左右的水平,此时男运动员血尿素浓度4.52±1.05 mmol/L,女运动员血尿素浓度 4.62±1.00mmol/L。至此整个夏训历程过半,训练量和训练强度也随之增加,夏训第10、11周是整个夏训期间训练负荷量最大的两周,加之高原环境本身会增加人体的能量消耗,因此运动员血尿素浓度在第11周和第12周也出现了整个夏训16周的峰值,分别为6.12±1.77mmol/L和6.89±0.942mmol/L,并且与夏训第 1周血尿素浓度基准值相比出现了显著差异。运动员从高原返回亚布力夏训最后的体能训练阶段,虽然这一阶段训练强度是夏训中最大的一个阶段,但训练量较之高原有所降低,并且运动员机体对新的负荷产生了适应,运动员血尿素浓度开始下降。第14周运动员返回哈尔滨开始为早期上冰调整准备,第14周至第16周这个阶段,训练以在短道冰场上进行冰上基本功和提高弯道技术为主,训练强度和训练量明显下降,这个阶段也是为接下来的速滑专项冰上训练做技术储备和调整阶段,因此在夏训第16周运动员血尿素浓度又恢复到一个正常的基础水平,男运动员血尿素浓度达到3.95±0.82mmol/L,女 运 动 员 血 尿 素 浓 度4.25±0.71mmol/L,为整个夏训阶段的最低值。
图3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为男、女优秀速滑长距离运动员在经过夏训后,血清肌酸激酶活性变化曲线图,共计16次,虽然变化的幅度略有差异,但男、女运动员在夏训过程中肌酸激酶的变化趋势是基本一致的。
众所周知人体内ATP-CP系统代谢需要酶的参与,它能体现运动负荷的变化,教练员要想预防运动员产生疲劳,达到最佳竞技状态,需要时刻关注肌酸激酶CK的变化。处于定量负荷时,若血清CK增长变小,则表明身体适应运动负荷。若血清CK稳定或者上升,则表明身体还处于疲劳状态。但也有个别差异,因具体情况而定,这有利于教练员对训练负荷适应情况制定合理训练课程,预测好比赛期竞技状态[10-11]。血浆中CK浓度的升高与肌细胞的损伤存在密切的联系,当肌细胞损伤时细胞内的CK会渗透到血浆中,因而我们将血清CK的变化作为预测骨骼肌微细损伤的指标,还可以根据血清CK的变化规律判定肌肉承受刺激的程度。对于优秀速滑运动员来说,当他们处于安静状态时,血液中CK就会达到正常状态,但男、女运动员之间有很大的差异,通常女运动员低于男运动员[12]。运动员在安静状态下血清肌酸激酶活性范围为男子10~300U/L,女子10~200U/L[13]。结合训练内容分析优秀速滑长距离运动员夏训期间肌酸激酶变化,夏训16周测试运动员肌酸激酶变化曲线与血尿素变化曲线相似。
图3 夏训期间优秀速滑长距离运动员肌酸激酶活性变化曲线Figure 3.Curve of creatine kinase activity of elite speed skating long distance athletes during summer training
从图3中可以明显的看出来,整个夏训期间肌酸激酶曲线的两个明显的波峰,第一个波峰的出现是在夏训开始的第2周和第3周,出现的原因是运动员从休整状态进入训练模式,肌肉的适应过程,虽然这个时期训练强度和训练量并不大,但是对于已经1个月左右没有开启的运动系统,重新启动初期还是会对肌肉产生较大的刺激,导致肌酸激酶活性明显升高(p<0.05)。通过2周的适应,男女运动员肌酸激酶水平都恢复正常,此后在第二个波峰出现之前,运动员肌酸激酶水平都在适度的范围内,随训练负荷强度和负荷量波动。运动员夏训肌酸激酶变化曲线第二个波峰出现在云南呈贡高原训练阶段的第11周,这个阶段加大了训练负荷,较大的训练负荷也对运动员机体产生了新的刺激,肌细胞也因此受到损伤,导致肌酸激酶活性增高。由于高原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发展运动员机体有氧代谢供能系统的有氧代谢能力,以这种训练目的下实施的训练内容不会对肌细胞持续的产生强烈的刺激,因此,在第11周肌酸激酶峰值出现后,很快在第12周出现了回落。此后的训练中,运动员肌酸激酶水平并没有大的波动,并在夏训结束之前的第16周恢复到与第1周基础值较为接近的水平。
综合血红蛋白、血尿素和肌酸激酶多项指标分析夏训期间速滑长距离运动员身体机能变化情况,综上研究结论本次研究男女运动员夏训期间血红蛋白、血尿素和肌酸激酶指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图4采用16名研究对象平均值探讨在夏训过程中,血红蛋白、血尿素和肌酸激酶指标间的变化规律。
图4 夏训过程中优秀速滑长距离运动员肌酸激酶、血红蛋白、血尿素变化曲线Figure 4.Curve of creatine kinase,hemoglobin and blood urea in long-distance skaters during the summer training
严力等[14]的研究中发现:通过实时监控速滑运动员在训练中的血尿素、血睾酮、血红蛋白、肌酸激酶、体脂以及血球压积等指标的变化,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有利于满足运动员机体的需求,提高他们自身的运动水平。在速滑运动员一整年的训练中,可以将肌酸激酶、血红蛋白、血尿素监测时间设置在每周一,对于血睾酮、血球压积、体脂可以每个月安排运动员测试一次,而血乳酸可以根据训练的情况决定具体的测试时间。如今,教练员都很关注运动员的各项指标,尤其是运动员在赛前的准备阶段,教练员会根据指标的变化制定相应的训练安排。通过观察我国散打集训队员时得出:运动员结束一周训练后,相比于晨脉和血乳酸,血尿素、血红蛋白的反映较为灵敏和准确;尤其是在运动员接受大负荷训练后,血尿素对它的状况表现很明显;血红蛋白与血尿素结合后,能够很好的表现运动员的整体机能水平;运动员通过高强度的训练后,对血尿素、血红蛋白带来的影响不大,而血尿素值降低,从而使得运动员机能水平得到提高;在周训练的环节中,血红蛋白处于稳步上升的趋势,表示运动员在整个周训练中机能状态都是极好的[15]。夏训开始阶段,运动员由休整状态向训练状态过渡,表现出血红蛋白浓度下降,血尿素和肌酸激酶指标升高的现象,随后各项指标逐渐恢复,这说明运动员机能状况处于良好状态,身体已适应训练负荷强度和负荷量。随着训练量的加大,血红蛋白、血尿素、肌酸激酶指标也随之出现有规律的波动。从第9周开始夏训进入大运动强度、大运动量阶段,运动员肌酸激酶、血红蛋白和血尿素指标也出现相应的变化,具体表现为:高原大负荷训练后,血红蛋白浓度下降,血尿素和肌酸激酶显著性升高,这种指标的变化不会一直延续下去,而是慢慢达到正常水平,从中可看出这个运动员此时身体机能良好,能够适应新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同时也提出讨论,在提升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时,不能过分保守,要确保足够大的训练强度以及负荷量,才能让他们的机体产生最大的应激效应,在分析研究对象时,发现训练强度以及负荷量不够,才会出现各项监测指标呈现良好状态。速度滑冰夏季训练通常会以3~4周为一个训练小周期,从而将16周左右的夏训划分为4~5个训练周期,在3~4周的小周期内,往往是练2~3周,调1周的训练节奏安排,小周期内训练阶段训练负荷强度和负荷量逐渐提升,小周期内的最后1周调整恢复,每个小周期也较之上一个小周期训练负荷量和强度逐渐加大,在早期上冰前的一个小周期进行调整,进而追求训练对机体最大、最有效的刺激后实现超量恢复。然而纵观本次研究过程中血红蛋白、血尿素、肌酸激酶的曲线变化,除了在第9周开始的训练周期运动员各项指标变化明显,之前的训练周期内各项指标波动并不大,而且每项指标的测试结果曲线都没有体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变化,即没有达到训练计划制定原则中,每个小周期都对运动机体机能实现有效的刺激,让机体产生适度的疲劳和疲劳后的超量恢复。这可能是训练负荷强度和负荷量刺激不够造成的。研究表明,运动员夏训通过常规计划训练可以提高机体机能水平,但训练计划应该根据监控结果有针对性的调整,以达到训练对机体最大和最有效的刺激,获取最大的训练效果,研究可为今后速度滑冰长距离夏训训练计划制定与调整提供参考。过度训练固然不可取,但是因为惧怕伤病和过度训练而在训练安排上畏首畏尾也不值得提倡。因此建议教练员在科学的监控下进一步解放思想,适当加大夏训期间长距离运动员训练负荷。
血红蛋白、血尿素、肌酸激酶三项指标的变化情况体现了夏训期间训练效果和运动员机体对训练的良好反应,为速滑长距离运动员机能评定提供了有力保障。科学的监控训练,防止运动员发生过度疲劳和伤病,进而帮助运动员达到预期的成绩。
建议教练员在科学的监控下进一步解放思想,适当加大训练负荷强度和负荷量。
[1]杨树人.速度滑冰[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5.
[2]白艳.速度滑冰竞赛规则[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56.
[3]Gassmann W.Analysis of Erythrocytic Blood Counts of Speed Skater Claudia Pechstein 2000-2009)[J].Detusche Zeitschrift Fur Sportmedizin,2010,61(10):227-235.
[4]Mayr A.Comparison of hematologic data in world elite junior speed skaters and in non-athletic junio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2006,27(4):283-288.
[5]丁健,吕中凡,蔡晓红.优秀速滑运动员不同训练阶段的机能监控[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30(4):59-61,69.
[6]冯美云.运动生物化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78.
[7]冯炜权.运动生物化学原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5:64.
[8]宋来.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夏训时期的运动负荷与生化指标监控[J].冰雪运动,2013,35(1):9-16.
[9]严力,刘贵宝,米博,等.国家速滑队短距离组备战第20届冬奥会科研工作总结[J].冰雪运动,2006(2):7-9.
[10]唐玉成.国家优秀女子投掷运动员冬训期间身体机能的生化指标监控[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5.
[11]文舫,祝英,姜淑芳,等.肌酸激酶在女子摔跤训练负荷中的应用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6,28(3):24,33.
[12]武露凌,季师敏,川春美,等.优秀运动员机能评定中血清肌酸激酶、血尿素等指标的个体化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8,29(2):75,77.
[13]刘双.辽宁省优秀女子赛艇运动员赛前训练期间生化指标的监控分析[D].沈阳:沈阳体育学院,2014.
[14]严力,刘贵宝,陈小平,等.认识速度滑冰项目规律的科研进程:短道速滑、速滑训练探索之七[J].冰雪运动,2004(5):1-3,12.
[15]赵光圣,郭玉成.中国散打队备战第13届亚运会前的生理生化监测手段与方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25(1):53-57.